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导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导则
形体──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 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色彩──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在景观单 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 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室外管线及建材设施──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并 预留室外风机、管线等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 的整体效果。应严格控制和引导居民入住后对建筑外立 面的“二次施工”。
4.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5.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 应强调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 灯光亮度;
6.住区的道路照明宜在15~20LX;
7.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 的独特景观。
1.住区内部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通风,如点条结合、 高低错落、底层架空等; 2.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宜构建绿化带、水道、花廊 等景观通道; 3.户外活动场地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 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迎/挡风; 4.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1.2 适用性
本导则适用于我国二十一世纪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它基于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住宅设计规范等,也对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住宅设计等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1.3 社会性原则
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感,并体现社区文化,促进社区人际交往,引导人(群)的交互行为及社区休闲健身活动。提倡公共参与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
3.总体布局
3.1 规划结构与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3.1.1 重视景观规划的整体布局
住区规划时,应对住区的整体结构进行一体化 考虑,使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环境达到最优化。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环境空间的整体效果, 采用合宜的用地配置方式(如硬、软质景观的结 合及比重),并通过合理的配套设施布局(水、电 管网设施,变电站、垃圾房、车库等辅助设施的布 局及美化等)来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 和谐。

居住区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设计

供居民娱乐、健身绿地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绿地
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主要起到衔接 各类绿地的作用,就像 是一条条纽带把各种绿 地景观连接起来,可以 营造温馨的居住氛围。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绿地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因其特点和 位置环境与其他绿化 有着很大的差别,它 受太阳照射、屋顶温 差、风力、土壤相对 湿度和屋顶载荷的影 响较大。
将小区居民和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视为一个 完整和谐的统一体。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实用性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满足交通、安全、休闲娱 乐等基本功能。
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特点, 不同的年龄层次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景观 环境布局,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空间,如小区 内部的交通系统设置、公共设施配套(儿童游乐场、 健身运动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休闲广场)以及服 务方式等。
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 避免盲目移植,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设计出接近 原生态的居住小区绿色景观环境。
大力提倡将目前较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 中去,以利于可持续发展。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经济性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 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整体景观仿效自然,采用自然生动的形式,运用自 由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布局手法,与周围环境协调, 产生韵律和节奏。
贯穿多维视点,景观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 的层次感,时间上的序列性。
运用植物来营造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
案例分析 欧景蓝湾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思路
本方案设计布局可以归 纳为:一轴三带。
休息的小平台,院落内交通便利。 以高低错落的绿化设计来分隔内部空间以增加各业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一、居住区布局规范1.合理规划不同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绿地等,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互补发展。

2.合理分配用地面积,确保每个居住区的功能和容量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3.设置便利的交通网络,包括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道路系统和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等,以方便居民出行和交通流动。

二、住宅建筑规范1.合理规划和设计楼盘内的住宅户型,注重通风、光线、采光等自然环境因素,提高居住舒适度。

2.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区等,增加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交互动。

3.建立住宅小区卫生管理规定,确保小区的卫生环境整洁,垃圾分类处理和垃圾收运系统的建立。

三、环境保护规范1.植物绿化和景观设计,提高居住区的美观度和生态环保功能。

2.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控制噪音污染,合理设置隔音设施和噪音防护措施,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四、公共服务规范1.设置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2.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和居委会机构,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的平台。

3.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包括设置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备等,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五、可持续发展规范1.鼓励住宅小区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约能源的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选择和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提倡低碳出行,鼓励居民步行、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安全,保护城市环境和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措施。

这些规范使城市的居住区更加宜居、宜人,促进社区团结和居民自治的发展。

同时,规范也为设计师和开发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确保居住区的建设与管理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居住区绿地作为居民日常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居住区绿地设计,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居住区绿地设计的规范。

一、绿地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使用习惯,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绿地空间。

例如,设置足够的休憩设施,如长椅、亭子等,方便居民休息;规划合理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满足居民的运动需求。

2、生态优先注重保护和利用原有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选择本土植物进行绿化,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成活率,降低养护成本。

同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

3、功能性与美观性相结合绿地不仅要美观,还要具备一定的功能。

如设置儿童游乐区、健身区、老年活动区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如地形塑造、水景营造、植物搭配等,提升绿地的美观度。

4、整体性与协调性绿地设计应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包括建筑风格、色彩、布局等。

同时,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绿地布局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居住区内,应设置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作为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

同时,在各个组团或楼间,分散布置小型绿地,方便居民就近使用。

2、均匀分布绿地应在居住区内均匀分布,确保每个居民都能在较短的距离内到达绿地。

这样可以提高绿地的使用率,让更多的居民受益。

3、与公共设施相结合将绿地与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如幼儿园、学校、社区中心等相结合,既可以为公共设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又能方便居民在使用公共设施的同时享受绿地带来的舒适。

