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的牌坊:《受禅表》
曹丕称帝时说了8个字,揭穿中国历史最大的谎言,欺骗世人两千年

曹丕称帝时说了8个字,揭穿中国历史最大的谎言,欺骗世人两千年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去世,嫡子曹丕即位。
曹丕即位后不久,便萌生了代汉自立的野心,当年11月,他登上受禅台,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即皇帝位改朝换代。
这时,志得意满的曹丕突然和大臣们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经意间道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谎言。
他说:“尧舜之事,吾知之矣。
”所谓尧舜之事,就是指尧帝在年老时禅位给舜。
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天下为公,部落首领去世前,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贤德的人,人们称之为禅让,尧传位给舜便是如此。
这是一种看似美好的政治制度,两千年来被儒生们大肆吹捧。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尧舜禅让这段美好的政治佳话,是儒生出于政治目的制造的谎言。
尧舜禅让真相,可能是血淋淋的政治厮杀。
根据《史记》记载,尧帝年老的时候,有人推荐他的儿子丹朱即位,尧帝不同意,最后通过部落联盟会议传位于舜。
尧死后,舜作为合法继承人应该即位,然而舜为人谦让,想把位置让给尧的儿子丹朱。
可诸侯们都不理睬丹朱,而是朝拜舜,舜只好继承尧的位置。
舜晚年,又效仿尧,传位给禹。
如此看来,这真是一段政治佳话,尧开明,舜谦让,多么圣贤的一对君王。
然而,多本比《史记》更早的史料却不是这样记载,如出土于西晋年间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却有这样的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在这里,舜的位置根本不是尧禅让,舜反倒成了一个篡位者。
这些零星的记载,意思大概是说尧帝晚年,舜将其囚禁于平阳,然后将尧帝的儿子丹朱囚禁,不让他于尧见面,从而取代尧的帝位。
除了《竹书纪年》,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其著作《韩非子·说疑》中也说过这件事,“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意思是说,舜、禹、汤、武王都是以下犯上夺取君位,而天下人却称赞他们,这无疑从侧面体现出,舜帝的德位并不是禅让,而是篡夺。
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征文

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征文许昌是三国胜地,曹魏故都,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小编收集了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中国是历史上的一个文明古国,它历史悠久,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明城市,许昌就是其中的一个。
许昌是三国胜地,曹魏故都,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命名的“三国文化之乡”、“陶瓷文化之乡”、“蜡梅文化之乡”、“烟草文化之乡”。
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
东汉末年建安元年,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汉献帝,迁都许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汉朝末代都城。
三国时期,许昌为魏五都之一。
许昌的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曹魏文化堪称一绝。
著名景点有:曹丞相府、汉魏故城、受禅台、春秋楼、灞陵桥、毓秀台、射鹿台等。
曹丞相府是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业的屯田令和求贤令都在这里诞生。
据史料记载,曹操于建安年间迎汉献帝于许昌,进位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加九锡,封魏王。
后曹丕篡汉,曹氏府第由相府而王府,复又演变为皇宫。
灞陵桥,这是关羽辞曹处。
首先映入眼帘是一组关羽辞别曹操的浮雕,园中树木葱笼,一条河道穿公园而过,桥东有高大的关羽塑像,关羽面东持刀立马于桥头,甚雄壮。
这就是富有三国情义的许昌。
第二篇: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我的家乡在许昌,许昌是三国胜地,曹魏故都,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是国家命名的“三国文化之乡”、“陶瓷文化之乡”、“蜡梅文化之乡”、“烟草文化之乡”。
曹魏代汉(1)

主讲人 朱子彦
