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阴霾》观后感
阳光下的阴霾观后感

阳光下的阴霾观后感
刚开始看的时候,那阳光灿烂的画面,真让人觉得这就是个岁月静好的故事。
主角们在那明亮的场景里说说笑笑,感觉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充满活力的小伙伴,我还寻思着这是不是就是个轻松的喜剧片呢。
可谁能想到啊,这阳光背后就慢慢开始冒出来那些阴霾了。
就好比那个情节,主角本来顺风顺水的工作突然出了大篓子。
这就像我们平时在生活里,正美滋滋地觉得啥都好呢,突然就被老天爷敲了一闷棍。
我当时就想,这也太倒霉了吧,怎么突然就从大晴天变成暴风雨了呢。
而且那些周围人的反应也特别真实,有落井下石的,有表面安慰实际看热闹的,这就跟咱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似的,一有事儿,啥人都冒出来了。
再说到主角面对这些阴霾时的挣扎,那真的是让我感同身受。
他那种迷茫、无助又不想放弃的样子,就像我每次遇到大难题的时候,心里又想努力克服,可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在屏幕外都替他着急,恨不得钻进屏幕里去给他出出主意。
还有电影里那些隐藏在背后的阴谋和算计,就像一团团乌云,在阳光底下悄悄聚集。
看着主角被蒙在鼓里,我就一直在那儿嘟囔:“你可长点儿心吧,这背后有人在捣鬼呢!”这就好比我们生活里有时候被人算计了,自己还傻呵呵地不知道,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
不过呢,这部电影也不是一直让你压抑着。
在主角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下,那些阴霾开始一点一点地被拨开。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黑暗里慢慢看到曙光一样,让人特别激动。
我看到主角一点点找到真相,开始反击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握拳为他加油。
阴霾中的光明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

阴霾中的光明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
阴霾中的光明
眼前,是一片严重的雾霾天气。
遮天蔽日的大雾笼罩着整个城市,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奈。
在这个时候,是否还有可能寻找到身侧的光明呢?
我打算寻找身边的光明,虽然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曾惊叹于空气质量的下降,但是面对这种不可控的环境,沮丧和抱怨并不会改变什么。
相反,如果能找到自己身边的光明,并付诸行动,反而会让环境得到改善。
其次,我想到了一些有力的组织,如环保组织、志愿者团队等。
他们或许能在政府无法及时行动的时候,提供紧急帮助,为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例如,宣传环保知识、清理垃圾、种植植被等都是可以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
还有一些正在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比如节能灯、新能源汽车等,和使用这些产品的消费者,虽然他们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他们的行为也是对环境的负责任态度的体现。
以此类推,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许多值得我去感激的"光明",人们的善良和环保行动都在调整着未来的环境。
正像一句流行语所说的,每个人都不是环境的受害者,而是环境的创造者和改变者。
只有在大家的努力下,才有望将阴霾中的光明转变成为照亮我们今后的环境的太阳。
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四集纪录片解说词)

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四集纪录片解说词)四集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解说词第一集简介本集将德日二战后在政治和民众层面的反思过程进行了梳理,日本战败初期由美军占领,美国先是利用天皇的权威来统治日本,导致对战争责任的追究不彻底,随后的冷战又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合作者,时代遭际以及日本几乎未曾改变的上层结构,使得日本失去了彻底反思的机会。
而德国,战后的第二代人在知道历史真相后,极力揭开历史疮疤,勇敢面对这段历史。
解说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20亿人参与了这场战争。
仅在亚洲的主战场中国,战争造成的伤亡人数就达到3500万。
战后,世界从未停止思考如何停止战争。
作为二战的两个主要发起国,德国和日本,如何面对战后70年战争的责任和教训?2021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到清华大学演讲,针对二战德国罪行她说:历史历历在目,没有人能够撇清关系。
每个德国人都必须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作为和不作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德国正视历史的做法是对的,可以让后代不要重蹈覆辙。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了波兰,并在犹太殉难者面前跪下,告诉世界德国民族肩负历史责任的决心和勇气。
战后,德国向受害国家和民族共付出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赔偿,它还与波兰法国等国家,以共同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和解。
202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第六十周年之际,柏林中部完成了大屠杀纪念馆。
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表示:对纳粹主义及其战争、种族灭绝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成为我们国家身份的一个组成部分。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德国已经完成了民族自我救赎,成为欧洲重要的主导力量之一。
而日本,在战后几十年时间里,却因修改教科书,不承认侵略罪行的右翼言论,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而与亚洲邻国不断发生冲突。
2022,日本安倍晋三内阁通过议会修改宪法第9条的解释,放松了日本的集体自卫权,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阴霾中的光明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

