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触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实际的金属表面加压接触的过程如下:两金属表面开始接
触时,有三个起始的实际接触点,由于刚接触时还未发生形变,
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接近于零。由于此时接触面压强很大 (近似无限大)而发生形变。起始接触点在强大压强下将由弹 性形变过渡到塑性形变。在起始接触面受压变形的同时,总实 际接触面积扩大,两金属表面未接触部分逐渐互相接近。这样 金属表面凸出高度较小的点也会陆续不断接触而出现许多新的 实际接触点。由于总的实际接触面不断增大,实际接触面上所
触头烧损,有时是将主、副和弧触头并联在一起使用。
② 触头根据控制电流的大小分为:弱电流触头(几个培以下, 如继电器的触头)、中电流触头(几个安培~几百个安培,如 低压断路器的触头)和强电流触头(几百个安培以上,如高 压断路器和部分低压断路器)。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四、为保证电接触长期稳定而可靠工作,必须做到:
1、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数值,
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
2、电接触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接触处不发生熔焊或松 弛;
3、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接触材料损失尽量小;
4、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开的熔焊,且 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损伤或变形。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导体电阻比接触电阻小得多,工程中可近似认为:Rj=Rab’
接触电阻的物理实质是什么呢?
电接触 学科的奠 基人霍尔 姆 (R. Holm)做了正确的解释。
电接触学科的奠基人霍尔姆(R. Holm)指出:任何用肉眼看 来磨得非常光滑的金属表面,实际上都是粗糙不平的,当两 金属表面互相接触时,只有少数凸出的点(小面)发生了真正 的接触,其中仅仅是一小部分金属接触或准金属接触的斑点 才能导电.当电流通过这些很小的导电斑点时,电流线必然 会发生收缩现象,见下图6-4的示意图。
电接触理论

第六章电接触理论§6-1 概述任何一个电系统,都必须将电流(作为电的信号或电的能量)从一个导体通过导体与导体的接触处传向另一个导体。
此导体与导体的接触处称为电接触,它常常是电信号或电能传送的主要障碍。
由电机、电器、自动元件、仪表、计算机等组成的现代化大型复杂电系统,例如通信系统、控制系统、拖动系统、电力系统等,它们所包含的电接触数目往往成千上万。
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工作不正常或失效,则将导致整个系统工作紊乱甚至停顿,其后果极其严重。
电系统和电器元件中电接触的具体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三类:1.固定接触两接触元件在工作时间内固定接触在一起,不做相对运动,也不相互分离。
例如母线的螺栓连接或铆接(称永久接触),仪表中的塞子、插头(又称半永久接触器)等。
2.滚动和滑动接触器两接触元件能作相对滚动和滑动,但不相互分离。
例如断路器的滚轮触头,电机的滑环与电刷及电气机车的馈电弓与电源线等。
3.可分、合接触两接触元件可随时分离或闭合。
这种可分、合接触元件常称为触头或触电。
一切利用触头实现电路的接通和断开的电器中都可见到这种接触类型。
上述三种接触型式中,它们共有的工作状态是接触元件闭合接通电流。
运行经验表明,当两导体相互接触流过电流时,接触处会出现局部高温,严重时可达接触导体材料的熔点。
在可分、合接触中它的通电状态除闭合通电以外,还有由闭合过渡到分离,最后切断电路,或由分离过渡到闭合,最后接通电路,以及处于开断状态等。
触头在切断或闭合电路的过程中,触头间往往会出现电弧。
电弧的温度很高,大大超过一般金属材料的熔点或沸点。
即使电弧存在的时间很短,也会使触头表面融化或气化,造成触头材料的损失,或者产生触头的熔焊。
因此,在以上三种电接触类型中,工作任务最重的是分、合接触器。
为了保证电接触长时间稳定而可靠的工作,必须做到:(1)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数值,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
