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全套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Hg---- Hg Methyl SO2---- H2SO4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

二、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地球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生活环境:人类为生活而建立的生活居住环境。 城市、乡镇、住宅、公共场所……。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三、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环境,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 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有益因素。也有一些有害因素。 例如: 地质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高,引起地方病。 地层中镭等放射性元素过高,使室内氡污染。
五、土壤污染的自净
㈠ 病原体的死灭:直接用理化、生物因素杀灭病原体、紫外线、噬菌体。 植物根系分泌的杀菌素等。
㈡ 有机物的净化:依靠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使病原体失去 生存条件而死亡。
⒈ 有机物无机化
吲哚
含氮有机物
NH3
NO
O2
NO3--
CH4
含碳有机物
CO2
H2S
含硫有机物
SO2 2 --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九、生物性污染
(一)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人——土——人
(二)引起钩端螺旋体 动物——土壤——人
(二)引起破伤风和肉毒杆菌中毒 土壤——人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十、制订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 不影响人体健康: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空气、水、农作物) 2. 不影响土壤自净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第六章 土壤卫生
一、土壤卫生学意义
土壤有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 水 气
土壤
动物 植物
PPT文档演模板
人
环境卫生学
土壤的特征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共166页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卫生学 第7版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2019/10/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1.概念: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 质、能量、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2.构成:生产者(绿色植物、自养菌等)
2001199//110/01/2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医学模式、健康概念变革和《卫生学》开设
(一)、医学模式
1. 概念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
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 点和本质的概括,它的核心是医学观。
2. 分期 第一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0世纪以来
工业、社会发展 变化: *病原变化:除生物性
——化学性 ——物理性 ——社会环境 *疾病谱变化 *医学模式变化: 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健康观变化: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和虚弱” 特征:综合预防对策与措施: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次卫生革命 现代人人享有健康阶段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溶解、沉降等。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中和等。 生物净化: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等。
影响因素: 污染物:理化性质、数量 环境:结构、状态
2019/10/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吸收(Absorption) 1.概念: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 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环境卫生学讲义ppt课件

23
重要名词
生物蓄积作用 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项 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 因此,进入环境中的微量毒物,可通过 生物浓缩作用、生物蓄积作用和生物放大 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受到毒害,最 终威胁人类健康。
24
地球化学性疾病
是由于的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 所引起的地方病。
能引起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元素十多种,其 中分布最广的是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甲 状腺肿。
7
研究对象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除的化学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的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有些一 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的作用或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 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 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环境中无机汞化合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可生成甲基汞化合物汽车 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下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5
研究对象
次生环境 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 称为次生环境。人类不仅能适应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有目的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 生存的需要。
6
研究对象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三大类。一、物理因素 微小气候、噪声 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二、化学 因素 主要有碳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 碳、烟尘、挥发性烃、重金属化合物、耗 氧有机物、多环芳烃、石油、酚、氰、农 药、卤代烃、放射性物质等。三、生物因 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27
四、影响地方病发生的其他因素 1、环境污染 地方性氟中毒地区还应考虑 有无大气中氟化氢的污染。 2、营养因素 动物蛋白不足,可导致对合 成甲状腺素所必须的氨基酸缺乏,植物性 脂肪过多,碘可与不饱和脂肪酸结合导致 碘不足。水中钙盐过多可影响肠道中碘的 吸收。
重要名词
生物蓄积作用 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项 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 因此,进入环境中的微量毒物,可通过 生物浓缩作用、生物蓄积作用和生物放大 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受到毒害,最 终威胁人类健康。
24
地球化学性疾病
是由于的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 所引起的地方病。
能引起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元素十多种,其 中分布最广的是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甲 状腺肿。
7
研究对象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除的化学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的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有些一 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的作用或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 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 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环境中无机汞化合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可生成甲基汞化合物汽车 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下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5
研究对象
次生环境 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 称为次生环境。人类不仅能适应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有目的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 生存的需要。
6
研究对象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三大类。一、物理因素 微小气候、噪声 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二、化学 因素 主要有碳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 碳、烟尘、挥发性烃、重金属化合物、耗 氧有机物、多环芳烃、石油、酚、氰、农 药、卤代烃、放射性物质等。三、生物因 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27
四、影响地方病发生的其他因素 1、环境污染 地方性氟中毒地区还应考虑 有无大气中氟化氢的污染。 2、营养因素 动物蛋白不足,可导致对合 成甲状腺素所必须的氨基酸缺乏,植物性 脂肪过多,碘可与不饱和脂肪酸结合导致 碘不足。水中钙盐过多可影响肠道中碘的 吸收。
环境卫生学概述培训课件

