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矿产资源名词解释分析

(完整版)矿产资源名词解释分析
(完整版)矿产资源名词解释分析

矿产资源名词解释

【矿产】泛指一切埋藏于地壳(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经济利用的,有开采价值的工业矿物、岩石、油、气、水等资源。矿产一般可分为:①可以从中提取元素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铁矿、铜矿、铅矿、锌矿,硫、氟、碘矿等;②可以作为非金属原料或直接利用其物理、化学和工艺特性的非金属矿产,如硫铁矿磷块岩、金刚石、石灰岩到;③可以作为能源的可燃性有机矿产,如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等。目前,已将地下水、地热(地热水)、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天然气水合物以及锰结核等资源,也包括在矿产资源的范畴内。

【矿产资源】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壳表面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现实和潜在经济意义的天然富集物。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当今社会92%以上的一次资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取自矿产资源,30%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乡生活用水取自地下水。中国将矿产资源按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又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可行性评价和经济意义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中国按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类,已发现的矿种有17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地下水具有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双重属性。矿产资源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能源矿产】又称燃料矿产、矿物能源。赋存于地表或地下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气态和液态的,具有现实和潜在经济意义能源价值的天然富集物。中国已发现的能源矿产,固态的煤、泥炭、石煤、油页岩、铀、钍、天然沥青、天然气水合物等;液态的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另有地热资源(可呈液态、气态),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能源矿产中人类通常使用且历史较为长久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新开发的有煤层气、油砂、天然沥青等。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又开发出了核能和地热资源作为能源,这些矿产资源包括铀、钍、地热。中国利用核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热的利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煤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绝对优势。随着石油、天然气、核能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比重的逐渐加大,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会则有所降低。

【金属矿产资源】能够从中提取金属原料的矿产资源。按工业用途及金属本身性质,可分为黑色金属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稀有金属矿产资源、贵金属矿产资源、稀土金属矿产资源、分散元素金属矿产资源。也有将放射性元素矿产资源归入其中的。

【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指可以作为非金属原料或利用其特有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工艺特性来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服务的矿产资源。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建筑、机械、农业、环保、医药等行业,并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国防、航天、通信等高科技领域。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值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技术矿产。其开发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已发现和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95种,加上亚类共计135种。依据工业用途可分为:冶金工业熔剂和耐火材料类、化工及化肥原料类(硫、磷、钾岩、硼、天然碱等);建筑材料用的玻璃、水泥、砖瓦、陶瓷原料、石材和轻质建材原料;制造工业的铸造、润滑、摩擦、磨削、电子、电气、光学材料;用于改进文字性能的各种填料原料;电力、石油、核能等工业的辅助材料;环境保护用材料;农牧业用的矿物材料;医药用的矿物原料;宇航与军工用的矿产;宝石、玉石和彩石材料等。

【矿床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而划分的矿床类型。如按成矿作用分为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以及它们之间的叠加和再生矿床等。上述类型中又可按岩浆

作用、汽化-热液作用、风化作用和种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相应的矿床类型。矿床成因类型的划分有助于深入理解矿床的形成机理、时空分布等条件;有助于指导找矿、勘探等工作。

【矿床工业类型】根据矿床的成因类型、工业意义、经济价值及其代表性、矿石的矿物或元素建造、矿床的形态、产状及其构造关系和围岩性质等因素所划分的矿床类型,如铜矿工业类型;斑岩型铜矿、层状铜矿(包含铜砂矿、含铜页岩和含铜碳酸盐岩)、含铜块状硫化物(或含铜黄铁矿型)矿床、矽卡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矿床及含铜石英脉型矿床等。

【共生矿产】同一矿区(或矿床)内,存在两种或多种分别达到工业指标的要求,并具有小型以上规模(含小型)的矿产,即为共生矿产,共生矿产又分为同体共生矿和异体共生矿。对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同体共生矿】同一矿体(层、脉)中赋存存在两种或多种分别达到工业指标的要求,并具有小型以上规模以上者,称同体共生矿,如铅锌矿、铜镍矿、铅锌铜矿、钨锡矿、钛锆砂矿等。同体共生矿一般是综合圈定矿体,分别计算储量。

【异体共生矿】同一矿区(或矿床)内,赋存存在两种或多种矿产,分别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并具有小型以上规模,可分别圈出矿体(层脉),如海南石碌铁矿铜钴异体共生矿,云南大红山铁铜异体共生矿,山东潍县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异体共生矿、山西浑源县抢凤岭矿区沸石、膨润土、煤、高岭土异体共生矿等。

【伴生矿产】主矿体(层、脉)中,伴生其它有用矿物、组分、元素、但未“达标”或“成形”,技术经济上不具有单独开采价值,须与主要矿产综合开采、回收利用的矿产。中国已探明的大量金属矿床中,单一矿种的矿床相对较少,大部分伴生有几种或多种伴生矿产,特别是分散元素,基本上都是作为伴生矿产产出。伴生矿产虽不能单独开采利用,但开采主要主分时,可以综合回收利用,这对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床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因此,在矿产勘查时,应对伴生矿产综合评价,以确保矿山合理建设生产,为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地址依据。

【矿石】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或利用其特性的自然矿物聚集体。包括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以及煤、油页岩、铀矿石等有用的岩石。

