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茱萸之谜》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茱萸之谜》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登高带茱萸囊传统的来源;②重九吟诗,从东晋至南北朝,少见咏茱萸之作。
③到了唐朝,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
④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
⑤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
2.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
答案:分类别、引用、举例子3.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不能。
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未作深入探究,只是一种推测,若去掉则不够准确。
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
名称时间有关辟邪除害预防疾病的习俗相关传说相关古诗词句端午节⑴农历五月初五挂艾叶、喝雄黄酒⑶屈原的传说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⑵插茱萸、带茱萸囊、喝菊花酒、喝茱萸酒等汝南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
请写出陶渊明《饮酒》中写菊的诗句。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又欲充夫佩帷。
”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
榝就是茱萸。
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
答案: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词傲人;树绝对不伤人;树比人坚忍;树会帮助人。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
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答案: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
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
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立着、怡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
不少于40字。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着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答案: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
字数不够扣1分。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
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
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
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红书包》

初中物理老师自我介绍尊敬的校长、亲爱的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初中物理老师,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进行自我介绍。
我姓XXX,毕业于XX大学物理系,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且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
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
首先,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崇高而庄重的事业,教师的责任是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能。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深知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但我的教学理念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我相信,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来探索问题的本质,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认为教师应该用心关怀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创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并与家长保持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第三,我追求自己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我坚信,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因此,我会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我的教学策略。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我对物理学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热情。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尽可能地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来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学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我也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物理学的精髓。
亲爱的同学们,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河在远方》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河在远方》1.本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具特色,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案:本文情节呈现“场景”组合的特点,作者安排了“小女孩问井”“儿子寻河”“我的回想”三个场景。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中的“小女孩”和“儿子”的性格特点,并说说“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小女孩:天真,好奇,对了解和探究自然怀有浓厚兴趣。
儿子: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和环境,向往美好的大自然;追求自由,喜欢梦想。
“我”的作用:全文中的情节都是围绕着“我”来展开的,起线索作用:“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助“我”的感受表达对物质文明侵蚀人类美好的自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忧患之情。
3.小说最后说“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请简要回答以这一问句结尾的好处。
答案:从表达角度,用反诘句式,在拷问自我的同时也拷问所有人,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忧思,深化主题;从情节结构角度说,“我”看到儿子因无法享受真正的自然,而沉浸在书所提供的自然梦境中,看到儿子虽有梦境却无法实现的悲哀,以这一问句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4.小说中的“河”与“远方”有何含义?联系全文,谈谈以“河在远方”为标题的好处。
答案:“河”:已经消失了的,被现代物质文明侵蚀殆尽的现实的河;留在我记忆当中的河;儿子梦中的河;美好的大自然的代称。
“远方”既是空间地域上的概念,也是时间概念;既表明“河”已消失,也寄希望于未来。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具体、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现代文明对自然本真的损害,表达作者的忧患,总括了全文。
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片树林,一条河,或者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
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熟悉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
有孩子问我,叔叔,井?井是什么呢?我给她讲井。
给这个孩子。
她九岁了,她的连衣裙是白色的,一层又一层的花边。
这个女孩子像个公主。
她见过狮子、狐狸,还有蛇,还有孔雀。
在动物园里,她知道人和动物不一样。
就是不一样,动物关在铁笼里。
可是她不知道井,井是什么呢?我怎能说得清楚?井是一个深洞,就像这个杯子。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安娜之死》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安娜之死》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的绝望。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
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
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苏东坡传》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苏东坡传》1.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答案:文第一段划线句交代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为下文写黄河决口,洪灾产生,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做了铺垫。
2.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
答案:写王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竟归失败,反衬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
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被他劝回,用以突出苏东坡在当地的影响力。
禁卫军在他的恳求下欣然相助,说明他的行为富有感召力。
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表明他的治水卓有成效。
3.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答案:表现: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有超人的智慧与才能。
思想根源:关注民生疾苦,为国家分忧解难。
认识:。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着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1.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
答案:“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
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根据提示,填充方框。
情节:突遇暴雪→①→发现黑点→②→发现村庄心理:③→焦急万分→④→失望之极→放下心来答案:①雪地迷路;②看到水井;③满心恐慌;④精神一振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答案:“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
“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
②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4.第五段划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
答案:答案略。
5.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
答案:①实指吃水用的井;②指人心;③指方向、希望。
6.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答案:开放题。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
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
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
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
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
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
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
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紫罗兰》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紫罗兰》1、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描写了紫罗兰宁静而自足的生活。
为下文玫瑰花的惊艳出场,使紫罗兰自惭形秽而谋求改变铺垫蓄势。
2、在②~⑤段中,“紫罗兰”对自己有哪些不满?对玫瑰花有哪些艳羡?答案:紫罗兰自认为渺小可怜,脆弱被无视。
玫瑰花亭亭玉立,雍容英挺。
3、本文是一篇对话体散文,请结合⑥~⑩段分析“对话”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案:形象地表现了紫罗兰的迫切和坚定,感情色彩浓烈,使情节推进自然简便。
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暴风雨把她从土里拔起,狂风扫去了她的花瓣,把她抛在湿漉漉的青草上。
