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习题-练习选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一、填空题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
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1.2 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时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3.75 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
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17、城市道路景观要素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18、在以放射式道路交通为主的城市中心外围建环行道路在于( A D )A缓解过境交通对市中心的压力B扩大市中心的交通容量C缩短对角交通的直线距离D方便各个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19、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办法是( D )A城市工业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B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C就近布局工业区和生活区,减轻道路负担D建造高架道路,立交桥和地铁20、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A交通线路拥堵B交通工具发展滞后C交通设施比较陈旧D城市交通空间不够21、解决城市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是( A )A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B 限制人行道发展C建设高架道路D让主干道通过市区22、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原则有(BD )A增加市中心区的路网密度B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C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一应俱全D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3、从( D )上,将城市综合交通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路面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ppt课件

由上班、上学引起的出行又称为通勤出行或生存出行。
P1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2、人均出行次数: 出行次数的定义有以下几点: (1〕凡是从甲地到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 次出行,A、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B、利用有路名的街 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在5分钟以上,或交通工具单 程在400米以上。 (2〕凡是以步行〔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 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计为 P一19 次出行。
P2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P29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5、出行距离 C、与出行方式有关 a、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或乘车所花的时
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 。 b、对于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时耗的构成不同 对于步行出行,T步=出行距离/步行速度 对于自行车等个体出行 其时耗为T自=出行距离/自行车速度+t存取。 P对30 于公交出行,其时耗为T交=t步1+ t候+ t车内+ t步2。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城市规模 >200万人 100万-200万 <100万 中等城市 小城市
最大出行时耗 60分钟 50分钟 40分钟 35分钟 25分钟
P25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 4、出行时耗分布
指居民一次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当出行距离一定时,平
p421城市人口规模1人口规模是决定城市居民出行总量的最主要因素2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次数3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耗4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5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辰分布第二节居民出行特征四城市规划与居民出行关系logo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它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同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OD调查:就是出行的起终点调查,目的是为了得到现状出行生产形态、交通设备资料、土地使用动态及影响社会、经济等各项的因素。
零一分配法基本假设:两个交通区之间有两条及以上的道路相连时,选择一条距离最短、出行时间最短的路,把全部交通量分配这条路上,其余道路均不成大交通量。
分配步骤:1找出各交通区形心到其他交通区形心之间的最短路径树。
2把交通量分配到道路网的最短路径上。
3叠加各路径上的交通量,划出道路网上的交通量分配图。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2城市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3交通规划方案设计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城市道路网与城市用地布局发生的关系:一定成市布局会产生一定的交通分布,一定交通分布要有一定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匹配。
城市道路网的结构与形态是城市的布局形态相协调配合的。
城市道路形态规划的步骤:1确定道路网结构及交通组织方案2选定道路标准横断面3道路中心线坐标定位:尽量减少对永久性建筑物的拆迁,选定交叉口和主要转点,弯道半径,计算控制点坐标4选定交叉口形式及转角半径,分隔导向岛尺寸,曲线等5确定控制点高程及坡度等道路竖向要素6其他辅助设施:停车场、站、带等城市交通规划原则:1适应并促进城市及城市用地布局的发展2满足一定时期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需要,并留有余地3与成熟其他客运方式相协调4与城市道路系统相协调5运行快捷、使用方便、高校、节能、经济城市道路设计内容一般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和路面设计四个部分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一定的通行断面,成为净空。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章1.概念解释:交通、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
交通:是指“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交通更为广义的概念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涵盖了航空、水运、铁路等不同的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所组成。
城市交通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2.城市道路如何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道路的功能:①城市交通的主要措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②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③是通风、采光和防火的通道④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⑤是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媒介,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媒介3. 现代道路系统规划思想是什么?①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分流②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离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的必然和特点③注重城市非机动交通环境的营造④城市快速路与高架路:快速路应该与到达性的机动车流分离,采用立交或联系匝道的方式实现快速路交通与常速路交通之间的转换。