环境卫生学概述
7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 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 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 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environment-organism interaction)。
环境卫生学概述
8
环境
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 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庞大系统。
环境卫生学概述
15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依赖于环境介质中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 质的转运),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直接 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即环境介质中各种 被转运体或各种有机、无机组成成分。
环境卫生学概述
16
2、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
壤岩石圈、生物圈 环境 生活环境:城市、村镇、机场、
环境卫生学概述
20 20
3.环境因素
环境介质中蕴藏的环境因素直接 或间接对人体构成影响。
环境卫生学概述
21
物理因素 环境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卫生学概述
22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变化
1. 由生物因素研究转移到对化学和物理因素 的研究;
2. 由单纯环境监测调查扩展到与人体健康相 结合研究;
3. 由单纯流行病学调查转向人群调查与实验 室研究相结合,既宏观与微观结合;
环境卫生学概述
江南水乡
三清圣景
环境卫生学概述
2
环境卫生学概述
3
环境卫生学概述
4
环境?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学概述
5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讲义ppt课件

五、住宅卫生 1、研究住宅的设计、室内小气候、室内空 气污染、照明、噪声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制定卫生学要求和标准。 3、探讨在住宅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管理中 保证满足卫生学要求和卫生标准的技术措 施。
13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六、城乡规划卫生 1、研究城乡规划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城乡规划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和功能分 区,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卫生学 要求。 3、城镇环境噪声的控制和合理的环境规划。
16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1、环境污染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 对人体产生影响,作用对象是整个人群。 2、污染物多数是低剂量长时间接触,有的甚至是终身。 3、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比较复杂,既有局部刺激作 用又有全身性中毒反应,既有特异作用又有非特异作用。 有的作用不易被察觉,甚至产生远期效应。 4、环境污染可通过生物的或化学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 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浓度和毒性,产生 不同的危害作用。要注意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10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三、饮用水卫生 1、研究由于饮水引起的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饮水生物性污染 与介水传染病的关系,化学污染造成的化 学性中毒。 2、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理论依据、 原则和方法。 3、探讨城乡给水各个环节的卫生学要求和 技术措施。
11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14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七、环境质量评价 1、通过环境卫生监测,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大 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污 染的范围和程度。 2、根据环境卫生监测数据,对照相应的卫生 标准对单个或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质量进 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13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六、城乡规划卫生 1、研究城乡规划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城乡规划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和功能分 区,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卫生学 要求。 3、城镇环境噪声的控制和合理的环境规划。
16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1、环境污染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 对人体产生影响,作用对象是整个人群。 2、污染物多数是低剂量长时间接触,有的甚至是终身。 3、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比较复杂,既有局部刺激作 用又有全身性中毒反应,既有特异作用又有非特异作用。 有的作用不易被察觉,甚至产生远期效应。 4、环境污染可通过生物的或化学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 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浓度和毒性,产生 不同的危害作用。要注意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10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三、饮用水卫生 1、研究由于饮水引起的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饮水生物性污染 与介水传染病的关系,化学污染造成的化 学性中毒。 2、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理论依据、 原则和方法。 3、探讨城乡给水各个环节的卫生学要求和 技术措施。
11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14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七、环境质量评价 1、通过环境卫生监测,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大 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污 染的范围和程度。 2、根据环境卫生监测数据,对照相应的卫生 标准对单个或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质量进 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环境卫生学全套PPT课件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2017/9/10
9
我国地方病的分布
• 主要分布的地区: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区、武
陵山区、乌蒙山区、十万大山区、桂西北山区、
滇东南山区、横断山、青海海南与海西地区、内 蒙沙漠区以及塔里木盆地西缘。
2017/9/10
10
我国地方病概况
• 我国地方病分布广,患者多 • 全国地方性甲状腺肿约有700多万人,地方性克汀病25万 多人,亚临床克汀病1000万人,受威胁人口4.2亿。 • 地方性氟病中氟斑牙患者 4186 万,氟骨症 200 万人,受 威胁人口3.7亿。 • 大骨节病发生,病人约200万,受威胁人口约1亿。
2017/9/10
8
我国地方病的分布
• 地方病在我国分布广、病人多、病情重、危害大。主要发生
在广大的农村、山区、牧区和偏僻地区;多呈灶状分布。 • 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碘缺乏病、 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的流行,地方病重病区多 集中在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各类病人多达5100 万。 • 109 个最贫困县,血吸虫、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等主要 地方病存在的县有 94 个
• 克山病受威胁人口8290万人,患者近年来已明显减少。
2017/9/10
11
我国地方病概况
• 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氟斑牙患者3877万人、 氟骨症患者284万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9686 人、大骨节病患者81万人(其中12岁以下患者 5.59万人)、潜在型克山病患者2.99万人、慢 性克山病患者1.09万人; • 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尚未实现消除碘缺乏 病的目标(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小于10% )。
2017/9/10 15
地方病和公害病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ppt课件

