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一进教室,就感觉气氛不太一样。
学生们眼睛亮晶晶的,都透着股兴奋劲儿,我心里也暗暗高兴。
这堂课要讲《七律·长征》,这么伟大的诗篇,可得讲出彩儿来。
我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七律·长征”四个大字,然后转身问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毛泽东!”那声音响亮得就像一群小喇叭在教室里同时吹响。
这就对了,毛泽东的诗那可是充满了豪情壮志啊,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开始读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的时候故意加重了“不怕”和“只等闲”这几个字的语气。
读完我就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两句能感受到什么?”有个小机灵鬼马上举手说:“老师,我觉得红军特别勇敢,根本不把长征途中的困难当回事儿,就像超级英雄面对敌人一样。
”我笑着点头,这比喻还挺形象呢。
接着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形状,然后说:“这么高大险峻的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啊!同学们,要是你们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土坡就累得气喘吁吁,红军面对大山却如此轻松,这差距大不大?”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红军真是太厉害了,像巨人一样。
”我心想,这孩子理解得真不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了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故事。
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眼睛都不眨,就像小猫咪看到了新奇的小老鼠。
我问:“你们说,这一‘暖’一‘寒’,到底是啥意思呢?”有个同学挠挠头说:“老师,我觉得‘暖’是因为红军打了胜仗,心里高兴,‘寒’是因为大渡河的铁索桥很危险,红军过桥的时候肯定特别紧张。
”我一拍手说:“太对了,你这理解很到位啊。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开心的事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遇到危险就会后背发凉一样。
”讲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材分析】《长征》是毛泽东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律诗,对于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律诗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诗句所描绘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感受感受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革命歌曲(播课件),谁知道这首雄壮的革命歌曲,它的名字叫什么?生1:七律•长征。
生2:长征。
师:这首革命歌曲叫长征,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搜集了很多资料,现在谁来说说关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我知道关于长征的很多故事。
师:你知道哪些故事?生:《倔强的小红军》。
师:能给大家讲一讲是什么内容吗?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将军被饿死的事情。
师:还有吗?生:《一袋干粮》的故事。
师:讲的什么内容?生:讲一个小女孩在救伤员时把干粮不小心掉进河里,后来他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干粮袋满满的,把草放进袋子里,最后饿的走不动了。
师:非常感人是吧?还有吗?生:我还知道关于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为什么进行长征?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师:很不错,我们知道了长征的原因。
还有吗?生:我还知道在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苦,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追阻截,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直到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师:看来大家对长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这首诗是世纪伟人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的,看大屏幕(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最新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汇总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
此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1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百姓党反动派的围歼北上抗日,保存本人的气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动身,一路跋山渡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路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并再读课题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留意的?(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3.检查读诗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纵情,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5.齐读诗句:俗语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3、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堂实录

(视频结束)
(2)师:通过看视频,你了解到博古等人在反围剿中是怎样做的?
教师展示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图片资料与第五次反“围剿”图片资料。
师:我们来看两组图片,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面对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感到恐慌,于是对红军进行了围剿,妄图消灭革命队伍。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师:同学看的很认真,遵义会议是红军在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那么遵义会议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看学案,谁说说你的预习答案?
师:遵义会议是本课重点,大声朗读记忆2分钟。
师:同学们思考1分钟,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同学们思考的很好,历史要论从史出,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观点。我们看下面的图表。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这14年中出现很多错误,先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大革命的失败,接着又出现了博古等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初期失利,革命是失败的,而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革命从此不断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因此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正确的选择,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伟大的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它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美国拳王泰森这样说:
师:长征精神鼓舞了泰森,使他走向了成功。同学们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回顾长征,结合学习和生活谈一谈长征精神给我们的感悟与启示?
师:同学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准备继承长征精神。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我们应具备这些素质:应变的机智、乐观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思维……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板块一:导入、释题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middot;长征》。
谁来读课题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
(示范读)生:(齐读课题)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每句话都是七个字的。
师:还不够准确。
生:首字和末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师:你了解得还真多!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生:八句。
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师:会读了吗谁来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
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眼睛,一定要读好它,他读正确了,谁愿意再来读一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真好!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两句难度有点大,谁愿意挑战一下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读成wǔliacute;ng,第二句重复了一遍。
)师:感觉你有点儿激动,暂时按捺一下。
请你再把这两句读一遍,我们仔细听,你有什么发现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仍然读成wǔliacute;ng)师:读顺了,可惜的是有两个字音读错了,谁发现了生:wuacute;lǐng他读成了wǔliacute;ng。
师:你在读一遍!生:wuacute;lǐng师: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的时候,第一个字的三声要变成;一;;一;;一;(俯身问先前读错的学生)生:(小声的)第二声。
师:对了,第二声。
你在读一遍!生:五岭逶迤(五岭仍然读成wǔliacute;ng)师:停一下!(示范读wuacute;lǐng)你再读。
生:五岭逶迤。
师:好!还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你们发现了吗生:磅(paacute;ng)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正是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板书)
师:看学案,谁能说说长征的时间、出发地?
师:谁能说说长征初期红军长征的情况?
