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doc

合集下载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项目名称: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浙江省提名意见:功率型软磁铁氧体材料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我国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

该项目开展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发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突破了锰锌和镍锌块体铁氧体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薄片铁氧体流延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

系统创新和集成核心生产装备,分别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稳定生产。

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以下提高到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率达10MHz,功耗显著降低,温度特性明显改善。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1部。

项目参加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改变了我国功率铁氧体的落后面貌,推动我国功率型软磁铁氧体产业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经审查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功率铁氧体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交通、国防等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

电力、电子设备的小型、高效和节能化,对功率铁氧体工作频率和功率损耗的要求日益提高。

我国功率铁氧体技术水平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受到专利和技术封锁,长期存在工作频率低、功率损耗高、温度特性差等严重问题。

该项目针对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进行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解决了高频条件下保持低功耗的难题,突破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广泛应用,推动我国功率铁氧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揭示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名单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对在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的重要奖项。

二等奖是其中的一个级别,代表着在科学技术领域表现出色的成果和贡献。

以下是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一些个人和团队:1.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设计自动化团队(2018年获奖):该团队在高性能集成电路的设计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通过创新的设计方法和优化算法,成功解决了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多个关键问题,提高了集成电路设计的效果和效率。

这项成果对于提高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北京大学深水勘探技术团队(2019年获奖):该团队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

他们通过深海勘探设备的研发和改进,成功实现了对深海矿产资源的高效勘探和开发。

这项成果填补了我国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空白,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3.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所重力天文团队(2020年获奖):该团队在重力天文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们通过开展长期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成功解析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重力相互作用规律,为精确测定地球和月球质量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方法。

这项成果对于探索宇宙中的引力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地球和月球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4.华东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制备与功能化团队(2021年获奖):该团队在新型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研究和创新,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如柔性电子材料、高性能能源材料等,推动了我国新材料领域的发展。

这项成果在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只是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部分个人和团队名单,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也获得了该奖项。

这些获奖者们在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中付出了辛勤努力,创新思维和卓越贡献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许平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物理学:赵朴初、李兆基
化学:胡晓明、薛彦、郁亚明
生命科学:池坤、曹大元、杨海波
地球科学:冯栋栋、许建军
系统科学:张黎明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新材料:潘志春、钟芸佳
电子信息技术:唐小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孙立人
医药卫生:钟瑞林
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金凤珍
能源与动力工程:王传兴
交通运输:孙光琛
航空航天:崔洪涛、钱学锋
管理科学与工程:任力国
四、国家科技进步奖
新材料:宋玉锋、曹春芳
化学:马保雷
电子信息技术:黄新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苗仲英
医药卫生:韩洪武
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蒋正成
能源与动力工程:李杰、苏茜
交通运输:冯萍
航空航天:袁兴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夏树芳
五、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新材料:乔晓红、冯志强
化学:熊耀斌
电子信息技术:林新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新建
医药卫生:胡显成
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洪小洋、穆庆祥能源与动力工程:朱文熙
交通运输:陈宏
航空航天:吴晓源
管理科学与工程:张春艳。

国家科技进步奖 公示 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 公示 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制度的最高奖项,以鼓励和表彰在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个人、团队和组织。

这是一个重要的科技评审体系,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进步。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是申报人、团队或组织提交的相关材料,用于向公众展示项目的科研背景、研究方法、创新成果等,以便进行评审和公示。

这些材料通常包括如下内容:一、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个人、团队成员等。

二、项目简介:介绍项目的科研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要突出项目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详细描述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要说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以及其在项目中的应用和优势。

四、研究成果:列举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成果,包括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科技成果转化等。

要提供证据证明这些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五、社会经济效益:介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包括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技术水平、节能减排、解决社会问题等。

要提供数据和实例来证明项目的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

六、荣誉奖励:列出项目获得的其他科技奖励、荣誉和评审专家的评价。

这些荣誉能够证明项目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七、项目推广:说明项目的推广计划和方式,以便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社会服务中。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的提交要求非常严格,需要详实、准确、有说服力和可行性。

申报人、团队或组织要全面、系统地展示项目的科研过程和研究成果,说明项目对学术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的审核和公示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个评审专家的评审,以确保评选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只有通过这个评审过程,项目才有机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认可和奖励。

