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的旅行》科普阅读教案
大班科学一粒种子的旅行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一粒种子的旅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不同种子的生长方式和环境适应性。
3.观察实验,掌握种子的发芽过程。
4.学习爱护植物,培养爱护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课前准备,教师将一些不同种类的种子带到课堂上,由学生们分组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外部纹理等,并询问学生们关于种子的相关知识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种子的生长方式和环境适应性。
通过图片、视频等载体,展示不同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生长和繁殖情况,让学生们对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适应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3.种子的发芽过程。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准备好透明塑料盒子、两块海绵和水龙头,引导学生自己组装出一个小型“观察室”,并在其中播种、浇水、观察、记录。
历时7-10天,学生们会亲眼见证种子被水激发生命活力的奇妙瞬间。
4.爱护植物,培养爱护生命的意识。
教师通过文字、语言、影像等多个层面来诉说植物的价值与重要性,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和相互依存性,让学生们养成爱护植物、爱护生命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三、教学流程1. 课前准备老师将不同种类的种子带到班上,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外部纹理等,并展开带有趣味性和交互性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问题解答,让学生们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不同种子的生长方式和环境适应性。
3. 实验让学生们组装自己的小型“观察室”,并在其中播种、浇水、观察、记录,从而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种子生命的神奇变化。
4. 教育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的价值、重要性和与人类的关系,让他们养成爱护植物、爱护生命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5. 课后延伸通过作业,让学生们对种子的发芽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再通过报告、口头交流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神奇和趣味性,让他们不知不觉地爱上生命、爱上自然界。
中班科学:种子的旅行教案(通用11篇)

中班科学:种子的旅行教案(通用11篇)中班科学:种子的旅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种子的旅行教案(通用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种子的旅行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种子的传播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习植物的基本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在活动前,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搜集各种种子图片,了解相关的种子传播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种子的旅行》录像和课件、各种种子图片的展板、传播方式背景图。
3.准备几种常见的种子:芝麻、豆荚等。
二、基本部分:导入参观种子博览会。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来参观一个种子博览会,请你们仔细看一看,你认识这些种子吗?观察一下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子的?(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将小种子放进嘴巴、鼻子里)幼儿玩种子,教师逐组告诉幼儿种子的名称,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特点。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长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奇特之处?基本部分接下来通过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及传播方式与外形之间的关系。
(教师同时出示四种种子的大图片)提问:老师这里还有几张种子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些种子吗?这些种子宝宝长大了,它们很想离开妈妈去旅行,可是它们既没有手和脚,又没有翅膀,怎么去旅行呢?(请幼儿进行猜测)那么它们到底是怎样旅行的呢?请看!(播放课件)你猜对了吗?它们分别是怎样旅行的?它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旅行方式?与幼儿一起进行小结:蒲公英因为比较轻而且有绒毛,所以能借助于风去旅行,还有些种子长着像小鸟一样的果翅也能借助风的力量飞得高飞得远;莲蓬比较轻而且能浮在水面上,所以能借助水的力量去旅行;苍耳能挂在人和动物的身上,借助人和动物的活动旅行、豆子能借助自身弹力等)发散性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是靠这些方法旅行的?你们知道种子旅行有什么好处吗?(种子的旅行可以使我们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它们,让它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地方安家)幼儿进行竞答游戏。
幼儿园大班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

幼儿园大班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幼儿园大班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精选10篇)幼儿园大班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篇1活动目标:1.能仔细观察,知道多种植物种子的特点。
2.在观看视频、配对游戏中自主了解种子不同的旅行方式。
3.产生继续探究其它种子旅行方式的欲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1.根据图画书内容制作的动画课件。
2.图画书《一粒种子的旅行》、种子实物若干、放大镜24个。
活动过程:一、聊一聊旅行,导入活动。
教师:孩子们,你们外出旅行过吗?是怎么去的?师小结:你们有的乘坐汽车、有的乘坐火车、还有的乘坐飞机去旅行,旅行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地方的风景。
有一群植物的种子也想去远处旅行,它们是谁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交流,知道植物种子的特点。
1.分组观察。