三、植物配置1、多样性选择多种植物进行配置,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

不同植物的花期、叶色、形态等各不相同,可以营造出四季有景的效果。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居住区绿地设计是指在城市和乡村居住区内,为满足居民的休闲、健身、游玩等活动需求而设置的绿化和景观空间。

合理规划和设计居住区绿地,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住质量,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从景观规划、绿化设计和功能设置三个方面介绍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一、景观规划1.制定景观设计总体规划。

根据居住区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特点和人口需求,制定清晰的景观设计总体规划,明确绿地的位置、范围、结构和功能。

2.考虑人流线和视觉景观。

合理设置人流线,使居住区绿地与居民的生活区域相连通,方便居民的出行和活动。

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视觉景观,合理布局花草树木、水体等景观元素,打造美丽宜人的绿地环境。

3.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在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和植被,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合理设置湿地、水系等生态景观,促进水循环、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

二、绿化设计1.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和水源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确保植物的生长率和成活率。

同时,根据居住区的不同区域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打造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2.合理布局绿地空间。

根据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合理分配绿地区域,确保绿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同时,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尽量将绿地设置在居民活动频繁的区域,例如社区广场、公园入口等。

3.加强绿地养护管理。

制定完善的绿地养护管理制度,定期对绿地进行修剪、除草、施肥等养护工作,以保持绿地的整洁和美观。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三、功能设置1.设置休闲娱乐设施。

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喜好,设置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例如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休闲长廊等,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需求。

2.设置文化活动场所。

合理设置文化活动场所,例如公共广场、露天剧场等,举办各类文化演出和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加居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类及设计要
用表
适用场所物分类选用表分类选用表种分类表
2.2 2.2.1
光环境
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
用表用表
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2.2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宽度
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
最大坡度适用场地沟缆柱
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总体环境
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推荐] [投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类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2.3.3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导自然气流。2.3.4 2.4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声环境
2.4.1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2.4.2 2.5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温、湿度环境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是指为了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和居住体验,对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进行规范和指导。

下面将介绍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些规范要求。

首先,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绿化。

要求在居住区内布置大量的植物,如花草、乔木、灌木等,以增加绿色空间,改善居住环境。

同时,应合理设置植物种类和数量,保证植物的适应性和生长空间,防止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景观连续性。

要求在居住区内设置连续的景观带、景观廊道等,使居民在行走和休闲时能够享受到连续的景观视线和环境。

同时,景观连续性还可以增加居住区的景观魅力和整体性,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形象。

再次,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要求在居住区内设置多样的景观元素,如水景、亭台、假山等,以增加居住区的景观趣味性和吸引力。

同时,应注重景观元素与居住区环境的协调性,保持整体的景观风格和主题。

此外,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空间分区。

要求对居住区进行合理的分区和规划,将不同功能的景观区域进行独立设置,如公共休闲区、儿童游乐区、运动区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同时,还要考虑景观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流通性,方便居民的使用和交流。

最后,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景观设施的完善。

要求设置完善
的景观设施,如座椅、照明、雕塑等,方便居民休闲和活动。

同时,应注重景观设施的材质和造型的选择,使其与居住区的整体风格和环境相协调。

综上所述,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包括绿化、景观连续性、多样性、空间分区和景观设施完善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可以提高居住区的景观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修改本)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注明:因人手有限,没有校对,另有几个图表没有上传,如有需要可与我们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及其条文说明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5.0.6(第一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具体内容,将在近其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
本文由dingxiao9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专业资料首页>标准规范>列表
营造关键字:
全文
显示
5
排序
上传时间
降序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主编单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颁布时间:2004 年 6 月 7 日页面功能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推荐] [投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类表 1 总则
绿地设置标
地关间距控制规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 21 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植物布置规定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空间效果

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宽度
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
最大坡度适用场地沟缆柱
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
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总体环境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
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滨临城市河道的住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类及设计要
用表
适用场所物分类选用表分类选用表种分类表
光环境
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
用表用表
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敞。

通风环境
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
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风量的强弱。

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导自然气流。

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声环境
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

靠近噪声污染源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温、湿度环境
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

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 30%-60 嗅觉环境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视觉环境
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
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人文环境
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
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建筑环境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组合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整体景观。

建筑外立面处理
(1)形体。

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2)材质。

鼓励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比来丰富外立面。

外墙处理宜细。

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

(3)色彩。

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

在景观单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来丰富外部环境。

(4)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

3 景观设计分类分类原则
本导则的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绿化”,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特点。

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设计元素
景观设计元素是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

本导则列出的景观设计元素仅是诸多素材中的中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可作为设计参考依据。

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