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学良口述历史》探究口述史研究方法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书笔记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书笔记《张学良口述历史》由史学名家唐德刚教授撰写,以张学良的自述为主,以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更好地弥补了以往各种图书的错谬与不足,又兼有唐德刚的论说精辟。
一边是研究对象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照着看,使得这段历史变得更为真切和生动。
从课外历史书中学到的内容仅仅了解到张学良是东北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他的父亲是张作霖,北洋军阀,被日军炸死。
读过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男儿。
第一章讲述了其父张作霖的发家史,之前只知道张作霖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从没有想过他是白手起家还是继承家业,得知大帅本事很苦很穷的农家孩子,靠运气和才智一步一步的成为东北叱咤风云的人物时,心里对他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以前也知道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因此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一开始就被其父选为接班人,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一开始其父是想把他造就成一个文人,“他教了我一年多,不到两年,就跟我父亲说,他说你不要你儿子读书了,他不是读书的料,不是一个坐屋里念书的人”[2],甚至当他说要上军校的时候,他父亲还是反对的,“你要上讲武堂?你别给我丢人了,你去了几天干不了,再出来?父亲是讲武堂的堂长,他就怕我丢人。
”[3]张学良年轻气盛,当然受不了父亲的质疑,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绝对可以顺利毕业,他说到也做到了,在学期间每次都还考第一,也可谓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第三章讲述了少帅张学良的风流历史,第四、第五、第六章则讲述了张学良带兵期间发生的事情,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战事之频繁,生活之艰苦,深深感受到现在和平年代的繁华是多么值得珍惜。
我从未去过东北,接触到的资料中记载的都是东北的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在这本书中则更是记载了东北物资的富饶,最出名的莫过于鱼和人参,“在松花江里的鱼呀,他们讲,小的呀,都要有一两百斤”[4]、“这个鱼是没法让看,光把鱼脑袋给她抬过来,搁个大篓筐,两个人就抬着,就看了这么个鱼头”[5]这么大的鱼我在现实中是从来没有见过,放在现在,这么大的鱼肯定要上新闻的头版头条了。
试谈口述史的研究方法

• 人文学科的方法论要求是质性研究(社会 科学,量化研究)。历史学的基本学术特 征是人文研究的本质。 • 口述史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 质性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是深度访 谈法。
三、口述史研究的设计
• “口述史研究也需要研究设计吗?”因多为 开放式、探索式。 • 需要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假设。 • 研究者须具有系统的思考能力+研究计划+ 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场域的界定 • 研究“典范”=完整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事 实的基本认知+探究的问题+解答的技术+讨 论的步骤
• 特点:为确保这种统一性,通常采用事先统一设计、有
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访问。通常这种类型的访问都有一份 访问指南,其中对问卷中有可能发生误解问题的地方都有 说明。
(二)非结构式访谈
• 非结构式访谈,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
(Unstandardized Interview。它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 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 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 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 • 对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回答的记录,访谈时的外部环境等, 也没有统一要求,可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各种安 排。 • 其类型有重点访谈,深度访谈,自由访谈,客观陈述式访谈 等。