五朵金花之一的农民战争作用有 限,並非是改朝换代的主力军
上一世纪50至70年代,史学研究被贴上了政治标签, 有关农民起义的研究曾作为五朵金花之一而风靡全国。 主流意识形态断言:唯有农民起义才是推动历史发展 的根本动力,唯有农民的革命战争才是改朝换代的主 力军,若谁对此稍持微词,即被视为离经叛道。但稍 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靠农民起义夺取政 权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应该说,自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以禅代完成易姓更祚者更为常见。封建社 会共有2000年历史,但从新莽代汉(公元8年)开始至赵 宋代后周(公元960年),几乎皆以禅代之模式完成鼎革, 时间竟长达900余年(笔者已在ppt中列出历代受禅表)
魏晋南朝禅代表
朝代
东汉 曹魏 东晋 刘宋 萧齐 萧梁
禅者
汉献帝刘协 陈留王曹奂 晋恭帝司马德文 宋顺帝刘准 齐和帝萧宝融 梁敬帝萧方智
受禅者
魏文帝曹丕 晋武帝司马炎 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萧道成 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隋唐五代、宋续表
朝代 东魏 西魏 北周 隋 唐 后汉 吴 后周 禅者 孝静帝元善见 恭帝拓跋廓 周静帝宇文阐 隋恭帝杨侑 唐哀帝李柷 湘阴公刘赟 吴睿帝杨溥 恭帝柴宗训 受禅者 北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闵帝宇文觉 隋文帝杨坚 唐高祖李渊 后梁太祖朱温 后周太祖郭威 南唐烈祖李昪 宋太祖赵匡胤
曹丕代汉的具体操作
运用五德终始的相生说,革命用相克,禅让 用相生说:(相生:水—木—火—土—金;相 克:木—土—水—火—金) 论证汉为尧后、火德(赤帝子);‚魏之 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 。土德 , 色为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故魏文帝 之年号为‚黄初‛。《易传》“黄龙见,圣 人受命而王‛
历史趣谈:魏文帝曹丕是怎样篡权的?曹丕篡权事件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魏文帝曹丕是怎样篡权的?曹丕篡权事件简介
导语: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为了保住性命,汉
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
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
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
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至此,历12帝,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
曹丕篡汉事件经过
和平交接
曹丕当魏王后的祥瑞简直不胜枚举: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无奇不有,是自古以来最美好的。
谁知曹丕的答复竟然是断然拒绝,他下令道:“当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还向商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叹,周公实际上已经行使了君主的职权,完成使命后还是归还给成王,我的德行远远不如这两位圣人,像许芝这些话,我怎么敢听呢?这些话使我心里害怕,手发抖,字都写不成,意思表达不清,我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
可是大臣们丝毫不理会曹丕的态度,曹丕越是“谦虚”,大臣们越是起劲地劝进,他们劝进的表章连篇累牍,多得数也数不清。
东汉朝廷
生活常识分享。
受禅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汉室衰落,天下大乱,诸侯并起,英雄逐鹿。
至光武皇帝,顺应天命,力挽狂澜,平定四海,恢复汉室,成就中兴之业。
然自光武之后,国运虽盛,然君权日衰,权臣当道,朝政日非。
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天下三分,天下大乱,民生凋敝,百姓疾苦。
此时,曹操崛起,雄才大略,辅佐汉室,平定中原,威震华夏。
曹操之子曹丕,承父之业,继续扩大基业,开疆拓土,使曹魏政权日益强大。
然而,曹丕之心,早已不似其父,对汉室忠心,渐生篡位之心。
延康元年,魏王曹丕召集群臣,议定禅让之事。
曹丕曰:“朕承父业,经营四方,百姓安宁,天下大治。
然朕思之,汉室衰落,天下无主,朕欲禅让帝位,以安定天下。
”群臣听后,纷纷跪拜,曰:“吾等愿随大王,共谋天下。
”于是,禅让之事,得以顺利进行。
同年四月,曹丕正式登基,受禅为帝,改国号为魏,是为魏文帝。
汉献帝被迫退位,成为山阳公。
曹丕受禅,天下震动,诸侯纷纷效仿,纷纷上表称臣,天下大定。
曹丕受禅之后,励精图治,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使曹魏政权日益稳固。
曹丕本人,亦才华横溢,文学造诣颇深,有《典论》等传世之作。