高速道路在城市中的建设应该慎之又慎。
第二章1. 名词解释:交通生成指标;车流密度;动力净空长度;停车视距;道路容量。
交通指标生成:确定不同性质、不同分类的城市用地生产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表示交通的生产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车流密度:车流密度D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D=Q/Vs(V速度.Q流量)动力净空长度:保证前后两车之间安全的车头距(车头间距)的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链式道路网 兰州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二、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分工和功能分工 1. 结构分工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支路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2. 城市道路网的功能分工 交通性和生活性
人均道路用地面积、道路用地面积率 人均道路用地面积:7~15㎡/人 (道路6~13.5㎡/人, 交叉口、广场0.2~0.5㎡/人, 公共停车场0.8~1.0㎡/人)
用地性质
面积率 %
人均指标(㎡/ 人)
道路广场 8~15
18.0~28.0
居住
20~32 10.0~25.0
工业
15~25 8.0~15.0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三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第三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 第四节 城市专用道路系统空间布置 第五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思路与评析 第六节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第七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容量估算
第一节 概述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2.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3.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3.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4.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1.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2. 城市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 3. 综合交通规划初步方案 4. 修改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5. 绘制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图 6. 文字说明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标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研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 一 2、 居住、交通、工作、游憩是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四大生命线:能源、交通、给水、电信 4、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 精细的体系,现代城市的特征是高效益和高效率。 其中的效率则主要是指城市的运转,其重要组成之 一就是城市交通。 5、所以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机动车停车位的确定
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
七、城市交通调查
1、交通量调查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
1)交通量调查的对象
机动车、自行车、人行
2)交通流量调查分析
– 概念 单位时间(小时、日)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
的双向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流量
– 典型区域、典型时间进行调查
– 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 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C. 客运港位于货运港的上风方向
D. 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货物装卸、库场储存 及后方集疏
4 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归纳起来是——
规范--------大城市为5-7km/km2;中等城市 为5-6 km/km2。
建议-----6-8 km/km2。
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 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பைடு நூலகம்
2、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废气扩散、抵御寒风
过境交通的布置
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加置音障
– 红线宽度
快速干路 60—100米 主干路 40—70米 次干路 30—50米 一般道路 20—30米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1)一条车道的宽度
快速路:3.75米,一般道路:3.5米,
2)自行车道宽度:1.0米/条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

一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布置的原则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尽量满足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要求和发展可能;尽量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干扰;使城市与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减少投资和用地。
1 、港口的组成及其一般技术要求港口由水域和陆域组成水域:航道、码头前水域、锚地要求有合适的深度和面积,适宜水上作业陆域:码头、布置各种设备的陆地,有一定数量的岸线和纵深2、一港口位置的选择〔1〕总体发展要求①在条件允许时,港址与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宜同步规划,一旦政策允许即可运作。
②港址选择要考虑吸引工业区等的建立,更多地为促使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时机和条件。
③出于环境方面的原因,现代港口活动与城市人口正常生活别离的概念,愈来愈被广泛采用。
因此,现代化港口的港址应形成新港区,寻求其与城市居住区两者发展互不干扰的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
3、出行时辰分布早高峰比晚高峰集中;早高峰的出行目的相对较晚高峰集中;大城市有早高峰、晚高峰,且集中度高;中小城市有早高峰、午高峰、晚高峰,集中度低;早高峰持续时间短,晚高峰持续时间长;通勤出行的峰值高,生活出行的峰值低;4、期望线:即OD分布图,连接出发小区和到达小区的直线,直线宽度表示出行次数;5、等时线:由城市的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结构与出行距离◆城市规模小,出行距离短;◆城市规模大,出行距离长;◆城市布局紧凑,出行距离短;◆城市布局松散,出行距离长;◆城市公交便利,出行距离长;◆影响步行率、骑车率、乘车率的因素:〔1〕出行时耗;〔2〕公交发达程度;〔3〕公交服务水平;〔4〕票价;〔5〕道路交通情况;(6)地形;〔7〕天气等。
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大,出行总量大;◆人口规模大,人均出行次数少;◆人口规模大,平均出行距离长;◆人口规模大,早、晚高峰集中,午高峰不明显;◆人口规模大,过境交通比例小;交通量调查的用途:◆交通规划:进行交通量的现状,并预测远景交通量。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基本概念交通:人与物的运送与流通。
包括各种现代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城市交通城市交通分为城市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泛指本城市与其它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其主要交通形式有: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通过道路系统来组织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
•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关系。
