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新加坡居住及环境景观规划

合集下载

新加坡绿色建筑案例解析汇报

新加坡绿色建筑案例解析汇报

1.热带生态环保大楼2.新加坡皮克林宾乐雅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3.新加坡植物园——滨海南花园(30米高的巨大植物塔群)4.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邱德拔医院“热带生态环保大楼”即将开建的这幢绿色大楼名为“热带生态环保大楼”。

这幢大楼有26层楼高,最让设计师自豪的是其中的不少生态环保设计,建筑的外墙和顶部有不少太阳能板,总面积为855平方米,可以搜集绿色的太阳能,提供建筑内39.7%的能源需求。

为了降低建筑的能源需求,大楼设有自然的通风设计,大楼里种满了植物作为隔热墙之用。

大楼下安装有热泵,可以充分利用地热能,让整幢大楼冬暖夏凉。

大楼内还有生物燃料的生产设备,居民的排泄物、有机废弃物和树木的枯枝落叶,都可由细菌作用产生可燃的甲烷气体,用于照明、烧热水、煮饭;生产生物燃料的副产品是可以让树木更好生长的肥料。

这幢长满植物的摩天大楼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并借此优化当地的生态系统,增进城市的绿化,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美丽的大自然。

这幢大楼的四周也几乎被植物所包围,它可经由斜坡连接上面的楼层与下面的街道。

这幢大楼也考虑到了未来的扩充性,有很多墙壁与楼梯都是可以移动与拆除的。

新加坡是一座雨量充沛的热带城市,这样的气候决定了建筑中的树木能够茁壮地成长。

设计师还专门开发了雨水和家庭废水的收集系统,可以用来灌溉大楼内及其周边的绿色植物。

整幢大楼约有55%的用水都是使用雨水和废水,十分节省淡水资源。

环保大楼的建材大量采用再生与可回收利用材料,甚至每一层楼也设计有资源回收的系统。

整幢大楼的设计能够让人们循环利用资源,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幢大楼就能建成,它的绿色环保效应将得以推广,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将在我们身边出现。

空中花园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由新加坡著名建筑事务所WOHA操刀设计的“PARKROYAL on Pickering”皇家公园酒店虽然地处繁闹的新加坡CBD、唐人街与克拉码头之间,但这里却彷如对面芳林公园中的延伸,酒店外部种植了大量棕榈树、开花植物、灌木丛及庭荫树,郁郁葱葱的空中花园成为了屹立在这中心商区里的一处热带景观,同时也孕育著多个物种,吸引著周边的雀鸟与昆虫前来栖息。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地40%;建设公共住宅区项目,新建地高层建筑物只能占地35%;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地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地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地楼房居住区,500M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地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地开放空间;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应留下15M以上宽度地空地种树、栽花、种草.新加坡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至今,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有相应地目标.21世纪后,新加坡实施了前12年绿色规划,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强化公园与自然地带地可达性,强调生物多样性地保护与建设.新加坡地绿地疏朗大方、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和成本节约.新加坡大多数公共绿地设计一般比较简单,除了少数精品园区以及景观大道外,在新加坡地园林绿地中极少看见经整形地绿篱和灌木.城区内部接近居民活动场所地绿地多采用简洁地乔木与草坪结合地模式,高大地乔木能极好地提供遮荫,满足了热带地区必要地绿化需求;耐粗放管理地开阔草坪则有利于城市卫生,提供一定地户外活动场所.而距离城市居民活动较远地地带则尽量保持自然地群落配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地人为干扰,大大减少因过度修剪养护造成地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约3000公顷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新加坡尊重自然地思想.3概念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地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代写毕业论文能地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地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地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地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地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地,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地所有绿地[ 3, 4 ].根据200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 5 类[ 5 ].1. 2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地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地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地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地基本地域特征.(2> 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地各种绿地.(3> 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地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地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 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 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地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地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地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1. 3发展历程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地地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地地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高潮, 即“公园运动”。

新加坡 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

新加坡 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

一、概述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各种人裙的需求,还要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

新加坡的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旨在确保公共空间的无障碍通行,促进社会共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背景新加坡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国际化城市,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公共空间的无障碍通行性。

三、立法支持新加坡《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是在2007年颁布的,导则规定了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标准。

其中包括了关于道路、步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要求公共空间必须能够适应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不同裙体的需求。

