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32866学习资料

名词解释32866学习资料
名词解释32866学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供给概念:供给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厂商愿意

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函数:供给函数指供给量和影响供给量的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供给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反映供给量与供给价格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表格称为供给表。

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自身价格、时间期间长短、相关商品价格、价格预期、生产成本(工资、资本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技术。

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减少。即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向的依存关系,这一规律称为供给规律。对满足供给规律的商品,生产者的供给曲线是向左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也存在违反供给规律的例子,例如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的图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Qs = a+bp

2、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当其它影响供给的因素既定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当商品本身的价格既定时,由于其他影响供给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3、需求概念: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函数:需求函数指需求量和影响需求量的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增加。即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这一规律称为需求规律。对满足需求规律的商品,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也存在违反需求规律的商品,例如吉芬商品。

需求曲线的图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Qd = c-dp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替代或互补商品价格、价格预期、消费者偏好及广告费用支出。

4、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当其它影响需求的因素既定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当商品本身的价格既定时,由于其他影响需求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5、吉芬商品:是指需要与价格之间成反常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特。吉芬发现而得名。这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变动违反了需求规律,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的更多,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关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吉芬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关系:两者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用方向都是相反的,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均使购买数量减少,替代效应均使购买数量增加,如收入效应的负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是吉芬物品;反之是低档物品。吉芬物品是低档物品的特例。

区分吉芬物品和低档质品的关键看需求曲线的倾斜方向。

6、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是指在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地消除超额供给(供给大于需求)或超

额需求(供给小于需求)市场在短期内自发地趋于供给等于

需求的均衡状态。

7、消费者均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时,他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购买各种物品使总效用达到极大值或者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表现在图形上,都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之点。

8、生产者均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者选择产量一定时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或者是成本一定时产量最高的要素组合时,他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此时生产者处于均

衡状态。生产者均衡发生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均衡条件是生产者所购买的各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

9、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反映相应于价格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以弹性系数加以衡量,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0、供给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反映相应于价格的变动,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以弹性系数加以衡量,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1、交叉弹性系数正值是替代商品,交叉弹性系数负值是互补商品。

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概念。

需求的交叉弹性的一般公式、点弹性公式和弧弹性公式:

eXY = 需求变动的百分率/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率

eXY = ? qx / ? py× py / qx

eXY = (qx2-qx1)/(py2-py1)×(py1+py2)/(qx1+qx2)

交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反映两种商品联系密切程度。

交叉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划分行业和确定是否存在垄断

12、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为了探讨需求规律背后的决定因素。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边际效用理论,称为基数效用论;另一部分为无差异曲线理论,称为序数效用论。

13、效用概念:效用指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中感受到的欲望满足。效用是心理感受,中性概念,不包含价值判断。14、完全替代:形状是直线,表明两种商品能按照不变的比率替代,这种效用函数为U = aX+ bY,边际替代率等于负值常数-a/b;

15、完全互补:形状是直角形,表明两种商品必须以固定的最小比例搭配消费,这种效用函数为U = min f (aX,bY),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等于0;

16、无差异曲线代表消费者根据偏好所作的主观选择,但要确定效用极大还需要客观约束,构成客观约束的已知条件是收入和两种商品价格px与py。

无差异组合:假定四组商品组合都代表相同的效用,区别只在于每组商品中X和Y的数量搭配不同,在消费者看来,这四组商品是无差异的。

无差异曲线的图示:凸性、凹性、性状良好、厌恶品(支边、直研组合)、中性商品、拟线性、完全替代、完全互补。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1)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区别只在于每一点商品组合中X和Y的比例不同。(2)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代表的效用水平越大,这一特点称为单调性。

(3)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17、预算线:表示支出一定数量货币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最大可能组合的轨迹。

18、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通过确定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达到了效用极大,从而无需再作改变。

图示:均衡点确定于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该点确定了消费者达到效用极大的X和Y的组合。该均衡点具有唯一性。

衡点的数学特征:均衡点符合等边际准则。MUx/MUy = px/py 19、收入效应: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改变,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发生变化。

20、收入—消费线(ICC):收入增加使预算线持续右移,均衡点移动形成的轨迹称为收入-消费线(ICC),该线在食品支出—收入坐标中可以转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称为恩格尔曲线(EC)。、

21、恩格尔系数: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纵向比较看,随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会下降,从横向比较看,人均GDP高的国家恩格尔系数较低。

22、替代效应(希克斯替代效应)与产量效应:在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当其中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时,厂商会更多地使用这种生产要素,以替代别的生产要素。这种效应叫做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同时.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导致总成本下降,在收益不变的前提下,总成本的下降,会导致厂商增加产量,从而导致对这种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这种效应叫做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的产量效应。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的总效应等于替代效应加产量效应。

2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额(代表消费者边际效用总和)和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代表支付货币总额的边际效用)之间的差额。 CS = ∫0Q* f (Q)-p*Q*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厂商实际收入总和与厂商边际成本总和之间的差额。

马歇尔用消费者剩余论证市场竞争造成商品价格按照边际效用定价,消费者获得了消费者剩余。同理,市场竞争使商品不是按照成本定价而是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生产者获得生产者剩余。

24、价格效应:商品组合中一种商品涨价(或降价)而另一种商品价格不变,导致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商品的需求发生改变。价格效应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和。

25、价格—消费线(PCC):在假定条件下预算线出现支

点转动,与若干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的均衡点移动轨

迹。PCC如在Q—P坐标中画出,就是需求曲线。即需

求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是消费者均衡点。

26、概率:概率是某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来自统计、经验或直觉。如第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为p,0 < p < 1,第二种结果的可能性即概率为(1-p)。