【夹石】指夹于矿石中或矿体间的非矿岩石。在矿床的储量计算中,夹石的剔除,受一定工业指标的限定。在煤层中称夹矸或矸石。

【围岩】矿体周围的岩石称围岩。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①矿体与围岩在组构和有用组分的含量上有显著的差别,接触界限清楚,如脉状充填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②矿体与围岩的分界线是过渡的,如某些外生矿床和侵染状交代矿体与围岩呈逐渐过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矿体和围岩的边界是通过系统的取样分析,根据一定的工业指标圈定的。

【矿层】沉积岩层序中或层状侵入体中的层状矿体。其中,大多为同生矿床,一部分为后生矿床,后者如沿某些沉积岩层发育的交代矿体,具有似层状的特点。矿层常被其中的岩石夹层分割为分层,分层又可分割为薄层。因此,矿层可划分为简单的(无岩石夹层)和复杂的(有夹层)两类。

【矿脉】沿着围岩的裂隙充填或交代而成的脉状矿体。这种矿体的形成均晚于围岩。一般与围岩产状不一致的,叫切割矿脉;与围岩产状一致的叫顺层矿脉。矿脉的大小不一,脉宽从几毫米至数米,个别达数十米:脉长从几米至几百米,少数达数千米。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矿脉有大脉、中脉、小脉、细脉和微脉或线脉之分。

【矿产资源储量】指矿产资源的蕴藏量,表示方式有矿石量、金属量或有用主分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据《固

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1999),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类。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1999),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基础储量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

【基储量础】美国矿业局和美国地质调查所1980年实施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中查明资源的一部分,指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实践队品位、质量、厚度、深度等物理、化学指标要求,并能从中估算出储量的原地探明资源。除包括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利用资源(边际储量和部分次经济储量),如国家另行规定工业指标计算的在边际经济以上的查明资源。它与中国“基础储量”的划分标准有相似之处,不完全等同。

【资源量】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1999),资源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的总和。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共计7种类型。

【查明资源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指基础储量与查明资源量的总和。由于划分标准不尽相同,所以查明资源储量与国际上所说的探明储量、查明资源量不能一一对应。

【资源储量常用估算单位】用来表示矿石中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含量的一种单位。由于矿种繁多,自然界不同矿种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相差悬殊。资源储量估算单位有多种表示方法。常用的有:①用质量分数(即百分数表示有用含量,主要用于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化工矿产中。②克/吨,指每吨矿石中含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含量的质量。主要用于原生贵金属和少数非金属矿产工业评价。③米·克/吨、米·百分数,指矿脉的脉幅宽度(或矿层厚度)与矿石品位的乘积。主要用在某些贵金属和某些有色、稀有金属矿产的工业评价。当脉幅宽度低于可采厚度,二矿石品位较高,为了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可按给定具体的米·克/吨值指标来评价其工业价值。④克/米3、千克/米3,它是用于表示砂矿单位体积中的含矿品位。主要用于砂金、石砂矿等矿床中。对于更为重要的铂等矿床,则以毫克/米3表示。⑤米·克/米3、米·千克/米3,指矿砂层的厚度与含矿品位的乘积。当矿砂层的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二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含量较高时,则以给定的米·克/米3值衡量其工业价值,如计算结果其值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工业指标,则其所代表的块段(或工程)可参与储量计算。⑥克拉,是计量金刚石和宝石重量(克拉重)的国际通用单位,1克拉=0.2克。⑦大多数非金属矿的资源储量估算单位为吨、千克、立方米、克拉,部分非金属矿则用平方米,如饰面石材。

【含矿率】反映矿体特征的标志之一,是矿体中的工业可采部分在整个矿体中所占的比例,用以表示矿体的矿化程度和矿化强度。其计算公式为:γ=∑l/L,或γ=∑s/S,或γ=∑v/V,式中:γ为含矿系数;∑l、∑s、∑v分别为矿体中各工业可采部分的长度、面积、体积之和;L、S、V分别为整个矿体(包括工业可采部分和无工业价值部分)的长度、面积、体积。矿化连续,含矿率为1;含矿率越小,矿化越不连续,矿化强度越小。

【含矿系数】是表示矿化程度的一项指标,通常是以矿体、矿段、块段中的含矿部分与整个矿体、矿段、块段之比来表示。一般为工程控制的工业矿体与含矿段(带)的长度比,矿化连续的矿体含矿系数为1或近于1;含矿系数愈小,矿化愈不连续。对于一些矿化

连续程度很低,工业可采地段分布极不规则,在勘探和资源储量估算时难以分别确定的矿体,则必须引用含矿系数来校正矿产资源储量,使其比较切合矿床的实际情况。提高资源储量估算精度。其计算方法及数值虽与含矿率相同,但两者的意义却不同。

【矿石体积质量】又称矿石体重、矿石容重、视密度。是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矿石的质量,以矿石质量与其体积之比表示。矿床勘探时测定矿石体重的目的,是为计算矿产储量提供数据。按测定的方法,可分为小体积质量和大体积质量。小体积质量是按阿基米德原理,以小块矿石用封蜡排水的方法进行测定。它不包括矿石中较大的裂隙,因而可视为矿石的密度。大体积质量是以凿岩爆破的方法,在现场测定爆破后的空间体积和矿石质量来确定,它基本上代表了矿石的自然状态。实际工作中,通常以小体重测定为主,用少量大体重进行检查。当两者差别较大时,则以大体积质量修正小体积质量,然后再用于储量计算。