• 特点:弹性和自由度大,能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
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 但访谈调查的结果不宜用于定量分析。 • 行为事件访谈等属于此。
• 两句式题型效果最好:陈述题目,提出问题。
• 偶插评语,缓和气氛。
• 访谈三技巧:循环模式、漏斗式、说故事式。 • 推荐三个句式:
——怎么会是这样呢? ——是怎么做到的呢? ——您/你的意思是这样的吗?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新探——基于张学良口述史料的研究

作 者简介 :解红 (9 4 ,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东菏泽 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专 门史,中围近 代思想与文化 18一) L l
① 张之丙 ,张之宇 . 学 良口述 历 史全集 【 .哥伦 比亚大学 毅荻书斋 .下文凡 出 自该书 的文献都 以①× 标 出 张 c】 ×
张 学 良东 北 易帜 原 因新探
— —
基 于张学 良口述 史料 的研 究
解 红 丽
( 温州 大学人 文 学 院, 浙江 温州 35 3) 20 5
摘 要 : 东北 易帜是张 学良亲掌 东北权 柄后作 出的一项重 大抉择 。张学 良本人的 口述 史料 清晰地再现
其 东北易帜时的心理活动 ,从崭新 的角度揭 示 了其 东北 易帜 的原 因:顺应 民族 自救 、国家统 一的时代
第2 5卷第 2期
Vol 5.NO 2 2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r al e z u U n v r iy 。 cilSc e c s o n W n ho i e st So a i n e of
21 0 2年 3月
M a . 0l r2 2
主流 ;能力远 不及 父亲 ,应付 不 了当时复杂的局面 ,主要是应付 不 了日本人的纠缠; 渴望祖 国统一 ,
从无思求地盘之心 ; 日本炸死父亲,国仇 家恨加重 了易帜的 决心 。
关键词 :张学 良;东北 易帜; 口述 史料
中图 分 类 号 :K2 3 6 文献标志码:A 文 章编 号 : 17 5 52 1)20 8 .6 6 43 5 (0 20 —0 20
族 自救 、 国家 统 一 已成为 时代 主流 ,张 学 良是 否 接受 国 民政府 的招 抚 ,已成为 当 时全 国瞩 目的焦
从张学良口述史论其抗日爱国思想演变——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

Vo 1 . 3 8 NO . 3
Ma y 2 01 5
DOI : 1 0 . 1 6 2 1 6 / j . c n k i . 1 s x b wk . 2 0 1 5 0 3 4 2 0
从 张 学 良 口述 史论 其 抗 日爱 国思 想 演 变
— —
从 东北 易 帜到 西 安事 变 的历 史 考 察
一
决策 竟 然 成 为 了 日本 的最 高 国 策 。会 议 之 后 , E l
பைடு நூலகம்
发 了张学 良高 度 的 民族 良知 和 爱 国热 情 , 他 决 心 消 本 制造 了“ 满 蒙悬 案 ” , 强 迫张 作 霖进 行 “ 满蒙交涉” ,
除 内乱 , 促 进祖 国统 一 。 ” [ 1 ] 西 安事 变 后 , 他 被禁 锢 了 妄 图攫 取 在东 北 的 更 多 利 益 , 以达 到 全 面 地 控 制 东 半个 世纪 , 终于 在其 晚 年 时 , 将 自己 的真 实 人 生讲 述 北 地 区的 目的 。但是 , 令 日本意 外 的是 1 9 1 6年 以后 , 了 出来 。“目前 以 口头 访 谈 作 为 访 求 历 史 史 实 的路 张作霖 、 张学 良父 子 始终 不 肯 执 行《 关 于 南 满 洲及 东 径, 已成为 史 学 界 搜 寻 、 运 用 史 料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部 内蒙 古之 条约 》 , 并 且 还 通 过省 长 或 各 县 知 事下 达 并 被 纳入 学 术 研 究 之 中 , 且 越 来 越 受 到 学 者 们 的 重 了一 系列 《 东 北 官 宪 排 日法 令 》 。于 是 , 日本 把 张 作 视。 ” [ 2 ] 近 2 O年来 , 围绕 着 张学 良 口述 历 史 出版 了 大 霖 视 为 日本 在 满 蒙 条 约 上 利 益 受 损 的 阻 碍 , 很 是 恼 量 的著作 。其 中 , 管宁、 张友坤、 毕万闻、 唐 德 刚等 人 火 。由于无 法容 忍 , 最终 采取 了极 端 的 手段 , 制造 了 著录 的 《 张 学 良开 口说 话 》 《 张 学 良 口述 历 史 解 密 》 震 惊 中外 的“ 皇 姑 屯事 件 ” , 将 张作 霖 炸 死 。此 后 , 张
史纲论文

姓名:姚昕学号:3130000527班级:混合1303班结合《张学良口述历史》对张学良的一些见解从九一八到东北三省沦陷,从西安事变到全面抗战,张学良在其中都演绎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其中是是非非,众说纷纭。
而在张学良将军重获自由后,将尘封已久的经历一一道出,一些言论不攻自破,一些说法得到证实。
