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研究与发展

合集下载

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研究和制备中的应用

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研究和制备中的应用

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研究和制备中的应用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性质和构造的学科,其在现代科技、电子、医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研究、制备出更优质的材料一直是材料科学家们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离子束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材料研究与制备中,其优异的性能在多方面得到了验证。

重离子束技术是指将带电粒子(通常是离子)加速至一定速度后,以高能束流的形式射入材料内部的技术过程。

这种技术可以控制粒子的能量、流量、轰击角度等参数,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使得材料在粒子的轰击下发生退火、自组装、蚀刻、掺杂等反应,从而改变其结构和性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研究和制备中的应用。

一、表面改性将重离子束轰击材料表面,可以改变其表面形貌和化学性质。

通过单次甚至多次轰击可以使得表面纳米化,表面硬度和抗腐蚀性能大幅度提升。

这种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得到应用。

二、材料合成以前很难合成的材料,通过重离子束技术可以轻松合成。

例如,通过重离子束轰击玻璃,可以使得玻璃变得更加耐磨、耐腐蚀,而且强度也得到了提高。

重离子束还可以用于纳米结构的制备,通过控制离子轰击的角度和能量可以呈现不同的纳米结构。

三、材料改性轰击材料可以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改变,例如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使得其导电性提高。

此外,重离子束还可以用于制备核反应堆的密封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快速地吸收辐射能量,有效避免核泄漏。

四、生物医学领域重离子束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改变生物大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可以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同时,在肿瘤治疗中,重离子束技术可以通过高能离子束直接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则很小。

综上所述,重离子束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是多样的。

它不但可以用于表面改性、材料合成和改性,同时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未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为材料研究和制备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粒子加速器技术及应用展望

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粒子加速器技术及应用展望

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粒子加速器技术及应用展望引言:原子核物理研究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和核能量级的学科。

粒子加速器作为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可以提供高能量、高强度的粒子束用于研究原子核结构、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就粒子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展望。

一、粒子加速器技术的发展1. 早期粒子加速器技术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主要采用静电加速器和磁场加速器。

静电加速器通过静电场将带电粒子加速到一定能量,但存在着束流质量低、能量损失大等问题;磁场加速器通过磁场的作用使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并逐渐增加能量,但限制了粒子束的能量上限。

2. 现代粒子加速器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粒子加速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1)直线加速器直线加速器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组合来加速带电粒子。

其中,超导直线加速器以其高能量、高束流质量、高效率等特点成为现代加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2)环形加速器环形加速器具有较高能量和稳定的束流。

脉冲陷阱槽设计、超导磁体技术等的进步,使得环形加速器能够提供更高的能量和更稳定的束流。

(3)线圈加速器线圈加速器通过高速旋转的外部磁铁和内部线圈产生的电场来加速离子。

这一新技术在核物理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供超越其他加速器的能量范围。

二、粒子加速器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应用1. 原子核结构研究通过探测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粒子加速器可以提供高能量、高精度的粒子束,用于探测原子核的形状、能级、转动等属性,并研究不同同位素的核结构差异。

2. 粒子相互作用研究粒子加速器能够产生高能量、高强度的粒子束,使得科学家能够研究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有助于探索粒子的基本属性,如质量、电荷、自旋等,进而推动基本物理学的发展。

3. 核能系统研究粒子加速器也为核能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手段。

通过控制粒子束和实验条件,可以模拟核能系统中的反应过程、裂变过程等,为核能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数据和依据。

4. 粒子加速器在医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粒子加速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是指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改善其性能和功能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迅速发展,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在各个领域中,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创新。

一、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历程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纺织业。

古人利用天然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制作布料,并通过将布料浸泡在某些物质中改善其性能,例如提高抗水性或防腐性。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发现,将金属表面处理成不锈钢,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从而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二、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分类目前,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机械处理、热处理和辐射处理等。

其中,机械处理是指通过机械力对材料表面进行切割、压缩、打磨等处理来改变其表面形貌和性能。

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组织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辐射处理是指利用电磁波或粒子束对材料进行辐射,改变材料的表面物理性质。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溶液处理、气相处理和化学沉积等。