四、设计原则1. 无障碍通行: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无障碍通行必须得到保障。

2. 舒适度:公共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气候的影响,确保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能够舒适的活动。

3. 安全性:公共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安全因素,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 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包括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

五、实施效果《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的实施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新加坡的公共空间的无障碍通行性。

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裙体在公共空间中的体验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共融的目标逐渐实现。

六、展望未来,《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将继续完善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导则中,还将进一步强调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城市绿化、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要求,努力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七、结论公共空间通用设计是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导则的实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加坡政府将继续努力完善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八、公共交通设施的通用设计新加坡《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也着重关注公共交通设施的通用设计。

公共交通设施的无障碍通行性对于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家长推着婴儿车的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设计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设计

有序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是一个
小 岛国, 土地 资源有限 . 仅有 60平方公里。在经济 5 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 面临的挑战之一 ,就是如何适 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变化 ,充分合理地规划利用有 限的土地 资源 , 为新加 坡人民创造一个清 洁 、 美丽 、 高效和舒适的城市环境 。 从新加坡建设环境来看 , 已 经取得了 巨大的成功 .其 中重要的原因就是 建立 了
为了保留岛屿的自然风光新加坡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营造出舒适恬静向人居环境使得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仿佛有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感觉
M EI SHUYUSHE J
新 加 坡 的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许 明星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设计对于新加坡社会经济的 就业 、 交通 、 商业 、 闲 、 休 居住等功能 , 民就近就业 , 居 就近消费 . 尽可能减少对市 中心交通的需求 , 缓解 了 上下班时 间交通拥挤的程度。科学的空间布局造就 了一流的人居环境 ,新加 坡人的生活变得越 来越舒 适和便捷 .新加坡这 个花园城 市规 划的又一特点就 是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构 划与打 造 ,突出表现在其道 路、 水系 、 建筑的风格 上。新加坡 的建筑受寸土寸金 的 国土影响 . 主要以高层为主 , 其标 志性建筑大多集

划的重要 内容 。在这个 岛国上 , 公路密如蛛 网 , 地铁
四通 八达 . 路贯 穿东 西南北 , 铁 并计划 修建通 往邻 国, 交通十分发达 便捷 。新加 坡大型住宅 区的设 计 严格按照“ 城市规划一 一总规设 计一 一建筑设计一
景观 设计 ” 的步骤进行 。按照这个设计步骤 , 一方

国外优秀居住区案例

国外优秀居住区案例

国外优秀居住区案例在国外,有许多优秀的居住区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在建筑设计、环境规划和社区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国外优秀的居住区案例。

首先,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居住区。

这里有优美的海滩、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气候,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定居。

黄金海岸的居住区规划非常合理,不仅有大片的绿地和公园,还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城市其他地方。

其次,加拿大的温哥华也是一个备受称赞的居住区。

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温哥华的居住区不仅建筑风格多样,而且绿化率很高,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此外,温哥华的社区管理也非常出色,居民们之间的互动频繁,社区活动丰富多彩,让人们感到生活充满乐趣。

再次,新加坡的滨海湾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居住区。

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滨海湾的居住区规划非常科学,不仅注重建筑的美观和实用,还重视社区的互动和共享。

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现代化城市的便利,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和和谐。

最后,美国的西雅图也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居住区。

这里有宜人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繁华的城市生活。

西雅图的居住区不仅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还重视社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居民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现代化城市的活力,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和舒适。

综上所述,国外有许多优秀的居住区案例,它们不仅在建筑设计、环境规划和社区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学习到许多好的做法,为我们国内的居住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和舒适。

希望我们国内的居住区也能够像这些国外优秀的案例一样,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新加坡:科学规划推动城市绿化进程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的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的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的进程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管理。

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的目标:60年代的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的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的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前12年的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的珍惜。

政府将大面积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其严格的管理和细微的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理念。

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的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新加坡总体规划(2019)

新加坡总体规划(2019)

新加坡总体规划(2019)2019年3月27日,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发布了总体规划草案(2019),新加坡总体规划是一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指导国家今后10至15年的发展,努力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创造一个经济上充满活力和适宜居住的家园。

总体规划确实做得很细,地块边界、用途、容积率都很清楚。

这是因为新加坡的规划是动态更新的,自1991年起,开发指导详细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就融合了,新加坡分成55个分区,每个分区的详细规划批准以后就更新总体规划成果,这有助于后续的行政审批和执法。