然而,曹丕虽为明君,然其心机深沉,手段残忍,多疑善妒,朝中大臣,多有不满。
魏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国力强盛,然天下大势,已渐成三国鼎立之势。
曹丕虽欲一统天下,然力不从心,最终未能实现其宏愿。
延康七年,魏文帝病逝,享年四十有二。
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曹丕受禅,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终结,曹魏政权的崛起。
然而,受禅之事,亦引发后世诸多争议。
有人认为,曹丕受禅,是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有人认为,曹丕受禅,是篡位夺权,有悖于忠臣之道。
无论如何,曹丕受禅,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千古。
今人回顾曹丕受禅,不禁感叹: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曹丕之所以能够受禅,既有其个人才能,又有其时代背景。
在那个乱世,只有像曹丕这样的人才,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然而,受禅之事,亦警示后人:君王应以仁德为本,以民为天,方能成就千秋伟业。
临颍繁城《受禅表》碑及碑文考

群公卿士佥曰:
“陛下圣德,
懿侔两仪。皇苻昭晰,
受
是说,
“天”
对人没有亲疏,
只要有德行、
行德政,
上天
命咸宜。且有熊之兴,地出大蝼;夏后承统,木荣冬
就会亲近他;
民心没有固定不变的归向,
只归向于有
敷;
殷汤革命,
白狼衔钩;
周武观兵,
□□□□。方之
今日,未足以喻。而犹以一至之庆,宠神当时,绍天
即祚,
负依而治。况于大魏灵瑞若兹者乎!
作者简介:李丽莉(1981—),女,河南洛阳人,漯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硕士,
研究方向:地方史。
20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于茂树。嘉禾、
神芝、
奇禽、
灵兽穷祥极瑞者,
期月之
间盖七百余见。自金天以□□□□□嘉祥之降,未
2021 年
(二)以德配天思想
殷商灭亡后,周朝建立,统治阶层逐渐认识到,
[3]282
作为祥瑞见于史籍。碑圭
德济民,伯禹之劳。□□□□□睿智神武。料敌用
形,很可能是统治者用祥瑞之形为曹魏政权提供神
兵,
殷汤之略,
周发之明也。
权支持。
广大配天地,
茂德苞众圣。鸿恩洽于区夏,
仁声
二、
《受禅表》碑文
《受禅表》碑历经千余年,
因种种原因,
某些字体
残缺,现根据《漯河文史大观·文物卷》所记录(稍有
播于八荒。虽象骨□□□□□□和而来王。是以体
谋及卿士,
谋及庶人,
谋
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五事的基本含义
及卜筮。汝则从,
龟从,
筮从,
卿士从,
庶民从,
曹丕篡汉文言文翻译

昔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曹操崛起于乱世,以雄才大略,平定中原,成为一代枭雄。
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自幼聪颖,才识过人,深得曹操宠爱。
曹操临终前,将曹丕托付于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曹丕,共同治理国家。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位,是为魏文帝。
然而,曹丕野心勃勃,欲篡汉自立。
他深知,篡汉之事非同小可,若不除掉阻碍,难以成事。
于是,曹丕开始密谋篡汉。
首先,曹丕收买汉献帝身边的宦官,使其在皇帝面前说曹操的坏话,离间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
接着,曹丕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异己,排除异己势力。
他提拔亲信,安置亲信于要职,以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
与此同时,曹丕暗中派遣使者,游说各方势力,争取支持。
他承诺,若能篡汉成功,将分封土地,给予丰厚赏赐。
于是,不少地方势力纷纷响应,表示愿意支持曹丕篡汉。
然而,曹丕篡汉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汉献帝身边的忠臣们,如荀彧、贾诩等人,对曹丕篡汉之事坚决反对。
他们力挽狂澜,试图阻止曹丕篡汉。
然而,曹丕势力庞大,荀彧、贾诩等人难以抵挡。
终于,在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成功。
他迫使汉献帝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国号魏,年号黄初。
汉献帝被迫退位,成为魏国的傀儡皇帝。
这场篡汉之变,史称“黄初之变”。
曹丕篡汉后,为了巩固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重用贤能,选拔人才,以充实自己的势力。
