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设计
制造工艺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

制造工艺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在制造工艺中,可靠性与维修性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可靠性设计指的是通过合理的工艺选择和设计来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发挥其功能。
而维修性设计则强调产品在发生故障或需要维护时,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维修和维护操作,以减少维修时间和成本。
本文将从设计角度探讨制造工艺中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和策略。
一、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和采用适当的措施,确保产品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并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和策略:1. 优化材料选择:选择具有良好可靠性和性能的材料,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考虑材料的供应和成本因素。
2. 合理的结构设计:在产品结构设计中考虑到负载分布和应力集中等因素,采用合理的结构和强度设计,以增强产品的可靠性。
3. 可靠性测试与验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可靠性测试和验证,通过模拟实际使用环境和条件,评估产品的可靠性,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4. 系统故障分析:通过对产品系统的故障分析,找出可能导致故障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
二、维修性设计维修性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到维修和维护的需求,合理选择工艺和设计方式,使产品在发生故障时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维修和维护。
以下是几个简要的维修性设计建议:1. 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和组件,通过模块之间的拆卸和更换,降低维修时间和成本。
2. 使用标准化零部件:在设计过程中优先选择使用标准化和通用化的零部件,这样能够方便地获取和更换零部件,减少维修周期。
3. 易于访问和维修的布局: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需求,合理布局和安排元件、接口和连接线路,以便于维修人员的访问和维修操作。
4. 提供清晰的维修指南:设计产品时,提供明确清晰的维修指南和维修流程,以便维修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故障诊断和排除。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报告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报告1. 引言可靠性是一个系统是否可以在适定的时间内、在适定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功能要求,以期望的性能运行的能力。
在设计与开发软件、硬件以及其他复杂系统时,可靠性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可靠性分析则是评估系统的可靠性,识别潜在的故障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本报告将重点讨论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并对一个实际的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可能的优化建议。
2. 可靠性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可靠性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2.1. 冗余设计冗余设计是通过增加系统中的备用部件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常见的冗余设计包括备份服务器、硬盘阵列、双机热备等。
冗余设计可以在一个组件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组件,从而避免系统的停机损失。
2.2. 容错设计容错设计是通过在系统中加入错误处理机制,在出现错误时可以尽量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容错设计可以包括错误检测、错误恢复、错误传递等。
例如,在软件开发中,可以使用异常处理来处理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从而避免程序崩溃。
2.3. 系统监测系统监测是通过对系统运行时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故障。
监测可以包括对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测、对软件运行的监测等。
通过系统监测,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
3. 可靠性分析方法可靠性分析是评估系统可靠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下将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3.1.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系统的故障模式和故障后果,评估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通过对系统中各个组件的故障模式及其对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关键故障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2. 可靠性指标分析可靠性指标分析是通过对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评估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常见的可靠性指标包括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平均修复时间(MTTR)、故障率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系统是否满足要求,以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分析与可靠性设计