而当我读到张少帅这些话语时,颇有所感,并对这名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纪老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而本文就将从张学良个人及其九一八事件和西安事变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张学良的性格自以为是的性格比李宗仁还要坚强十倍本书的作者唐德刚先生也曾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因此作者在与张学良交谈前,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张学良司令官的态度不以为意。
但作者在代序中便写道‚只是我第一天就发现,张学良比李宗仁还要难缠得多。
因为他的自以为是的个性,比李宗仁还要坚强十倍呢‛,这足可以反映出张学良这一性格。
张学良曾说他的弱点就是一辈子未尝有过‚上司‛。
当被问及老帅(张作霖)是不是其上司时,张氏说:‚父亲究竟与上司不同‛。
而有被问及蒋中正是不是其上司时,张学良只是哈哈大笑道:‚所以他发我脾气,我就把他抓起来呀‛。
不难看出张学良骨子里,就是十分桀骜的,不驯的。
在他心里,或许从未把自己的身段放在别人之下过,因此对于他在西安事变中的行为,由此也是能够理解的(具体分析在后文将有讨论)。
张学良的这种自以为是性格与他的家庭背景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其父张作霖是东北军首领,而张学良也因此常被称为‚少帅‛。
特别是当其还在讲武堂当学员时,便已被张作相提为团长,然后一直晋升的相当顺利,当张学良基本掌握军权时,他仅仅二十二岁。
作为一个高层将领,部下的资历却都多于张学良,辈分上也大都能算上是长辈,这难免造就其自傲的心气。
竟是这样一个任性而冲动的人物张学良说自己怕被将(激将),这一点从他进入讲武堂的事情就有体现。
当张学良向张作霖提出进入讲武堂学习的想法时,张作霖认定张学良坚持不了几天,因为张学良从小并不很健硕。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于 民n' 他不 用人 才 . 用奴 才 。 何应 钦就 是 一个奴 才 。” 等等。
“ 我 最爱 的在 纽约 ”
环 球人 物杂 志 : 张 学 良的 爱 情 一 直 为 人 们 津 津 乐 道 。 《口述 历 史》中 . 张 学 良对 自 己 的感 情 生 活 是 如 何 评 价 的?
我 是 主 角 了 ” “ 蒋 介 石 没 有 中心 思 想 ”
环球人物杂志 : 在《 口述 历 史》 中, 张 学 良多次 评 价 蒋介 石 ,
说“ 蒋 介 石 的贡献 只有 黄埔 军校 ” 。 您认 为这 番 话是 根据 事 实 , 还 是 夹杂个 人 情感 因素?
2 0 1 5 . 2◆下 ◆ 领导 文萃 53
“ 不过 名义上 我 是主 角 了”
环 球 人物 杂 志 : 张学 良 口述 史 的版 本 很 多, 这 一部 《 口述 历 史》 与其 它版 本有 何不 同之处 ? 张友坤 :张 学 良的 口述历 史 ,主要形 成 于 8 6 岁至 9 9岁 之 问 这套 《 口述 历史》 出版前 , 有 过 录音 的张学 良访谈 不 下 l 0次 ,
他点 评周 恩来 : “ 连 我 的部下 、 杨 虎城 的部 下都 听他 的 。 他 说 出的话很 有道 理 。 这 个人 好厉 害 . 不但 会讲 , 也 能处 置事 情 , 是我
佩 服 的一 个人 ”
对蒋 介石 , 张 学 良如 此评 价 : “ 我 本 来是 很 尊重蒋 先 生 的 , 但
5 2 领导文萃 2 0 1 5 . 2◆下◆
而“ 毅荻 书 斋 ” 存 藏 的这 批 资 料 之所 以引 人关 注 , 是 因为 采访 时 间长 、 次数 多 、 内容 丰富 、 有协约, 并经 过他 本人 审定 。 自1 9 9 1 年 l 2月 1 7日至 1 9 9 3年 8月 3日. 前 后 共 采访 6 0次 . 共 采 得 录 音 带 1 4 5盘 。 内容 达 1 0 0多 万字 , 涉及 1 1 0 0多个人 物 。 张学 良之 所 以用这 么 多时 间接 受 采访 . 动机 非 常 明确 , 照 他 自己 的话 说 . 就是“ 不愿 有人 篡 编 或者歪 曲事实 ” 。 为避 免有些 讲
与古为新口述历史新书过眼录

书界观察与古为新:口述历史新书过眼录□王宇英 近年来,中国口述历史出版界新作频出,其中一些作品展现出口述历史摆脱实证史学影响、接纳主观性的发展趋势,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但新领域的发展不能也不必猝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在既有基础之上的融合、扬弃与创新更符合当下的学术发展规律。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传统史学家在使用口述史料时尽量避免主体意识的掺入,处理口述史料时也强调保持其原有风貌,排除史学家的个人印记。
现代口述史学家则公开承认口述史料中主观因素的存在。
”“要求访谈者主动融入受访者的情感世界,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1]而这种融合的观点与方法实际上更有利于处理记忆的主观性、访问者在场等带来的复杂问题。
美国女学者贺萧(GailHershat ter)的《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被认为比较好地运用了口述历史方法,做到了既“依据文字记载去关注口头叙述,亦依据口头叙述去关注文字记载”,记录了比“党和国家提供的那些简单的从压迫走向解放的故事”更为多样的细节与层次,呈现了记忆中“那种感官的直接性和未言明的毁灭性”,还反思了固定的身份认同对口头叙述的影响,并标记了产生于特定情况下的每种资料所携带的印记。