其次,他整顿朝纲,严惩贪污腐败,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此外,他还推行一系列改革,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然而,曹丕篡汉之举,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他们认为,曹丕背叛了汉室,是国家的罪人。
在这场篡汉之变中,无数忠臣良将被迫害,国家陷入了动荡。
总之,曹丕篡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
这场变革,既展现了曹丕的雄才大略,也暴露了其野心勃勃的一面。
尽管曹丕篡汉后,国家逐渐走向繁荣,但他篡汉之举,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后世子孙,应以此为鉴,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魏晋南北朝书法

天册元年八月乙酉朔造砖
《天发神谶碑》
《禅国山碑》
吴国砖文篆书
《谷朗碑》
吴
砖文隶书
国
隶 书
买地劵上的隶书
吴简隶书 ‥‥‥
另外,吴国尚有一些行草书及楷书
《谷朗碑》
砖文隶书
买地劵上的隶书
重点介绍一下锺繇的书法
锺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人,因举为孝廉而走上仕途。
代表作品有: 《宣誓表》 《力命表》 《荐季直表》 《贺捷表》
委 曲 帖
东晋铭刻书法
朱曼妻买地券
五、南朝书法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刘伯宠帖》
王慈《柏酒帖》 《汝比帖》 《翁尊体帖》
王志《喉痛帖》
智永《真草千字文》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刘伯宠帖》
《翁尊体帖》
王志《喉痛帖》
智永《真草千字文》
爨
龙
颜
写经书迹
碑
铭刻书迹
《爨龙颜碑》
《瘗鹤铭》
六、北朝书法 一千多年来,北魏书法一直处于尘封状态
《宣誓表》
《力命表》
《荐季直表》
《贺捷表》
三、西晋书法
《郛休碑》篆额 篆 书
《王君墓神道》篆额
《郛休碑》篆额
《郛休碑》
《任城太守孙夫人碑》
隶
书
《潘宗伯等造桥格题字》
《太公吕望表》 《骠骑将军韩府君神道》
《刘韬墓志》
卫瓘《州民帖》
索靖《月仪帖》
草
书
索靖《出师颂》
索靖《七月帖》
陆机《平复帖》
《 范式碑》碑额
《上尊号奏》碑额
《 受禅表》碑额
《孔羡碑》碑额
《 范式碑》碑额
《上尊号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曹丕篡汉的牌坊:《受禅表》
受禅表
此碑亦称《受禅碑》。
三国魏隶书黄初元年(220)立。
纵270 厘米,横140 厘米,22 行,行49 字。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逊位于魏王曹丕,丕随即登基称帝并改元大魏黄初。
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纪其受汉禅让之事。
《受禅表》与著名的《上尊号碑》并立于许昌南曹魏故城汉献帝庙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庙久废。
《受禅表》与《上尊号碑》同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亦久为世重,故自唐宋以来,迭经著录。
其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如《熹平石经》、《张迁》、《礼器》等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
明郭宗昌《金石史》评其书法同《劝进》,虽小远汉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饰,亦复矫矫。
赵崡亦谓此碑隶法大都与《劝进》同。
王世贞曰:。
余始喜明皇《泰山铭》,见此而恍然自失也。
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
汉如建安,晋三谢,时代所压,故自不可超也。
此语得评书三昧。
(《石墨镌华》)从汉字字体的演变来看,汉末魏初之际,正是由隶变楷的过渡时期.魏初诸刻,承袭汉末《熹平石经》、《鲜于璜》、《张迁》等碑遗绪,在笔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落笔逆锋减少,而变之以单刀直入;收笔重顿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这已经是萌芽时期的楷书的一种特殊笔法。
前人对此己多有论及。
如清孙矿评《受禅表》和《上尊号碑》说:二碑余皆有之,虽磨刓甚,然字犹半可识,真斩钉截铁手也。
率更正书险折法,多从此变出。
杨守敬《学书迩言》亦谓《孔羡》、《范式》、《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
与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吴《谷朗碑》,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折刀头的笔法,字形上亦更似后世的楷书了。
故前人论该碑开魏晋六朝楷书之先河,无疑是确当的。
此碑无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说是王朗撰文,梁鹄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