2019年总体规划草案的重点是:1、营造一批包容、绿色的街区,为人们提供社区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2、创造就业,打造本地枢纽和全球门户;3、重视历史文化,复兴人们熟悉的地方;4、提升公共交通水准,建立便捷高效交通体系;5、创造面向未来的能力,发展可持续和韧性的未来城市等等。

接下来选择每个部分典型阐述一下。

1、宜居和包容的社区本规划强调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更愉快、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构建儿童友好和老年人友好的社区。

居民会有更丰富的住区选择,从更接近大自然的登加(Tengah)到海滨的榜鹅(Punggol)、从中央地区边缘的皇后镇(Queenstown)、到尝试新住房概念的甘榜武吉士(Kampong Bugis),建屋局将设计出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新住房类型,以适应居民喜欢的生活方式。

新镇的规划和设计将更加注重智慧和可持续,都是以科技为动力,为居民带来更加方便和自然的环境以保障他们的福祉。

一些住宅项目将与城市绿化和屋顶花园相结合。

为了创造更具包容性的环境,住区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尽可能地优先考虑的流动而不是汽车的移动。

本规划利用数据分析,预测了未来对儿童保育和老年人护理的需求,并对现有设施进行了评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为了使生活更加方便和尽量减少交通,社区中心整合多种服务设施,包括商业、医疗、文化、体育等等,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并促进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2050年新加坡总体规划方案

2050年新加坡总体规划方案

2050年新加坡总体规划方案在09年新加坡设计周上,WOHA展示了为2050年新加坡设计的“建筑设计师拯救世界,并为数百万人带来欢乐”的总体规划方案。

设计周上展出的作品被编撰在一份名为“Strange Times”的报纸上。

这份报纸中有各种各样关于新加坡未来建筑发展情况的报道,以及一些相关的旅游和工业建筑方面的广告。

2050新加坡总体规划方案借鉴了一个名为CPR2100的最初的设计方案,这份方案首次将一条沿海保护环(CPR)引入到新加坡周围,同时许多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也将被建造在这里。

总的方案由四部分组成:太阳城、潮汐湾、东海岸邸园和Jurong大农场。

太阳城太阳城位于CPR2100方案的东北方向,它是新加坡最为成功的一处能量收集地,是国家最大的住宅供电厂。

这里将建造90000个新的住宅,同时这一地带将为新加坡提供一半的能量。

这一地带的主要能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能。

在这里将建造数个不同规模的太阳能发电厂,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一个发电厂是新加坡能量塔,这是个高900米的建筑,它可以从周围100平方千米的区域中收集太阳能。

潮汐湾潮汐湾,也叫Agrobath,是一个有着堤坝,发电厂和高密度住宅开发区的综合性区域。

它位于Poyan水库,也起到了潮湖的作用。

文丘里效应提高了每日的潮汐水位,产生了一种更高速率的水流,这些水流通过CPR的狭窄的出入口流入到泻湖之中。

水流可以使得出入口处的水下涡轮机开始运转,之后获得水流产生的能量然后在白色塔中将其转化为电能。

位于住宅区和泻湖中间的小岛屿之间的几个带有发电机的竖直风涡轮机可以获取高空气流,包围在建筑上的PV在无云的日子里能够捕获到足够的太阳光线。

Agrobath不仅仅能够为开发区提供足够的电力,同样它也可以为国家电网提供电能。

东海岸邸园东海岸邸园(ECPL)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域,这里将建造住宅和娱乐场所。

超过30万的新加坡人将在这里定居,每年大约有1500万游客来此游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化的新加坡居住及环境景观规划
关键字:人性化;新加坡;景观规
Mercer 人力资源顾问公司(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2006世界生活
质量调查”(World-wide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 2006)结果显示,新加坡是亚洲生活质量
最高的国家[1]. 政治与经济风险顾问公司(Political & Economic Risk
Consultancy)的“污染及其他环境问题调查”(Pollu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rvey)表明,新加坡是世界环境最好的国家[2].花园般的居住环境是新加坡
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在居住方面,新加坡的住宅大体分为 3 类:(1)富人区的独立式或联排式花园洋房;(2)房地产商开发的用以出售的公寓;(3)政府出资为普通收入居民建造的组屋。