(2)电接触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接触处不发生熔焊成松弛。
4. 电接触

式中 K 不同金属的接触系数,可查表 F 接触压力(N) 0.5 m= 0.75 点接触 线接触
0.8~0.95 面接触
Rs
HB
2 nF
经推导而得,值得相信。
当m=0.5时,两式的量纲一致,但当m取其它值时, 两者的量纲不同。 经验公示后可介绍量纲分析,模型缩比实验、巴申定律
6. 减小接触电阻的措施
3. 电接触
定义:两个导体间通过机械连接的方式而实现的 导电叫做电接触 日常的闸刀:指片式接触,面接触 高压接线 不良电接触的危害: 1. 接触处发生熔焊,造成开关拒动; 2. 收缩电动力使触头相斥而高速振动,形成间歇 电弧,使触头严重烧损。
3.1 电接触的方式
1. 固定接触:两连接导体间没有相对运动 2. 可动接触:两连接导体间 有相对运动 • 可分接触:两连接导体可连接、可分离。 开关 中的动、静触头即为可分接触 • 不可分接触:两导体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或滚 动),但不可分离。开关中的中间触头即为不可 分接触
(1)点接触:只在一个点或很小面积上的接触,如球面与球面,球面与平面 (2)线接触:只在一条线或很狭长面积上的接触,如柱面与平面,柱面与弧面 (3)面接触:大面积上的接触
• 接触压力
图4所示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压 力较小时,接触电阻很大;随着 压力增大,接触电阻迅速减小; 当压力大于一定值后,接触电阻 基本不变。
3.5 典型的触头结构
• • • • • 1. 插入式(梅花瓣形式):油、SF6、真空 2. 片式(指型) 3. 端面对接式:真空 4. 滚动或滑动式触头(动触头的中间部分) 5.刀式: 负荷开关、隔离开关
课堂作业
• 解释开距、行程和超行程的含义。 • 超行程的作用是什么?
电接触理论

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触头材料损失应尽量小
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 开的熔焊,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的损伤或变形
主要研究内容
接触电阻 温升 熔焊 触头材料损失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熟悉各种电接触,了解电接 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 掌握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了解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 • 掌握触头间的电动斥力、熔焊与焊接力,熟悉触头材料,
了解触头质量的转移与磨损; •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器开关中接触电阻所涉及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铜
在空气中会由吸附膜发展为氧化暗膜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5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对于电接触,最关于的是膜的导电性和是否易于破坏 设电子透过势垒形成的电流密度为J,接触面之间的
电压为U
膜的隧道电阻率(面电阻率)
膜电阻
n个并联导电斑点的膜电阻
绝缘膜的破坏
第一章 电接触考题

第一章0001:按照导体连接方式的不同,电接触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是A、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
★B、固定接触,滑动接触,可分接触。
C、单断点接触,双断点接触,桥式触点接触。
D、常开接触,常闭接触,转换接触。
0002:可分接触的触点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接通电路(二)开断电路(三)控制电路的通断(四)防止产生电弧放电。
其中最正确的答案是A、(一)B、(二)★C、(三)D、(四)0003:在触点的工作过程中会发生触点弹跳的工作阶段是A、闭合状态B、断开状态★C、闭合过程D、断开过程0004:相互接触的导体在接触层之间产生接触电阻的原因是(一)接触导体本身的电阻;(二)流过接触面处的电流线发生收缩;(三)接触面上形成表面膜;(四)接触表面承受压力。