教师:请你们到后面的桌子上仔细认一认,有哪些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长得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交流观察。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你认识的种子,它长得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小结。
三、观看视频,自主了解种子的旅行方式。
1.观看视频,自主学习。
2.幼儿交流,播放视频。
师:你看到了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是怎么旅行的?3.教师小结:在植物世界中,种子们各有他们特殊的本领。
有的借助风力旅行,有的借助弹力旅行,有的借助动物出租车去旅行。
四、配对游戏,根据种子的特点选择旅行方式。
1.介绍操作要求。
2.操作评价。
五、观看视频,拓展经验。
1.观看水力旅行的视频。
教师:其实自然界的植物除了运用风力旅行、弹力旅行、借助动物旅行,还有些植物会用特殊的方法去旅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活动总结:教师:鸭腱藤是怎么旅行的?这些种子真聪明,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旅行。
那还有其它很多种子,它们又是怎么旅行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这本图画书里。
图画书的名称是《一粒种子的旅行》。
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再读一读这本图画书,了解更多关于种子旅行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精选

幼儿园大班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一粒种子的旅行》,涉及章节为第二章《探索种子成长奥秘》。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种子的结构、种子生长的过程、种子传播的途径以及种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
2. 帮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提高幼儿对大自然中生物相互关系的认识。
3. 培养幼儿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幼儿对生活中植物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种子传播的途径。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生长过程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种子实物、放大镜、图片、PPT、视频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植物,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家中种植的植物,激发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种子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外形和结构。
(2)通过PPT和视频,讲解种子生长的过程,让幼儿了解种子从发芽到成熟的全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画出种子的结构。
(2)分组讨论:种子传播的途径,每组选一种传播方式,进行角色扮演。
(2)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植物,爱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轴、胚根、胚芽。
2. 种子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3. 种子传播途径:风力、水力、动物、人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传播方式。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种子旅行”为主题,画一幅画。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充分了解种子的奥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实地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和传播途径,增强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
2024年一粒种子的旅行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2024年一粒种子的旅行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详细内容为“一粒种子的旅行”。
通过故事形式,向幼儿介绍种子从播种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力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条件。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表达和分享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种子生长的过程及其所需条件。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种子生长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种子生长过程的实物或图片、放大镜等。
学具:画纸、彩笔、水壶、小花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讲述《一粒种子的旅行》故事,引导幼儿关注种子生长的过程。
提问幼儿:“你们知道种子是怎么生长的吗?它们需要什么条件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种子生长的过程,讲解每个阶段的特点。
讲解种子生长所需的阳光、水分、空气等条件。
3. 随堂练习(15分钟)将幼儿分组,每组观察一颗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细节。
各组讨论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种子生长过程,分享给全班。
4. 互动环节(10分钟)教师发放小花盆、种子和土壤,指导幼儿动手种植自己的种子。
引导幼儿给种子浇水、晒太阳,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各组分享自己种植的种子生长情况,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一粒种子的旅行2. 内容:种子生长过程:播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生长条件:阳光、水分、空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自己种植的种子生长过程。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描述种子从发芽到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观察幼儿对种子生长过程的兴趣和观察能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开展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植物生长,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
一粒种子的旅行教案

一粒种子的旅行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2.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3.培养对种子的保护和利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种子的传播方式的了解与归纳。