新加坡拥有人口 448 万[3],其中 84的人口居住在组屋[4],所以正是组屋规划及其环境设计代表了新加坡住宅环境的主要发展现状、趋势和风格。

今天的新加坡,由于卓有成效的城市规划,住宅建设已向追求环境效益方向发展
1城市住宅规划布局
在整体住宅规划布局方面新加坡有其自己的特点。

注重绿化率是其特点之一,自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就积极开展绿化运动。

他强调,新加坡必须建设成赤道上一个翠绿又美丽的岛国,才能显得与众不同,并找到生存与发展之道。

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诸如从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引进数百种植物品种,为摩天大楼制定条例,在组屋区开辟公园,并确保道路两旁有树木遮荫。

在整个新加坡住宅的开发规划方面,除了保证绿化率的前提外,更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预留和建筑风格的管理
1.1设立开放的公共空
1.1.1河滨带状公共空
像大多数城市起源一样,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母亲河,新加坡老城的布局乃至城市的发展都是以两岸为起源发展起来的,老城区基本沿新加坡河展开。

时期沿河发展的住宅虽已整修而现多为商用,但从其布局规划仍能看出其明显的特点。

在新加坡河畔两岸都是带状公共空间。

在新加坡河边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沿河两侧的绿化带和步道畅通无阴,即使遇到桥梁,也有专门的通行隧道。

因此,沿河两侧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重要区域,也是外地游客的主要旅游地之一
1.1.2住区集中绿地空
新加坡的任何都设有大面积的集中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以供居民休闲使用。

不同邻区根据居民年龄结构特点多规划成不同特色的公共空间。

例如:大巴窑、红茂桥等老镇的住宅景观规划多以老龄活动空间为景观特色,辅以儿童设施;而后港、淡宾尼等新镇则以年轻人的朝气为公共空间特色,辅以其他年龄结构的设施等。

每个邻区的大片公共绿地空间都综合了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并富含浓厚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化地域文化。

同时,新加坡住区的绿地空间多与外围的城市公共绿地、公园等连成一体,共同构成了城市绿地系统
1.2 住宅建筑风格及布
新加坡住宅在风格定位上比较考究,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相邻的建筑或整个区域的建筑外立面设计都有比较统一的风格和形态,以体现街区的整体性。

在建筑高度上,多呈错落状,强调天际线的变化,给人一种逐渐开阔的视觉享受。

在色彩上则以热带的绚烂为基本色调
2住区布局
在住区布局方面,强调和新市镇、交通站点有机结合,综合开发。

在新加坡,一个典型的新镇拥有 5-8 个邻区(nEighbourhood),每一个邻区由 6 个以上邻里(precinct )组团组成,每一个邻里由相近的 4-8 幢组屋组成。

每一个邻里中心都设有儿童游乐场和小型商店。

每一个邻区中心都设有购物商场、银行、诊疗所等服务设施。

每一个市镇中心都建有百货公司、超市、图书馆、影剧院和邮政局
3空间规划
3.1底层架空空间灵活多
综合新加坡自身气候条件,新加坡组屋的底层基本都是架空的,架空底层不仅有利于通风、遮阳、避雨、防潮和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且给小区居民一个不受日晒雨淋的交际场所,为老人儿童等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从长远看,还为未来底层商业再开发留下了空间
3.2竖向空间简洁干
新加坡住宅建筑外立面多实施内嵌式装置的晾衣架、空调机位等。

这种把功能性设施与外立面有机结合的处理方法,使得住宅建筑外立面更加洁净美观
3.3强调空间组合变化和建筑美
3.3.1多样
新加坡住宅规划设计极富多样化,平面布局形式丰富,建筑高低错落、舒张有度,进而形成了良好的天际线。

且住宅建筑色彩丰富、浓烈、大胆,体现了炫彩的东南亚风情
3.3.2合理利用各种空
为了有效利用空间,一些建筑的顶层被辟为公共活动场所,诸如网球场类的运动场地,以供居民登高观景、进行社交活动或体育活动等
3.3.3自然采光及通
在新加坡住宅设计上最值得推荐的是:其任何室内空间皆为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这种人性化设计,既合理利用了新加坡热带气候特点,又提高了居住品质
4住宅环境景观设计及配套设施
4.1住宅环境景
新加坡住宅环境景观具有很强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表现为满足感知需求。

