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文艺理论(上)【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文艺理论考研真题

文艺理论考研真题

文艺理论考研真题一、文艺理论的基本概念文艺理论是指对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以及创作、鉴赏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与艺术批评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文艺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艺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文艺的任务、功能、形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二、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1. 古代文艺理论古代文艺理论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

古希腊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著作,强调文艺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中国古代包括韩愈、柳宗元等文艺理论家的作品,注重文艺作品的审美效果。

2. 近代文艺理论近代文艺理论主要存在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欧美国家。

启蒙运动倡导理性、科学,对文艺的要求也更加科学合理,开拓了文艺理论的新境界。

代表性的文艺理论家有康德、黑格尔等人。

3. 现代文艺理论现代文艺理论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学派和理论思潮的兴起。

存在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对文艺的认识和解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这些理论对传统文艺理论进行了批判和突破。

三、文艺理论的分类1. 创作理论创作理论主要关注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探讨文艺作品的创新和创意。

2. 鉴赏理论鉴赏理论主要关注文艺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艺作品。

3. 批评理论批评理论主要关注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深入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四、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1. 指导创作方向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的方向和目标,帮助他们明确创作的任务和意义。

2. 调动创作积极性文艺理论可以激发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在创作中表达真实感受和个人见解。

3. 提升作品质量文艺理论可以提供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引导创作者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五、文艺理论在文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文艺理论是文艺研究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艺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意义,从而推动文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六、文艺理论考研的意义和建议文艺理论考研是对文科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一种考察和评价。

考研《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研《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研《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艺术理论》试题A卷评分标准一、解词:(每题5分,共50分)1、艺术流派是指一些艺术家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有明确的艺术主张和代表人物。

2、艺术作品的内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构成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题材和主题。

3、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美育是审美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主要途径。

6、艺术中的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线条与组合、具象与抽象、情感与象征。

8、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包括产生共鸣、陶冶欣赏者的情绪、深化人们的哲思和提高精神境界。

9、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是将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10、雕塑是直接利用物质材料,在立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物质与技艺的统一和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的一种突发性的、瞬间的、非逻辑的、直觉的、发散的思维过程。

灵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是艺术家从客观世界中提取出来的、经过主观加工和转化的感性素材和形式语言,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精华。

2、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刻、细腻、充满情感、意义和思想的氛围或气氛,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内涵和思想内核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效果。

意境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家通过形式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层次体现,也是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论述:(每题15分,共45分)1、艺术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2版)名校笔记和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艺术观念)【圣才出品】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2版)名校笔记和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艺术观念)【圣才出品】

第2章艺术观念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述】本章主要论述了艺术观念的含义相关内容,围绕“艺术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去把握和运用它?”这类问题,从而进入到艺术观念层面的探讨,同时提出了历史上主要的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定义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艺术的主要特征等问题。

本章考点以填空、名词解释为主,学习时,要整体把握艺术观念问题所牵涉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及作用等领域,理解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层面,需要在梳理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的基础上加以讨论。

一、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指有关“艺术是什么”的思考。

1.模仿论(1)定义模仿论,又称摹仿论,是一种有关艺术来自人对现实的模仿的观念。

模仿论是关于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模仿的观念体系,是西方最古老以及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本质论。

人们主要基于人对事物形象的模拟上来立论,认为艺术来源于人对“自然”(世界)的模仿。

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两种对立观念①否定性模仿论否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艺术只是模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相较于世界的本质的“理念”隔了三层,因此是虚假的。

由此,他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②肯定性模仿论肯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亚里士多德继承老师的模仿说,并且作了大胆的设想:艺术所模仿的世界并非“理念”的虚假影像,而是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3)其他代表人物及观点①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明确提出论点“艺术是由于摹仿自然”,这种艺术模仿论首先是基于人对动物行为的模仿上立论的。

②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提到“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③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说《易·系辞》提出艺术的产生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状况的同时加以模仿的行为有关;《吕氏春秋·大乐篇》认为音乐最初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产生的;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清代文论家叶燮主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万学海文考研专业课教研室一、名称解释1、克莱夫·贝尔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20世纪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创建人。

《艺术》是其代表作。

其有关艺术的观点:(1)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基本性质”。

(2)有意味的形式来自艺术家的创造.。

贝尔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形式,如在艺术中运用得当,也是有意味的,不过优秀的艺术家却要创造形式,而不仅仅是摹仿形式。

(3)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须。

贝尔认为“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须,也是精神生活的产物”,“艺术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也从精神生活中有所汲取”。

2、科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曾执教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其重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心灵德思辩》、《历史哲学》《牛津英国史?第一卷》、《新利维坦》、《自然概念》、《历史概念》。

表现主义美学经科林伍德的着力宣传成为20 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理论被称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论”。