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分析与可靠性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控制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还是能源供应等领域,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都是其高效运作的基础。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可靠性。
本文将讨论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分析与可靠性设计。
一、可靠性分析可靠性是指控制系统在给定条件下实现所需功能的能力。
进行可靠性分析是为了识别控制系统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故障发生。
下面将介绍可靠性分析的两种常用方法。
1.1 故障树分析故障树分析(FTA)是一种以事件为节点,使用逻辑门进行组合的方法。
它可以清楚地展示在控制系统中各种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定量的方式评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在进行故障树分析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故障模式和他们之间的关联。
通过不断细化和扩展故障树,可以找到最重要的故障模式,并为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
1.2 可靠性块图分析可靠性块图(RBD)是一种图形表示方法,用于描述控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可靠性关系。
通过将系统分解成多个子系统,并使用不同类型的块代表系统元素,可靠性块图能够直观地显示系统的结构和可靠性交互。
通过对可靠性块图进行分析,可以计算得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参数,如可用性、失效概率等。
二、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是在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2.1 多元冗余设计多元冗余设计是指在控制系统中引入多个冗余元素,以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多元冗余设计包括冗余传感器、冗余执行器和冗余通信链路等。
通过多个冗余元素的互相监测和备份,可以实现对单个元素故障的快速检测与切换,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2.2 容错控制算法容错控制算法是指在控制系统中采用一种特殊的算法,能够检测和纠正可能的错误。
常见的容错控制算法包括冗余数据传输、恢复性检测和纠正算法等。
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在现代社会,自动化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管理等。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方面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一、可靠性设计的概念可靠性是指一个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要求正常运行的能力。
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旨在降低系统故障和失效的概率,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可靠性设计包括可靠性需求分析、可靠性指标的制定、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等内容。
二、可靠性需求分析在进行可靠性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可靠性需求。
可靠性需求分析是根据系统的使用环境、工作条件、安全要求等因素,确定系统的可靠性目标和性能指标。
通过充分了解系统的运行要求和限制条件,可以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可靠性设计方案。
三、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简称FMEA)是一种常用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通过识别系统的可能故障模式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FMEA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故障模式: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故障分析,识别可能的故障模式。
2. 评估故障影响:对每个故障模式,评估其对系统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影响程度。
3. 制定防控措施:针对每个故障模式,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减少故障的发生和影响。
四、备份与冗余设计备份与冗余设计是提高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在系统中引入备份设备或冗余单元,可以提供系统故障时的备用工作方式,从而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和停机时间。
常见的备份与冗余设计包括:1. 冗余备份:在系统中设置冗余设备,当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备份设备可以立即接管工作,保证系统的连续运行。
2. 数据备份:定期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3. 供电备份:通过备用电源或UPS设备来保证系统在电力故障时的继续供电。
第10章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第10章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是一个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
在设计和分析中,可靠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系统的可用性、维护成本以及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
可靠性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和优化可靠性的方法和技术。
在可靠性设计中,需要确定系统的关键部件和功能,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故障点,并采取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降低系统故障的概率、增加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故障恢复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分析是指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在可靠性分析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可靠性块图、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等。