27、期望值:期望值是对不确定情况下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概率。

28、方差:所谓风险,指预期中的结果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不确定就是风险。在这里,风险用各种预期的结果偏离期望值的区域大小来衡量,用方差来作为测量尺度。各种可能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差称为离差,计算出离差后,再计算平均离差(用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比较两种情况下的平均离差,大者风险大。由于离差有正负,所以方差就是离差平方后再加权平均,然后再开方得到标准差,比较方差或标准差大小即可知风险大小。

29、风险溢价或称风险贴水:指风险规避型者为规避风险而愿意付出的代价,即在等效用条件下(收入确定情况下之效用与收入不确定情况下之效用相等)愿意接受的收入差额。

30、生产函数反映投入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生产不仅指产品制造,还包括提供劳务。

生产函数有两个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同产出量也不同,更多投入会有更多产出,即一阶偏导数大于0。(2)不同的“技术”决定不同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表述形式可以是函数如Q = f(L ,K),或在短期情况下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Q = f(L ,K0 )或Q = f (L0 ,K )。

31、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短期与长期不是时间概念而是经济概念。短期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无法变更的时期。长期指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可变的。在经济学意义上,短期意味着日常经营期,长期意味着规划期。

32、生产要素具体指四种: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企业家才能。四种要素有各自的所有者和报酬。

★33、要素生产率前提条件:假定多种投入要素中,只有一种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其余要素数量固定不变。

总产量:Q = f(L,K0)或Q = f(L),Q = f(L0,K)或Q = f(K)。即总产量决定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平均产量:即每单位可变要素的产出。APL = Q/L 或 AP k=Q/K边际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总产量的增量。MPL = △Q/△L = dQ/dL 或 MPk = △Q/△K = dQ/dK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图示及其互相关系。特别关注图中a、b、c、d四点。

a点是总产量曲线的拐点,即一阶偏导数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拐点的二阶偏导数等于0,因此拐点是边际产量曲线的顶点;b点是原点向总产量曲线发出射线的斜率(即平均产量)最大的一点,即平均产量曲线的顶点,也是射线与总产量曲线的切点,所以在下图是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

量曲线的交点d点;c点是总产量曲线的顶点,在下图即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交点(MP = 0)。(p66)曲线

34、生产三阶段: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投入的第一阶段为可变要素投入量由零到

平均产量为最大,第二阶段为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第三阶段为边际产量为负值的阶段。在这生产的三阶段中,第二阶段为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理性厂商只能在

第二阶段选择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35、边际报酬就是探讨这样一种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在所有其它要素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一种可变要素使用

量增加时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若产量的增加比率大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率称为边际报酬递增;若产量的增加比率等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率称为边际报酬不变;若产量的增加比

率小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率称为边际报酬递减。

3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

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生产要素投入

量的比例是可变的,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二是技术水平保持不变。三是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

3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消费商品

数量的增加,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用在开始的时候不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少。但是,即使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

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后成为负数,也即对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痛苦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8、规模报酬与要素报酬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都有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论及的是一座工厂的规模本身发生变化时,产量如何变

化,而要素报酬是指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前者是厂商根据经营规模设计不同的工厂,属长期分析;后者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中,增加可变要素时相应产量的变化,属短期分析。

39、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第一种商品对第二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它反

映了这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能力的大小。实际上边际替代率恰好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也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即MRSxy = -dy / dx 或 MRSYX = -dx /

dy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MRSxy = MUx/MUy。或MRSyx = MUy/ MUx

40、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生产

者增加一单位第一种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被称为第一种要素对第二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它反映了这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能力的大小。实际

上边际技术替代率恰好就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也等于这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如以劳动L与资本K两种要素为例,则MRTS LK = -△K/△L = MPL/MPK。

41、脊线:把所有等产量曲线上切线斜率为零的点和斜率为无穷大的点与原点一起联接起来,形成的两条线称为脊线。脊线表明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厂商只能在脊线范围之内从事生产,实现不同要素的组合。超过脊线范围之外,必须同时增加两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才能使总产量不变。因此,由脊线围成的区域是生产区域。

42、规模报酬中的齐次函数:函数齐次性指投入要素增加λ倍,产出增加λn倍。生产函数的齐次性可以表达规模报酬的性质。如投入要素增加λ倍,则f(λL,λK) = λnQ。n是常数,如 n = 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n > 1为规模报酬递增,0 < n < 1为规模报酬递减。如著名的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就是一阶齐次函数,Q = ALαKβ,A(λL)α(λK)β = λα+βLαKβ = λQ。

★43、会计成本:也称显性成本或外显成本,由购买生产要

素的支出和折旧组成的成本,这种成本通过企业会计帐册反映。

机会成本:把要素使用于某一用途而损失在替代用途上的潜在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概念具有如下特点:(1)任何要素都具有多种用途。(2)一旦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便不可能一物二用,于是就损失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的可能获取的潜在收益。(3)机会成本 = 会计成本+隐含成本(4)机会成本不构成实际支出,但如果机会成本大于实际收益则产生实际损失。所以,必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4、外显成本与隐含成本:外显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素而支付货币构成的成本。它是一种会计成本。外显成本包括支付给雇员的工资,购买的原材料、燃料和其他生产资源,也包括支付的利息、租金、保险费等。隐含成本指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机会成本。它包括使用自有资本的折旧费,使用自产原材料、燃料的费用(按市价计),使用自有资金的利息(按市场利率计)和企业主为自己企业提供劳务所应得的酬金。隐含成本与外显成本的区别在于,后者是购买所有权归他人的生产要素所构成的成本,而前者是购买所有权归企业主自己的生产要素所构成的成本。