2.种子携带的条件和结构的了解与探究。
3.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提到植物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请学生思考有哪些植物是通过种子传播的。
2.呈现通过给学生展示一粒种子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种子的外观和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描述归纳种子的传播方式。
3.探究请学生把分两组,一组研究果实,一组研究种子。
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
让学生观察果实的外观和结构,在老师指导下用剪刀剖开果实。
观察种子的外观和结构,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各个部位。
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4.归纳请学生合作讨论并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总结为种子的传播提供什么条件。
5.展示学生通过海报、展板等形式,展示他们对种子的研究和归纳结果。
学生可以用插图和文字来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结论。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传播方式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什么影响。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种子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7.总结请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子的传播方式。
8.作业要求学生挑选一种植物,通过亲自观察和实践,记录该植物的种子如何传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观察和探究,让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实践和探究的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观察不细致而导致观察结果不准确的情况,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和纠正。
另外,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将课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进行观察研究,第二部分再进行讨论和展示,以便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实践和思考。
一粒种子的旅行教案

一粒种子的旅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种子、放大镜、生长培养皿、培养土、喷水瓶、图表。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粒种子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提问学生他们对种子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作用和功能。
2. 学习种子的结构(15分钟)将一粒种子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种子的外观和细节。
通过提问帮助他们发现种子的不同部分,如种皮、胚乳和胚珠。
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或PPT展示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种子的旅行(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粒种子、一张纸和一支笔。
让他们在纸上画出种子的外观,并标注种子的不同部分。
然后,将种子放在培养土中,用喷水瓶浇水。
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引导和帮助,比如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测量根和茎的长度等。
4. 思考和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将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呈现给全班。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观察种子过程中的思考和疑惑。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种子的功能和生长条件。
5. 总结(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总结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强调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种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深入地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个教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一粒种子的旅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探索大自然》的第三章《植物的秘密》,详细内容围绕“一粒种子的旅行”展开,通过故事、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生长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认识不同种子的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植物生长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生长过程。
重点:认识不同种子的特点,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种子标本、放大镜、实验材料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故事《一粒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关注种子传播的方式。
激发幼儿兴趣,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怎么样旅行的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PPT课件,介绍种子传播的四种方式: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自体传播。
以实际例子讲解,让幼儿了解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知道的种子传播方式。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4. 实验观察(15分钟)分组进行种子传播实验,观察种子的传播过程。
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了解种子的外观特点。
5. 动手操作(10分钟)让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等材料,制作种子传播的创意画。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鼓励。
