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图表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一)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
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
(二)屋身灵活可亭、可仓、可室、可厅(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二、院落式布局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
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四、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
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
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特有的建筑观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
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门学术。
崇尚俭朴。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一、城市•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1.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2. 北魏洛阳城 3.明清北京城 4.元大都 5.隋、唐洛阳 6.明南京城 7.汉长安城•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的。
•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北京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
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发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
二、宫殿:•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建筑秦、汉建筑成就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
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
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
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
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
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
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
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
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
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陆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
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
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
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
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
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前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只有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未形成统一意见)1、原始社会后期——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期)2、秦汉——三国时期(成型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期)4、隋唐两代(成熟期)5、宋元两代(转变期)6、明清两代(渐进期)一、原始社会建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它的成熟必然是由完全不成熟的初始形态经过不断地演变,历经一个复杂的、长久的过程,才能最终实现。
中国建筑的发展也不例外,而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即它的完全不成熟时期,就是原始社会时期。
(一)、栖身天然洞窟:大自然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同时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下,原始人类在吃、穿、住等各个方面,大多是依靠自然地恩赐,吃天然的野果、穿树叶裹兽皮,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的“家”,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原始人在选择天然洞穴时也有一定的选址观念,在他们看来,适合居住的洞穴应该满足这样的条件:首先,它应该接近水源,以方便汲取生活用水和渔猎。
其次,洞口要高一些,以防止被水淹到。
再次,洞内必须干燥一些,以利于生活。
最后,洞口不应该朝向寒风吹来的方向。
从原始人的生活遗迹可以看出,他们日常使用的主要是接近洞口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比较干燥,有充足的空气利于生存。
洞窟深处的低凹部分则用于埋葬死者。
(二)、挖土为穴,构木为巢大自然中没有那么多适宜居住的理想洞穴,原始人基于居住自然洞穴的经验,经过长期摸索之后逐渐学会了自己动手挖掘适宜居住的洞穴。
巢居与穴居主要发展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两大发祥地),对于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原始的、极其简陋的巢居、穴居,却为其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它们成为中国建筑的两大源头。
中国建筑史-5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秦汉时期)

二、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 220年)
政治文化方面: 对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 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体系,对外则发兵征 讨匈奴,开拓四裔。
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 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立。汉 儒拥护帝王集权,别出心裁,古未之有。
经济方面: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兴修水利、稳固 农业
汉 长 安 城 形 势 图
高祖七年(公 元前200)至惠 帝五年(公元前 190年)十年建 成的长安城,是 在秦兴乐宫(改 名长乐宫)为基 础建立的。
不久,由军
匠出身的杨城 延主持修建未 央宫、北宫, 以后建造桂宫 、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 持长安城建设 。
城墙是惠 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 到汉高后吕雉 八年(公元前180年) 先后20年时间 才建成。
高颐墓阙
砖、拱券技术的使用
砖拱结构被大量用于贵族墓室的修建,同时,砖 也被用于砌筑下水道等。并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墓 砖。
木架建筑日趋成熟
主要的木结构形式已经形成,斗拱已经被普遍使 用,虽然形式不统一,但是已经有结构作用。
汉代明器给我们的信息
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明器。它们带给我们大 量的信息。既有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 有建筑方面的:如建筑的细部特征、各种构件造 型等等。
1、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十年建成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改名长乐宫 )为基础建立的。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建造桂宫、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城墙是惠帝五年(公 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到汉高后吕雉八年(公元 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长乐宫 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等。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n (一).社会背景: n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n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
结构已经形成 n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n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n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n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
也有应用。 n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n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
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 拱、筒拱、穹拱等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成就:
n 1).多功能性的建筑组合 n 2 ).梁柱结构的运用为楼阁建筑打下基础 n 3)建筑技术方面:排水系统完备,采暖通风都
已具备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棺椁与墓
战国时期的棺椁构造:
n 棺:关也,所以掩尸。 n 椁:棺外的套椁。
金字塔式的城市体系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城市选址 1.水资源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四)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地方城市:子城制度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分别介绍每个时代的建筑特点。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建筑主要是简陋的各类住宅和祭祀用建筑。
住宅一般以竹木为结构,覆盖着草、树皮等材料。
祭祀用建筑则以土坑、石头等简单的方式搭建,用于举行祭祀仪式。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和城墙方面。
夏朝宫殿以方形建筑为主,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
城墙则采用土坯砌筑,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商朝:商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祭祀用建筑和城墙方面。
商朝宫殿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瓦片。