作者认识到口述史料的特性与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既获取到了具体的信息,也“用它们去关注叙述的结构、省略、静默、不透明之处和谎言”[2],因而成为中文译著中将实证史学视野中的口述史料的传统价值与记忆转向发生之后的新价值结合运用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欧阳淞在强调口述历史“生动鲜活、可读性较强”,能够“使亲历者追忆细节,使见证者感悟得失,使思想者升华经验”的同时,还明确指出口述历史能将“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引入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从而将历史与记忆的关76系“具象化”“方法化”。
[3]这种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置于可因口述历史而得以呈现其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判断,对于我们理解口述历史兼容新旧价值的特点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书笔记口述历史自从出现后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它是口述者对亲历过或是看见过的事情的回忆,所以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说:“所有的历史最初都是以口述的形式存在的。
”①但由于口述史是由口述者叙述,采访者记录,整理者最后整理,所有的过程都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论。
但也因为有着这些争议,口述史学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唐德刚先生作为口述史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创口述历史,又是以口述历史起家的历史学家,他的口述史著作颇多,主要有《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等,但更加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张学良口述历史》。
本文将就影响口述历史真实性的三个因素方面,即口述者,采访者和整理者来说明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所具有的史学价值。
一、口述者因素:作为口述者,他们是否讲真话决定着口述著述的真实性。
而影响口述者讲真话的因素主要有:口述者的人格,他与口述的历史的“亲密”程度,口述者的记忆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等方面,所以,判断一部口述著作是否具有真实性,首先可以从对口述者的各方面了解来入手。
张学良将军的口述史的真实程度,超过了其他一些回忆录,非常符合他的思想变化,符合他的个性,符合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变的逻辑,澄清了许多误解。
张学良是爱国的,毋庸置疑。
东北易帜,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等,都是张学良爱国的具体表现。
在人们的观念中,张学良永远是少帅,是东北的“皇太子”。
但是,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张魁堂认为,“张学良将军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有重大贡献的民族英雄”,“张学良并不是个悲剧人物。
他追求的团结统一,驱逐日寇,复兴中华的大业是成功了,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永垂历史的千古功臣,无待盖棺而可以定论了”。
②有学者认为,“张学良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和平统一、现代化建设、抗日战争的三大伟业的参与和创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立下了世纪性的不朽功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张学良口述历史》探究口述史研究方法
作者:郭萃
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6年第10期
文/解放军92857部队郭萃
【摘要】本文结合《张学良口述历史》,并对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使读
者对口述历史这种史学理论方法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历史在口述者的描述中立刻生动起来,
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历史的固有的刻板的印象。
【关键词】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史
口述史学,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
使用口述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由来已久。
