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牌坊等级
古徽州牌坊的等级和分类

古徽州牌坊的等级和分类
古徽州牌坊如今被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其中,一级牌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级牌坊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级牌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四级牌坊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此同时,古徽州牌坊还被分为三类,即祠堂牌坊、社稷牌坊和历史牌坊。
祠堂牌坊主要建于祖庙,用以祭奠祖先,多以宗室陈室和先人志石等示范先人崇敬守封等门第;社稷牌坊主要建于宗室祠坛社稷祠,以崇拜社稷为主;历史牌坊主要建于历史古迹遗迹等处,以纪念记忆历史古迹遗迹为主。
- 1 -。
牌坊与牌楼及区别

在读侯幼彬的<中国建筑美学>,有一个疑问,就是如何区别牌坊与牌楼,从形体上来看,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是牌坊是石制的,而牌楼似乎都是木制),除此之外,就看不出.是不是从摆放的位置上来区别,还是……啊呀,都是些猜测,希望各位古建高手,给我解惑!陈老师说,坊无屋顶,楼有屋顶。
不过后来我想起来在绍兴那边似乎见过有屋顶的石牌坊,反正叫坊不叫楼,一下就又胡涂了。
不知是否和时代及地方有关呢?我知道北京和南京都有以牌楼为地名的,不知别的还有什么地方也这样?另外,昨夜睡前无事乱翻书,翻到张清常先生(语言学家)所著之《北京街巷名称史话-社会语言学的再探索》中,有一节谈到牌坊的,觉得挺有趣,摘来与诸位共享。
“。
“坊”字作为构成“牌坊”这个词的语素使用,不知“坊”与“牌”是怎样才会产生联系的。
我提出一项揣测请专家指正。
明朝坊之下有牌,牌之下有铺。
依坊之大小,人口之多少而计牌与铺的数目也有多有少,一坊之中或有牌与铺,或缺其一。
从上述史实看出“牌”乃是用于计算坊户籍的一个单位。
向更早的时代追溯,《宋史。
兵志》六“保甲”:“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这可能是牌用于民政的开始?。
就北京城的情况来说,从明朝记录当时街巷及户籍情况的资料开看,只有人口较稠密,户籍基层组织有牌,街道纵横的地区,才有牌坊。
明朝的街巷名称中只东城黄华坊有”牌房胡同“,北居贤坊有”牌坊“,只东城和西城由于牌坊同类的”单牌楼“、”四牌楼“(也就是现代的东单、东四、西单、西四);清朝则在前门大街北端(地处明朝南城)有”五牌楼“。
明朝中城北城人少,户籍基层组织没有牌,街巷地名也没有叫牌坊牌楼的。
我这样来解释”牌“和”坊(房)、楼“作为语素结合成语,或许不够圆满,但跟仅把”牌坊“看成一个词而解释他”带有封建性“相比,或者我的解释倒是从语言结构来谈问题的。
”这倒让我想起来,北京的单牌楼、四牌楼都是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的,单牌楼分别在宣武门大街、崇文门大街和长安街的交点上,四牌楼则分别在宣武门大街和阜成门大街的交点,以及崇文门大街和朝阳门大街的交点上。
石牌楼的分类标准

石牌坊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也就是说牌楼的间柱是高出了明楼的楼顶;冲天式的形式是非常多的,它有雕刻神兽的间柱也有。
二、“不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
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
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
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石牌楼是怎么进行分类的?石牌楼在古代发展的就比较成熟了,在用于表彰功勋、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等方面的一种建筑物,在古代它建于宫廷、寺院、寺庙、道观、陵墓、祠堂、衙署和比较重要的街道路口等地方比较多一些,在现代石牌楼的应用更是增加了不少一些广场、公园、园林、景区、大院、村口、山底等地方。
那么石牌楼的分类标准都有哪些那?一、石牌楼按形式进行划分石牌楼按照形式可以划分为“冲天式”石牌楼和“不出头式”石牌楼。
所谓冲天式石牌楼也叫“柱出头”式牌楼。
它是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楼顶的;所谓“不出头”式牌楼是明楼的楼顶石牌楼的最高峰。
二、石牌楼按间楼数和楼数划分石牌楼按照间楼数可以分为一间二柱的单门石牌楼、三间四柱的三门石牌楼、五间六柱的五门石牌楼、七间八柱的七门石牌楼等,楼顶的楼数也是石牌楼的一个划分标准,有一门一楼石牌楼、一门三楼石牌楼、三门三楼石牌楼、三门五楼石牌楼、五门五楼石牌楼、五门七楼石牌楼等等。
三、石牌楼按建造意图划分石牌楼如果是安装建造意图可以划分为功德牌坊、贞节道德牌坊、标志科举成就牌楼、标志牌楼等,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分法,其他的划分方式比如张玉舰的中国牌坊的故事就将石牌楼分成六种:庙宇牌楼、功德牌楼、百岁牌楼、节孝牌楼、标志牌楼、陵墓牌楼。
北京的牌楼从结构上分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
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称地丁。
中国古建筑牌楼种类及分类构造