溶液处理是指将材料浸泡在特定的溶液中,通过溶解和沉积来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

气相处理是指将材料置于特定的气氛中进行处理,例如烧结、蒸镀等。

化学沉积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在材料表面沉积一层新的物质,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三、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领域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材料工程领域在材料工程领域,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例如,将钢铁材料进行热处理,可以提高其硬度和强度;将塑料材料经过化学沉积处理,可以使其表面具有防腐和抗静电的性能。

2.光电子领域在光电子领域,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可以改善光电器件的光吸收和光转换效率。

例如,在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利用化学反应沉积一层纳米结构材料在电池表面,可以提高其光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

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高分子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以上的高分子材料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相互交联或混合而成的材料。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一、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概述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是指通过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进行各种改性处理,以改善其表面性能,提高其耐久性、防腐性、均匀性、附着强度等特性的一种技术。

常见的表面改性技术有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光化学改性等。

1. 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进行改性处理。

例如,在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涂覆一层功能性交联剂、接枝共聚等化学方法可提高其表面的化学反应性和亲水性,从而改变其表面性状,达到改性的目的。

2. 物理改性物理改性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对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常见的方法有离子注入、等离子体注入、电子束照射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变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的表面形貌、表面化学成分等,从而改善其表面性能。

3. 光化学改性光化学改性是一种以光敏剂作为催化剂的表面改性技术。

通过用光敏剂涂覆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当表面受到光照时,光敏剂将被激活并引起表面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改变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的表面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等,从而改善其表面性能。

二、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具有高效、可控、 low cost 等优点,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汽车行业高分子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

汽车表面涂层的改性是提高其防锈性、耐久性和塑化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物理和光化学技术都可应用于汽车表面涂层的改性处理。

汽车表面改性可以使汽车表面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使汽车表面更加美观、个性化,同时也能改善车身的防护性能。

2. 建筑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可用于改善建筑材料的防水性、耐候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提高其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离子束加工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离子束加工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离子束加工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研究半导体制造是现代科技领域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涉及到众多的高新技术和精密工艺。

离子束加工技术是其中的一种,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成为半导体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离子束加工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其优点及发展前景。

一、离子束加工技术的概述离子束加工技术是一种利用高速带电粒子束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改性的技术。

它通过控制离子束的性质,例如束流能量、束流密度、束流均匀度等,来实现对材料表面的加工和改性,从而实现一系列的目的,例如制造微纳米加工器件、改善材料表面的液体润湿性、软硬件分层,以及增强半导体材料的电学和光学性质等等。

离子束加工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束流轰击与离子注入。

前者侧重于通过粒子束撞击材料表面的方式加工材料,后者则采取了注入离子的方式对材料进行改性。

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把带电粒子束从加速器中出发,经过调节后准确地瞄准材料表面或其内部。

二、离子束加工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1.通道区域的厚度控制作为半导体加工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通道区域的厚度控制可以通过离子束加工技术实现。

主要表现在用于定义金属栅电极的光刻等级上,离子束加工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表面质量和精度,以及更好的侧向排序和轮廓形状度等。

2.材料的注入和改性离子束在注入时,将能量输送到半导体中,从而对其进行改性。

半导体材料中的离子注入产生一个特定的浓度分布,并且能够有效地调整材料的电学和光学性质,例如導電度、螢光特性、反射率和抗腐蚀性等。

3.离子注入制造器件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另一个常用方法是利用离子注入,该方法被称为注入掺杂。

此方法可以控制材料的电学特性,从而制造半导体元件的内部结构。

在制造集成电路芯片时,离子差异需要进行集中控制,以产生特定的半导体传输效果。

4.电阻金属的改性半导体的电阻层是半导体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白银、铜、钼和锡都是常用的电阻金属。

然而,在高温条件下,电阻金属可能会出现扩散现象,从而导致半导体退火。

材料学中的表面改性技术

材料学中的表面改性技术

材料学中的表面改性技术表面改性技术是材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它通过对材料表面的处理,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以达到增加材料应用性能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表面改性技术,并探讨其在材料学中的应用。

一、溅射技术溅射技术是利用粒子束轰击材料的表面,使得表面原子或分子被剥离并加速沉积到另一个材料表面上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还可以改变其化学性质,如增强表面的化学稳定性、腐蚀抗性等。

溅射技术广泛应用于薄膜制备、电子器件制造等领域。

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在材料表面沉积薄膜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物理气相沉积(PVD)等。