总之,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是科技项目申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申报人、团队或组织应该认真准备材料,全面展示项目的科研背景、研究方法和成果,并说明项目的重要性和社会经济效益,以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认可和奖励。

国家五大科学技术奖

国家五大科学技术奖

【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2011年,谢家麟、吴良镛
2010年,师昌绪、王振义
2009年,孙家栋、谷超豪
2008年,王忠诚、徐光宪
2007年,闵恩泽、吴征镒
2006年,李振声
2005年,叶笃正、吴孟超
2004年空缺
2003年,刘东生、王永志
2002年,金怡濂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其他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具体体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近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正式公布,这是我国科技界重要的一件大事。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步骤为大家详解:一、概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概念与意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科学技术最高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发展领域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具有较高的声望和荣誉,对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科学态度,促进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介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授予了四个团队和两个个人,他们分别是: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团队,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团队、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团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中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等。

他们的获奖项目分别是关于新冠病毒的溯源研究、致病机制与预防策略的研究、深度学习技术在医学图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高洁净度纳米晶体制备与应用、绝缘体中的玻色凝聚及其运动学研究等。

三、分析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的意义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的公布,一方面展示了我国科技界各领域内朝着自主创新方向不断迈进、不断有所突破的努力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各行各业的创新者们提供了示范和鼓励。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改善民生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同时,对于推进我国科技强国建设,也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四、展望未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前景未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仍将继续重视和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和前进。

同时,也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发挥重大科学问题攻关的作用,以培养更多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添砖加瓦,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的公布,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表明了我国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在重要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和进步。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Word版)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Word版)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9年11月编制说明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办函〔2017〕55号)精神,做好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我办编制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

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种提名书及填写要求以及有关政策规定等。

本手册内容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发布的版本为准。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9年11月目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提名评审补充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工作的补充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提名书(候选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提名书(候选组织)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台湾居民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 (145)关于外国人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 (146)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适用于提名专家)三、项目简介(限1页)四、主要科技创新1. 主要科技创新(限5页)2. 科技局限性(限1页)四、主要科技创新(保密要点)(仅限涉密项目填写,限1页)五、客观评价(限2页。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工作的补充说明一、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同意,科技部批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2013 年起增设创新团队奖励,每年奖励数量不超过3 个。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授予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得到同行公认的科研群体。

创新团队奖励不分等级,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标准评审、授奖。

二、创新团队应是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且在行业或学科领域内得到公认的优秀研究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国际领先,拥有经授权并有效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已取得多项惠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三、创新团队应实现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度以及开放度高,队伍结构合理,组织管理先进,机制运行良好,支持单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团队持续研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具有能够长期保持国家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的实力和条件。

四、创新团队带头人应为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学术带头人,或担任过本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或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五、创新团队应在本团队研究方向、领域内取得持续突破和长期累积成就;团队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单个获奖项目成果作为主要支撑;团队成员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最高奖获得者获奖时所依托的成果作为主要支撑;应重点说明团队在曾获奖励之后的后续成就。

六、创新团队的推荐不受“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参加国家科技奖励评审” 、“曾经推荐但未获奖的项目再次推荐需隔一年以上” 、“作为项目完成人获奖后再次作为项目完成人报奖被推荐需隔两年以上” 等规定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名称海洋牧场生境构建和资源修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布局等亟待产业转型升级兴业。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项目系统开展了牧场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取得了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平台建设等系列创新性成果。

突破了增殖放流与生境构建关键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生产经营与管理策略,发展和丰富了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为黄渤海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文章45篇,专著2部,制定山东省标准6项;阶段性成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在黄渤海集成应用,示范面积9万亩,推广面积4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

通过CCTV焦点访谈、中国科学报等专题报道和系列科普报告,提高了全民保护、合理开发海洋的科学意识;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实现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推荐材料,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要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水产科学技术领域。

受陆源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开发影响,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荒漠化显著。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色碳汇”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生境构建原理、设施和技术不完善,多依赖传统海水养殖技术和经验;资源养护更多重视单一物种的经济型扩增,忽视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环境和资源监测评价体系不健全,忽视了风险因子的预警预报。

项目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在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支持下,以海洋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监测评价平台建设为核心,在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突破了海洋牧场建设和安全保障原理与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为黄渤海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创新点1、发展了海洋牧场生境构建原理,创新了牧场生境构建关键设施与技术。