【矿产勘查工业指标】它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部门或矿山企业对原矿矿产品质和开采条件所提出的要求,也是评价矿床工业价值、圈定矿体和估算资源储量的依据。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地质报告中采用的工业指标(包括多种共生或伴生的综合工业指标),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是根据国家的各项技术经济政策、资源情况、开采和加工的技术水平,结合国家当前和长远的需要,由地质勘查单位提出有关地质资料和对工业指标的初步意见,经设计部门在进行技术经济条件评价的基础上,按隶属关系报请主管领导机关批准而下达的。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则由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市场供需情况、矿体特征,考虑未来采、选、冶加工方案、投资效益等而确定。工业指标的确定方法有类比法、统计法、价格法、方案比较法、综合平均法等。工业指标的确定应和采选冶加工方案以及与其相关的矿体圈定方案和矿产经济模式通盘考虑,以求达到地质上可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一般固态矿产的工业指标主要包括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矿区平均品位、有害组分最大允许含量、物理和化学特性要求、最小可采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夹石剔除厚度以及剥离系数、边坡稳定角和开采深度等要求。此外,还可针对某些矿产的特殊情况和要求,提出其他项目的工业指标。矿产的一般工业指标只是在普查找矿阶段,作为矿床评价和估算资源储量时的参考。在详查、勘探阶段确定矿产工业指标时,除要参照矿产一般工业指标外,还必须遵守有关部门规定。必须强调指出,同一矿种的不同矿床或矿段,或同一矿床或矿段在不同时期的工业指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的工业指标会因为资源品质的差异、社会需求的差异、选矿与相关工艺的进步、市场价格的变化、环境保护政策的改变而变化。

【矿石工业品级】简称品级矿石。是矿产工业的一项内容。在一个工业类型(或自然类型)矿石中,根据矿石的有用组分、有害组分的含量、物理性能、品质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用途或要求等,对矿石(矿物)所划分的不同等级,称为矿石工业品级。耐火粘土根据有用组分、有害组分的含量及物理性能(耐火度、烧失量),可以分为多种用途的不同等级;金刚石根据它的品质、物理性能等也分为几种不同用途的品级。矿石品级的划分,不同的矿种有不同的要求。它是合理开采、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矿种在矿床工业指标中没有矿石品级要求,也不按矿石品级估算资源储量。只有在生产精矿时,才进行品级划分与分选。

【边界品位】又称边际品位。固体矿产矿体圈定时的一项品质指标。指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圈定矿体时,对单个矿样中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以作为区分矿石与围岩的一个最低品位界限。有用组分含量低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其代表的地段一般为围岩或夹石。用单指标体系时,边界品位圈出的即为矿体。用双指标体系时,需要最低平均可采品位衡量边界品位圈出的单个工程或块段是否为矿体,如单工程或块段的平均品位高于最低平均可采品位时则为矿体,平均品位介于工业品位与边界品位之间的矿体或块段,其拥有的资源储量则为暂不能利用的(次边际经济的)资源储量。

【最佳边界品位】欧美等西方国家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三维矿块模型和边界品位单一指标作为选别单元的依据,高于此品位的单元可以开采。随市场价格的变动,边界品位要相应变动。这种定期或不定期变动以保证获取最多利润的指标,称最佳边界品位。

【最低工业品位】全称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平均可采品位;有些矿种的实例将它简称为工业品位。根据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工业部门或矿山企业对矿产提出的一项品质指标,作为划分矿石品级,区分能利用(经济的)资源储量与暂不能利用(次边际经济的)资源储量的重要标准。具体地说,是根据边界品位圈定的单个勘探工程或所揭露的单个矿段中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工业品位是保证所圈出的工业矿体的平均品位,能够等于或高于工业部门或矿山企业所要求的质量或利润标准的品位。对品位变化不均匀与极均匀的矿体,工业品位可用于块段以致矿体,在块段或矿体中允许有个别工程控制的矿体平均品位低于工业品位,但不得有连续相邻两个工程都低于工业品位。否则。应予剔除,单独计算。

【综合工业品位】在某些矿床或矿体中,又两种或两种以上矿产,其任一种都达不到各自单独的工业品位要求,按等价原则,将其折算为某一主要组分的等价品位,或是几种矿产品的综合价格制定综合工业品位,并据此确定相应的综合边界品位。

【矿床(区)最低工业品位】全矿床(区)的工业矿石最低允许的总平均品位。是衡量矿床是否值得开发建设和开发后能否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一项指标。

【矿区平均品位】整个矿区中有用组分的总平均含量,是从整体上衡量矿床贫富程度的一项参数。

【特高品位】特高品位样品的简称,又称风暴样品、优质品位。矿床中哪些比一般品位高出许多倍的少数矿样。这种矿样一般在矿化很不均匀的个别富矿地段出现。它使矿体或矿体某一部分的平均品位计算结果剧烈增高,据以求得的有用组分资源储量也大大超过实际的资源储量。为了在资源储量估算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有用组分的实际资源储量,缩小它对平均品位计算的影响,通常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