CVD技术通过气相化学反应在材料表面生成所需的化合物薄膜,而PVD技术则是利用物理方法将材料原子或分子传输到表面形成薄膜。

这些技术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磁性等,广泛应用于涂料、光伏等领域。

三、离子注入技术离子注入技术是将高能离子轰击材料表面,使得离子与原子或分子发生碰撞并改变其性质的方法。

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电学性能等,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材料表面性能的方法。

离子注入技术在半导体、材料改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等离子体处理技术是利用由高能粒子或辐射激发产生的等离子体处理材料表面的方法。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和性能。

例如,等离子体诱导的表面改性可以增强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提高其生物相容性等。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是利用一种或多种材料覆盖在材料表面以改变其性质的方法。

常见的表面涂层技术包括喷涂、热喷涂、电镀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耐高温性等,并且还可以调整其颜色和光学特性。

表面涂层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家电等领域。

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

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
*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相变硬化工艺的应用开发在车辆、机械、矿山、模具等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并建立了生产线,例如对汽车或拖拉机汽缸套内壁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使汽缸套的使用寿命成倍提高。
*
激光合金化与激光熔覆
激光合金化与熔覆是同一种类型的工艺,它们的区别仅在于,激光合金化所形成的合金层的成分是介于施加合金与基体金属之间的中间成分,即施加合金受到较大或一定的稀释。而激光熔敷则是除较窄的结合层外,施加合金基本保持原成分很少受到稀释。 这些区别可以由被施加材料、施加合金成分、施加形式及量和激光工艺参数的改变来达到。
#2022
*
电子束表面处理的特点
2.电子束表面改性工艺
1)电子束表面相变硬化
电子束表面相变硬化也称电子束表面淬火,是用高能量的电子束快速扫描工件,控制加热速度为103~105℃/s,使金属表面薄层被快速加热到相变点以上,此刻工件基体仍处于冷态。随着电子束的移开和热传导作用,表面热量迅速向工件心部或其他区域传递,高速冷却(冷却速度达108K/s~1010 K/s)产生马氏体等相变,在瞬间实现自冷淬火。
01
扫描速度太慢,会导致金属表面温度超过熔点,或者加热深度过深,不能自冷淬火。扫描速度太快,则可能使表面达不到相变温度。功率密度则受激光器功率和和光斑尺寸的影响,功率密度太小,表面得不到足够的热量,不能达到所需的相变温度。
02
*
常用的黑化处理方法有磷化法、碳素法和熔覆红外能量吸收材料(如胶体石墨、含炭黑和硅酸钠或硅酸钾的涂料等)。其中磷化法最好,其吸收率可达80%~90%,膜厚仅为5μm,具有较好的防锈性,激光处理后不用清除即可用来装配。
*
3)电子束表面合金化
电子束表面合金化与激光表面合金化有些相似,将某些具有特殊性能的合金粉末或化合物粉末如B4C、WC等粉末预涂敷在金属的表面上,然后用电子束加热,或在电子束作用的同时加入所需合金粉末使其熔融在工件表面上,在表面形成与原金属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完全不同的新的合金层,从而使零件或零件的某些部位提高耐磨性、耐蚀性、耐高温氧化的特种性能。

离子束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离子束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离子束技术的应用与前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离子束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先进的加工技术。

该项技术起源于50年代初期,它是一种利用离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方法来加工物质表面的技术。

由于其独特的优势,离子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传感器制造、微电子器件制造、材料表面改性、能量材料制造、光学制造、生物医学和环境分析等领域,成为了许多行业的主要加工手段之一。

一、离子束技术的基本原理离子束技术是一种利用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来加工材料的方法。

它是通过利用离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方法来改变物质的物理、化学、结构等性质的。

离子束是一种能够通过电磁场和电场加速的带电粒子。

当它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它会与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冲击区域,这会引起能量和质量转移,从而改变物质表面的结构和性质。

离子束加工的主要原理是离子束通过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冲击区域,当离子束的能量足够大时,它会造成物质表面的损伤和改变。

这些改变通常包括表面结构的改变、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外围和体积等的缺陷,而这些改变正是改变物质性质的主要因素。

二、离子束技术的应用离子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子学器件制造、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化学制造等。