• 生活环境: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 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 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14
• environmental factors :
• 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各种有机、 无机成分。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 因素和生物因素。
• 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 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 作用。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34
三、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年)
总目标——控制环境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 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社 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35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年)
1.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28
• 环境流行病学(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 特点,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宏观关系。
•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
• 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 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损伤及其作用 机理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1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 和研究内容
•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 (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 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 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 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 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14
• environmental factors :
• 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各种有机、 无机成分。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 因素和生物因素。
• 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 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 作用。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34
三、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年)
总目标——控制环境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 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社 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35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年)
1.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28
• 环境流行病学(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 特点,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宏观关系。
•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
• 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 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损伤及其作用 机理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1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 和研究内容
•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 (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 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 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 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 水平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四、预防保健策略
第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
疾病前期 (无病期) 针对人群 针对环境
级别 时间
第二级预防 (三早预防)
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 早期治疗:普查(筛选 )、 定期检查、 高危 人群的重点监护专科门 诊等 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第三级预防 (临床预防)
临床医学发展 公共卫生发展 ——改善环境 ——杀虫灭菌 ——预防接种 ——卫生法规 特征:群体疾病防治阶段 第一次卫生革命
2017/9/24
20世纪以来 工业、社会发展 变化: *病原变化:除生物性 ——化学性 ——物理性 ——社会环境 *疾病谱变化 *医学模式变化: 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健康观变化: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和虚弱” 特征:综合预防对策与措施: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次卫生革命 现代人人享有健康阶段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二)、健康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WHO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 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1984)
1990年, 道德健康:是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临床期或康复期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措施
防止或减少疾病 发生 目的 疾病 病因明确的疾病 对象 健康人群 或易感人群
防止伤残,促进功 能恢复,提高生存 质量,延长寿命 病因或危险因素均 不清楚的疾病 确诊患者
病因尚不明确,但危险 因素已经明确的疾病 无明显临床表现 的早期患者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17/9/24
现代健康观: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和道德健康、生殖健康。 2000年,WHO促进健康新准则 “合理膳食,戒烟,心
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二、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卫生学(Hygiene) 1. 定义: 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 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 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 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 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研究对象:人群及其周围环境 3.研究任务: 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 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 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 的原则等。
(一)环境(Environment)
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1.定义: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 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 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分类: Primitive environment (原生环境) 自然环境 Secondary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 社会环境
卫生学
第7版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和各种生物都是地壳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人类在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命物质和生活、生产场所。
长期以来构成了二个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人类与环境间 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卫生学
(供检验专业用)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绪
论
大纲要求:
一、医学模式、健康概念变革和《卫生学》的开设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三、发展简史 四、主要内容※
五、预防保健策略▲
标注“▲”表示掌握,标注“※”表示熟悉,不标符号表示了解。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环境基本构成
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 空气 水体 土壤 食物 生物
环境
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环境介质 生产环境
按 分 性 质 类
化学因素
燃料废气 金属与重金属 农药化肥 其他有机物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气象因素 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噪声、振动
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生物毒素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大纲要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类环境 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
卫生学
第7版
一、医学模式、健康概念变革和《卫生学》开设
(一)、医学模式
1. 概念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
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 点和本质的概括,它的核心是医学观。
2. 分期 第一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第二阶段: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第三阶段:机械论医学模式
第四阶段:生物医学模式 第五阶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三、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18世纪50年代以前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 认识: 产业革命:城市人口集中 疾病与环境关系 环境恶化 发明: 养生除病之道 生产环境 生活环境 职业病 传染病 特征: 寄生虫病 个体摄生阶段 营养不良 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病原、病理
卫生学
第7版
(1)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卫生学
第7版
五、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1.环境与健康 重点阐述生活环境、食物、职 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2.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重点是三级预防策略, 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立法和执法。
3.医学统计学方法 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 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 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
2017/9/24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