【特高品位处理】开采资源储量估算时为消除特高品位对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的影响,而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特高品位矿样的处理工作。例如,在计算平均品位时,除去特高品位的矿样或用单工程平均值(厚度大时)、影响块段平均值及一般品位来代替特高品位等,称特高品位处理。

【可采厚度】全称最小可采厚度。根据当前采矿技术和矿床地质条件对固体矿产提出的一项工业指标。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有开采价值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要求,以作为资源储量估算圈定工业矿体时,区分能利用(经济的)资源储量与暂不能利用(次边际经济的)资源储量的标准之一。

【最低工业米百分值】简称米百分值。对某些矿产,特别是工业利用价值较高的矿产所提出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包括矿石品位和矿体厚度两方面的要求,只用于圈定厚度小于可采厚度而品位大于工业品位的矿体。在此前提下,如果矿体厚度与矿石品位的乘积等于或大于这一指标要求时,便可以将这部分矿体划入能利用(经济的)资源储量的范围。对于密集的薄矿层(体)。虽单层(体)厚度达不到可采厚度时,则这些薄矿层仍可视为工业矿层(体)并计算资源储量。如纤维石膏矿确定的坑道开采高度为1.7米,要求含矿率不小于14%。,即在1.7米采高范围内单层纤维石膏厚度不小于2厘米的累计厚度应达到24厘米,可作为工业可采矿层。

【夹石剔除厚度】又称最大允许夹石厚度。工业部门根据采矿技术和矿床地质条件对固体矿产提出的一项工业指标。指在资源储量估算圈定矿体时,允许夹在矿体中间非工业矿石(夹石)部分的最大厚度。厚度大于或等于此指标的,作为围岩,不圈入矿体;反之,应取样分析与工业矿石部分一并计算平均品位作为矿体的一部分,估算资源储量。

【有用组分】又称有益组分。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矿产中可以被利用的成分。

它是评定矿产品质的主要步骤之一。按其含量和工业意义,可分为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组分。

【主要有用组分】矿石中具有经济价值、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单独提取利用的主要组分。它是矿产勘查、开采的主要对象,也是评价矿石品质的一项主要内容。

【伴生有用组分】又称伴生有益组分。矿产中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生的其它有用组分。它包括在加工利用或开采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回收的有用组分,又指加工利用时虽不能单独回收,但进入产品并对产品品质有利的成分。前者如某些铁矿石中含有的钴、镍、钒、钼等,当其达到一定含量并在加工中可以被综合回收时,这些成分便称为铁矿的伴生有用组分;磷矿石中的石英、锌矿石中的镉等,亦然。后者如含锰的铁矿石,虽然在生产时不单独回收锰,但锰在钢铁中能增强产品的硬度、延展性、韧性和抗磨能力,所以也属于铁矿的伴生有用组分。含有伴生有用组分的矿床,不仅提高了其工业利用的价值,而且在评价时可以适当降低对主要有用组分的含量要求,从而扩大了工业矿石的储量。因此,注意查明伴生有用组分的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对矿床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成效,合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有重要意义。

【有害杂质平均允许含量】又称有害组分允许含量。它是矿产工业要求的一项综合内容。也是划分矿石品级的重要指标。是指矿块(或矿体或单个工程)内对矿石在采矿、选矿、冶金加工过程中起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产品质量的组分所规定的最大允许含量。同一种矿产,不同用途,其有杂质含量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如石灰石,用作化工原料的比用作建筑材料的对其有害杂质允许含量的要求要严格得多。

【精矿品位要求】由国家(或工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颁发的精矿产品技术标准中,除对精矿有用组分含量作出规定外,还对精矿中有害杂质的含量作了限量规定。有时对某些矿产,虽然原矿品位达到工业品位要求,但选、冶加工后的精矿品位达不到要求;或精矿主要有用组分品位符合要求,而有害杂质超过限量规定,对这类矿石要进行选、冶加工技术攻关研究,达不到精矿品质要求的矿石,不宜列入能利用矿石。

【矿石矿物的物理技术性能要求】评价某些矿产时,除对矿石或矿物的品位提出要求外,还要对其物理技术性能进行测定,作为矿产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如耐火粘土的耐火度;石棉纤维的长度、劈分性、抗拉强度、耐热、耐酸、耐碱性能,装饰用石材的块度、色泽花纹和机械性能等。

【最小可采宽度】矿产工业要求的一项内容。砂矿床进行机械(如采金船)采掘的最小可采宽度。是砂矿床(砂金矿等)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一项指标。最小可采宽度是根据砂矿床的可采厚度、含矿品位、采挖方法等因素确定的。当砂矿层的可采厚度达不到最低可采厚度时,则以工业指标给定的米·克/米3值圈定可采宽度。对露天开采的矿床,有时对露天采坑底界的宽度也作出相应的规定要求。

