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例题:比较下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 ×4 = 12 30 × 4 = 120 300 × 4 = 12003 × 40 = 120 30 × 40 = 1200 300 × 40 = 12000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并总结规律: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题:计算下列算式的积。

5 × 8 = 50 × 8 = 500 × 8 =5 × 80 = 50 × 80 = 500 × 80 =(2)让学生互相出题,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与同学交流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第4课时《练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一第4、6、8、10~14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熟练亿以内数的读写。

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根据不同的要求写数。

教学过程:一、复回顾教师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数的情况,然后回顾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回答问题。

二、指导练1.教材第8~9页练一第4、8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第4、8题,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2)让学生汇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了解到的信息。

2.教材第10页练一第13题。

1)展示练一第13题。

2)让学生判断哪些说法与事实不相符合。

3.动脑筋。

(教材第10页练一第14题。

)1)展示练一第14题,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的要求。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寻找写数的规律。

3)让小组比较,看哪个小组写出的数多。

4.信息交流。

(教材第10页练一第10题)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数据在班上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实践应用1.读出或写出下列各数。

让学生指名读一读,写一写,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9页练一第6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拨计数器、写算式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

3.教材第10页练一第11、12题。

让同桌合作,一个读数一个写数,然后交换,互相订正答案。

四、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分享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熟练亿以内数的读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教材的讲解重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节课的主题是亿以内数的读写练,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并能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数的组合。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练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亿以内数的理解和记忆。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研究中更加熟练地应用这些数字。

《统计天地(第4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统计天地(第4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统计天地(第4课时)》年级:四年级上册科目:数学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表的概念,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统计表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2. 运用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2. 运用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统计表样本。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统计表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统计表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统计表的概念,解释统计表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师示范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并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制作过程。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统计表,并学会填写数据。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简单的统计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制作统计表,并填写相应的数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统计表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中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统计表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体会和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与统计表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实践操作、案例分析、总结与反思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统计表的概念和制作方法,并能够运用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用图表统计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2.学会用图表统计数据。

三、教学难点1.通过数据制作图表;2.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统计表范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数据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统计”。

2. 讲解1.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即对一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

2.同时介绍常用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表格等,并讲解如何制作这些图表。

3. 练习1.让学生分组,根据给出的数据制作相关的统计图表。

2.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数据分析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2.自行收集一组数据,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3.记录一天中某一活动的数据,并制作相应的统计表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统计这一话题展开,通过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安排,谢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 图形与几何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   图形与几何教案与反思

第9单元总复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一”第9~11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正确地测量角的度数,会画已知度数的角。

2.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会画垂线。

3.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关于图形的知识。

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1)组织学生翻阅教材中第3、5单元的内容,在小组中相互交流(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3)各小组汇报各自整理的知识要点。

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并选派代表汇报。

(4)评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1)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AB射线AB线段AB(2)角。

记作:∠1(3)垂直与平行。

垂直平行(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二、练习指导1.把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5°38°91°89°178°63°115°138°19°179°128°75°锐角钝角2.已知∠1=75,求∠2、∠3和∠4的度数。

3.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度数的角。

你会画吗?15°75°105°150°4.教材第110页第3题。

小组中议一议,在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践应用1.教材“练习二十一”第9题。

180°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360°角怎样画呢?让学生独立完成画角练习,再交换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检查所画角是否正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第4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第4课时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4课时商是一位数的除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例3【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四舍”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培养【重点难点】:【教学过程】:1.(20×()<85 30×()<16070×()<300 60×()<4502.3.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商是几,如果三位数除以一出示例31.教学例3第(1(1)要求8484÷21=(2组织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试商的方法。

引导学生口述,除数21接近整十数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试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

因为除数是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

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完成板书竖式,让学生完整地叙述例3第(1)题的计算过程。

2.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3.教学例3第(2(1430÷62=(2)把62看作多少来试商?商几?你会算吗?算算看。

出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呢?(34.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教师指名板演,余者练习,再集5.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接近除数的整十1.教材“练习十四”第12.教材“练习十四”第23.教材“练习十四”第3小组分工完成,再交换检查,学生汇报结果4.教材“练习十四”第4读懂题意,找出隐含的条件“一年是12【教学反思】:1.从学生实际出发。

数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实际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在此基础上引导,让学生2.重视学生主动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角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角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角的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学会用角度工具测量角的大小,并能对各种角进行分类。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基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各种角,但对角的分类和特点还不够了解。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学会用角度工具测量角的大小,并能对各种角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角的概念,学会用角度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2.难点:对各种角进行分类,并理解各种角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量角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角有什么特点?你们能将这些角进行分类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教师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并用三角板和量角器进行演示。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亲身体验各种角的特点。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大小,并进行分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其中的角属于哪种类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第4课时《画长方形》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第4课时《画长方形》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时《画长方形》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特征和性质,能够正确地画出长方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 通过画长方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长方形的特征和性质。

2. 长方形的画法。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长方形的特征和性质。

2. 准确地画出长方形。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长方形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铅笔、直尺和橡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长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形的特征。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长方形的特征:有四个角,四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画出长方形,学生可以尝试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长方形。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画法:先画出两条平行的线段,然后在这两条线段的垂直方向上分别画出两条等长的线段,最后连接相应的点。

3. 教师通过PPT展示正确画法,并引导学生模仿。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指定的长方形。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巩固(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长方形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为长方形。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

五、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其他性质,如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给出答案。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和画法。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和画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他们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

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

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 ,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

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 1100000,454800 485000。

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