45、沉淀成本:指已经投入并且如果生产经营失败也不可能收回的成本。

46、短期成本概念:短期成本指至少有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无法改变的时期内的生产成本。短期成本分成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短期成本曲线图示。P87

短期成本曲线图形的特点:(1)固定成本FC是水平线,表明FC不随产量改变而变化。

(2)可变成本SVC曲线形态为先递减后递增,这种形态是由于要素边际生产率在短期先递增后递减决定的。

(3)总成本STC曲线的空间位置由固定成本FC加可变成本SVC决定,其形状与可变成本曲线相同但空间位置上移相当于固定成本的距离。

(4)平均固定成本AFC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呈正双曲线型。

(5)总成本STC曲线的拐点是边际成本SMC曲线的最低点。

(6)原点射向可变成本SVC曲线和总成本STC曲线的射线之斜率代表平均可变成本SAVC和平均成本SAC,该射线的切点分别确定后两条曲线的最低点位置。

(7)边际成本SMC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SAVC和平均成本SAC曲线分别相交于它们的最低点。

(8)边际成本SMC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SAVC和平均成本SAC曲线形状均为U型,原因是要素边际生产率在短期先递增后递减。

47、固定成本:指与产量大小无关的成本,这种成本哪怕停产也要支出。固定成本是一常数,记为FC。包括贷款利息、租用设备的租金、固定资产折旧费、停工期间无法解雇的雇员工资。固定成本只存在于短期。

48、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增减而同方向变动的成本。可变成本是产出的函数。可变成本包括: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如工资、原材料费用、使用生产要素而产生的费用如水电费、维修保养费。在长期,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

49、长期总成本:长期总成本LTC是扩张线均衡点移动的轨迹。它是先递减后递增的,这种先递减后递增是由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决定的。长期总成本是每一产量水平下的最小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50、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LAC是从原点向长期总成本LTC曲线发出射线之斜率形成的轨迹。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形状,其形成是由于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位置称为最佳工厂规模。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有两类需求曲线,分别是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51、长期成本概念:长期成本指所有要素的数量皆可改变的时期内的生产成本。长期成本只有可变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2)两条线只有一个切点。

(3)由于两条线曲率不同,在最佳工厂规模的左侧,切点在最优产出率的左侧,表明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最佳工厂规模的右侧,切点在最优产出率的右侧,表明存在生产能力过度利用;只有最佳工厂规模位置上,最佳工厂规模和最优产出率在两者的最低点相切。P90

52、西方经济学中,按照竞争程度高低,市场被分成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形式

53、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有两类需求曲线,分别是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1)个别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需求的价

格弹性为无穷大,表明厂商可以按照既定的市

场价格出售任意数量但不能提价也没有必要降

价。

(2)市场的需求曲线是正常的,市场均衡价格决定

了厂商所面对的水平需求曲线的高度。

54、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MR = p = AR,所以边际收益线与水平需求曲线重合。

行业长期供给曲线:该曲线用于探讨行业产量扩张与行业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业: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

55、行业长期供给曲线:该曲线用于探讨行业产量扩张与行业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业: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

56、征税:征税是政府常用的产业限制手段,它有下列特点:

(1)税收形式上向生产者征收,但通过转嫁最终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摊。

(2)它的特点可以通过四个方程表述:Qd = f(pd),Qs = f(ps),Qd = Qs,pd-ps = t

(3)生产者剩余减少C和D,消费者剩余减少A和B。政府税收收入为A和D(转移自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净得失为-(B+C)。

(4)如需求曲线陡供给曲线平税收主要由消费者承担,需求曲线平供给曲线陡税收主要由生产者承担。

(5)转嫁因子:转嫁因子 = Es/Es - Ed。如Ed = 0(需求曲线为垂线),则转嫁因子 = 1,税收完全由消费者承担。

57、补贴:征税是政府常用的产业鼓励手段,它有下列特点:

(1)补贴通常由政府支付给生产者,但最终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获。

(2)它的特点可以通过四个方程表述:

Qd = f(pd),Qs= f(ps),Qd = Qs,ps-pd = S (3)这时生产者剩余增加C和D,消费者剩余增加A 和B。政府补贴支出为A、B、C、D和E,净得失为-E。

(4)需求曲线陡供给曲线平补贴主要归消费者,需求曲线平供给曲线陡补贴主要归生产者。

(5)转嫁因子:转嫁因子 = Es/Es-Ed。如Ed= ∞(需求曲线为水平线),则转嫁因子 = 0,补贴完全由生产者获得。

58、价格歧视是生产者侵占消费者剩余并将它变成超额利润的一种方法,垄断情况下对不同顾客按照不同价格出售商品可以使垄断厂商取得更大收益。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在于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超额利润。

59、一级、二级与三级差别价格:差别价格的三种形式。一级差别价格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购买量索要不同的价格,以至于每单位索要的价格恰好等于此时的需求价格。这种类型的价格歧视又被称为完全差别价格。二级差别价格是对完全差别价格的一种近似,它指垄断厂商按不同购买量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别索要不同的价格。在这种差别价格方式中,垄断厂商依照购买量由大到小的分组索要由低到高的价格。三级差别价格是指垄断厂商把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分割开来,形成不同的分市场,然后把总产销量分配到各个分市场出售,根据各个分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的均衡条件为MR1 = MR2 = MC