【勘查深度】又称最大勘查深度。它是衡量矿床勘查程度的因素之一。勘查深度是根据当前开采技术水平能够开采到的深度或将来能够达到的最大开采深度所确定的探矿工程控制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最大深度。由于不同类型的矿产,其矿床地质条件各异,经济价值和矿产品售价不一,因而各类矿产矿床的勘查深度必定有所差别。考虑到矿床勘查和开发的经济效益以及最有效利用勘查资金、除稀缺矿产和盲矿体外,一般情况下,是根据矿产资源条件、矿山建设规模、矿山服务年限、开采开拓方式和矿山投资收益等,确定矿床的勘查深度。当前,一般矿床的勘查深度,以500-1000米为宜。延深大的、埋藏深的盲矿体和生产矿山的延深勘查,当视情况另定。此外,对露天开采矿床尚有剥采比、露采边坡角和爆破安全距离等方面的要求,也需要根据矿床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对矿体延深不大的工业矿床,最好一次勘查完毕。矿体延深很大的矿床,勘查深度应于未来矿山的首期开采深度一致,在此深度以下,可打少量深孔控制其远景,为矿山总体规划提供资料。

【剥离系数】又称剥离比、剥采比。凡适于露天开采的矿体或矿床,开采时需要剥离

的覆盖物(包括厚度大的矿层间夹石和开拓安全角范围内剥离物)的量与埋藏的矿石量之比。等于或小于这个比值的那一部分矿石可以露天开采。它是工业指标的一项内容,是确定矿床露天开采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有些矿区除确定矿区的平均剥离比外,有的还规定了境界剥离比。

【无矿段剔除长度及高度】一般是对脉状矿床或品位变化大的复杂类型矿床所作的特殊规定,即对矿脉(体)沿走向和沿倾斜方向无矿地段应予剔除的长度或高度。如脉型矿床根据上下坑道对应或不对应,其无矿段剔除长度分别为10-15米或20-30米,无矿段剔除高度以半个中段或一个中段衡量。

【块度】矿石、岩石经爆破、破碎后形成碎块的大小程度。采掘中爆破后形成的碎块的三向长度的平均值(毫米)或碎块的最大长度(毫米)表示。矿堆块度,即矿石的平均块度,一般用矿堆中不同块度的加权平均值表示。在矿山设计阶段,矿石块度是选择破碎机、粉碎机等选矿设备和确定工艺流程的一个重要参数。冶炼时为了减少炉内的阻力,使炉内气流分布均匀,以便充分利用热能和确保料柱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也要求如炉的块度保持均匀,其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在测定矿石松散系数的同时,分别测定不同块度等级矿石的比例,是矿床勘探的一项工作内容。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在矿床地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对有用的矿产资源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进行工业开发的经济效益所作的与各勘查阶段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程度相适宜的预估。其目的在于为优选勘查项目、合理部署勘查工作、论证矿床工业指标、优选工业开发基地以及拟建矿山的建设前期技术经济论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是进行矿产资源储量资产的评估基础。在中国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要;②尽可能获取包括地质勘查工作在内的矿产开发的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社会、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力求物质效果与经济利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相统一,以确保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利用。

【矿床开发综合评价】从地质、技术、经济、国防、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对矿床未来工业开发的待选经济方案进行多目标评价抉择的过程。综合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审核每个待选方案所表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政治评价、国防安全评价、社会评价、经济评价、技术评价、环境生态评价、自然资源评价、以判别优劣,为多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常用的评价基本方法有咨询法、评分法两大类。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间不能预料到什么值的变量。 2.总体:又称母全体、全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5.次数: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 7.概率: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8.观测值: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 9.参数:又称为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统计量:样本的那些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特征值。 第二章统计图表 1.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整理、归类、排列、填写在内的一种表格形式。一般由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组成。 2.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称为数值轴。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组成。 3.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计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用。 4.分组次数分布表: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在若干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划归到相应区域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时候用。 5.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1)求全距 (2)定组距和组数 (3)列出分组组距 (4)登记次数 (5)计算次数 6.分组次数分布的意义: (1)优点:A.可将杂乱无章数据排列成序,以发现各数据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状况。B.可显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和差异情况等。 (2)缺点:原始数据不见了,从而依据这样的统计表算出的平均值会与用原始数据算出的值有出入,出现误差,即归组效应。 7.相对次数分布表:用频数比率或百分数来表示次数 8.累加次数分布表:把各组的次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加在一起。最后一组的累加次数等于总次数。 9.双列次数分布表: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统计学名词解释及公式

第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一、学习指导 统计学是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它几乎被应用到所有的学科检验领域。本章首先介绍统计学的含义和应用领域,然后介绍统计数据的类型及其来源,最后介绍统计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本章各节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如下表所示。 概念:统计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统计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统计的其他应用领域。 概念: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不同数据的特点。 概念: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概念: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手数据的特点。 概念:抽样调查,普查。 数据的间接来源。 数据的收集方法。 调查方案的内容。 概念。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统计数据的质量。 概念:总体,样本。 概念:参数,统计量。 概念:变量,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 型变量,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 二、主要术语 1.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3.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 4.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5.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6.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 7.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8.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9.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10.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