答案:作者运用“拔”“扫”“抛”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狂风暴雨的肆虐和力量,突出了那株紫罗兰的惨痛遭遇。
②她的脸上浮着超凡绝俗的微笑。
答案:“超凡绝俗”意味着紫罗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追求到了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达到了至圣的精神境界。
5、文章的题目不完整,你认为在“紫罗兰”前面应该加个怎样的修饰语,并说明理由。
答案:我认为应该添加“勇敢的”,文章讲述一株勇敢追逐梦想的紫罗兰,为理想而死,无怨无悔。
6、文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加以阐述。
答案:日后不论发生什么事,都由我自己担承!人应该有担当的精神,既然做了选择就要勇往直前,即便是遇到挫折和艰难,都不能退缩,要勇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①幽静的花园里,生长着一棵紫罗兰。
她有美丽的小眼睛和娇嫩的花瓣。
她生活在女伴们中间,满足于自己的娇小,在密密的草丛中愉快地摆来摆去。
②一天早晨,她抬起顶着用露珠缀成的桂冠的头,环顾四周,她发现一株亭亭玉立的玫瑰,那么雍容而英挺,使人联想起绿宝石的烛台托着鲜红的小火舌。
③紫罗兰张开天蓝色的小嘴,叹了一口气,说:“在香喷喷的草丛里,我是多么不显眼啊,在别的花中间,我几乎不被人看见。
造化把我造得这般渺小可怜。
我紧贴着地面生长,不能像玫瑰花那样仰望蓝色的苍穹、转向灿烂的骄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发布时间:2016-11-05 编辑:肖兰手机版中考绝大部分内容考核的是各种课外的阅读理解:课外现代文的阅读,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文言文的阅读翻译,以下是yjbys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一、(2016·梧州)现代文阅读。
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丁立梅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
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
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
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
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②“多得你吃不了的。
”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的夕阳里。
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
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③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
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
”④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一套紫砂壶。
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
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
”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
”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
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⑤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
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
”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
”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⑥“呵呵,老啦,真的老啦。
”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
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
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⑦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
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
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
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
大年初一,他背着手在全村转悠,家家门户上都贴着他的杰作。
他这儿看看,那儿瞅瞅,颇是自得。
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
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
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
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⑧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
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
”他“刷”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
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
”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
”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⑨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⑩我让他试衣。
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
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他先出去的。
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
”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11(○)路,我还是认得的。
”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
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12(○)手。
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
”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
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选自2015年10月《东台日报,有改动》)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言不由衷:这里是指“我”赞美父亲所搭的瓜果架子是“杰作”并非是内心的实话。
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情。
2.阅读⑧~12(○)示例:①“我”带他去商场购买衣服,他主动掏钱。
②父亲辨不清方向,他让“我”牵着手回家。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这里运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反复使用“矮下去”,突出父亲确实老了,把父亲比喻为“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岁月面前渐渐老去。
表现出作者对父亲老去的伤感之情。
4.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这段话是插叙,交代父亲以前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丰富了人物形象,补充了文章的情节,同时,在对比中突显父亲“老了”,“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5.请简要分析文章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标题的妙处。
示例:①题目中的“认了输”一词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__②线索作用。
本文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__③暗示文章主题,以父亲的老去表示“我”内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二、(2016·孝感)现代文阅读。
手掌里的清凉①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
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②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③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
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
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
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④【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
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⑤【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
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
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⑥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
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
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⑦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
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
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⑧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
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⑨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
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
”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⑩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
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1.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
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①题目新颖有美感。
手掌一般是传递温暖的,这里用“手掌上的清凉”为题跳出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由手掌上传递清凉来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爱,很有意蕴。
③以“清凉”为线索行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2.梳理全文内容,将表格里的内容填充完整。
天气酷热(1)渴望(期盼)清凉哥握弟手(2)传递(给弟)清凉3.按要求品析语言。
(1)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2)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品味加点词语)拟声词,这里指哥哥搬砖时发出的粗重的喘气声,写出了他搬砖的费力。
4.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
甲5.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因为他对身边的人有爱心,懂事(体贴父母),遇到困难肯动脑(聪明),而且肯吃苦,有毅力。
他具备了如此多的优秀品质,所以,妈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发布时间:2016-11-05 编辑:肖兰手机版三、(2017·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只收一个台的收音机①我的母亲是个没有固定工作的小镇妇女。
她虽然一字不识,但她热爱文化人,尊重文化人。
父亲病逝后,母亲就用她一生的辛劳供养着我们读书,其艰难竭蹶可想而知。
②春夏季节母亲去镇酱菜厂做豆制品,她推着磨磨豆子,走着转着,好像一头驴,为挣一块钱每天都把自己累得精疲力竭的。
在秋冬的日子里母亲去附近的一个农场做摘棉工,因是多劳多得,为多划一块成熟的棉田,为多挣一分钱,她披星戴月,顶着寒风,忍着冻疼,在茫茫棉田里埋头收拾棉花。
母亲的手掌粗大粗糙,手背青筋暴突,唯有中指戴着一个顶针,才表明那是女人的手。
③那年为响应政府号召,我中学一毕业就被镇政府敲锣打鼓地送到附近的生产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一时间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弟弟,虽然生活的负担减轻了些许,但母亲的日子依然数米而炊。
④终于,中断的高考制度恢复了。
我开始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
但在经历了三年的知青生涯后,中学的各门功课都已荒废,尤英语单词已基本还给了过去的老师。
当我看到其他知青纷纷购买收音机,跟着广播英语讲座复习单词时,我的心就像被小猫抓了一样,心烦意乱,因为我没有钱购买一台收音机。
⑤这天母亲从镇里来到我下放的地方,给我送来了肥皂、牙膏等日用品,恰让她看见同宿舍的一个知青正趴在床上,捧着收音机,一边听一边嘴里发出唧唧哇哇的声音,便就问:“他在听什么?”我低声回答:“他在跟着收音机复习外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