美学观点:(1)艺术“是表现性的”。

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再现。

(2)艺术“是想象性的”。

他指出:艺术品是艺术家“想象的创造物”,艺术家的想象绝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活动,而“是一种总体活动的想象性经验”。

3、《美育书简》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

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

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本书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范畴.弘扬人的感性本质、揭示和批判现代社会人性的分裂和异化、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4、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艺术作品都有空白、虚空和不确定性,召唤接受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去补充发现和创造,这种留有空白、虚空和不确定性的作品称之为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圣才出品】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圣才出品】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圣才出品】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通关提要(提纲挈领)】本章主要论述了艺术最主要的三种社会功能,其中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最主要的特性,也是多重社会功能的基础,此外还介绍了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活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的任务和⽬标。

本章主要考查概念题、简答题,学习时,需重点掌握艺术三⼤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评价,并能结合实例加以分析,明确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意义;同时把握艺术的审美教育这⼀社会功能中所提到的“以情感⼈”“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这三个特点的内涵。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考点⼀: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作⽤(见表3-1)表3-1 审美认知作⽤2.审美教育作⽤(见表3-2)表3-2 审美教育作⽤3.审美娱乐作⽤(见表3-3)表3-3 审美娱乐作⽤考点⼆:艺术教育★★★1.美育与艺术教育(1)美育(见表3-4)(2)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段和中⼼内容,在美育中起着重要的作⽤。

2.艺术教育的要点(见表3-5)表3-5 艺术教育的要点3.2 ⾃测题及详解⼀、单选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庄⼦C.孔⼦D.孟⼦【答案】C【解析】早在先秦时期,孔⼦就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这段话除了强调⽂艺为维护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服务外,也指出了⽂艺具有两⽅⾯的认识作⽤:①⽂艺“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作⽤;②⽂艺还具有认识⾃然现象、增长多⽅⾯知识的意义。

2.西⽅哪位思想家认为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的作品“在⾃⼰的卓越的、描写⽣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的政治和社会真理,⽐⼀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起所揭⽰的还要多”?()A.费尔巴哈B.⿊格尔C.列宁D.马克思【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重视艺术的审美认知作⽤,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的作品时说,他们“在⾃⼰的卓越的、描写⽣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的政治和社会真理,⽐⼀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起所揭⽰的还要多”。

考研《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研《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研《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共3部分《艺术理论》试题(A卷)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什么是艺术流派?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3.什么是艺术批评?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5.什么是美育?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3.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

5.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能力。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1.论述艺术生产的意义与特征。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

《艺术理论》试题(B卷)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什么是灵感?2.什么是艺术风格?3.什么是艺术传播?4.共鸣。

5.什么是艺术典型?6.建筑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是什么7.什么是意境?8.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什么?9.什么是悲剧?10.音乐。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2.简述艺术鉴赏的过程。

3.简述艺术分类的方法。

4.简述艺术活动中的滑稽。

5.简述艺术创作的构思与意象的形成。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1.论述艺术活动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论述艺术形式组合的基本法则。

《艺术理论》试题(C卷)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艺术的基本功能有哪些?2.什么是艺术鉴赏?3.什么是艺术家?4.什么是审美期待?5.舞蹈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6.什么是艺术体验?7.工艺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8.什么是艺术中的讽刺?9.什么是艺术意象?10.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形式?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艺术起源的基本学说。

2.简述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3.简述艺术创造中雅与俗的关系。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优美。

5.简述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1.论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层次。

艺术理论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艺术理论(下)【圣才出品】

艺术理论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艺术理论(下)【圣才出品】

1.2 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艺术意境【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答:艺术意境指抒情性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物我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一种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

艺术意境具有间接抒情和蕴含哲理两个具体特征,在音乐与美术作品中,能够引发欣赏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艺术直觉【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答:“艺术直觉”特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

也有说法是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

艺术直觉有迹可寻,是理性的感性化显现,属于感性直观。

3.想象【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景的过程。

而艺术鉴赏的想象必须在艺术创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

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是形象思维的中心。

4.贡布里希【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和艺术史家,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别人物。

贡布里希著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等。

贡布里希的书中高度评价了阿拉伯建筑装饰艺术,特别提到了阿尔汉布宫的精湛、华美装饰。

《秩序感》图版引用了凯尔特人的一面青铜镜子凯尔特装饰技法与几何学有很大关系,在操作中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贡布里希在论述对称与对称破裂,秩序与混沌,装饰与朴素等对立性质对于艺术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两极之间的张力。

贡布里希在书中不少篇幅谈到艺术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5.艺术流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有意或无意中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概论各章节考试重点总结

艺术概论各章节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之父:费德勒2.我国最早在艺术学方面著作的是:宗白华3.艺术本质看法有: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尼采)。