11.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 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收集方法。 12.普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 13.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1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5.样本容量:也称样本量,是构成样本的元素数目。 16.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7.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8.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19.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20.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 21.数值型变量: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 22.离散型变量:只能取可数值的变量。 23.连续型变量: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区间中取任何值的变量。 四、习题答案 1.D 2.D 3.A 4.B 5.A 6.D 7.C 8.B 9.A 10.A 11.C、12.C 13.B 14.A 15.C 16.D 17.C 18.A 19.C 20.D 21.A 22.C 23.C 24.B 25.D 26.C 27.B 28.D 29.A 30.D 31.A 32.B 33.C 34.A 35.A 36.A 37.D 38.B 39.B 40.C 41.C 42.D 43.C 44.D 45.A 46.B 47.C 48.A 49.C 50.D 51.A 52.C 53.D 54.A 55.B

自考信息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1.1 信息技术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 IT )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 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递、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1.2 信息化 :由于信息、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 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 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1.3 信息 :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 1.4 资源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 的客观存在形式。 1.5 信息资源 :狭义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的集合。 广义包括 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 1.6 信息资源管理 :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运用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2.1 组织战略 :是组织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 2.2 信息化规划 :是信息化工作的前瞻性的全局安排,是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建设重点、 步骤、 人 员技术资金等要素进行统筹谋划。 2.3 信息化战略规划 :是以组织战略为指导, 以各个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 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 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定义出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规划出组 织信 息化建设的未来架构 ---- 组织结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架构等,为组织信 息化建设 的实施提供一幅完整的蓝图,全面系统地指导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进 程。 2.4 信息化战略 :即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制定或调整组织信息化的指导纲领。 2.5 信息资源规划 :(简称 IRP , information resource panning )是对组织管理或经营活动所需要 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 划。 2.6 职能域 :也称职能范围、业务范围,是指主要管理活动领域,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或组织,职 能域不同。 2.7 主题数据库 :是一种集约化的数据库环境,构成组织独立于具体应用的数据资源。 2.8 数据标准化 :包括数据元素标准化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 2.9 信息化项目规划 :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 需要精心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 以便项目能够在预算内 按时、优质地完成。 2.10 信息化组织 : 是指为了达到信息化的目标,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 对各类资源 (人员、 资金、 物资、技术等)和活动进行统筹协调,以发挥最大效用。 2.11 信息化组织机构 :广义的是指整个组织机构。狭义的是指组织中专门负责信息化管理的机构,也称信息部门(或 IT 部门)。 2.12CIO 机制 :是以组织 CIO 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部门为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第三章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1 信息系统 :(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 IS )是一个完成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 维护 和使用等信息处理活动的系统 3.2 信息系统资源 :是由各种组成要素或者子系统资源构成。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统计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总体:指在同一组条件下所有成员的某种状态变量的集合;或者说是某一变数的全部可能值的集合;或性质相同的个体组成的整个集团. 样本:从总体中取出来用作分析、研究的个体称样本。 随机样本:总体中的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为样本单位,由这种方法抽得的样本叫随机样本.(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出一个部分;等概率抽取的样本。)随机抽样: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体在每一次抽样中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取为样本。 复置抽样: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在每次抽样中都有同等的概率被取为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单位数称为样本容量。(样本中变量的个数.) 观察值:每一个体的某一性状测定值叫做观察值。 变数:若干有变异的观察值叫随机变数,简称变数。 连续性变数:指在任意两个变量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只有微量差异的第三个变量存在,这样一类变数称为连续性变数. 间断性变数:只能取整数的一类变数。 参数:由总体获得的代表总体的特征数.(描述总体的特征数,如μσ .)统计数:由样本获得的代表样本的特征数。(描述样本的特征数。) 数量资料(数量性状资料):以测量或称重的方式获取的试验资料称为数量资料。 计量资料、质量性状资料 次数资料:凡是试验结果以次数表示的资料称为次数资料。 算术平均数、众数 几何平均数:变量对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反对数, (lg) lg Y G n = ∑ 调和平均数: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反倒数, 1 () n H Y = ∑ 中位数:将变量顺序排列,处在中间的变量称中位数,计作M d。极差:一组资料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极差. 方差:变数变异程度的度量,对于总体 ()2 2i Y N μ σ - = ∑ ,对于样本 2 2 () 1 Y y s n - = - ∑ 。 (描述变量平均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定义为 2 1 2 () 1 n j j Y y s n = - = - ∑ 。) EMS:期望均方,是对均方MS的期望值。 标准差:变数变异程度的度量,总体标准差: () N Y ∑- = 2 μ σ ,样本标准 差: () 1 2 - - = ∑ n y Y s .(变数的平均变异量.) 标准误:统计数变异度的度量,12 y y y s s - == 。(统计数的标准差。)

(完整word版)信息资源管理(第三版)张凯 主编 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信息资源管理 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总分人分值15 20 30 24 11 100 得分 得分评阅人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 错选均无分。) 1.信息采集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A.需求分析B.确定采集途径和策略 C.采集实施D.结果评价 E.整理数据和编写报告 2.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可将信息划分为:()A.资料B.知识 C.语法信息D.语义信息 E.语用信息 3.信息职业包括以下哪些类型:( ) A.知识生产与发明者B.知识分配与传播者 C.市场调查、管理及咨询人员D.信息处理与传输人员 E.信息设备劳动者 4.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作用包括:( ) A.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B.鼓励开发 C.扩大计算机销售D.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 E.调整开发者、销售者、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5.下面正确的描述是:( ) A.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T”。 B.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C.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D.只有国有企业才有权利和义务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制定企业标准。 E.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6.制定项目计划常用的方法有:( )