试判断A、只有(一)(二)正确★B、只有(二)(三)正确C、只有(三)(四)正确D、只有(一)(四)正确0005:接触电阻中形成收缩电阻的物理本质是★A、相互接触导体的实际接触面积减小了B、相互接触导体的电阻率增大了C、相互接触导体表面温度升高而使电阻增大D、加在相互接触导体上的压力增大0006:用银制成的触点表面被氧化后A、收缩电阻增大B、膜电阻增大C、收缩电阻和膜电阻都增大★D、对接触电阻影响不大0007:电流流过闭合的触点时会使触点温度上升,这是由于★A、导体电阻和接触电阻上的电能损耗B、动静触点发生弹跳引起能量损耗C、动静触点相互摩擦引起发热D、加在触点上的电压太高0008:接触电阻的两个组成部分是A、导体电阻和触点电阻B、触点电阻和膜电阻★C、膜电阻和收缩电阻D、收缩电阻和导体电阻0009:研究电接触理论所涉及的三类问题是A、接触形式,触点结构,接触电阻B、接触形式,接触压力,接触电阻C、接触材料,气体放电,触点磨损★D、接触电阻,气体放电,触点磨损0010:当相互接触的两触点上的压力增大时,会使A、收缩电阻减小,膜电阻增大B、膜电阻减小,收缩电阻增大C、收缩电阻和膜电阻都增大★D、收缩电阻和膜电阻都减小0011:触点在闭合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弹跳现象,其原因是★A、动静触点的相互碰撞和电动力的推斥B、动触点运动太快,动能太大C、返回弹簧的推斥作用D、静触点对动触点的反作用力0012:触点的接触形式对接触电阻有很大影响,在一定压力的条件下,对点接触和面接触两种形式的比较可知(一)点接触的膜电阻小(二)面接触的膜电阻小(三)点接触的膜电阻大(四)面接触的膜电阻大,上述四个结论中只有A、(一)(二)正确B、(二)(三)正确C、(三)(四)正确★D、(一)(四)正确0013:继电器的触点压力很小,为了获得低值而稳定的接触电阻,其触点多数采用★A、点接触B、线接触C、面接触D、三种形式都可以0014:加在闭合触点上的压力很小时,面接触的接触电阻要比点接触的接触电阻A、小★B、大C、时大时小D、大小一样0015:接触电阻的存在是触点发生故障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电接触的可靠性,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一)完全消除接触电阻(二)减小接触电阻(三)提高接触电阻的稳定性。
电接触理论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一、研究的目的 •确定导电斑点的最高温升及收缩区的温升分布
•斑点尺寸小,分布内表面,使得测量困难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二、 对称收缩区的jq 理论
几点假定: ✓接触内表面斑点间相距很远,之间的电位场和温度场不影响; ✓接触元件材料相同,且为均质; ✓忽略热电效应(帕尔帖效应); ✓两收缩区对称,元件间没有传热。
建立热平衡方程 Q Q1 Q2
(dj)2 dn
Aq
Aq
dq
dn
q
Aq dq
d(q dq )
dn
(dj)2 d2q
恒等式 dj dj jd2j d(jdj)
jdj jd2j dq
高阶无穷小
1 j 2
qm
dq
U
2 j
2
q
8
qm
q0
qm
U
2 j
8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三、jq 关系的应用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六、清洁对称接触的R-U 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的R-U特性
试验条件:改变电流I,测量接触 电压Uj和电流I,可以得到接触电 阻Rj与接触电压Uj之间的关系。 解释说明:
ab段:电流增加,温度升高,收 缩电阻增大;
bc段:达到材料的软化点,接触面 积增大,接触电阻显著减小;
cd段:曲线上升规律同ab段; de段:达到材料的熔化点,斑点处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二、 对称收缩区的jq 理论
发热量 传入量
(dj )2
Q dR
Q1
Aq
dq
dn
q
•导电斑点电位j=0,qqm等位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3

__
v2
v20 0 2
v20 2
__
xm v2 tm
tm
xm
__
v2
xm v20 2
2xm
v1
2xm 1 K v1
HOME
9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反跳达到最大距离 xm:
xm
l02
1 K m1v12
C
l0
触头第一次碰撞后反跳 t 时间后,动触头弹簧将被压缩的总距离为:
x l0 x x' l0 x v1t
弹簧所具有的弹性势能为:
1
Wx 2 C
x2
1 2
Cl0
x
v1t 2
C — 弹簧刚度。