阴霾中的光明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阴霾中的光明近几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雾霾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空气质量下降、健康问题增多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扰。
在这一片阴霾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丝光明。
雾霾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过去,许多人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对雾霾天气习以为常。
而现在,雾霾的频繁发生,警醒了社会各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各地的政府部门也加大了环保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加强环境保护。
雾霾也催生了一些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应对雾霾天气,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在空气净化、能源替代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发现。
在空气净化方面,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空气净化器,能够有效地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在能源替代方面,科学家们探索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将为改善环境提供更多的手段,带来更多的希望。
雾霾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雾霾天气的到来,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共同应对。
一些热心的市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环境清理活动,帮助老人和儿童更好地度过雾霾天气。
一些公益组织也发起了环保宣传活动,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这种合作与团结的精神将有助于我们共同战胜雾霾,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在雾霾的阴霾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光明。
雾霾催生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持环保,就一定能够打破雾霾的束缚,创造一个更清新、更美好的明天。
《阴霾》读后感

《阴霾》读后感《阴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阴暗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观察,以及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黑暗。
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时,选择了逃避和沉默,最终陷入了无尽的阴霾之中。
这种绝望和无助的心情让人感到心酸和触动,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经历,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懦弱、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时,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揭示,让我深深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现实社会中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小说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经历,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黑暗,以及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反思,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阅读《阴霾》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观察,也深深感受到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以及在现实社会中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这种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和反思,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
总的来说,读完《阴霾》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观察,以及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思想,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反思。
愿我们都能够在阴霾之中找到光明,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希望。
《光明和阴影》

《光明和阴影》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我们会发现光明和阴影时刻伴随着我们。
光明带来温暖、希望和力量,而阴影则带来挑战、困难和痛苦。
然而,正是在光明和阴影的交织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光明是生命的源泉,它给予我们勇气和动力去追求梦想。
当太阳升起时,万物复苏,大地被温暖的阳光所照射,心灵也因此得到滋养。
光明是希望的象征,它鼓舞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
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和挑战,光明总能给我们指引方向,助力前行。
然而,阴影也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它是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是压力和痛苦的来源。
当我们面对阴影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但正是这些阴影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只有经历过阴影,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光明的价值和意义。
在阴影中,我们学会坚持、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从中汲取力量。
人生就像一幅画,光明和阴影是画布上的两种颜色,相互交织,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
只有在光明和阴影的对比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多样性。
光明和阴影相互依存,没有光明就没有阴影,没有阴影也无法体会到光明的魅力。
无论是光明还是阴影,都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接纳它们,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在光明中保持谦逊,在阴影中保持勇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与时俯仰,从容前行。
22“三严三实”之“谋事要实”(2学时)

22“三严三实”之“谋事要实”(2学时)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来学习交流“三严三实”中的一实,即“谋事要实”。
一、如何准确地理解“三严三实”中的“谋事要实”(一)权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9号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安徽代表团的审议时,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出了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即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这就是我们今天全党干部们共同认真学习的“三严三实”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后来的各种讲话中多次提到了要“三严三实”,特别是在2014年10月8号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三严三实”,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我们说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应该看到,“三严三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它是密不可分,不应该割裂的。
“三严三实”之间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而我们今天只是出于深入领会“三严三实”精神的需要,才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讲解。
今天我在这里只重点讲解“三严三实”中的第一“实”,即谋事要实。
习总书记对谋事要实是这样说的,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习总书记在这段话中讲明了对谋事要实的正面的内涵和真正的本意,也就是三个符合:要符合情况,要符合真实的实际的情况;要符合客观的规律,那不是由主观想象或者猜测来定的,是要符合客观的规律;要符合科学精神,我们讲,做任何事情就是要讲究科学精神,特别是我们作为社会科学的工作者,更要讲究科学精神。
习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讲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都一再地强调一定要坚持科学性,一定要注意,我们所有的讲话,我们的言论,我们的资料,我们的写出的文章,要注意准确、科学。
而习总书记的讲话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反对的方向,或者是应该否定的两个“不”,那就是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光明与阴影》读后感