A.工作分析结构表(WBS) B.甘特图 C.ER图D.PERT图 E.CPM图 7.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隐患具体可分为数据和信息安全隐患、软件系统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隐患和设备安全隐患。产生这些隐患的原因中,哪些属于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 A.系统开发过程中,程序调试和检验不严格,很多错误没有被发现,造成了系统运行时遇到特定情况造成系统混乱; B.设备的故障(如机器发生故障,网络发生故障,电源发生故障等等)对系统所产生的危害; C.系统设计没有考虑防止误操作和严格的输入校验措施,以至某些随机的误操作或关键性输入错误发生时,弄乱了整个系统内部的数据; D.突发性灾难(如火灾、水灾、地震、雷电等)对系统设备和数据产生的危害; E.系统开发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系统保护、系统备份等安全性措施,当外界环境或技术故障发生时,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8.以下哪些属于知识产权:( ) A.商标权B.名称标记权 C.著作权D.版权 E.专利权 9.维护即对系统进行修改,由此可能对系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主要因为:( ) A.对数据结构的修改B.源代码修改可能产生新的错误 C.系统中文档删除D.数据维护 E.源代码修改,而不对相应文档更新造成源代码与文档不一致 10.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编制的主要技术文档包括:( ) A.可行性研究报告 B.总体设计说明书 C.测试计划 D.操作手册 E.项目开发总结 得分评阅人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1.信息资源管理---- 12.知识产权---- 13.标准化---- 14.项目管理---- 15.政府信息化----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只包括(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限个观察单位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假想的,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称为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2. (总体)参数(parameter):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 3.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4.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 5.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个体的特征或测量的结果。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观察结果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简称变量(variable)。变量的取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ation)。根据变量的取值特性,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6.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组成的资料。 7.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8. 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 9.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于抽样造成的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特点是不能避免的,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10. 误差(error):统计上所说的误差泛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主要有以下二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 11.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12.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按一定的概率大小估计总体均数所在的范围(CI)。常用的可信度为95%和99%,故常用95%和99%的可信区间。 13. 变异(variation):同质事物间的差别。由于观察单位通常即为观察个体,故变异亦称为个体变异(individual variation)。 16. 平均数(average):也叫平均值,是一组(群)数据典型或有代表性的值。这个值趋向于落在根据数据大小排列的数据的中心,包括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等。 17. 中位数(median):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 表示。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或不规则分布资料和开口资料。所谓“开口”资料,是指数据的一端或两端有不确定值。当n 为奇数时,M=X (n+1)/2;当n 为偶数时,M=[X n/2+ X n/2+1]/2。 18.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 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x 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小于Px 小,有(1-x%)的观察值大于Px 。 19.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00%X s/CV ?=, 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20. 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在n 次随机试验中,事件A 发生了m 次,则比值 22. 概率(probability):在重复试验中,事件A 的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将愈来愈接近一个常数p ,这个常数p 就称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或P 。 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 来表示。 23. 统计量(statistic):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 24.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以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又称为积差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总体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ρ表示,而样本相关系数用r 表示,取值范围均为[-1, 1]。 25.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直线回归方程Y ?= a+b X 的系数b 称为回归系数,也就是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表示X 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改变 b 个单位。 26. 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也称为正常值范围(normal range),医学上常把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范围称为该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绝大多数:可以是90%、95%、99%等等,最常用的是95%。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又称参考值范围,是指特定健康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习惯上是确定包括95%的人的界值。 28. 统计推断(statistic inferenc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含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样本的信息判断总体的特征,这一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29.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在统计理论上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据此,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σ称为标准误。 30. 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ion):由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它包括两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作为对应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区间估计: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又称置信区间。这种估计方法称为区间估计。 33. 95%可信区间含义:如果重复若干次样本含量相同的抽样,每个样本均按同一方法构建95%可信区间,则在这些可信区间中,理论上有95个包含了总体参数,还有5个未估计到总体均数。 34.Ⅰ类错误(type Ⅰerror):统计学上规定,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 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Ⅰ型错误或第一类错误,Ⅰ型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 35.Ⅱ类错误(type Ⅱerror):统计学上规定,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 0,这类“存伪”的错误称为Ⅱ型错误或第二类错误,Ⅱ型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 36. 检验效能(power of a test):又称把握度,即两总体确有差别,按α水准能发现它们有差别的能力。 37. 参数检验:总体分布已知,对其中一些未知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这类统计推断的方法叫参数统计或参数检验。 38. 参数检验:假定比较数据服从某分布,通过参数的估计量(x , s)对比较总体的参数(μ)作检验,统计上称为参数法检验(parametric test)。如t 、u 检验、方差分析。 39.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40. 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41. 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为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比=A/B 。 统计学(Statistics ):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 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 ):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 ):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分为哪两大类?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按采取计量尺度,分类、顺序、数值型数据;按统计数据收集方法,观测、实验数据;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关系,截面、时间序列数据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 (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4什么是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举例说明 有限总体指总体的范围能够明确确定,而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可数的,如若干个企业构成的总体,一批待检查的灯泡。无限总体指总体包括的元素是无限不可数的,如科学实验中每个试验数据可看做是一个总体的一个元素,而试验可无限进行下去,因此由试验数据构成的总体是无限总体 5变量可分为哪几类? 变量可以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变量也可以分为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经验变量和理论变量。 6举例说明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全国2011年07月02378《信息资源管理》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信息资源管理试题 课程代码:0237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 C )1-16 A.半导体技术 B.微电子技术 C.控制技术 D.数据库技术 2.信息利用越多,产生新信息越多,这反映了信息的( B )1-35 A.不可分性 B.非消耗性 C.不同一性 D.认知相对性 3.组织战略与信息化战略之间是( D )2-46 A.交叉关系 B.互补关系 C.并列关系 D.包含关系 4.组织战略的规划方法很多,如( B )2-47 A.企业资源规划 B.波特五力模型 C.诺兰模型 D.关键成功因素法 5.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就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化为( C )2-54 A.企业资源规划 B.信息资源规划 C.信息化战略目标 D.组织信息化体系架构 6.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管理的核心是( C )3-75 A.及时性原则 B.低成本原则 C.“一把手”原则 D.监督原则 7.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的( A )3-76 A.质量衡量标准 B.质量文档标准 C.质量控制标准 D.质量分析标准 8.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发展趋势是( C )3-78 A.自动处理 B.分布式处理 C.业务外包 D.集中式处理 9.采集信息时既要满足当前需要,也要兼顾未来发展,这样的要求符合信息采集的( B )4-104 A.可靠性原则 B.预见性原则 C.计划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0.网上信息资源自动采集要结合搜索引擎技术和( D )4-104 A.网上存储技术 B.网站建设技术 C.网上备份技术 D.链接分析技术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统计学名词解释超级大全