师:现在让我们通过《长征示意图》,了解长征初期的情况。
教师指图讲解。
学生1读泰森所说的名言。
学生1:我觉得长征精神是为革命理想同敌人斗争到底,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好好读书,少年强则国强。
学生2:我觉得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去鼓足勇气战胜他们。
学生3:我觉得长征精神是艰苦朴素,红军连皮带都吃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今后不挑吃,不乱花钱。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的能力,结合实际,利用视频、图片及教科书的内容和有关资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
让学生了解本课板块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检查预习效果。
把学生引入长征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探究长征原因的欲望。
设疑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检查预习效果。
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并能使用地图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借助视频的效果,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
检查预习效果。
强调本课重点,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通过学生的发言,激发学生继承长征精神,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夯实基础。
情感升华,使学生感悟长征精神,继承长征精神。
(三)、反馈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
学生完成练习
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四)、板书设计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五次反召开遵义会议(转折)
“围剿”-----红军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
师:同学看的很认真,遵义会议是红军在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那么遵义会议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看学案,谁说说你的预习答案?
师:遵义会议是本课重点,大声朗读记忆2分钟。
师:同学们思考1分钟,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同学们思考的很好,历史要论从史出,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观点。我们看下面的图表。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这14年中出现很多错误,先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大革命的失败,接着又出现了博古等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初期失利,革命是失败的,而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革命从此不断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因此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正确的选择,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此时的红军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在这危急关头,是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了遵义会议。
召开遵义会议。(板书)
我们学习第二篇章,长征的转折。
2、自主学习:长征的转折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遵义会议的视频,再现历史画面。
师:通过视频,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3: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毛泽东
学生1回答自己的预习答案。
学生朗读记忆遵义会议的内容、历史意义。
学生1: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毛泽东能够领导红军。
学生2:毛泽东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毛泽东3:毛泽东领导过秋收起义,有斗争经验。
学生1回答自己的预习答案。
学生1: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甘肃会师。
学生1到讲台来指图给大家描述长征路线及发生的历史事件。
学生看视频
学生1: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环境如雪山、草地,许多红军都牺牲了。
学生2:红军缺衣服穿,缺食物吃,连皮带都吃了,条件很艰苦。
学生3:共产党内出现矛盾,同张国焘斗争。
学生1:夺取泸定桥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学生2: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
精神
学生3: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4:团结协作、勇往直前
师:伟大的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它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美国拳王泰森这样说:
师:长征精神鼓舞了泰森,使他走向了成功。同学们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回顾长征,结合学习和生活谈一谈长征精神给我们的感悟与启示?
师:同学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准备继承长征精神。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我们应具备这些素质:应变的机智、乐观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思维……
学生读(应变的机智、乐观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思维……)
学生们边思考边说。
学生读《七律.长征》诗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团体合作精神。
使学生深刻认识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突出重点。
再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检查预习效果。
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对泰森的激励作用,突出长征精神的伟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检查预习效果。
锻炼学生读图并能使用地图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总结归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德育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合作探究
师:红军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长征的胜利,那么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3分钟,然后展示小组的智慧。
失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胜利)
六、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课前让学生进行了预习,以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评价情境等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图片,使学生建构起知识框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长征精神是本课一大亮点,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德育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不足之处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形式上的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的内容和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但是在问题的设置探究过程中,合作探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今后要在这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出示长征胜利的原因。
师: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红军的革命精神,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师:长征的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出示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的文字。
师: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做了这样的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怎样理解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学生1: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也宣告了蒋介石对红军围追堵截企图的破灭,红军是消灭不了的,是宣言书。
学生2:红军长征途中宣传自己救国救民的政治主张,是宣传队。
学生3:红军长征经过11个省,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是播种机。
学生1读哈里森评价长征胜利的意义的文字。
学生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四、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歌曲导入:《七律.长征》
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曲是根据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改编的。那么红军为什么长征,长征途中都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峥嵘的革命岁月,去感受那波澜壮阔的历史。
师:预习的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视频结束)
(2)师:通过看视频,你了解到博古等人在反围剿中是怎样做的?
教师展示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图片资料与第五次反“围剿”图片资料。
师:我们来看两组图片,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面对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感到恐慌,于是对红军进行了围剿,妄图消灭革命队伍。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学生1:红军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学生2: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声东击西,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学生3:人民群众的支持,我读过长征的小故事,当地居民给红军引路,过草地等。
学生4:毛泽东手下的将领听从指挥,拥护他的领导,党中央团结,共同克服困难。
学生读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的文字。
学生1读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资料。
学生认真看视频。
学生1:他们犯了左倾错误,与敌人硬打硬拼。
学生1: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指挥。(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学生1: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学生1: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
学生1陈述长征初期情况(59-60页遵义会议前的文字)。
学生看视频
学生1:博古在为失败找借口。学生2:周恩来主动承担责任,作自我批评。
师:我们观看《长征》视频片段,再现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
师:结合视频材料及课本内容,说说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师:同学们看的很认真,党中央还要及时处理党内矛盾。通过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你觉得红军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生:两部分,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
学生1:红军未能粉粹第五次“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地点,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