具体的应用如下:1.微电子器件制造离子束技术可以用于制造微电子器件和探测器。

特别是高纯硅材料的表面制造,离子束能够产生高强度的示踪剂,可以很好地摄取和检测。

此外,离子束还可以促进电阻、电导率和薄膜粘附力等化学或物理性能的形成和调节。

2.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中,离子束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新型材料、合金和纳米颗粒。

一些硬度极高的材料,如氮化硅和氮化硼等,是使用离子束制备的。

此外,离子束技术还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如改变溶液的润湿性和表面的扩散性。

3.生物医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离子束技术可以用来制造微流控器件和植入物件。

离子束可以通过微流控器件将刺激剂、药物和细胞注入到特定的细胞区域。

在植入物件方面,通过离子束加工可以制造出便于组织生长的模板和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研究与发展昆明理工大学材料111班解开书【摘要】主要叙述了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中的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研究与进展前言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是通过高能量密度的束流改变材料表面的成分或组织结构的表面处理技术。

由于高能粒子束的功率密度可以达到108W/cm2以上,甚至可超过109W/cm2,因此在极短的作用周期下,材料表面就能达到其他表面技术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能量密度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节,并可精确控制;(2)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可以方便地与传统的表面改性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弥补甚至消除各自的局限性;(3)利用高能粒子束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超高速加热和超高速冷却,其冷却速度可达104℃/S,从而实现新型超细、超薄、超纯材料的合成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1高能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1.1 离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离子注入技术进入到半导体材料的表面改性,采用离子注入精细掺杂取代热扩散工艺,使半导体从单个晶体管加工发展为平面集成电路加工。

20世纪80年代初,离子束混合的出现,对离子束冶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0年代中期,金属蒸发真空弧离子源(M EV VA)和其他金属离子源的问世,为离子束材料改性提供了强金属离子束。

与此同时,为克服注入层浅的问题,开始研究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IBAD),又称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IBED)。

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称为“等离子体注入”技术(PSII-PIasm a Source Ion Implantation)克服了常规注入的缺点,可对成批工件同时进行全方位的离子注入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工件是直接“浸泡”在被注入元素的等离子体内,也有人称之为“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PI II-Plasma Source Ion Implantation)。

PSII技术发展很快,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CONRAD J R已取得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离子注入材料改性的研究和应用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都相继成立了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哈威尔原子能研究中心以及日本的RIK EN物理化学研究所等。

我国离子注入改性技术的研究,早期也和国外一样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逐渐把该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特别是在优化材料表面的摩擦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不断发展。

目前,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等有专门的研究中心外,还在上海冶金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离子束开放实验室,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激光束、电子束、离子束开放研究室。

但是由于高性能离子束装置的研制和建立都比较缓慢,因而,无论在基础研究或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基本原理(1)离子注入基本原理在离子注入机中把各自所需的离子加速成具有几万甚至几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载能束,并注入金属固体材料的表层,在其表层形成几微米的改性层,以此来提高基体材料的表面性能。

目前离子注入工艺已应用于许多部门,尤其是在工、模具制造业,效果突出。

英国Rolls-Roycc股份有限公司为解决飞机发动机叶片材料的微粒磨损问题,曾比较了46种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最后选择了三种,其中之一就是离子注入新工艺。

(2)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的一般机理损伤强化作用、弥散强化作用、喷丸强化作用、提高抗氧化性、提高润滑性、提高耐腐蚀性(4)离子束辅助沉积离子束辅助沉积是一种将离子注入技术和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相结合的真空沉积技术。

它是指在同一真空系统中,以离子束溅射沉积薄膜的同时,用几百电子伏特到几万电子伏特能量的离子束对其进行轰击利用沉积原子和注入离子之间的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来增强膜层与基体的结合,改善膜层质量。

与其他薄膜制备方法相比,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或得附着力极好的薄膜。

正因为离子束辅助沉积的特殊作用和优点,使得该技术在合成新材料、制备功能膜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利用该技术可以稳定地合成立方氮化硼(B3N)、类金刚石薄膜(DLC)、TiN和Ti2N等多种优质膜层及陶瓷材料,尤其是TiN和Ti2N膜层,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减磨性。