HOME
7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动触头在反跳过程中,实际的能量交换(弹簧储能变化)为:
v1
v1
2xm 1 K
xm 1
2 1 K
l02
1 K m1v12
C
l0
xm
l02
1 K m1v12
C
l0
1 2
1 K
HOME
10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考虑到动触头的预压力: F0 Cl0
xm
F02 C1 K m1v12 F0
HOME
11
设其塑性变形所消耗的能量为 WA,则触头碰撞前后的能量平衡方程式:
W1 W2 WA
1 2
m1v120
1 2
m1v220
电接触与电弧

电接触与电弧(2006-12-21)第四章 电接触第一节 电接触的分类一:电接触的分类电器导电回路总是有若干部件构成。
其中,两个零件通过机械方式互相接触,而实现导电的现象,这称为电接触现象。
接触方式有三大类:(1):固定接触;(2):可分接触:1):弱电电流触点:电流在1安以下;2):中负荷触头:电流从几安到几百安; 3):强电流触头:几百安以上; (3):滑动及滚动接触二:对电接触的主要要求(1):在长期工作中,要求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的情况下,温升不能超过稳定值,接触电阻稳定。
(2):通过短路电流时。
不发生或喷溅;(3):在关合过程中要求能关合短路电流(对断路器); (4):在开断过程,要求触头在开断过程中磨损尽可能小。
对固定接触、滑动或滚动接触,只遵循前两项要求。
第二节:接触电阻一:接触电阻两个相接触的导体,通电以后,产生接触压降,说明存在着一个电阻,称为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由两部分组成,收缩电阻s R 和膜电阻m R ,即j R =s R + m R (4-3)1:收缩电阻s R由于电流收缩而引起的,一个接触点的收缩电阻为:1s R =2aρ(4-4)其中,ρ—电阻率;若电接触是由n 个接触点组成,则得:s R =1s R n=2naρ(4-5)接触点半径a 及接触点数目n 个接触点组成和接触压力有关,也与导体材料、外形尺寸和表面状态有关,即2n a H Bρπξ=(4-6)式中,H B —材料的布氏硬度; ξ—与材料变形有关的系数。
一般情况0.3<ξ<1。
当压力大时,接触处全部是塑性变形时,ξ=1。
上述二式合并得到:s R (4-7)2:膜电阻m R ,膜电阻是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组成,这类化合物主要是由于接触材料与周围空气介质如空气、油污等形成,以及水膜、污物等。
这些金属氧化物电导率很小。
其金属氧化物如表4-2所示。
氧化薄膜使接触电阻大为增加。
计算表明,其薄膜几个A (510-㎝)的氧化薄膜,几乎成为不导电的绝缘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头的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的产生 两个导体接触时 的附加电阻。 视在接触面积 实际接触面 导电斑点
13
触头的接触电阻
14
触头的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的实质 收缩电阻:由电流线收缩所产生的附加电阻,其本 质就是金属电阻,其大小与触头材料电阻率成正 比,与导电斑点直径成反比 膜电阻:电流通过接触面上薄膜产生的附加电阻, 此薄膜包括尘埃膜、吸附膜、无机膜和有机膜
40
银镍合金
银镍合金(AgNi)电接触材料的制成采用先进的烧结、 挤压技术,镍颗粒呈纤维状均匀分布。 银镍合金(AgNi)的接触电阻低而稳定,导电、导热性 好,且烧损小、 电磨损小而均匀,材料转移比纯银 接点少,特别适用于狭小外壳中通断使用。 银镍合金在通断时由于氧化物而使电接点接触电阻 增高 ,对硫敏感,大电流下抗熔焊性能差。银镍 (AgNi)通常与银石墨(AgNiC)配对使用。银镍合金 材料(AgNi)中含有微量特殊添加物,明显提高了材料 的抗熔焊性能和耐电磨损性能。 主要应用于狭小外壳中的高负载触头,直流下用的 触头件;低压中、小电流等级接触器、继电器等。
电接触是研究固态导体与固态导体、固态导体与液态 导体、固态导体或液态导体与等离子体接触过渡区 中的机械现象、电现象、热现象、化学现象的专门 学科。 工程中的电接触按接触工作的原理可分为: 固定电接触 滚动和滑动电接触 可分合电接触
7
电接触与触头
电接触 保证电流流通的导体间的接触 电接触类型 固定接触 滚动和滑动接触
=
µ I
0
2 m
4π n
ln
nσ
A
j
1
FHale Waihona Puke Im—通过触头的电流的幅值 A1—触点的横截面积
24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触头的机械振动 触头在闭合过程中产生的弹跳现象,机械振动 会使接触电阻周期性增大,甚至分离产生电 弧,使触头熔焊烧损