三级价格歧视情况下,垄断厂商如何对两个市场分别定价才能做到利润极大,条件为:p1/p2 = (1+1/e2)/(1+1/e1)60、时间价格歧视:时间价格歧视如新款商品定高价,旧款商品薄利多销。在这种情况下,厂商面对的是两类不同的

消费者,一类是需求弹性小的高收入者或发烧友,另一类是需求弹性大的普通消费者。

61、高峰价格歧视:高峰价格歧视如黄金周旅游价格与黄金周后旅游价格差别很大。厂商同样面对的是两类需求弹性不同的消费者,因此厂商对需求弹性小者定高价,弹性大者定低价。

时间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歧视与三级价格歧视有差别。

62、纳什均衡概念:每一厂商均在已知对手选择的前提下作出自己最佳选择,之所以将它称之为均衡,是因为此时双方都不会有改变行动策略的冲动。

63、古诺模型是寡头垄断市场最常见的模型,它是其它模型的基础。

古诺模型的假定条件:

(1)双寡头垄断(不是必要条件)。

(2)生产同质产品,双方进行产量竞争,行为模式是将对方的产

量看作既定,然后确定本方利润极大的产量。

(3)假定双方同时行动。

(4)双方不存在密谋或串通。

诺模型中,成本函数对均衡解有决定性作用,有三种情况:

(1)假定两厂商MC 皆等于零,此时存在简便解法,任一厂商(厂商数量可以为n ,如厂商数量假定为无数,其结果类似完 全竞争)利润极大的产量qi 等于最大总产量Q 的1/n+1。

(2)假定双方有相同的成本函数而且MC ≠0,此时双方反应函数是对称形式的,双方利润极大的产量相等。

(3)双方成本函数不一样,此时双方反应函数是非对称的,双方利润极大的产量也不相等。

古诺均衡的动态分析:假定双方行动次序存在先后,双方将如何调整产量。

54、劳动要素的供给曲线:劳动要素的供给曲线与其他要素的供给曲线不同,是向后绕曲的。因为供给者不是厂商而是家庭,家庭所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家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效用,一是提供劳动获取收入购买消费品,二是通过闲暇得到效用。如工资水平上升,替代效应会导致家庭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而收入效应会导致家庭增加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在低工资阶段,家庭对收入评价较高,在高工资阶段,家庭对闲暇的评价会更高。所以,在达到较高工资水平后,随着工资水平的进一步增加,家庭对劳动总供给是逐渐减少的,形成向后绕曲的劳动要素供给曲线。

65、外在性概念:指消费或生产行为对他人或外部产生溢出效应,外在性有正外在性和负外在性两种。如一方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另一方付出额外成本是负外在性,如一方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另一方不支付成本得到额外收益是正外在性 。

66、边际成本定价与平均成本定价: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理的两种方式。所谓边际成本定价,即要求垄断者将价格定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处,这一定价形式可使MC P 等式成立。如果将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视为多个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水平加总而成,那么此曲线MC 即相当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供给曲线,由此可见,边际成本定价即相当于把价格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实现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因此,边际成本定价可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境况。平均成本定价就是由平均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来决定市场价格与产量,显然,按此定价水平,垄断者的超额利润被完全消除,只能赚取正常利润。两种定价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边际成本定价以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而平均成本定价则以消除垄断利润为目标。相对而言,前一方式更为合理。

67、扩展线:扩展线是指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对应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点的轨迹。它是由代表不同产量水平的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切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是生产函数和要素价格既定的生产扩展的路线,又称扩展轨道、规模曲线。

68、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

人也不消费这一物品。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且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

69、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按人们的意愿而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通常,西方经济学中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市场失灵概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市场机制本身的不完善等。

70、外在性:又称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分别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而科斯提出可通过确定所有权来解决外部性对社会的影响。

71、科斯定理:关于什么是科斯定理,西方学者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该定理可表述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产权分配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例如,假定有一工厂排放的烟尘污染了周围5户居民晾晒的衣服,每户由此受损失75元,5户共损失375元。再假定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花150元给工厂烟囱安装一除尘器,二是给每户买1台值50元的烘干机,5户共需250元。不论把产权给工厂还是给居民,即不论工厂拥有排烟权利,还是5户居民有不受污染的权利,如果听任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发生作用,工厂或居民都会自动采取150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样最节省,150元成本最低表示资源配置最优。

72、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即产量一定时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或者是成本一定时产量最高的要素组合。这两种情况的要素组合点表现在图形上,都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也即生产者均衡点。

73、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政府干预市场的两种政策。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如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常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支持价格的后果是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产品过剩。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增加库存或扩大外需。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例如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安定民心。为了使限制价格政策有效,政府往往需要采用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实行表明了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干预,其结果可能使商品的均衡点不能达到。

74、限制价格: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例如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安定民心。为了使限制价格政策有效,政府往往需要采用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

75、价格效应:价格效应是指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大效用而增加对跌价商品的购买量。价格效应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和。某商品价格变动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究竟如何变动则根据替代效应和收人效应的大小和方向而定。若是正常商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同。若是非吉芬商品的低档商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方向相反,但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若是吉芬商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但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

76、价格领导: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的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大厂商开始变动价格,其他厂商均随之变动。价格领导的厂商一般是根据其地位和实力或市场行情来确定或变动价格,其他厂商则随之采取同样的行动。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合谋,而是出于各自追求最大利润的需要。如果价格领导厂商推出降价措施,其他厂商不降价,就会失去顾客;如果价格领导厂商推出涨价措施,其他厂商不涨价,就等于实际减价。因此,一些竞争能力弱或预测能力差的较小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价格领导厂商确定或变动的价格。

