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专业术语介绍.docx

合集下载

2019年中小学主题班会--文体:戏曲专业术语介绍【精品】

2019年中小学主题班会--文体:戏曲专业术语介绍【精品】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戏曲专业词语

戏曲专业词语

戏曲专业词语1、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

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2、脸谱: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

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3、科班: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

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4、捧场: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5、对台戏: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6、行头:泛指服装。

(含诙谐意)在戏曲中,行头指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7、没谱:心中无数;没有一定的计划。

它是戏曲术语。

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想要看懂戏曲,这些专业术语你应该知道

想要看懂戏曲,这些专业术语你应该知道

想要看懂戏曲,这些专业术语你应该知道⼀、⼀棵菜戏曲是综合性艺术,舞台演出是⼀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员与演员之间、主⾓与配⾓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演员与舞美之间,都要为搞好舞台剧⽬演出这⼀共同⽬的⽽相互紧密配合,协调⼀致,称之为“⼀棵菜”。

⼆、六场通透六场通透指对旧时京剧乐队中各种乐器的演奏都能掌握六场”即早期京剧乐队六⼤件,包括⽂场的京胡、⽉琴、三弦,武场的⿎板、⼤锣、⼩锣。

这⼀术语往往⽤来赞扬具有丰富京剧伴奏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能的⼈。

三、⽂武昆乱不挡这⼀术语是指戏曲演员戏路宽⼴,⽂武皆善,昆乱皆能,技术全⾯,并且在演出中具有相当的艺术⽔准。

四、台风台风是指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从视觉⽅⾯所显⽰的精神⽓质和风度。

台风既代表着⼀个演员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也代表着⼀个演员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的⾼低。

五、台柱⼦台柱⼦是戏班(剧团)中顶梁柱的意思,指具有较⾼的社会影响⼒和号召⼒的“⾓”(名演员)。

六、四梁四柱四梁四柱指戏班(剧团)中除主演外的各个⾏当的⾻⼲成员。

⽣、旦、净、丑俱全,头路、⼆路、三路俱备,⽂武搭配齐整。

四梁四柱是否齐全,艺术是否精湛,决定着⼀个剧团综合实⼒的弱和艺术⽔准的⾼低。

它们就如同房屋之梁柱,所以⽤“四梁四柱”来称谓。

七、倒仓倒仓⼜称“倒嗓”或“变声”。

男戏曲演员在12-18岁期间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过程中的变声现象在⾏内称“倒仓”。

在倒仓期间,演员声⾳变得低粗暗哑,声带由短变长、由薄变厚般在此阶段不能胜任正常演出。

它是关系到⼀个演员艺术⽣命的⼤事,科学的训练与保养相结合,⽅能保证演员安全地渡过倒仓期。

⼋、盖⼝两个⾓⾊对唱或对念时,彼此衔接处称为“盖⼝”。

俗话说你有来⾔,我有去语。

”在⼀问⼀答当中推进剧情,这要求演员不但要熟悉⾃⼰的台词,同时也要熟悉对⽅的台词,这样才能做到表演上的配合默契、天⾐⽆缝。

九、⼦午相⼦午相也称“阴阳式”,是对戏曲⼈物造型的⼀种基础要求。

“⼦”指⼦时或⼦夜,夜间11-1时为⼦时;“午”是指午时或正午,⽩天11~1时为午时。

京剧相关专业术语

京剧相关专业术语

京剧相关专业术语京剧,又称为中国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京剧涵盖了丰富的专业术语,下面将对其中一些术语进行介绍。

1. 旦角:京剧中的女性角色,通常由女演员扮演。

旦角形象多样,包括贵妇、少女、妃子等。

2. 生角:京剧中的男性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扮演。

生角形象丰富,包括青年、英雄、官员等。

3. 净角:京剧中的正面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扮演。

净角形象稳重、高雅,常扮演文人、官员等角色。

4. 丑角:京剧中的喜剧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扮演。

丑角形象滑稽可笑,常扮演仆人、小丑等角色。

5. 武戏:京剧中的动作戏,包括武打动作和舞蹈动作。

武戏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身体控制能力。

6. 唱腔:京剧中的唱段,是表演者通过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唱腔分为平腔、二黄、花脸等不同的曲调和音域。