祭祀用建筑主要是祭祀神灵的祭坛,多为方形或圆形,以土坯或石头砌筑。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西周:西周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庄重和规整。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丰富,彩绘壁画和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墙则采用石头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宏伟和雄伟。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更加精美,墙壁上常见彩绘壁画。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秦朝:秦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城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汉朝:汉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寺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寺庙则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内部供奉佛像或神像。
唐朝:唐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寺庙和园林方面。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分析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 也有应用。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 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 拱、筒拱、穹拱等
陵墓、阙
[帝陵]:平面多呈方形,上呈锥台形,而称“方 上”。 文献:陵上有高墙、象生及殿堂
实物: 最大的“方上”高约20米——陕西兴平茂陵;
[贵族墓]:
[贵族墓]:方锥平顶,前置石造享堂,其前立碑, 再前神道侧列石羊、石虎、附翼石狮,最外是摹 仿木构建筑形式建造石阙两座,其台基和阙身都 浮雕有柱、枋、斗拱及各种人物和花纹,上覆以 屋顶。 [山东肥城笑堂山墓祠]:两坡悬山顶,有正脊, 用筒瓦、板瓦;正面二开间,中立八角柱,柱上 下各有一斗。
二、城市、宫殿: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一。概论 ◆什么是城市? 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城市史研究什么? 空间,关联,秩序 选址 城市的布局结构 工程建设、(城防水利)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制 1.商周-分封制 2.秦以后-郡县制 金字塔式的城市体系
(三)城市选址 1.水资源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三)、郦山陵 —陕西临潼郦山秦始皇陵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x350M, 每层台 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M。 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 长6.3公里.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社会背景: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 结构已经形成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汉时仿木建筑多为两间式造型, 中轴线落于柱缝,少有明间作法。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 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 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作为记官爵、功绩和 装饰之用。 也有大阙旁建小阙的——称子母阙。 阙也是宫门的代称。
战 国
秦 汉
战国瓦当
秦汉瓦当
模印花纹的汉砖
战 国 两 汉 砖 墓 结 构
战国、两汉砖墓中的各种墓砖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2.建筑成就:
时代 春秋 战国 建 筑 成 就 建造高台和重屋 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
西汉 东汉
秦汉
高台建筑仍然流行 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 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 于其中举行。 《史记· 孝武本记》:“明堂中有一殿,四 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 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 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陵墓
灵魂不灭 礼制 陵 本义:大土山,引申为帝王陵; 寝 本义: 卧.灵魂坐卧起居之所; 墓 本义: 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坟: 土堆; 冢:高起的山顶。
一.陵墓组成 (一)地下部分 墓道、墓室 1.商— 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聚 — 头;凑 — 字形平面;安阳商王墓 字形平面 ”” 字形平面 亚中” ““ 甲 “ 柏木芯;题 — 黄肠 四出羡道, 二出羡道, 一墓道, · · · 黄肠题凑: 墓道
[礼制建筑]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遗址
似“辟雍”或明堂。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礼 记· 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 侯曰泮宫。” 据蔡邕《明堂月令论》,辟雍之名,乃 “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 东汉以后,皆有辟雍——祭祀之所 / 北宋末 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学)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 也有应用。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 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 拱、筒拱、穹拱等
(三)、郦山陵 —陕西临潼郦山秦始皇陵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x350M, 每层台 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M。 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 长6.3公里.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社会背景: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 结构已经形成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陵墓、阙
[帝陵]:平面多呈方形,上呈锥台形,而称“方 上”。 文献:陵上有高墙、象生及殿堂
实物: 最大的“方上”高约20米——陕西兴平茂陵;
[贵族墓]:
[贵族墓]:方锥平顶,前置石造享堂,其前立碑, 再前神道侧列石羊、石虎、附翼石狮,最外是摹 仿木构建筑形式建造石阙两座,其台基和阙身都 浮雕有柱、枋、斗拱及各种人物和花纹,上覆以 屋顶。 [山东肥城笑堂山墓祠]:两坡悬山顶,有正脊, 用筒瓦、板瓦;正面二开间,中立八角柱,柱上 下各有一斗。
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平面、剖面
成就:
1).多功能性的建筑组合 2 ).梁柱结构的运用为楼阁建筑打下基础 3)建筑技术方面:排水系统完备,采暖通风都 已具备
(三).棺椁与墓
战国时期的棺椁构造:
棺:关也,所以掩尸。 椁:棺外的套椁。
(四)兆域图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群
汉代建筑细部之二——檐部
汉代建筑细部之三——斗拱
汉 代 建 筑 细 部 之 四
汉代建筑细部之五——天花
汉代建筑细部之六——窗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
(四)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地方城市:子城制度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2.城市布局: 1)统治机构:宫殿区(衙署区) A.内容:政府机关与居住 B.宫殿位置:城市的中轴线 C.防卫性:城壕、城墙、城门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里坊制(初期春秋—汉,极盛期三 国—唐)——开放式街市(宋以后) 4)宗教建筑 5)娱乐场所 6)学校 3.道路系统: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
河南孟津东汉光武帝刘秀墓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之一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之二
河南密县打 虎亭汉画像 石墓
*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小结:
——战国、秦、两汉时期
时代 材料发展 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上所示花纹都比西周时期 进步; 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 砖的种类增多:方砖、空心砖、装饰性质的条砖 圆形瓦当,且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 石材的使用增多:石础、石阶 东汉时出现石造的建筑:石祠、石阙、石墓
实例:
1、齐故都临淄城 《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临淄之中七万 户,┈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 击筑,斗鸡走狗。临淄之途,车毂击,人 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山东临淄齐故都城墙下的排水设
秦咸阳宫殿遗址
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平面
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发展成熟 屋顶形式 :庑殿顶(四阿顶)、悬山、 囤 顶、歇山 斗拱发展成熟
战国铜器上的建筑图象中相同的屋顶形式
1—镇江铜鉴 2—故宫博物院藏铜器残片3—上海博物院藏燕乐纹椭杯
战国铜器上的建筑图象中相同的屋顶形式
1—镇江铜盘 2—辉县铜鉴 3—六合铜匜 4—长治铜匜
汉代建筑细部之一
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庄严肃穆,符合陵墓 群的气氛 高居的享堂如金字塔一般,很有纪念性
三、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社会背景
(二)、宫室——阿房宫
《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 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颠为阙,为复道; 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第四章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 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280 年)
一、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一)社会背景:
建筑上的成就 :
1.出现了工商大城市、大规模的宫殿,大量 的使用瓦、砖及装饰纹样 2.铁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使木材 加工更为容易,为制作复杂的隼卯和花纹 雕刻创造了好条件。
二、城市、宫殿: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一。概论 ◆什么是城市? 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城市史研究什么? 空间,关联,秩序 选址 城市的布局结构 工程建设、(城防水利)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制 1.商周-分封制 2.秦以后-郡县制 金字塔式的城市体系
(三)城市选址 1.水资源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