新闻编辑学考试题库 3

新闻编辑学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第二章报纸设计 1、报纸设计——报纸编辑根据报纸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在确定编辑方针的前提下,对报纸的规模、结构和形象进行整体设计 2、编辑方针——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第五章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新闻之前 2、大标题——多条新闻共有的标题,用以概括这些新闻的共同主题;可以对新闻事实加以揭示,也可以提出观 点、发出号召 3、提要题——传统意义的提要题指在重要的长新闻的主题之下,所加的“内容提要”式的长副题,较详细地概 括新闻最主要的内容。近年来提要题有新的发展,内容、形式和位置都可有所变化。 4、小标题——又称分题、插题,通常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具有长文短化、方便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在不影 响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小标题的结构、字数应尽量相近,所辖文字长短也相近,富有节奏感,层次更分明 第六章版面设计与排版 1、报纸版面——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读者第一接触的对象 2、版心——除去周围留的空白,一块版面上真正容纳文字与图片的区域 3、基本栏——横排报纸的版心纵向等分为若干栏,称基本栏,一般为5-8栏之间 4、报眉——眉线上方所印的文字,一般刊登该版名称、版序、出版日期、版面内容标识等 5、大头条——在版面上占有绝对地位,是本版最重要的稿件,一般占四至六栏宽。 6、小头条——处于版面重要位置,但实际并非头条的稿件。一般位于真正的头条之上、之左,标题小于头条, 涉及重要人物、机构、活动,但无实质性的重要内容,字号多为一号 7、版面语言——指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版面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版面空间,编排手段,版面的布局结构。 8、版面空间——版面所提供的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包含的主要因素是:区域、面积、距离、形状。 9、编排手段——安排稿件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 10、综合式版面——整个版面包含的稿件较多,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强调稿件之间的轻重差别 11、重点式版面——特别强调版面的某一局部,使其成为版面上的重点 12、集中式版面——用整个版面或版面的绝大部分刊登有关同一主题的稿件 13、编排思想——依据报道思想对版面编排的决策,是版面编辑根据对各篇稿件的评价对在版面上恰当安排这些稿件的整体构想 14、同题集中、专栏集中、集纳性专栏、单一性专栏 15、集纳——将几篇有联系的稿件组合在一起,使之或相互补充,或相互映衬、比较 补充:新闻图片:图片的一个子概念,广义指在新闻媒体上出现的全部图片,狭义仅指与新闻保持着直接与密切关系的图片,或者直接反映新闻,直观传递新闻信息,或者评价新闻事实,表达媒体观点。 二、简答题 第一章概论: 1、你认为当前报纸版面编辑出现了哪些新特征或趋势。大信息量;版面简洁;图像化;强化新闻版;专刊、副

语言学名词解释整理

Morphology 形态学,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造规则 如colorful,由color和-ful两部分构成,由此概括出一条规则:名词词尾加上-ful可构成形容词 Morpheme, 语素,不能再简化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如boys,由boy和-s构成 Morph 语素的具体形态 Allomorph 语素变体 英文单词illogical,imbalance,irregular和inactive有着共同的语素in-。换句话说,im-,ir-是语素in-的变体。 Free morphemes 能单独出现,独立构词的语素称为自由语素。如work,boy Bound morphemes 不能独立出现,必须附着在其他语素后才能构词的语素。如distempered中,dis-和-ed是黏着语素,temper是自由语素 Bound roots 不能独立出现,只能被词缀附着后出现 如refer中的-fer,consist中的-sist Content morphemes 包含语义内容的语素(包含简单词和能改变词根意义的词缀),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如work Function morphemes 通过联系一个句子中的其他词提供语法功能的语素 如介词、连词、冠词 at,for,a,but Inflectional 曲折,生成同一语素的不同形式 -s,-‘s,-ing,-en,-er,-est,-s Derivational 派生,生成新词,通常可以改变词汇意义 Cat,caty Compounding合成 如Girlfriend Reduplication 重复 Abbreviation or shortening 简写 Blending 混合 Motor+hotel=motel Breakfast+lunch=brunch Alternation Man men Suppletion不规则 Go went Syntax句法