25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触头间距离随时间变化
26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限制桥蚀的方法:
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作为桥最高温度偏移侧的触 头,组成补偿触头对 采用合金材料,使金属桥的温度成对称分布
减小弧蚀的方法:
有效灭弧,缩短燃弧时间 磁场吹弧,使弧根运动 选用耐烧蚀的触头材料
34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小电流下的触头电侵蚀 桥蚀: V = aI 2 火花放电: V = γ q 大电流下的触头电侵蚀 电弧造成的侵蚀量
9
电接触与触头
触头的分类 连接触头﹙焊接、栓接等﹚ 换接触头﹙动、静触头﹚ 换接触头的工作状态 闭合状态: 接触电阻 温升 熔焊 断开状态: 电弧 接通过程: 弹跳 分断过程: 电侵蚀
10
电接触与触头
换接触头的基本参数 开距:触头处于断开状态时其动静触头间的最短距离 超程:触头运动到闭合位置后,将静触头移开时动触 头还能移动的距离 初压力:触头刚闭合时作用于触头上的压力 终压力:触头闭合终止位置时的压力
µ0 2 A1 Fy = i ln A2 4π
轴向电动力与导体粗细处的半径或截面积之比有 关,而与电流在收缩区内过渡的形状以及电流的 方向无关。
23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当接触压力为Fj、触点材料的挤压强度为б、 触点数量为n,且压力和电流都均匀分布,触 点的接触面积为 A2 = F j (nσ )
F
y
21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根据材料的软化电压和熔化电压,可估算触点 的允许接触电阻或不发生熔焊的最大电流 铜软化电压为0.12V,熔化电压为0.43V,相 应的软化温度和熔化温度为180℃和1083℃ 接触电阻非恒定值,是时变量
22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触头间的电动力 触头间的电动力相当于变截面载流导体受到的电 动力。运用安培力公式可以导出总电动力的轴向 分量为:
15
触头的接触电阻
Kc Rj = m (0.102 Fj )
Kc ---- 与触头材料,接触面加工情况以及表面 状况有关的系数 Fj ---- 接触压力 m ---- 与接触形式有关的指数
16
触头的接触电阻
影响接触电阻的因素 接触形式:点接触 线接触 面接触 接触压力:压力越大 接触电阻越小 表面状况:加工精度 表面膜 材料性能:电阻率
32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电磨损的类型 桥蚀:触头分断时,分断点及其附近的触头表面金 属材料将熔化,并在动触头继续分离时形成液态金 属桥。液态金属桥断裂以致材料自一极向另一极转 移的现象。 弧蚀:由火花放电或电弧放电造成触头材料的损耗 火花放电 — 电压较高但功率很小 电弧放电 — 电流较大
33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4
电接触参考书
电接触理论及应用,程礼椿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电接触理论,荣命哲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电接触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郭凤仪,陈忠华,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
主要内容
电接触与触头 触头的接触电阻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触头材料
6
电接触的定义和分类
电接触理论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接触学科的发展
电接触学科的创始人是德国人R. Holm 1941 《电接触技术物理》, Die Technische Physik der Elektrischen Kontakte 1958 《电接触手册》 Electric Contacts Handbook 1967 《电接触理论与应用》 Electric Contac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42
银氧化锡