模仿再现说4.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客体:社会生活。

艺术的价值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5.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6.艺术生产理论的艺术系统: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

7.艺术的特征:A形象性:a,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b,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罗丹《巴尔扎克》;c,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水浒人物,阿Q 形象)。

B主体性。

C审美性:a,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嵋秀);b,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清明上河图》,《吝啬鬼》);c,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的统一(帕提农神庙体现“美就是和谐”的理念)。

(提示:形象性与审美性重点复习)第二章,艺术的起源1.人类最早的艺术活动开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

2.艺术起源:a“模仿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b“游戏说”(最早康德,“希勒—斯宾赛理论,希勒《美育书简》),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正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类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

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解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c “表现说”:(美国美学家苏珊.朗阁提出符号说)。

d“巫术说”:(英国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提出;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也提出)e“劳动说”:(希尔恩《艺术起源》;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3.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a,在原始造型艺术中有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可能源于生产和生活;例如:一根波纹的线条两边画着许多点就表示一条蛇,附近有黑角的长菱形则表示鱼;螺旋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由蛙纹演变而来.......b,最早的乐器往往是用兽骨兽皮制成,最早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骨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文艺理论
2.1 核心讲义
一、中国古代文论
(一)“兴观群怨”说
1.孔子的文艺观
《论语·阳货》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对文艺的社会作用的论述。

2.具体含义
(1)兴
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两者结合才是孔子所言“诗可以兴”的本意。

①前者说明艺术的特征是借助于个别的事物形象,通过联想使人领会、感受一般的、普遍的东西;
②后者说明这种“引譬连类”的最终目的不是说理教训,而是用艺术形象去感染人、鼓舞人。

(2)观
就是说文艺应反映各地的风俗政教的得失,展现一定时代人们极为复杂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3)群
是说诗歌可以交流感情,导致群体的和谐,以达到协和团结的目的。

(4)怨
反映民生疾苦,以引起在上者的注意。

3.地位与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中国批评史上对文艺的社会作用最早、最全面的概括,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直是历代文人反对文艺脱离现实政治、针砭文艺缺乏社会内容的武器。

(二)诗言志
1.产生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先秦其他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也普遍有这种说法。

2.含义
(1)《左传》所指,乃是“赋诗言志”的意思。

而此处所说的“诗言志”,意为“诗是言诗人之志”,而非“赋诗言志”。

“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志向、抱负等。

此外,也当含有情的因素。

因为《礼记·乐记》中已提出了“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而当时诗、乐是不分的。

(2)至汉代,《毛诗序》开始将情志并举:“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随着诗歌创作不断深入,至六朝时,“诗言志”的理论逐渐形成三个支派
①以裴子野为代表的重志(理)派,
②以陆机为代表的重情派,
③以刘勰、钟嵘为代表的情志并举派。

而其中主流是情志并举。

3.地位及影响
后世诗论者如唐代孔颖达、白居易,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坚持情志并举这一主流。

这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毛诗序》
1.概况
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由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与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的理论而写成。

它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传统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

2.原则
(1)第一是关于诗歌本质的认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不仅继承了前人“诗言志”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三者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2)第二是关于诗歌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统治者可以而且应该利用文艺的作用来达到宣传、
教化的目的。

可见,作者将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第三是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

”这就是著名的“六义”说。

(四)赋比兴
1.产生
(1)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得出。

(2)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3)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具体含义
(1)“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2)“比”即“以彼物比此物”,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兴”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3.关于赋、比、兴的两种解释
(1)将赋、比、兴与政治教化、美刺讽谏紧密相联。

(2)将赋、比、兴释为单纯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

4.地位及影响
赋、比、兴的归纳和研究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诗歌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系统,
(2)推动了诗歌在创作中的日趋丰富和多样,对促进古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1.含义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

”出自钟嵘《诗品》,原为古人品评诗歌风格之句,分别指诗歌的清新自然之美与雕琢富丽之美。

2.钟嵘观点
(1)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
《诗品》中贯穿着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

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自由抒情,要清新流畅,反对阻碍感情表达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

(2)主张“芙蓉出水”之美
钟嵘主张“芙蓉出水”之美,对许多诗人受时代风气影响而在创作中追求堆砌典故和讲究苛繁声律的弊病提出批评。

认为诗歌创作中大量堆砌典故会破坏自然之美,使诗歌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3)诗歌要吟咏性情
钟嵘认为产生堆砌典故之弊的原因,是由于混淆了文学艺术和一般非艺术文章之间的区别:诗歌是以“吟咏性情”为天职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六)《文赋》
1.地位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2.主要内容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2)构思活动的情状: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无限丰富和广阔,即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

(3)三是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灵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七)《文心雕龙》
1.地位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章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