新闻编辑学课后题

第一章新闻编辑工作概论 1、新闻编辑工作是怎样随着媒介形态变化而发展的? 答:两次“广播热”:第一次热潮源自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原广东二台)的开播,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第二次热潮起始于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无论是珠江经济台的成功,还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崛起,都标志着广播经营理念的变革和新闻采编业务的创新。 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口播新闻阶段。从BBC正式播送电视节目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最早的电视新闻,都是有记者编辑写稿,播音员读播,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评论家评价当时的电视新闻是单调、冗长而又沉闷的。电视新闻的第二个阶段是影片新闻阶段。电视新闻以形象画面为特点的传播历史。70年代以后,电视新闻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电子新闻摄录阶段。电子新闻采摄手段的运用,使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采访报道能够摄录同步,是电视新闻拜托了新闻电影的模式而有了自己的语言。电视新闻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卫星传送阶段。通讯卫星传播极大的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使其成为观众最多、最有影响的新闻媒介。 ENG的应用,使电视新闻告别了完全依赖电影胶片的历史,简化了电视节目制作程序,缩短了电视新闻的制作时间。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系统应用于传送稿件和字幕制作等,再次提高了电视编辑的工作效率。90年代,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克服了ENG设备只能顺序看片,不能随意挑选画面的缺陷,同时大大丰富了电视制作手段,提高了电视画面质量,节省了编辑制作的时间。 崛起于20世纪后期的国际互联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统媒介走进互联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版阶段,即将印刷版直接搬上网络,除了版面设计不同外,内容与母报并无区别。第二阶段是变化阶段,网络媒介开始自觉地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来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取舍。第三阶段是综合发展阶段,网络媒介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媒介,综合了多种媒介形式,包括声音、图像、影响、动画等。 新闻编辑工作在网络媒介诞生之后,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对各类传统新闻媒介编辑业务的融合和整合,即将报纸的文字、图片、版面编辑方式和广播的音频编辑、电视的音频与视频编辑相融合,同时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进行整合,形成真正的多媒体传播模式。第二种趋势是新闻编辑业务与新闻信息采集的一体化趋势。即使在专业化的网络传播媒介中,由于网络传播追求实效性、将球互动性的特点,也在促使新闻采集与编辑一体化。 网络新闻编辑除了编辑新闻稿和涉及新闻网页外,还兼做部分采访和全部的新闻发布方作。网络新闻从传统的采写、编辑、发布分离的方式向采编合一、编发合一的无纸传送、网络下载和打印的方向发展,大大降低了新闻产品生产的成本。 2、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展示、新闻互动与公共交流的组织与引导。 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是宏观的、前期性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对报纸新闻版组或新闻版(含新闻性专版)的定位与设计、对广播电视新闻频道或新闻栏目的定位与设计、对网络媒介的新闻频道或新闻栏目的定位与设计。 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中观的、贯穿传播活动全过程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对各个时期新闻报道选题的决策、对报道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新闻报道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调控。 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是微观的、更加具体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了对所有表现形态的新闻作品的选择、修正和核查把关。 3、简述报纸的新闻编辑工作流程。 答: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内容结构、版面形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新闻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选择新闻稿件→修改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配置新闻稿件→编排新闻版面→校对、签发 4、观察我国报纸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最新变化,分析新闻编辑在这种变化中的工作表现。 答:第一,媒体融合在西方国家的早期实验:“协商模式”——“合作分类模式”——“合作操作模式” 第二,从“互动”到“一体”的中国媒体战略:(1)“报网互动”,报纸与网站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媒体进行合作。最早的互动是报纸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报网之间的内容复制是另一种简单的互动模式。更进一步的互动是报纸与网站合作进行新闻报道。报纸与网站共同开设新闻栏目,是一种更趋于稳定的互动模式。报纸与其他网站进行战略意义上全方位媒体合作,也是报网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 (2)“报网一体”,报纸与网站的整体融合 (3)新闻编辑部重构与“融合新闻” 5、新闻编辑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1)对于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新闻编辑学名词解释(部分)

第一章新闻编辑概论 名词解释: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编委会、编前会 1、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报纸编辑部的运行体制,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 报社专门设版面主编负责版面编辑工作,编辑人员不采访,专业部的记者只做采访工作,不承担编版任务。 2、编前会 是指在每期报纸组版之前,由报社的值班总编辑和编委或总编室主任主持,各专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版面协调会。是报社最重要的会。 3、编委会 报纸编辑部的最高领导机构,由正副总编辑和一些重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第二章媒介定位与报纸设计 名词解释: 媒介定位报纸设计编辑方针目标读者 1、媒介定位:新闻媒介定位 媒介选定市场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传播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是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而产生的概念。 市场定位就是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创立鲜明的特色或个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产品市场形象来实现的。 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 2、报纸设计:报纸设计是在媒介定位的基础上对具体媒介产品的一种设计。 3、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对媒介的宗旨和传播的立场、原则 这些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明确规定,是指导媒介工作的基本纲领。 4、目标读者:报纸编辑期望中的可以成为报纸受众的人群。 确定目标读者是制定编辑方针的核心问题。 读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重要性) 编辑方针中目标读者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复杂性) 第三章新闻报道策划 名词解释:新闻报道策划、报道方式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 造性活动。 是新闻编辑对新闻报道运作各个环节的预先谋划,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 2、报道方式:报道方式是指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 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报道方式可分为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体介入式等多种。 第四章新闻稿件的处理 名词解释:强迫性选择、需要性选择、绝对性修改、相对性修改、原生错误、后生错误、专栏、集纳专栏、编者按语。 1、强迫性选择:新闻编辑受报纸容量的有限性这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稿件所进行的选择。 强迫性选择的意义在于取得新闻稿件选用量与报纸篇幅容量之间的平衡。 2、需要性选择:新闻编辑根据新闻传播需要对稿件所进行的选择。需要性选择是新闻稿件 选择的主要方式。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语音部分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

新闻编辑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编辑出导制 2.报眼:又称报头,指横排报纸报头右边的版面,可刊登新闻、广告,也可与其他部分相连使用(报纸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在报头旁边的一小块版面。对报眼的内容安排没有定规,有的用来刊登内容提要、日历和气象预报,有的用来登重要新闻或图片,有的用来登广告。由于报眼位置显著,广告费特别高。) 3.媒介定位:媒介选定市场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传播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4.新闻编辑:广义:所有对新闻作品进行加工的人。 狭义:新闻机构中专职从事新闻的策划、修改、形式表达的工作人员。是以他人的新闻作品为工作对象,按照媒体的编辑方针,对新闻信息分别进行评价,选择,加工,配置,协作组织版面或者节目,公开传播给受众,并且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报道工作,为受众的需要服务。按照媒体的不同分为:报纸、期刊、广播、影视、网络。按照工作内容不同分为:文字,图片,版面,也可分为消息、评论、专副刊。 5.栏目策划:报纸栏目策划即对目标栏目从长远的运作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包括内容设置、文章的数量、长短及风格、图片配置、版面设计等进行的策划,通过策划使栏目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6.采编分离制:报纸编辑部的运行体制,报社专门设版面主编负责版面编辑工作,编辑人员不采访,专业部的记者只做采访工作,不承担编版任务。 7.系列式报道: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 8.新闻价值: 9.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市场占位做出决策。 10.新闻敏感:指记者编辑超出常人的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二、简答 1.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报道范围、报道规模、报道方式、发稿计划、力量配置、运行机制等。