针对生境构建亟待解决的原理、设施、技术问题,率先查明了主要经济生物的行为特征,研发了人工鱼礁和配套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突破了海草床修复和大型藻类周年修复技术,同步实现了环境改善和初级生产力提升;系统分析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估了关键种的环境承载力,为资源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跨越。

创新点2、突破了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修复技术,提高了海洋牧场资源生物种类数量和资源量。

针对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现状,首次突破了脉红螺等扩繁技术,构建了牡蛎、脉红螺、长蛸、金乌贼、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刺参、许氏平鲉、褐牙鲆等资源的生态多元化修复技术,优化了牧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实现了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的跨越。

创新点3、突破了牧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技术,提升了牧场安全保障能力。

针对资源环境监测评价和风险预警预报体系匮乏的问题,首次突破了刺参、金乌贼等生物标记和遥测新技术,实现了目标生物的长期跟踪观测与关键参数的快速获取;建立了生境构建与资源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技术体系,研发了资源和环境现场监测装备,构建了远程智能管理平台,对夏季高温低氧、浒苔过境和沉降等风险因子进行了预警预报,实现了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的跨越。

项目创建了“科研院所合作社企业渔民”相结合的“泽潭模式”,构建了“互联网海洋牧场”生产体系,示范区水质多维持一类标准,经济生物种类增加29-46,资源量增加2倍以上,产品通过有机认证。

示范面积9万亩,推广面积4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

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论文45篇,出版专著2部,制定山东省标准6项;阶段性成果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客观评价1、鉴定意见鉴定意见1,以麦康森院士为组长对海洋牧场的部分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构建了开阔海域大型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模式和栉孔扇贝健康安全养殖模式,综合使用海珍礁、方形鱼礁和沉船礁等礁体构建了适合岛屿海域的生态增养殖模式,经济鱼类资源量和效益明显增加该成果在生境与生物资源修复和养殖容量评估模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鉴定意见2,以麦康森院士为组长的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构建了基于新型海珍礁的围堰增养殖以及人工礁区“藻鲍参”、离岸岛屿“藻鱼参”、等多元化刺参生态增养殖模式。

该成果在刺参生态增养殖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鉴定意见3,以焦念志院士为主任的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针对莱州湾富营养化、荣成湾养殖压力大、海州湾渔业资源衰退等突出问题,通过系统开展生境和生物资源受损特征评估、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修复效果评价技术研究,构建了以“本底评估-生境修复-资源养护-效果评价”为主线的海湾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设施、技术与模式。

查明了山东半岛典型海域海草资源现状和基本生态功能,发明了大叶藻播种和移植等专利技术,种子萌发率由自然萌发率不足15提高到38,移植成活率达80以上(国际上低于50),配合海带、龙须菜等大型藻类,实现了覆盖全年的海湾生境修复;研发了基于生物行为学特征的系列新型人工藻礁和鱼礁;示范区水质明显改善,生物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突破了栉江珧、长蛸等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发明了石灰环嵌套法,解决了刺参体外长期标记技术难题;建立了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实现了鱼类、刺参活体重量的准确测量。

构建了涵盖养殖活动因素的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了莱州湾、荣成湾和海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合山东半岛重要海湾的生境资源特征,有效应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评估了莱州湾三疣梭子蟹、荣成湾刺参和皱纹盘鲍、海州湾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生态容量,为实施生境和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在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修复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应用评价(1)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认为该项目研发的人工鱼礁结构设计合理,取材环保,投放布局科学,结合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刺参和鱼类等聚集效果明显,有效拓展了资源增殖的生态空间,取得了突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认为项目研发的大叶藻移植种植设施和技术简便实用,效果明显,易于推广,独创的大型藻类周年修复新模式在实现对水质环境周年持续改善的同时,实现了龙须菜和海带的轮养,大幅度提高了海区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认为项目研发的乌贼产卵礁成本低廉,简便实用,挂卵效果明显;新型专用人工鱼礁和生物资源养护技术的应用使局部受损海域重新形成渔汛;生物标记与遥测技术精度高,适用范围广,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效率更高,结果更可靠。

(4)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认为项目设计的人工鱼礁结构合理,抗流能力强,易于附着藻类等饵料生物,结合生物资源养护技术的应用,形成的藻-鲍-参多元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在实现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5)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为“应用多层板式立体海珍礁,显著增加了单位水体的供饵力和养殖空间,围堰刺参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3倍,获得良好的增养殖效果。