7. 念白:京剧中的对白部分,通常由演员用快速而富有节奏感的口语来表演。

念白需要演员具备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节奏掌握能力。

8. 化妆:京剧演员通过化妆来塑造角色形象,使用各种颜色的脂粉和面具,以及不同的化妆技巧,使角色更加生动鲜明。

9. 行当:京剧中演员的表演位置,根据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行当,包括正厅、正腔、副腔等。

10. 道具:京剧中演员使用的各种道具,如剑、扇、鞭等,用于辅助表演,提升角色形象。

11. 服装:京剧中演员的服装,根据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和风格,包括华丽的戏装、精致的道袍等。

12. 舞台:京剧演出的表演场所,通常为舞台,舞台上设有各种布景和道具,营造出不同的场景和氛围。

以上是关于京剧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的介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通过这些术语展示了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术语,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5).docx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5).docx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戏曲术语解释

戏曲术语解释

戏曲术语解释文章来源:国粹传承勾栏:一作勾阑、构栏,宋元时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勾栏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

瓦舍:也叫瓦肆、瓦子。

宋元时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有表演杂剧、曲艺。

杂技等的勾栏,也有卖药、估衣。

饮食的店铺。

上场门:旧式剧场方形舞台的组成部分,方形舞台由前后两根圆柱组成,后面两根圆柱之间设有板壁,右端之门称为上场门,左端之门称为下场门。

演出传统剧目,演员大都从右门上左门下,因而得名。

下场门:同上。

鬼门道:也叫古门道、鼓门道、鬼门。

宋元舞台通向后台的门。

砌末:也叫切末,传统戏曲所用简单布景和大小道具的统称,近代戏曲应用较多,如布城、云片、水旗等一桌二椅:木制戏曲道具,红色。

一般用于传统戏的演出中,根据桌椅的不同摆法,可显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

桌围椅披:绸制戏曲道具,红色最常用,偶尔用白色及其他颜色。

一般上绣盘金花,用以修饰美化舞台道具。

一副桌围一般有两块,悬于桌前和左右两边。

椅披仅只一块,一般披于椅背,经椅面再悬于地面。

大戏:历史悠久而有相对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的统称,与小戏相对,如昆曲、京剧、秦腔等剧种都是,脚色行当齐全,剧目一般以历史题材为主,唱念做打各种功夫并重,现在各剧种都有发展,大戏、小戏的差别已逐渐消除在**惯上,观众往往把整本戏叫做大戏小戏:由说唱艺术或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剧种的统称,如各种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都是,脚色一般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剧目大多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片段,偏重歌舞,并以手帕、伞、扇等物为主要道具。

轴子: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

最后一出戏叫做大轴子,倒数第二出也是主戏叫做压轴,中场戏叫中轴子。

压轴:一场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出戏,往往由主要演员演出唱做繁重的文戏。

大轴:也叫大轴子,由几个折子戏组成的戏曲演出时最后一个上演的剧目。

送客戏:旧时演出的最后一个剧目。

垫戏:旧时演出中预定的剧目以外临时增加的剧目。

过场戏:戏曲结构之一种。

黑板报小知识: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黑板报小知识: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喜剧角色。

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

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宋元南戏已有丑脚。

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奸诈卑鄙的人物。

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也叫“文堂”“流行”。

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
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

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

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

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戏曲音乐名词。

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

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戏曲表演程式。

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

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

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

半套的称半霸。

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戏曲表演程式。

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

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

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戏曲表演程式动作。

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

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戏曲武打中的特技。

简称“出手”。

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

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

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

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

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

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

狭义只代表戏装。

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

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

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

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又称“口面”。

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

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

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

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

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戏曲服装。

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

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

腹部称“靠肚”。

护腿两块称“靠牌子”。

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

不用靠旗的称“软靠”。

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

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

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

大都着重装饰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