新闻编辑学试卷

诚信应考考出水平考出风格Array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2009— 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新闻编辑学》(A) 开课单位:传媒分院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2010年1 月22日所需时间: 120分钟 1.《人民日报》是开报纸,《参考消息》是开报纸。 2.报纸有很多属性传播新闻信息是它的_____________,引导舆论、指导工作是它的 ____________,普及知识、提供娱乐是它的文化属性。 3.编辑方针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编辑方针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报纸水准的设定。 4.复合式标题,除了主题外,还有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5.标题“将创新进行到底”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标题“种葱种出大学问”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 6.稿件的配置包括稿件的__________和稿件的_________以及稿件的调剂。 7.新闻图片是新闻形象的现场_____________,是一种_____________。 8.副刊同新闻版比,具有______ ____;同杂志比,具有 _____ _____。 9.以文学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副刊称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反映文艺界人士及其创作活动的副刊称___________________。 10.浙江日报的《今日关注》属于___ ____专刊,《理论视野》属于___ ____专刊。11.整个或绝大部分的版面刊登同一主题的稿件,这样的版面称为__ ___ _;整个版面稿件较多,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强调稿件之间的轻重差别,这样的版面称为___ _______。12.上海市级新闻网站是 _________,湖南省级新闻网站是 __________。 13.写出两部2009年国内热播电视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4.写出两个2009年中国热点新闻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5.写出缩略语EMS、3G的中文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新闻编辑学名词解释