一.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先进国家城市交通的4个阶段(P282)–水运时代–铁路运输时期–汽车、航空及管道运输(20世纪50年代以后)–综合交通二.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1.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的特点:–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边系统以及步行系统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一.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的特征:P285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城市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的比例,用干道网密度衡量。
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
单位:公里/平方公里(km/km2)一般认为干道的适当距离为700~1100 m,相当于干道网的密度为2.8~1.8 km/km2。
道路间距以300~800 m为宜。
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区交通量大,市区中部次之,边缘区交通量较少,因此,中心区道路网的密度应当较大,市区中部次之,边缘区最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出行的目的地。 • 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 • 3、每次出现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P17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1、出行目的:
概括为上班、上学、公务、生活出行、文化娱乐、回程等等。 • 我国城市居民中,上班占30%,上学约占10%左右,回家约占50%左
P11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一节 交通因素 三、用地
2、 交通生成指标:表示交通的产生和吸引量与城市
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用地相关因素:
城市用地性质、面积、人口密度、就业密度。
其它相关因素:
工业门类,技术水平,工业产值、工业产量、运输总量、 生活供应指标、商业零售额、平均家庭收入、生活方式 与习惯。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5、出行距离
C、与出行方式有关
a、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或乘车所花的时间相等 ,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
P19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3、出行方式构成:
也称交通结构,指城市居民中所采用的各种出行方式的比例构成。
P20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 4、出行时耗分布
指居民一次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当出行距离一定时,平
均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式有关。 出行时耗特征 (1)居民出行时耗呈近多远少的分布。
均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式有关。
出行方式的时耗特征 (1)居民出行时耗呈近多远少的分布。 (2)平均出行时耗基本在30min以内 (3)由于建成区面积大,大城市平均出行时耗要大于中心
城市
P26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5、出行距离:指出
行起点到终点实际 走过的距离,不是 空间直线距离。 (1) 等 时 线 : 由 城 市 某一吸引点出发, 在规定的出行时耗 内可达的位置,可 以反映该地区的交 通便捷程度。
P12
LOGO
P13
用地做为交通源头,不同 性质用地产生出不同的交 通数量,这是研究的 出发点。
P14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一节 交通因素 四、人
人的活动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活动,也是决定城市交通分布的 重要因素。
人的交通出行特征:
1.出行目的 2.出行方式 3.平均出行距离 4.日平均出行次数
P23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表1 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出行时间
min
出行方式
出行时间
步行出行时耗
一般为15-20分钟,距离则为1-1.3公里
自行车出行时耗
一般为15-30分钟
公交出行时耗
一般为30-50分钟
表2 不同出行目的下的出行时间
min
P24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 车、路、人、用地
P4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一节 交通因素 一、车
对于车的研究:主要是车辆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 行距离;车流速度、密度、流量等因素。
P5
LOGO
P6
鼓励型:
LOGO
美国小汽车普及过程
P7
竞争型:
LOGO
英国、法国、日本普及过程
P8
限制型:
P15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 一、 出行的概念 • 二、 居民出行特征 • 三、 城市交通方式的转换与改善 • 四、城市规划与居民出行的关系
P16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一、出行的概念
• 指个人、货物或车辆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完成一次有目 的的行程。
城乡规划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P1
第二章 城 市 交 通 规 划
LOGO
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 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
规划年限:一般同城市总体规划一致。从城 市交通规划的时间跨度可划分为近期规划、远 期规划和战略规划
P2
LOGO
P3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一节 城市交通因素
右。 • 由上班、上学引起的出行又称为通勤出行或生存出行。
P1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2、人均出行次数:
出行次数的定义有以下几点: (1)凡是从甲地到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次出行,A、 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B、利用有路名的街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 时间在5分钟以上,或交通工具单程在400米以上。 (2)凡是以步行(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续出行,以 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计为一次出行。
P21
LOGO
图1:遵义中心城市居民出行时耗分布图(min)
P22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 4、出行时耗分布
指居民一次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当出行距离一定时,平
均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式有关。 出行方式的时耗特征 (1)居民出行时耗呈近多远少的分布。 (2)平均出行时耗基本在30min以内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城市规模
>200万人 100万-200万 <100万 中等城市 小城市
最大出行时耗
60分钟 50分钟 40分钟 35分钟 25分钟
P25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 4、出行时耗分布
指居民一次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当出行距离一定时,平
LOGO
香港机动车增长变化过程
P9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一节 交通因素 二、道路
对于路的研究:主要是路段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停车设施的布 局及停车能力。
P10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一节 交通因素 三、用地
1、 城市用地是交通产生的“源”
城市用地即可以产生交通、也可以吸引交通; 不同的用地产生与吸引交通量不同;交通性质和特征也 不同。
P27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5、出行距离
(2) 出行距离分布特征
• A、城市规模小,出行距离短,城市规模大,出行距离长,
• B、与用地布局有关.紧凑的布局,出行距离短,松散的布局,出行 距离短长.
P2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P29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