新加坡住宅环境在长期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欣赏人工美学的本能和对自然的情感依托这种双向情节,并通过小品、色彩、设施等而表达出来,而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加坡住宅环境景观。

在使用功能上,则把住宅环境景观与文化艺术、市民休闲等方面的关系紧密连接在一起。

此外,住宅环境景观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更强调城市景观的整体性。

从宏观角度出发,住宅中的每一片草、每一颗树都是城市整体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1.1注重立体绿
新加坡植物品种丰富,但新加坡住区绿化并不满足于通常意义上的多层次绿化结构。

把高楼大厦变成“空中花园”是新加坡住宅景观中最常见的设计手法。

在阳台、屋顶、车库进行立体绿化,从而形成了更加美好的视觉效果和居住环境
4.1.2坡景宅
新加坡住宅多是尽可能利用地利用原有的自然起伏地形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多保留原有绿地和大树。

这种充分尊重场所精神而建设的坡景宅邸式住宅环境景观在新加坡随处可见
4.1.3营造人性化和实用性景
新加坡住宅环境景观非常强调居民的可达性和参与性,并多是亲人、适度和怡情的空间。

设计注重细节、强调编辑部,但没有任何繁琐的浮夸式装饰,材料质朴简洁,以舒适、实用为主,却不乏高雅品位
4.2配套设
4.2.1突出邻里概
新加坡组屋“以人为本”,突出“家庭”和“邻里”,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在每个居住密集区建设“邻里中心”,集小区服务和商业功能于一身,有各种文化、娱乐、商业、饮食和便民服务设施,为邻区内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服务
4.2.2人性化设
新加坡全部组屋都实现了最大可能的人性化设计,例如楼与楼之间建有盖遮棚和连接走廊,并连接所有组屋及巴士站,使居民出行时免受日晒雨淋之苦;还建有宴会场所(居民进行宴会的地方,可办红白喜事)和聚会场地;有许多凉亭、花棚等遮荫设施:电梯有盲人触摸按钮;信箱口采用密封式,避免一些人乱投广告;小学则和住区离得很近,为了儿童安全学校和住区间同样设有长廊作为专用通道,以避免学生遭遇机动国的碰撞;几乎所有的邻区都建有老年和儿童活动设施
4.2.3预留用
新加坡住区开发规划时,多预留一定的公共设施用地。

当居民入住并产生公共活动需求时,各项公共设施的负责部门便应时而建各自的设施。

合理有序的开发建设,既避免了公共设施过多而造成的浪费,也有利于住区的不断优化配置
4.3停
4.3.1停车
住宅区的停车以地上多层停车楼为主,几乎每个新邻区都配套有几种停车楼。

停车楼楼顶及周围多进行了大量绿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减少了对周围的污染和影响。

新加坡组屋总的停车楼位率在 65左右,地下停车位较少
4.3.2区域车位统配利
在新加坡住宅规划中不强调每个住区都有足够的停车位,而是从区域的角度综合考虑停车位率,实行停车场的组合使用,这样,既弥补了一些住区停车位的不足,又提高了停车位的利用率。

为解决停车场区域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把一定区域内相邻住区的停车场归为一组,实行统一调配和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户型设计
5.1平均家庭住房为四
新加坡组屋的面积比较适中,基本上属于紧凑型房型,以三房(54-75㎡)[5]、四房(90-100㎡)、五房(110-120㎡)为主[6](以上面积均为使用面积)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住房供应的增加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已不再兴建一房、两房及三房的组屋,只建四房以上的组屋,但建筑面积大多在 160 ㎡以内。

目前,新加坡平均家庭住宅为四房式
5.2内空组屋逐渐流
内空组屋是只包括墙、窗口、大门、厨房和卫生门的户型。

这类组屋可使居民在决定其组屋布局与装饰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也正在为居民所接受
6结语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居住建设已持续了40 多年,居民居住品质随着社会发展也在逐步提升。

住区环境景观及服务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也是新加坡政府不断努力的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佳人居环境之一的新加坡,不仅把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住宅规划和设计中,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新加坡住宅文化,而且把住宅规划及环境景观设计与整个城市规划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营造了独特的新加坡城市人居风貌,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各方借鉴。

而新加坡的住宅环境,如同新加坡国泰民安的时局一样,更被东西方普遍赞赏。

多年来,新加坡住宅环境景观的发展,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得新加坡成为有口皆碑、名符其实的花园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