西方有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东方则有司马迁的《史记》。
现代口述史学一般以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口述历史研究室为开端。
严格意义的口述历史概念:有录音记录(包括手记、照片、实物、录像等);有完善的就
历史发展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的研究计划;有训练有素的访谈者;按学术规范的整理、分类和
保存,主要依据此进行的学术研究。
与以往的口述资料相比较,口述历史更强调技术手段的提
高与学术规范的严谨,特别是关于录音机使用的争论。
口述历史强调在采访前,必须对以往历
史记载及回忆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采访依据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完整的档案,强调对历
史发展解释的完整性。
唐德刚在其《文学与口述历史》中对口述历史的撰写规律交待得很清楚,“所谓口述历史
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
一般而言,
大学者的口述史料大概有百分之五十、六十;非学术人士的口述史料只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左右。
”
做口述历史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口述对象的选择
选择在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作为访谈对象作口述历史,是比较合适的。
尤其是唐德
刚所选的胡适、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世人皆知。
本书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选取的口述者的地位特殊、经历曲折,而且对中国近代史发展
有着深远影响。
翻开中国的当代史,张学良先后两度在历史关键时刻,在国家统一和抗日救亡的大是大非
问题上,做出正确和果断的决定,力挽狂澜。
二、口述前期准备工作
再对口述对象进行访谈前,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背景了解。
比如他的生平事迹,他的著作、日记,如果有自传,那是再好不过了。
在此过程中,形成对访谈对象的大致印象,并记录在准
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整理成访谈记录。
如唐德刚在确定胡适为研究对象后:“我计划的第一步是把胡氏有关他的自传著作《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历年日记以及其他零星散文排个队,并择要整编一番;第二步我再以访问方式来填补这些著作的空白做出个详细的胡适年(日)
谱。
”相比于《胡适口述自传》而言,笔者认为《张学良口述历史》在这方面所做的准备不足,不过考虑到当时唐德刚和张学良均年事已高,时间仓促,加上张学良并不像胡适受过良好的史
学训练,故情有可原。
三、谈话过程与技巧
做口述史,谈话前的环境评估,明确谈话人的权利与责任;进入谈话时把握主题;谈话时
的必要提示和要求澄清;多提叙述性问题,少提判断性问题;掌握时间进度;总结与征集材料。
唐德刚在为李宗仁写口述史的时候,正值李宗仁“赋闲”,唐德刚所准备的访谈内容,又正好
符合李宗仁的口味,两人一拍即合,据说他们有一天一直聊到深夜,这种氛围的营造,往往有
利于被访谈者敞开心扉,这样有可能获得具有价值且世人罕见的史料。
四、资料后期的保存与使用规则
在谈话后要整理和保存录音的文字整理、必要的追踪访问,要把资料归档并要注意材料的
保存与使用规则,最后才是研究与出版。
口述材料不仅有一般史料的特点,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记录有被访者的记忆与失忆
情况,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观察。
第二、在准备上,包括采访前后两个环节,材料的
目的性更为明确。
第三、在考订上,有助于区分历史史实与个人创造。
在历史研究的材料中,档案文献资料居主要位置,除去其为过去历史的记录,以及历史的
不可重复性之外,还具有不受后续事件影响的稳定性。
但档案文献有时也可能是不完全、不正确、甚至造假欺瞒,最为典型的是官方档案,世界各国政府都普遍存在文件造假。
报刊资料也
有类似的现象。
日记、信件、自传等材料,也有可能由于作者的偏见或者有意识的制造,出现
错误和模糊,特别是精英人物若考虑到日后有可能出版,在写作时就会有意识将自己塑造成为
典范。
除了对历史名人的口述史的研究,我们也注意到今天口述史逐渐向“平民化”转型,意味
着当代史学已经脱离高不可攀的研究,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间视角发掘史实,同
时“口述史”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也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
途径。
【参考文献】
[ 1 ] [ 美] 唐德刚. 史学与文学[ M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2][美]唐德刚.胡适杂忆[M].华文出版社,19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