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介绍种子传播的方式。
六、板书设计1. 《一粒种子的旅行》2. 内容:种子传播方式: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自体传播不同种子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一种你最喜欢的种子传播方式,并简单描述它的特点。
2. 答案示例:画风力传播的种子,例如:蒲公英。
描述如下:“风力传播的种子像小伞兵,风一吹,它们就飘到远方去旅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了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呵护童心,激发童趣——《一粒种子的旅行》指导活动设计作品分析:(德)安妮·默勒著的《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是一本关于植物的生命奇迹的精美绘本,讲述了种子是怎样旅行的。
人类去长途或短途旅行时,可以乘坐火车、汽车甚至飞机,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一粒种子的旅行》通过老鹤草的“小勺子”、田蓟的“小伞”、草莓的匍匐茎……向我们展示了植物种子旅行的办法,展现自然的神奇力量。
根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低段孩子阅读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学习默读。
现代社会科技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科学现象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是触手可及的。
科学素养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之一,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不是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从小抓起。
科学绘本是将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道理通过画面和文字的结合讲述科学道理的文学材料。
其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科学绘本中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能强烈地吸引低段孩子的注意力,对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一粒种子的旅行》是一本儿童科学绘本。
儿童科学绘本是儿童文学中的一种,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儿童性,不管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
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保持它原有的儿童情趣,对它的接受对象——低段孩子,也应给予空间让他们对绘本进行儿童式的解读。
指导阅读这样的一本科学绘本,既要考虑它的文学价值,又要考虑它的科学价值。
文学价值就是让孩子在阅读当中得到审美体验,科学价值就是从阅读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要想阅读的价值发挥其真正的意义,首先要让孩子有兴趣、愿意主动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图文并茂的绘本本身就有很大的兴趣,而且《一粒种子的旅行》语言表述生动形象、略带幽默,富有儿童色彩,而且内容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书中很多例子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到,这样让孩子很容易产生兴趣。
当然,如果一本书看下来,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的,教师就没有指导的必要了。
《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绘本对孩子来说最大的难点的就是有些植物名称、专业术语和旅行过程孩子们会没看不懂。
如何攻克?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观察文中对应的绘本,展开想象,进行理解和体会。
若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读懂这本绘本,一定会被这神奇的大自然所吸引,这样阅读兴趣就浓厚了,探索欲望也激发了,那本课的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教学目标:1.运用教师示范指导和小组合作等手段训练学生读文字、看图画、展想象等绘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习默读;2.通过对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解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富有儿童趣味的文字与精美图片的欣赏,激发孩子对科学绘本阅读的兴趣,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4.通过对绘本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课标中对低段孩子的阅读目标有: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默读。
阅读的兴趣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读本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正确的阅读方法是理解读本内容的前提。
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接触的绘本可能很多,可是却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本课设计通过授予孩子“读文字、看图画、展想象”等阅读方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运用教师示范指导和小组合作等手段训练学生读文字、看图画、展想象等绘本阅读的基本方法;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绘本中植物旅行的三种办法,并使学生在课后或平常生活中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甚至是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设计意图:儿童科学绘本有一个特点:虽然文字很富有儿童情趣,但是文中术语、植物名称和一些种子旅行的过程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理解上有些困难。
如何使学生跃过这个困难?其实读本中对于这些难理解的文字都相应地配有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读本内容,从而让孩子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阅读自信和阅读兴趣。
)教学流程:一、记忆链接,引出绘本1.回顾课文小朋友们,你们谁还记得在二年级上册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讲的是什么吗?(介绍了三种植物种子旅行的办法:蒲公英靠风、苍耳靠动物;豌豆靠弹力)(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课文导入,唤起脑中相关的知识,进行记忆链接,激起孩子们小小的自信和兴趣。
)2.感知绘本(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讲的也是关于植物种子旅行的。