银氧化锡(AgSnO2)电触点材料具有优良、稳定的抗熔焊性 能及良好的耐电弧烧蚀性能。在电流较大(500~3000A的电 流范围内)的条件下,银氧化锡(AgSnO2)触点有比银氧化 镉(AgCdO)触点更好的耐电弧烧蚀能力。 在交流阻性负载下,银氧化锡触点比银氧化镉触点具有稍高 的接触电阻(由于有微量的特殊金属氧化物作添加剂,从而 保证了它的接触电阻处于允许的范围内),但在直流电路应 用场合下(如汽车继电器),却表现出低而稳定的电阻值。 广泛应用于大容量交流触器(如CJ20 、 CJ40 、 3TF系列 等)、直流接触器、交(直)流功率继电器、汽车电器、及 中小容量低压断路器上。
41
银氧化镉
银氧化镉触头材料采用烧结或挤压工艺制成,银氧化镉 (AgCdO)内氧化镉(CdO)质点弥散分布于银基体中,电 触头动作时在电弧作用下,由于温度提高,氧化镉剧分烈解 蒸发而使电触头表面冷却,降低了电弧能量,从而极大地改 善了电触头的灭弧性能,因而银氧化镉触头材料具有耐电磨 损、抗熔焊等特点,且接触电阻低而稳定。氧化镉含量增 加 可提高材料抗熔焊性,但会增大接触电阻及温升,同时降低 材料塑性。 银氧化镉触头材料在大电流电器中其电寿命比银和银镍合金 有很大提高,被大量用于中大容量继电器、接触器、交直流 开关等低压电器领域中。 但近年来欧盟国家因环保问题已逐步禁用该材料,已大部分 由性能相近的银氧化锡等材料替代
τ
jm
=I
2
R (8λρ ) + I R ( 2
2 j 2 j
λ pKT A + τ j
本体温升
19
)
触点超温
接触电阻损耗温升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20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Rj — Uj 特性 直流稳态电流下,测量接触电压Uj ,求得接 触电阻Rj = Uj/I ,改变电流,得电接触Rj — Uj特性曲线 软化电压Us ﹙b点﹚ 熔化电压Um ﹙d点﹚
11
电接触与触头
开距:保证断开后的安全绝缘间隔,其数值是由它 能否耐受电路中可能出现的过电压以及能否保证顺 利熄灭电弧来决定的。 超程:保证触头磨损后仍可靠接触,其值取决于触 头在其使用期限内遭受的电侵蚀。 初压力:降低闭合过程中的弹跳。 终压力:保证闭合状态下接触电阻低而稳定,其值 由许多因素,诸如温升、熔焊等所决定。
可分、合接触
8
电接触与触头
对电接触的主要要求:
在长期工作中 —— 要求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 时,温升不超过一定数值。接触电阻要求稳定。 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时 —— 要求电接触不发生熔焊 或触头材料的喷溅等。 在关合过程中 —— 要求触头能关合短路电流,不发 生熔焊或严重损坏。 在开断过程中 ——— 要求触头在开断电路时电磨损 尽可能小。
m = KnI × 10
α
−9
(g)
侵蚀系数 操作次数 分断电流
35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为了保证触头在其规定使用期限内能正常运 行,必须设有能够补偿其电侵蚀的超程。 电器触头的超程值主要取决于其允许的最大侵 蚀量
36
栓接连接触头与接触导电膏
蠕变现象 在一定的温度下,栓接母线所受应力超过某一 限度时,即使外力不再增大,材料的塑性形变 缓慢增大的现象 导电膏 含导电填料和胶粘剂的糊状导电涂料 除膜 密封 隧道效应
17
触头的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的分散度是很大的 在 F 较小时,接触电阻下限 的差别高达10倍之多 而当 F 增大时,接触电阻的 分散度逐渐减小 F 过大对减小接触电阻无明 显效果
接触电阻的试验曲线 材料:黄铜-黄铜 接触形式:球-平面
18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触头的发热分为本体发热和触点发热两部 分。触点处有接触电阻,产生热量很大, 同时其表面积很小,热量只能通过热传导 传给触头本体。因此,触点的温度要比触 头本体高。 触点相对周围介质的温升为:
2
电接触学科的发展
中国电工学会电接触及电弧研究会 王其平,程礼椿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设备制造专业委员会电接触组 章继高
3
电接触主要研究内容
电接触科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研究方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电接触现象与基本理论 固定接触中的接触电阻、温升、熔焊 滑动电接触的摩擦、磨损与润滑 可分合接触中的电弧、电磨损 环境效应 尘土、腐蚀性气体等对电接触的影响,实验室加速模拟 电接触材料 表面材料、抗电弧材料,润滑剂,加工工艺等 可靠性估计与故障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