通过可靠性分析,可以识别系统的脆弱点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进行可靠性设计和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结构:系统的结构对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系统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使得系统更容易发现和隔离故障,减少故障传播的可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系统的要求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系统结构。
2.故障模式与效应:了解系统的故障模式与效应对可靠性设计和分析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系统的故障模式,可以预测系统的故障概率和效应,选择合适的设计策略和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可用性评估:可用性是指系统在给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概率。
在可靠性设计和分析中,需要对系统的可用性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系统的可用性,可以确定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并找到影响系统可用性的关键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4.故障模拟与测试:故障模拟与测试是可靠性设计和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拟和测试系统的故障,可以了解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关键故障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5.可靠性预测与优化:可靠性预测是根据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参数,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预测和评估。
通过可靠性预测,可以了解系统的可靠性水平,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和措施,优化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可靠性设计是指在产品或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产品或系统应能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保持其预定功能和性能的能力。
它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产品或系统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设计寿命:指产品或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或使用次数。
设计寿命往往由产品或系统的技术特性、设计目标和用户需求确定。
2.可用性:指产品或系统能够按照用户要求或设计要求正常进行工作的能力。
可用性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3.故障:指产品或系统在正常使用中出现的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状态或行为。
故障可以分为临时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
4.故障率:指产品或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次数。
故障率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5.容错性:指产品或系统对故障的检测、恢复和修复的能力。
容错性是提高产品或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靠性分析:通过分析产品或系统的结构、功能、使用条件等因素,预测和评估产品或系统的故障率、故障模式和故障原因。
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
2. 可靠性建模:通过建立产品或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和优化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
常用的可靠性建模方法包括可靠性块图、Markov模型、Petri网模型等。
3.设计优化: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可靠性性能,选择和优化最佳设计方案。
常用的设计优化方法包括设计结构优化、参数优化等。
4.可靠性测试:通过对产品或系统进行实验或实测,验证和评估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
常用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包括加速寿命测试、信度试验等。
5.容错技术:通过引入备件、冗余设计和故障检测、恢复和修复等措施,提高产品或系统对故障的容错性。
常用的容错技术包括冗余设计、故障检测与诊断、故障恢复与修复等。
6.可靠性维护:通过对产品或系统进行定期维护、检修和更换,延长产品或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第三章可靠性设计

第三章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是指在设计产品或系统时,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手段,使其能够在特定的工作条件下保持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保证其在使用寿命内不失效或出现严重故障的能力。
可靠性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架构设计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应考虑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插拔性,以便在部分模块发生故障时可以进行快速更换,而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维修或替换。
同时,应合理划分系统的功能模块,降低单个模块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2.备份与冗余设计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备份与冗余设计来减少系统故障对正常运行的影响。
备份设计可以将系统的关键组件设置为双份或多份,当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备份组件继续运行。