《光明与阴影》读后感
我对《光明与阴影》这本书的读后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欺骗和阴谋的世界中。
主人公是一个追求真相和正义的年轻人,他被卷入了权力斗争和政治游戏中。
他不断面临抉择,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揭露真相。
这样的情节安排引发了我对正义和权力的思考。
在这个世界中,权力和金钱的追求成为了许多人的唯一目标。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看到了一些人的堕落和无情。
然而,也有一些角色展现出了真诚和勇气,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一些希望。
这本书还探讨了真理和谎言的边界。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谎来保护自己或他人。
然而,当谎言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很容易迷失在虚假的世界中。
通过阅读《光明与阴影》,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理,如何评判一个人的话是否可信。
此外,书中还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
例如,贫穷、不平等和腐败等问题在故事中得到了揭示。
这让我反思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现象,并希望能为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做出一些努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深度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化了对正义、权力和真相的思考,并在这个世界中探索着自己的道路。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与阴霾》观后感
《光明与阴霾》观后感
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对比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在对被侵略国家及民族进行谢罪、赔偿以及有关战争教育方面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了中国,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及731部队细菌战。
德国同时也侵略了周边国家,将犹太人关押至集中营。
战争结束后,日本和德国分别通过东京审判、纽伦堡审判判处二战相关责任者死刑。
在此之后,日本和德国在战争教育方面出现很大不同。
日本独自编撰教科书,声称由于二战中日本人的所作所为会使现在的日本人产生自卑感,以此为借口多次改编教科书。
这一行为是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及韩国等国无法接受的,反对指责声浪高涨。
与之相反,德国则与被侵略国波兰共同编写教科书,
尤其是将二战内容作为历史课本的多半部分内容,彻底地教育下一代不要让过去德国那样的违背人道的行为再次发生。
那么,在战争教育方面,日本和德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呢?战后审判是原因之一。
在东京审判上,约有25名日本甲级战犯被处以死刑,但在纽伦堡审判上,有多达数百名曾经参与虐杀犹太人的德国纳粹被判处死刑。
因此,在这之后的德国政治舞台上几乎看不到纳粹相关人员的身影。
此外,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只要在德国发现纳粹余党,德国政府都会通过审判来彻底揭露相关人员的罪行,这一态度似乎一直没有改变。
但是在日本,甲级战犯嫌疑人岸信介则当选了日本第56、57任首相,多位可说是战犯的日本人也被无罪释放,并且活跃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因此,周边各国认为日本并没有反省在二战中犯下的侵略罪行,没有意识到自己犯罪。
历史教科书问题也随之出现。
教育可以产生一种洗脑的作用,人们会在学生时代所学内容的影响下不断长大成人。
虽说现在要使用问题教科书的学校并不多,但这些教科书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南京大屠杀”更名为“南京事件”。
日本将侵略战争正当化,罪行意识淡薄,中国及韩国等战争受害国对此感到非常愤怒。
不同国家对于历史的看法截然不同。
这部纪录片主要将日本与德国进行了比较,因为同是二战侵略国,所以经常从这一相似点对两个国家进行比较。
虽说两国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实质性差异。
德国十分明确大量虐杀犹太人的罪魁祸首正是德国纳粹,这就更容易做出判决。
而日本从中日战争到二战战败,都没有明确的战争责任者。
但不能因为没有责任者就对侵略战争不负责任。
日本政府没有阻止军队的失控行为,而是选择了简单敷衍的办法。
纪录片中虽提到
昭和天皇对战争负有责任,但这也只是一种肤浅的想法。
天皇作为国家最高统帅的确享有最高权利,但下令发动战争的并不是他。
天皇也不过是未能阻止军队、政府、民众发动战争的责任人之一。
所有的日本人对未能阻止战争的发生都负有责任。
日本人既是战争的加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是很容易的事,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其导致的结果从二战后全世界荒废的景象中便可得知。
作为侵略国的日本,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德国被一分为二。
在历史课上,有关这段悲惨历史的教育,日本所花费的时间远远不及德国。
在我高中时代,老师对于这段历史的讲解也只不过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在历史这一领域,不存在战胜国或战败国这种片面的观点。
无论对与错,在相互认可的基础上传授给下一代,这才是历史的传承。
正如德国的教育方式
那样,从小学生开始就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国家侵略过别国,教育学生今后不再做这样丧失人道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能逐渐迈向下一阶段,与受害国进行对话,齐心协力,共建和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