(3)离子束混合及离子束反冲注入1)离子束混合离子束混合就是将所需的几种元素交替地镀在集体上,组成多层薄膜,每层约10nm厚,然后用加速器容易或得的单能量离子。

他的主要优点在于弥补了离子直接注入过程的不足。

有研究指出,经惰性气体Xe离子轰击预镀钯的纯钛表面,生成钯改性表面,明显地提高钛在还原性酸中的耐腐蚀性能。

2)离子束反冲注入离子束反冲注入就是指将所需元素,特别是难于融化的金属元素,经真空蒸发或离子溅射,在试样表面形成镀膜,然后用惰性离子,如Xe+、Ar+、Kr+等轰击,将镀层原子撞击反冲到试样基体中去,起到对所需元素进行间接注入的作用。

有人利用Ar+溅射Ti原子,使Ti沉积在钛表面,去得了很好效果。

(4)等离子体注入等离子体球壳的形成(5)离子注入的特点注入的元素多且任意选取;无需改变材料的整体特性,就可有选择地改变材料的表面特性;注入或添加到基体中的原子不受基体固溶度的限制,不受扩散系数和化合结合力的影响;强流氮和强流金属离子束的束流强度可达5~50mA,提高了注入效率,适用于工业应用;离子注入不改变工件尺寸,适合于机密机械零件的表面处理;离子束增强沉积可或得厚度大于1µm的改性层或超硬层,适于恶劣条件下的应用;离子注入无废液处理等环境污染;离子注入由于采用电信号操作,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离子注入的深度和浓度,有较好的工艺一致性和重复性。

2 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已在许多精密、关键、高附加值的模具和机械零件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将继续开拓其应用领域。

发展前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PⅢ)是当前表面改性技术的热点,以其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克服了束线离子注入(ⅠBⅡ)固有的视线限制,适用于处理体积较大、形状复杂的工件等优点而受社会各界密切关注。

在PⅠⅡ过程中,探讨合理的电磁场位形和高的磁过滤器传输效率而又不至对注入离子的能量和注入角度产生重大的影响的途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PⅠⅡ与M EV VA等离子体源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金属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使等离子体注入种类由各种气态离子扩展为几乎所有元素的离子,极大地扩展了PⅠⅡ技术的应用领域,取得很好效果。

(2)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来实现离子束表面改性工艺的多样化;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向有效增加改性层厚度方向发展;材料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其微观结构的形成、演化机理及规律研究;多元表面改性处理时的成分控制。

2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沉积或注入时伴随产生微米级微粒,是影响膜层的结合力和光泽度。

在电弧燃烧过程中,从阴极斑点处产生包含有金属离子、金属蒸汽、电子、宏观离子团(MPs Macro particles)等组成的电弧流。

这些MPs主要是一些阴极材料的液滴,它们如果达到机体表面,就会附着到上面,造出表面粗糙、性能不均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有效地冷却来避免阴极表面的长期过热;二是阻止MPs向工件的输送。

例如:AKARIK采用直线型磁过滤器;KUEHNM等采用膝曲式磁过滤器;ANDERSS等采用900弧磁过滤器,并在弯管内壁上附加一系列挡板。

这几种方法对MPs的过滤都比较有效。

王广甫等发现,在磁过滤器管道上加正偏压,对提高传输效率大有益处,但偏压过高会造成真空弧的不稳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利用阴极电弧沉积技术制备类金刚石膜时,采用MPs过滤方法,并研究了挡板结构和数据对过滤情况的影响,此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1]刘正埙,高能束加工技术[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2] 江静华,方峰,马爱斌.金属表面改性技术[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0,(5):42-45.[3]邬建辉,张传福.高能束流技术及其在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2,(2):105-108.[4]M U RPH Y M,LEE C,STEEN W Rapid Prototyping of Metal Components[ A ].Using A combined Process of laser cladding and metal Machining[ C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3.123 -127.[5]王贻华,胡正琼.离子注入与分析基础[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6]徐滨士,刘世参.表面工程新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7]张伏,王凤娟,郝建军.三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5):260-263.[8]李金桂,赵进,吴再思.三束诱发表面技术的进展[J].材料保护,2001,34(10):34-35.[9]王钧石,柳襄怀,王曦,等.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研究及应用[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2,23(1):25-28.[10]张光胜.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在摩擦学中的应用[M].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2,17(1):1-6.[11]毛国强,卫中山.等离子体表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2,38(4):7-11.[12]Yue T M ,Su Y P ,Yang H O .Laser cladding of Zr65 A-l7.5Ni10Cu17.5 amorphous alloy on magnesium[ J ].Mater Lett,2007,61( 1 ):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