冗余设计可以在系统内部增加冗余模块,使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和修复故障,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3.异常处理与故障恢复在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故障,并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和恢复方案。
例如,可以设计自动检测和自动修复机制,当系统发现异常时可以自动进行诊断和修复,减少人工干预的需要。
同时,还应设计相应的告警机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系统不可用或功能丧失。
4.可维护性设计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系统的可维护性,即系统在出现故障或需要更新时能够方便地进行维护和修复。
可维护性设计包括诸如易维修、易升级和易扩展等方面。
例如,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以便在维修时只需修复或替换故障模块,而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维修。
5.可靠性测试与验证在设计完成后,需要对系统进行可靠性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它能够在各种条件下具有稳定和持续工作的能力。
测试内容包括对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以及对系统整体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测试和验证,可以发现系统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之,可靠性设计是产品或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可以提高产品或系统的稳定性、持久性和可用性,减少故障的发生和对用户造成的影响。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是指在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以保证工程结构在设计寿命内具备满足设计要求的可靠性指标为目标,采取一系列系统化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设计的过程。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工程结构在设计寿命内能够避免失效或损坏,以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统一标准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设计目标和要求: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包括工程结构的使用年限、荷载标准、安全系数等,并且要求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情况进行全面考虑。
2.材料和构造要求:在工程结构的材料和构造方面,应制定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材料的强度、刚度、耐久性等要求,以及构造的合理性、稳定性等要求。
3.设计方法和依据:明确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和依据,包括结构分析方法、荷载计算方法、构件尺寸计算方法等,以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可靠性分析和评估:明确工程结构可靠性的分析和评估方法,包括可靠性指标的选择和计算方法,以及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5.监测和检测要求:明确工程结构的监测和检测要求,包括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指标的选择、监测周期等,以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处理的方法。
6.施工和质量要求:明确工程结构施工和质量要求,包括施工工艺和工人素质的要求,以及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的标准和方法。
统一的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标准对于提高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统一标准能够避免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不同理解和认识,从而减少设计错误和失误的可能性。
其次,统一标准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和水平,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失误和差错。
最后,统一标准能够提高监理人员的监督效果和质量评估能力,保障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
总之,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统一标准对于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制定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统一设计过程和标准,提高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工程领域的其他相关领域,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统一标准,以实现全面的工程结构可靠性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修费用
生产费用 产品可靠性
0
图a 可靠性与费用的关系曲线
6
可靠性设计的方法
方法
可靠性预测 设定目标
1、设定可靠性目标; 2、按照已知零部件或 各单元的可靠性数据,计 算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系统 设计方案;
可靠性分配 实现目标
1、将设定的目标分解到 系统的各个环节; 2、在多种设计方案中比 较、选优。
20
(二)应力分析法
失效率数学模型
λp = λb (πE πθ π Aπs2
πr πC ) = λb
其中λb是基本失效率;πi是各种系数,如πθ是质量系数 、πE是环境系数等。 适用范围 应力-强度模型认为产品所受的应力大于其允许的强度 就会失效。因此,采用应力分析法需要知道元器件所 受的应力,如温度、电压、振动等,这决定了应力分 析法只能用于详细设计阶段。
13
并联系统
并联系统可靠性框图
单元1 单元2 …… 单元n
并联系统可靠度
Rs (t ) = 1∞
[1- R (t )]
i i =1
n
系统的平均寿命
MTTFs =
0
Rs (t )dt =
∞
0
{1-
[1- R (t )]}dt
i i=1
14
n
【例题】
研究两个等可靠度的独立单元组成的并联系统的可靠度。