” (6)日照市岚山区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认为“应用大型藻类沉绳式养殖设施,局部海域形成‘海底森林’,提高了海域底栖饵料供应;应用多层组合式海珍礁、多层箱式海珍礁等海水增养殖设施进行了岛屿海域刺参生态增养殖示范,在原高海况刺参非适养区建立了藻-鱼-参多元生态增养殖模式,效果显著,海域刺参生长状况良好,野生经济鱼类资源量增加。

” (7)山东俚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为“应用牡蛎壳海珍礁及其配套制作装置,刺参的分布密度由低于50头/亩提高到565头/亩。

礁体附着藻类丰富,显著提高了海区的供饵力,也增加了区域野生经济鱼类资源量。

” (8)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认为“应用多层组合式海珍礁等设施,开展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珍品的底播增养殖,显著提高了饵料供应和底播增养殖空间,形成了以刺参为核心的藻类-刺参-鱼类多元生态增养殖模式,提高了刺参等海珍品产量,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 3、重要科技奖励(1)“典型海湾生境修复与生态增养殖设施”,2011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山东半岛典型海湾生境修复和重要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创新和应用”,201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刺参优质苗种培育与健康增养殖”,2011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推广应用情况以莱州湾、荣成湾和海州湾海洋牧场建设模式为重点在山东沿海推广应用海区,在烟台、威海、日照、青岛等4个地市相关企事业单位推广示范项目研发的海洋牧场构建新型专用人工鱼礁、海草床修复技术、大型藻类周年修复新模式、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和生物标记与遥测技术,累计投放各种藻参鱼增殖礁82.4万空方,面积1462公顷,乌贼产卵礁78.6万个;应用生态通道模型,给出了海区最适投放生物种类和数量,累计指导投放刺参10亿头、中国对虾111亿尾、三疣梭子蟹10.3亿只、海蜇18.1亿头、日本对虾19.5亿尾、褐牙鲆4482万尾、半滑舌鳎1332万尾、黄盖鲽533万尾、许氏平鲉4890万尾、黑鲷4399万尾、梭鱼2055万尾、斑石鲷72万尾、大泷六线鱼144万尾、圆斑星鲽23万尾、金乌贼184万头、长蛸22万头。

示范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资源量显著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在山东半岛重要海湾示范推广面积45万亩;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发明专利一种潮下带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中国201110205743.9 2014.9.23 147525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毅;刘炳舰;杨红生;刘旭佳;刘鹏;张晓梅;张涛刘鹰;张福绥有效发明专利一种十字型可折叠金乌贼产卵礁中国201410285004.9 2016.1.27 1935613 中国海洋大学杨超杰;张秀梅;张沛东;李文涛;刘国山;吴忠鑫有效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浅海近岸海域的多层板式立体海珍礁中国200810249530.4 2010.7.14 64854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立斌;许强;杨红生;刘鹰;邢坤;王天明;赵鹏;刘保忠;赵玉山;王国文有效发明专利一种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方法中国200910017420.X 2011.5.11 77466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张立斌;张涛;刘鹰;江崇涛;许强;刘保忠;周毅;王天明;曲光伟;李俊辉;沈志勇有效发明专利一种海珍品增殖礁体的布放设备及其布放方法中国201110321014.X 2014.1.29 134104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立斌;杨红生;张涛;曲光伟;邱天龙;许强;李俊辉;沈志勇;刘石林;陈康有效发明专利一种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及方法中国20091001 8386.8 2011.2.09 73749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强;杨红生;赵鹏;林承刚;周毅;刘青远;王均光有效发明专利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采苗设施中国201210131848.9 2014.06.11 141642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涛,潘洋,杨红生,邱天龙,张立斌,班绍君,周毅,刘鹰有效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刺参的体外长效标记方法中国201310073006.7 2014.4.23 139089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强;孙璐;张立斌;杨红生有效发明专利水下机器人四螺旋桨推进器控制方法中国201410080503.4 2016.8.17 2169972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马秀芬;范平;唐明有效软件著作权水生生物双目立体视频测量软件V1.0 中国2013SR102883 2012.5.1 0033225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效七、主要完成人情况排名姓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 杨红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项目的整体策划实施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