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

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答谢中书书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借助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尝文章美丽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体会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尝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同学理解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班级同学,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力量偏低,思维力量、审美力量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同学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同学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育同学的观赏力量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育同学的文言文阅读力量。
为此,我主要采纳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争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观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现),老师用美丽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的伴侣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答谢中书书》赏析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赏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之作,《答谢中书书》全文结构巧妙,把山川之自然美描写的淋漓尽致。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题解《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赏析《答谢中书书》

赏析《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bì),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qí)者。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篇散文以简洁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以及隐逸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感。
首先,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壮丽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作者用寥寥数语,刻画出山川之壮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描述了山石之色彩斑斓,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则表现了山林之四季常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更让人沉浸在自然风光的优美之中。
其次,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了早晨猿鸟齐鸣的景象,给人以和谐、生动之感。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描绘了夕阳西下、鱼儿欢跃的场景,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忧虑。
最后,作者通过隐逸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实是欲界之仙都”,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净土的赞美和留恋。
他向往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共舞的生活,这种情感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练、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对自然景观的深入描绘和情感表达。
这篇散文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艺术品。
它让人们领略到了自然风光的优美,也让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真谛。
除此之外,《答谢中书书》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爱护和追求自由、自然的向往。
《答谢中书书》全文及 翻译

《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答谢中书书——陶景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相关阅读: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八年级文言文全文翻译初一年级文言文翻译与赏析中考备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精选汇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情感表达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情感表达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情感表达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情感表达,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情感表达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36张)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 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精品课件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 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精品课奇件 者。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 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 音,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 有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精品课件
山川之美,,古古来来共共谈谈。。
精品课件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精品课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人”。
精品课件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 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精品课件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精品课件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精品课件
一、总写。以感慨发端。
总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精品课件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南朝·梁]陶弘景【作者小传】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划灰中学书,读书万余卷,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即引为诸王侍读,官奉朝请。
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讨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谥贞白先生。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王运熙曹旭)【注释】[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
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
即指人间。
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
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
这里指欣赏。
与陈伯之书[南朝·梁]丘迟【作者小传】丘迟(公元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27、答谢中书书

六、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 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 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换一种问法: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 说这句话表达理我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丰。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 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 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6、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 7、“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 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美文美点。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 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 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
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 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 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 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 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 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背诵比赛
•山
,
古
。
•高
,
清
。
•两
,
五
。
•青
,
四
。
•晓
,
3.理清课文结构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四季之景 晨昏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 川景色.
6、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 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7、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季节)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5、实是欲界之仙都
(颓,坠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人间的仙境)
(复,再;与,参与,指欣 赏)
同学们 再见☺
感谢下 载
陶弘景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
•
点字词句的意思。
•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
• 匠心所在。
言的精炼,布局的
•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
• 大好河山
好,培养热爱祖国
答谢中书书
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
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 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之感。
总引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四 仰视
季 常 景
俯视 平视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书 书
日 夕
晓雾将歇
变 夕日欲颓
景
抒怀 欲界之仙都
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 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 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 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 动(声响
结合注释 合作译文
• 提示: 1、把单音节
变双音节。
• 2、结合句意, 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
• 3、揣摩句意, 合理调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丽,是自古以
时
四
间
季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名全文的中心。
。其中“
”字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9、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
10.“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 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高峰入云
俯
仰 视
视
视
线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三、总写 抒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 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 备”):描写 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 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 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 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 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 “竞”等。
14.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 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南北朝 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 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 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简介
•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 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 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 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 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 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 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 书”。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
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
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
12.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1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 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