但是这本书跟我们平常看的书有点点不一样,它有图有文字,是一本绘本,也称为图画书。
(2)欣赏封面,获取信息a.都说“看书看皮(封面),看报看题”。
拿到一本书,我们要先从这本书的封面开始看起,因为封面往往有许多重要的信息。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本绘本的封面,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展示台投影)预设:文字信息:1)书名:《一粒种子的旅行》;2)作者:安妮•默勒文·图;3)王乾坤翻译;4)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图片信息:有两株植物,高的那株叫做凤仙花,矮的那株叫老鹤草。
在这两种植物上有盛开的鲜艳的花,也有花谢后结成的种子;有蜜蜂在采蜜,也有蚱蜢在休息。
还有很多种子抛洒在半空中。
b.总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从封面上就可以获得这么多的信息,看来,看一本书,要从封面看起,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等等等等。
我们平常去书店买书也要先看看书的封面哦!板书(看封面)(设计意图:从简单入手,激起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如果一开始起点就高,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感觉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指导孩子阅读方法:看书先从封面看起。
并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介绍蝴蝶页获取的信息有:“找找看”的答案:设疑:这是什么答案呢?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二、探索绘本,指导阅读孩子们,当我们想去远方旅行的时候可以乘飞机、坐火车、搭轮船……可是植物世界里可没有这么多交通工具,那他们是怎么去世界各地旅行的呢?让我们成立一个探索小队跟着安妮·默勒一起去探索种子旅行的方法吧!(设计意图:儿童科学绘本是儿童文学中的一种,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儿童性,不管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因而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也要有儿童情趣——成立探索小队,同时设置疑问,使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去探索植物世界的奥秘。
)(一)探索第一站(认真默读1~~4页)——教师指导阅读,讲解阅读方法课件展示:认真默读1~~4页,边读边思考: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提醒:默读是不出声地读。
预设:1.我们探索到的第一个种子旅行的方法是等种子成熟后,把种子抛到空中2我们探索到凤仙花、老鹤草这些植物的种子是用这种方法的。
3.我知道蒴果是什么了,就像种子一样的壳。
a.师问:你真厉害,请问你是怎么知道蒴果的?生答:文中的小图片4.我们探索到凤仙花的种子成熟后如何抛到空中:因为凤仙花的种子躺在一个蒴果里,蒴果由几瓣组成,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快速收缩并弹开,所以种子会被抛到空中。
a.师问:你将这个过程说得这么清楚,难道你见过吗?b.生答:我看文中的图片,加上自己的想象得到的结果。
c.师小结:你真厉害,真有自己的方法。
原来绘本中的图片这么重要。
那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片。
图片解说:a.内含种子的凤仙花的蒴果;b.蒴果打开了;c.老鹤草的投掷器;d.凤仙花和老鹤草种子被抛到了半空中。
d.师指导:图片是静止的,当时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把整个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放映,这样就能理解这些科学知识了。
6.小结:是的,当我们看这种科学绘本的时候,文字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东西从文字上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于是,细心的安妮·默勒阿姨为我们配上了许多精美的图画,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幅幅图画,展开自己的想象,理解文字的意思。
(板书:读文字,看图画,展想象)7.除了文中介绍的凤仙花、老鹤草外,你还知道哪些其他植物也是用这种方法旅行的吗?预设:豌豆。
(是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中的豌豆妈妈就是用这种方法让她的孩子们去旅行的。
芝麻、喷瓜……8.小结:俗话说“学以致用”。
学到的知识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板书: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意图:学习默读,使在学生阅读绘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总结阅读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方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放回到生活中,运用起来,并教育孩子要细心留意自己的生活。
)9.总结:第一站探索完毕!那我们来总结下方法:1)读文字,找方法;2)看图片,展想象,助理解;3)联系实际。
(课件展示)(设计意图: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我们成立了探索小队。
看书都会看,但是显少有孩子能有正确的方法。
本课设计在孩子们的阅读过程中,一边汇报自己探索的成果,一边引导并总结绘本的阅读方法,使孩子在学习中运用,运用中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在孩子们回答中注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分工合作,自主阅读——教师放手,完全让孩子自己去阅读课件展示:那现在我们分成两小队,运用刚刚总结的方法,分队去探索书中介绍的其他种子旅行的方法。
汇报成果:1.第二站探索结果汇报a.旅行的方法是:借助风b.具体过程:1)对于种子轻的植物来说,比如罂粟,当种子成熟时,风一吹,种子就从有许多小口子的外壳里摇出来,洒在四周。
2)对于有茸毛的植物来说,比如蒲公英,当种子成熟时,种子附在由细小茸毛组成的“小伞”上,随风旅行。
3)对于体型较大的树木,比如榆树、椴树、云杉、桦树、槭树、欧洲白蜡树、欧洲鹅耳枥,它们的种子拥有真正的翅膀。
在种子向下飘落时,风会把他们抓住,此时,种子飞速旋转,像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那样转动,种子就吹到了遥远的地方。
(仔细观察精美的图片,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理解知识)c.联系生活,你还知道哪些种子也是用这种方法旅行的?柳絮、杨树、……2.第三站探索结果汇报a.旅行的方法:“出租车”——动物b.具体过程:1)对于有含油附着物的种子,比如紫丁地花、雪花莲、报春花,还有一些春天开花的植物,经历了寒冬之后饥肠辘辘的蚂蚁会拖动这些种子,边走边吃,吃完含油附着物后,种子就被扔在了那些地方生根发芽。
2)对于有果肉的种子,比如樱桃、野蔷薇、黑莓、花楸果、苹果,它们用甜美可口的果肉吸引动物,有些动物吃果实的同时把种子也吃下去了,但是种子会随着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排在肥沃的泥土里,那种子就在那里生长。
3)对于有匍匐茎的植物来说,比如草莓,它能利用匍匐茎,贴着地面生长出小枝幔,然后长成独立的新植株。
4)对于有钩的植物,比如猪殃殃、牛蒡,他们会用钩子紧紧地钩在动物的皮毛上四处旅行,当动物梳理自己的毛皮时,他们就落在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