统计学名词解释超级大全第一章导论 统计学: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教育统计学: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在心理和教育方面对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数学推论,找出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描述统计:对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如制表、绘图),并计算其各种代表量数(如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量数等),其基本思想是平均,如在集中量数中将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在差异量数中将离均差进行平均,在相关量数中将积差进行平均等等。 推断统计:又称抽样统计。它是根据对部分个体进行观测所得到的信息,通过概括性的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去推测相应团体。换言之,就是根据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情况。 实验设计:研究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获得观测资料,如何更正确、更经济、更有效地达到实验目的,以揭示试验中各种变量关系的实验计划。 统计常态法则: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样本,差不多可以保持总体的特征。这种样本特性保持着总体特性的现象叫做统计常态法则。 小数永存法则:第一个样本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在其他样本中也会存在,这就是小数永存法则。此处“小数”是指小数量的意思。 大量惰性原则:某一事物的某一性质或状态,在反复观察或试验中是保持不变的。

有效数字:指能影响测量准确性的数字。 变量:又称随机变量。具有变异性的数据。三个特性,离散型,变异性,规律性。 数据:某个数值一旦被取定了,则称这个数值为随机变量的一个观察值。即数据。 总体:性质相同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一基本单位或单元。 样本:总体抽出的部分个体。 参数:表示总体特征的量数。 统计量:直接从样本计算出的量数,代表样本的特征。 名称变量: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属性、类别上不同。 顺序变量: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顺序排列起来的变量。既无相等的单位又无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等距变量:只具有相等的单位,而没有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比率变量: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连续变量:指取值可以是某区间内任一数值的随机变量,它是指测量单位之间可以划分成无限多个细小单位,其数字形式多取小数。 离散变量:指测量单位之间不能再细分的数字资料,其数字形式常取整数。 计数数据:计算人或物的个数所获得的数据。 度量数据: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或测量标准测量时所获得的数据。 指标:表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又称统计指标,它是把各个个体的特征加总起来的综合结果。

信息资源管理答案

《信息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复习思考题 参考解答 第1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B 5、A 6、C 7、C 8、A 9、D 10、A 11、D 12、D 13、A 14、C 15、D 16、B 17、A 18、B 19、C 20、C 21、C 22、A 23、C 24、B 25、A 26、B 27、D 28、B 29、A 30、A 31、B 32、C 33、A 34、A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D 3、ACD 4、ABCD 5、ABCD 6、ABCE 7、ABCDE 三、名词解释 1、资源:个人或组织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某项活动,必须具备且经过努力获取的物质、非物质的条件,称为资源。 2、信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内容描述。 3、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包括了信息及其载体,同时反映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4、信息化:指人们信息活动的规模不断增长以至在国民经济中占主

导地位的过程。 5、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具有的产业类型及各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 6、知识经济:直接依据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 7、企业信息主管:从企业全局和整体出发,直接领导与主持全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层领导人。 8、信息产业:通过电子手段进行信息生产、加工、积累、流通和销售等一系列活动,以及生产这些活动所必须的装臵的一种新型产业。 四、判断分析题 1、信息产业指的是硬件制造业。 答:错误。信息产业除了包含硬件制造业外,还包括电气通信产业和信息处理产业。 2、技术是信息化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错误。信息化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3、事件出现的概率越大,相应的消息所含的信息量也越大。 答:错误。事件出现的概率越大,则相应的消息所含的信息量也越小。 4、信息就是数据。 答:错误。数据是指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五、简答题 1、什么是广义的信息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