1.为设计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根据预测结果,编制可靠性关键件清单,为生产过 程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3.为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4.为产品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分配提供依据和顺序; 5.对产品使用、维护提供信息等。
17
二、可靠性预测的程序
⑴确定质量目标。 ⑵拟定使用模型。 ⑶建立产品结构。 ⑷推导数学模型。 ⑸确定单元功能。 ⑹确定环境系数。 ⑺确定系统应力。 ⑻假定失效分布。
0.980 0.980 0.904 0.817 0.739 0.668 0.603 0.545 0.493 0.446 0.403
0.970 0.970 0.859 0.737 0.633 0.544 0.467 0.401 0.344 0.296 0.254
0.960 0.960 0.815 0.665 0.542 0.442 0.360 0.294 0.240 0.195 0.159
1、考虑重要度 2、有一定认识的 系统 70% 30%
1、考虑重要度及 权重 2、很熟悉的系统 60% 40%
平均
算术平均
加权平均
25
目录
1 2 3 4 5 可靠性设计概述 系统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预测 可靠性的保证 可靠性设计的常用技术
26
一、元器件的选用
元件的可靠性不仅与其固有可靠性有关,而且还与设计时选择的工作参数(电压 、电流、功率 等)有关,电路形式和环境(如温度、振动、冲击等)条件有关 ,因此在电路可靠性设计中,必须重视元件的选择,设计重视各种冲击。
管理市场细分并评估绩效 管理细分市场并评估绩效
Mkt Mfg Dev LPMT Proc Svc
PMT
产品开发流程
概 念 计 划 开发 验证 发布 生命 周期
Dev Mfg Full Mkt LPDT Proc Svc SW Fin
PDT
平台与技术的开发
Mfg T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v LTDT Proc Full
0.950 0.950 0.774
1.0
R=1 R=0.99 R=0.98
0.8
0.6
0.599 0.463 0.358 0.277 0.215 0.166 0.129 0.099
0.2 0.0 1 5 10 15 20 25 30 0.4
R=0.97 R=0.95 R=0.96
35 40 45
图13-2-3 Ri关系曲线
原因 元件在额定条件下工作,环境、工作应力的变化造成 元件的故障。实质缓慢物理化学变化,使得元件特性退 化、功能丧失。这种变化的快慢,与温度和施加在元器 件上的应力大小直接相关。
输出
11
串联系统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框图
单元1 单元2 单元n
串联系统的可靠度Rs(t): 假设n单元的可靠度为 Rn(t),则串联系统的可靠度
Rs (t ) = R1 (t ) R2 (t )...Rn (t ) =
R (t)
i i =1
n
串联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TFs):
可靠性和维修性 产品寿命中可靠使用,便 捷维护 如冰箱的十年寿命及终身 维修 3
影响产品可靠性的因素
产品故障原因分析
故障原因 设计上的原因
所占比列 40% 30% 20% 10%
元器件质量上的原因 操作和维修原因 制造上的原因
产品故障70%是同设计有关
4
失效率曲线
早期失效期,失效率曲线为递减型。产品投稿使用的早期,失效率较高而下降很快。主要由于设计、制造、贮存、运输 等形成的缺陷,以及调试、起动不当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必须设法规避早期失效的发生; 偶然失效期,失效率曲线为恒定型,即t0到ti间的失效率近似为常数。失效主要由非预期的过载、误操作、意外的天灾以 及一些尚不清楚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由于失效原因多属偶然,故称为偶然失效期。偶然失效期是能有效工作的时期,这 段时间称为有效寿命。为降低偶然失效期的失效率而增长有效寿命,应注意提高产品的质量,精心使用维护。 耗损失效期,失效率是递增型。在t1以后失效率上升较快,这是由于产品已经老化、疲劳、磨损、蠕变、腐蚀等所谓有耗 损的原因所引起的,故称为耗损失效期。针对耗损失效的原因,应该注意检查、监控、预测耗损开始的时间,提前维修; 早期失效期:设计失误、 工艺缺陷、材料缺陷、 筛选不充分;质量问题; (往往跟时间有关,具 有隐蔽性) 偶然失效期:静电损伤、 过电损伤;可靠性问题; (往往是突发性事件, 现象明显)
元器件选用原则
1、少用高失效率元件 (1)试制品、触点多、 易振动; (2)出现磨损、氧化;
2、考虑费用、工艺成熟度 、触点少 (1)少用真空器件; (2)少用耗损性器件,如 继电器、开关;
27
二、元器件的降额设计
降额设计是使元器件或产品在工作时承受的工作应力适当低于额定值, 达到降低元器件或产品的基本失效率,提高使用可靠性的目的。
1.2
n Ri
1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990 0.990 0.951 0.904 0.860 0.818 0.778 0.740 0.703 0.669 0.636
TDT
一流的子流程
项目管理 需求管理
配置与变更 CBB—重用
技术评审 采购/外协管理 IPD工具
质量管理 管道管理
文档管理 软硬件设计
绩效管理
基于战略和流程的KPI体系
共用工具(业务,技术)
24
24
可靠性分配的一般方法
可靠性分配可采用的方法:
等同分配
代数分配
加权分配
1、操作简单,不考 虑重要度 2、未知或全新系统 50% 50%
21
π
i
(三)相似产品法
预测的基本公式
λs =
λ
i =1
n
i
或 T BFS
1
=
T
i =1
n
1
BFi
其中TBFS是系统的MTBF(h);TBFi是第i分系统的MTBF(h) 适用范围 相似产品法是根据以前研制和生产功能相似的产品时,所获得的失 效率数据和特定的经验,估计新设计产品的可靠性参数。在机械 、电子、机电类具有相似可靠性数据的新产品方案论证、初步设 计阶段,可用相似产品法进行可靠性预计 相似产品法的一般步骤 (1)确定与新设计产品在类型、使用条件及可靠性特征最相似的现 有产品; (2)对相似产品在使用期间所有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 (3)根据相似产品的可靠性,作适当修正,作出新产品所具有的可 靠性水平。
22
目录
1 2 3 4 5 可靠性设计概述 系统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预测 可靠性的保证 可靠性设计的常用技术
23
由流程保证可靠性的实现
IPD整体框架
产品战略
产品战略 市场信息 客户反馈 竞争信息 技术趋势 产品组合
集成组合管理团队(IPMT)
市场管理流程
理解 市场 市场 细分 制定细 整合、 组合 分策略 优化业 分析 及计划 务计划
耗损失效期:元器件老
Q( t ) 1 e
[(
t
)]
Q( t ) 1 R( t ) 1 e
t
Q( t )
t
1 t 2 ( ) 1 e 2 dt 2
化;可靠性问题; (往往跟时间有关,具 有隐蔽性)
5
可靠性与费用的关系
费用
总费用
可靠性设计
目录
1 2 3 4 5 可靠性设计概述 系统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预测 可靠性的保证 可靠性设计的常用技术
2
前言
产品质量
成本
技术性能
技术指标 所要实现的功能 如冰箱的温度、功耗
安全性
低成本 可靠性越高,成本越高 返修率越高,成本越高
可用性
安规指标 不能对客户的安全造成威胁 如电子产品的阻燃性、外壳 接地
MTTFs =
∞
0
tf (t )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