1.报纸: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2版面主编:是负责设计、组拼报纸版面的编辑。其主要职能是设计版面的报道内容与形式;审读、选择、和修改稿件,修改标题,配置版面的内容,设计版面及校对样张。 3.编辑:是协助编辑部主任和版面主编的工作担负一定范围内的稿件编辑任务的人员。其主要职能是:审读、初选和修改稿件,制作标题。 6.报纸编辑工作:是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报纸编辑工作的业务范围包括策划、组稿、和组版三部分。策划指报纸策划和报道策划;编稿指分析与选择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组版是指配置版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7.报纸编辑策划:就是报纸编辑在新闻采编于报纸出版活动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的工作,是报纸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做成部分,是对报纸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的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定位与设计。 8.报纸策划是报纸编辑策划的一部分是报纸编辑确定报纸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及其各个局部的一系列工 9.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做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和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10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了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11.报纸风格特色:指的是报纸的整体结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版面形象等所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是由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读者对象决定的。 13.报道方式是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新闻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的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 14.报纸水准:是指报纸的思想水平、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它具体通过报纸传播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语言文字、版面设计、制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来表现。 15采编合一:即编辑部人员在报社时是编辑,出去时是记者,既采又编,采编工作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17校正: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内容和写法。包括对稿件的事实、观点、语法、修辞、逻辑等各方面的差错的校正,目的是要消灭一切错误,使稿件事实准确、观点正确、文字通顺,客观公正、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的变动。18主题:是新闻标题的核心部分,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枢纽。主题的字号要大于引题和副题。 20版面:是各类稿件在版上编辑布局的综合体,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 21编排思想:是版面编辑设计版面的指导思想,是版面编辑根据各篇稿件的评价,在版面上适当安排这些稿件的整体构思。 22要闻版:是报纸若干版面中最重要的一个版面,用以刊登重要的新闻、或评论等。一般报纸的要闻版就是第一版。 23后生错误是原稿件由错误,编辑修改时又改的不正确,以错改错,或者是原稿没错而编辑后来改错了。24副题:位于主题之后,主题不能完全包括或表述的内容,往往由副题承担。它主要起补充和解释副题的作用。 25版面空间是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是构成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 26组合:是版面表现稿件之间联系得主要方法,就是将各种有联系得稿件,通过版面的可视图像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视觉对象。 27专栏:是报社上专门刊登某一种内容的版面,一般都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又相对地独立性,单独进行组合,是由若干具有共性的稿件所组成的集合,在版面中往往自成格局。 28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29绝对性修改:是一种无条件的修改,主要指稿件在思想内容、基本事实或材料运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缺陷进行的修改,它修改的是稿件中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错。 30多样统一规律: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要有变化;统一是指各种变化之间要有一致的方面多样统一就是在丰富多彩的变化中保持一致性。版面各部分的组合总体组合要符合多样统一的要求是版面美的基本要求。 31编排手段:是编辑安排版面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构成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 32编后是编辑人员撰写的小型评论文章。它附于新闻稿件(包括读者来信等)就其中某一点或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看法和感想。 33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的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34引题: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用于引出主题。 35压缩:即删掉稿件中的某些部分,使之更加重点突出,结构紧凑,文字精炼。 36版面布局结构是版面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内部之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是版面保持整体的依据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 37报纸审判:法院对案件进行判决前,报纸就擅自作出评判。 38电子排版:是采用计算机和激光拍照等现代设备排印报纸版面的新兴技术。 39通版:打通报纸同一版面上两个相邻的版而形成的版。 40改写:就是在原稿的基础上重写。常见的方法有改写主题、改写角度、改变体裁、改变结构。 41齐列式版面全版稿件都采取排列的方式在标题图片线条装饰等的运用上都采取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整个布局结构整齐统一 42强势:即版面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这种特性来自于版面空间的不同区域和不同面积吸引读者注意的程度及编排手段对读者视觉刺激的程度。43相对性修改:是一种有条件的修改。稿件本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好,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鉴于报纸的某些特定要求如风格特色、时空转移等,对稿件作适当的修改。这种修改并非是针对错误,而是突出报纸的特点。44专刊:报纸上用文章形式深入阐释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阐发理论见解,介绍各种知识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45编委会:由正副总编辑和一些重要编辑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是报纸编辑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When I was preparing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NNU(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me of these following concepts had been tested,but there's no specific or clear explanation in the textbook required by the university.As in preparing the second-round examination I read them in other relevant books, I wrote down here for your reference.Hope they are useful to some of you. 1. Acculturation(同化过程)is a process in which members of one cultural group adopt the beliefs and behaviors of another group. 2. Adjacency pair(相邻语对);a sequence of two utterances by different speakers in conversation. The second is a response to the first, such as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and greeting/greeting exchange. 3. affix: a bound morpheme that is attached to a stem and modifies its meaning in some way. 4. agreement (concord)(一致): a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form of one word in a sentence is determined by the form of another word which is grammatically linked to it. E.g. in the sentence The boy goes to school every day.There is an agreement in number between boy and goes. 5.articulators(发音器官): the tongue,lips,and velum, which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vocal tract to produce different speech sounds. 6.aspect(体): the grammatical category representing distinction i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an event. English has two aspect construction---the perfect and the progressive.(完成体和进行体) 7.aspiration(吐气); the puff of air that sometimes follows the pronounciation of a stop consonant. E.g. /p/ in the word pit. 8.consonant(辅音); a speech sound produced by partial or complete closure of part of the vocal tract, thus obstructing the airflow and creating audible friction. Consonant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voicing, place of articulation, and manner of articulation. 9. convers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meanings that are explicable in the light of converational maxims. https://www.360docs.net/doc/3916606618.html,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 the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 social situations. 11. constituent(成分): a syntactic unit that functions as part of a large unit within a sentence; typical constituent types are verb phrase, noun phrase, prepositional phrase and clause. 12.case(格):the grammatical category in inflectional languages by which the form of a noun or noun phrase varies for grammatical or semantic reasons. English has only one case distinction in nouns—the genitive case(所有格), but English pronouns have three forms that correspond to three of the six cases in Latin. 13.clause(小句): a grammatical unit that contains a subject and a predicate. It may be a sentence or part of a sentence. 14.closed class(封闭词类): 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mbership is small and does not readily accept new members. 15.coinage(创新词): the construction and addition of new words. 16.distribution(分布): the set of positions in which a given linguistic element or form can appear in a language. 17.duality(双重结构): a type of double-layer structure in which a small number of meaningless unit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meaningful units. 18.entailment(包含);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sentences where the truth of one(the second)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新闻编辑学重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10*2分=20分)5个单选5个多选 二、名词解释(4*5分=20分) 三、简答(2*5分=10分)只答要点即可 四、论述(2*15分=30分)越详细越好 五、实践题(写作)20分根据新闻写评论,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不是文章好坏的分析,500—800字 一、新闻编辑工作的职责:策划、把关、导向、整合。(理解,出选择题) 1、策划 (1)宏观策划 1)确定报纸的读者对象 A、进入市场或重新定位时,要研究市场 B、进入市场后,要调查受众。尤其要了解本媒体的主要受众群及其特征。 2)确定报纸的内容 A、根据定位来确定 B、根据受众调查来确定 C、参照其他媒体来确定 3)确定报纸的风格 风格——可辨认性的程度 (2)中观策划P8定义:设计一段时间的报道计划 (3)微观策划(重点)P12 微观策划的含义:既可以说是对落实报道计划所进行的具体安排,也可以说是对各种计划外的重要报道从报道思想、采访思路、采访手段到具体写作、版面安排、,以及如何开篇、如何掀起高潮、如何结尾、分几步走等都作出事前详细设计,并随着报道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做出对策。 微观策划的方法: 1)首先要找准主题,选准典型。 一是找准结合点。即找到政府的工作重点与老百姓关心的热点之间的结合点。 二是选题时要把握好“度”,包括“三不选”。 2)报道思路的创新方法(信息组合的方式) 3)报道方式的确定(报道形式或报道手法)(种类、含义、用法P12 重点论述或者简答题) (一)集中式 概念:指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规模的报道方式。 适用于: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问题 (二)系列式 概念:通过不同侧面反映同一主题的报道方式。 适用于:较复杂的事件或问题 (三)连续式 概念:指紧跟事物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的报道方式。 适用于:突发性事件 (四)组合式 概念:指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以形成较大规模。 适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事件 (五)受众参与式 指吸引受众参与报道活动,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对象。 (六)媒介参与式 指新闻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所报道的事件、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七)媒介联动式 指新闻媒介相互合作,联手开展某一报道。 导向(理解选择题P18) A、隐性导向:渗透在对新闻的内容、传播形式中,渗透在通过编排手段和版面空间的不同组合布局来引导读者去作出孰轻孰重的判断中。 B、显性导向: a、直接导向:组织攥写社论、评论、暗语、短语、编后语等是直接导向。 b、间接导向:发表来信、问答、工作讨论和以读者个人名义写得言论等是间接导向。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即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探讨和研究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语言学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 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简单要加补充)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就其社会功能来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思维: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体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的符号。“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义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符号。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其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绝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 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 语音部分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