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公开课《归园田居》微课教学设计表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材定位】《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

《归园田居(其一)》是古体五言诗,风格平淡舒缓,在手法上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陶渊明借这首诗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五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掌握鉴赏古体诗的表达技巧。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感悟其归隐山林的志向。

【素养目标】1.反复诵读整首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

3.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线索,并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山林隐士的形象一直为世人称道。

也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带来一股清澈之风,于山野田园之上,享受自然的闲适美好。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陶渊明的另外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高一下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通用2024)

高一下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通用2024)

高一下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通用2024)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第五单元《归园田居》。

本单元主要学习田园诗,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田园诗,包括《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二》《归园田居·其三》等五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诗组;2.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3. 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诗组;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田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田园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归园田居》诗组,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文:逐首讲解《归园田居》诗组,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实践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归园田居》诗组,并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归园田居》诗组板书设计:归园田居田园风光诗人向往七、作业设计:1. 背诵《归园田居》诗组;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播放田园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田园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解诗文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实践练习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了解其生平事迹,感受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设计《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设计教材章节: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授课教师:陈xx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得基本方法与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得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得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得对话与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得情感,提高学生得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得鉴赏分析,提高学生得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得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得理想志趣与坚定得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得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得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得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得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考勤二、导入: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就是个什么样得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您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与平安宁得“世外桃源”,那篇诗歌就是什么,作者就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得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得愿望。

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她得田园诗作得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就是要反映什么呢,还就是纯粹得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得单纯愿望呢?三、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得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得官。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归园田居》,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 《归园田居》的诗意及艺术特色3. 诗句解析与欣赏4. 作品中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5. 创作实践:以《归园田居》为启发,学生自主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物或表达生活感悟的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兴趣。

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归园田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内涵。

3. 讨论互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创作实践:以《归园田居》为启发,让学生自主创作一首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互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句解析:评估学生对《归园田居》诗句的理解程度,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关注学生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资料2. 《归园田居》原文及注释3. 相关文学鉴赏资料4. 创作纸笔及辅助工具六、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归园田居》中的自然描写,以及这些描写如何反映出陶渊明的生活哲学。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随时补充。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一、导入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

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重要诗词,作者是东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向往自然,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展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句,能流畅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对自由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诗中的田园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对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深,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3.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归隐思想。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他笔下的田园生活。

2. 展示图片:展示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们初步感受田园的宁静和美丽。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归园田居(其一)》,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 教师领读: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朗读,纠正字音,强调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标题:解释“归园田居”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

(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句:教师逐句解释诗意,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多场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多场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多场合)教案《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归园田居》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归园田居》的背景知识介绍2.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3.诗歌的朗读与鉴赏4.课堂讨论与互动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提出问题:“你们对田园生活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思考。

2.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介绍《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以及他的生平、思想。

讲解《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诗歌鉴赏(15分钟)朗读《归园田居》,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等。

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描绘田园风光、运用比兴手法等。

4.课堂讨论(15分钟)1)诗歌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有哪些特点?2)诗人为何选择归隐田园?3)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哪些?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归园田居》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6.课后作业(5分钟)1)背诵《归园田居》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归园田居》的背景、作者及主题思想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步骤是否合理?3.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如何?4.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归园田居》这首诗歌,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二、鉴赏步骤(一)知人论世(3分钟)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

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

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

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

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

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第四单元页码:
□不是教学教材知识,自定义:
基础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初中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词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
适用对象
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
□40分以下□40-60分□60-80分
√80-100分□100-120分□120-150分
教师:√班主任□幼儿教师□普通任课教师□其他
其他:□软件技术□生活经验□家教□其他
设计思路
讲解《归园田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及其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时间
一、片头
(20秒以内)
内容: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归园田居》。(注:1、微课面对个体,不面对群体,用“您好”不用“大家好”)
第19张PPT
20秒以内
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因为学生初中有学过陶渊明的诗词,所以在高中阶段学习本诗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稍嫌快了一点,如果时间足够的话能分成两节课来讲解更为合理。
《归园田居》微课教学设计表
窗体底端
系列名称
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本微课名称
《归园田居》
本微课作者
蕉岭县华侨中学语文组丘晓丽
知识点描述
本课是高中阶段刚刚起步学习的一首诗歌,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希望学生能通过这首诗深入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及其追:语文年级:高一教材:粤教版必修一
第1至2张PPT
2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4分30秒以上)
第一节内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第3至4张PPT
38秒
第二节内容: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第5至8张PPT
144秒
第三节内容:品味揣摩本诗。
第9至17张PPT
150秒
第四节内容:作业布置。
第18张PPT
5秒
三、结尾
(20秒以内)
内容: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注:1、微课的单位为“个”;2、微课的真正意义以“系列微课”体现,结尾应宣传您的下一个微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