中国古建筑牌楼种类及分类构造牌楼是古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别。
在古代,都市街衢的起点与中段,主要街道的交汇处,以及寺观、园林、离宫、陵墓的前面,著名桥梁的两侧,都有牌楼矗立其间,作为建筑群体的标志。
牌楼这种特殊建筑,兼有宫殿、坛庙建筑之辉煌,王宮府邸建筑之华丽,古典园林建筑之精巧,是装饰性很强的建筑。
牌楼亦名牌坊,其种类很多,按建筑材料划分,可分为木质、石质、琉璃、木石混合、木砖混合等数种;按建筑造型分,则可分为柱不出头和柱出头两大类.据有关专家考证,牌楼的产生是与古代民居的出现以及街衢坊巷的形成相联系的。
在古代,随着民居院落的出现,产生了院门.人们在院墙或篱墙合拢处立两根木柱,木柱上端安装横木,叫做“衡门”.这种原始的“衡门”就是柱不出头式牌楼的前身。
后来,人们在门头加板、架椽防雨防腐,进而再安装斗拱檐楼,即成为牌楼式大门。
柱出头式牌楼也是由宅门发展而来的.《史记》有“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号乌头染”的记述。
这种柱子伸出并染成乌头的门,即后来载入宋《营造法式》的乌头门,逐渐演变为棂星门和柱出头式牌楼。
四柱三楼四柱三楼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作为牌楼雏形的宅门(衡门和乌头门),最初只起分隔院落及供宅人出入的作用。
后来,又从宅门中分离出来,建于街巷入口,成了古时划分民居区域的坊巷标志。
牌楼的规制和作用,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最初,它作为宅门出现时规制既小,构造也很简陋;发展为里坊门之后,规制根据需要增大,构造也较其前身复杂,建筑材料亦由木制一种而发展成为木,石或砖木混合等多种。
一些重要街坊门或带纪念性的牌坊在木,瓦、石、彩画工艺上更加讲究,牌楼的间数,也依据需要由单间增至三间、五间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牌坊几乎完全丧失了它作为宅门,坊门的原始作用,成为一种纯装饰性或纯标志性建筑。
六柱五楼柱出头牌楼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四柱五楼柱不出头牌楼(一)、柱出头式木牌楼柱出头式木牌楼,有二柱单间一楼,二柱冲天带跨楼,四柱三间三楼,八柱五间五楼等数种.其中有代表性的四柱三间三楼和二柱冲天带跨楼两种!二柱三楼柱不出头牌楼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1.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牌楼平面呈一字形,四根柱,中间两根中柱,两侧两根边柱。
浅谈中国古代牌坊

浅谈中国古代牌坊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
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牌坊在古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门的称谓,但是到什么时候确定它为牌坊的呢,这要从唐代说起。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
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老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的种类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
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如果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牌坊之最最多的城市: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目前北京还有新建牌楼百余座。
论牌坊的文化意义以及内涵(下)

《论牌坊的文化意义以及内涵(下)》摘要:由于立牌坊能让人“美名远扬”、“流芳百世”因此,常被用来旌表褒奖功臣、良将、贤士、科甲俊才、节妇、孝子、善人、义士等,“学而优则仕”、“荣华富贵”、“青云直上”、“官运亨通”、“流芳百世”等等,这些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人生理念,在牌坊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松、鹤、龟、麒麟、荷花、荷叶、牡丹、如意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花卉和器物也常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丰富内涵(上接)11期第130页三、牌坊的社会功能1、是旌表褒奖功能。
由于立牌坊能让人“美名远扬”、“流芳百世”因此,常被用来旌表褒奖功臣、良将、贤士、科甲俊才、节妇、孝子、善人、义士等。
2、是道德教化功能。
牌坊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即是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一个象征性建筑符号,是封建道德礼教的物化。
3、是空间分界功能。
牌坊的树立,限定并收缩了空间,赋予了空间某种意义。
通过树立牌坊,将一个区域的空间划分为两个或几个部分,既划定了空间,又营造了气氛,使人们每经过一座牌坊,不论从心理上还是物理上都会有另一番感觉,仿佛感到是进人了一个新的区域,新的空间,从而达到了空间分界的目的。
4、是情感承载功能。
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不论哪一座牌坊,无一不蕴含和表达着人们的复杂情感,或缅怀,或表彰,或同情,或祝福,或敬仰,或崇拜,或颂扬,或仰慕,或哀悼,或引以为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一座牌坊都是人们某一种或几种特定情感的物化。
5、是纪念追思功能。
牌坊虽属“建筑”之列,但它又与碑有相通之处,可以用以记载已发生过的有关事情,可以刻载坊主的姓名、科第、官爵、立坊人的姓名、科第、官爵及立坊的时间等文字,还可以刻载坊主的业绩、功勋、所获荣誉恩宠及对坊主的旌表、颂扬、纪念等方面的文字,因此立牌坊犹如树碑一样,常被人们用来表示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或对先贤或先人的纪念和追思。
6、是炫耀标榜功能。
牌坊多立于人们往来必经之处和热闹繁华的大庭广众之地,牌坊既能刻载文字,又形态优美,备受人们注目,是用以炫耀标榜的最好载体。
牌坊的分类

牌坊的分类牌坊的分类标准可以是建筑形制,也可以是功用。
牌坊源于坊门,坊门的基本功用是地方标志,坊门的表彰功用源于汉代的“榜其闾里”,当一个坊里内的人做了体现“嘉德懿行”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政府就会加以表彰,把褒扬的榜文悬挂在坊门之上,这个坊门就成了具有纪念作用的牌坊。
国家有了什么重要文告,坊门又成了告示牌。
到南宋以后,牌坊作为地方标志的作用消弱,其宗教、道德、褒扬等作用则得到极大发扬。
牌坊的类别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从功能上分,可以有以下几类。
宗教祭祀:用于宗教祭祀的牌坊主要是寺庙前的牌坊和陵墓神道牌坊。
香山卧佛寺牌坊榜文是“同参密藏”,牛街清真寺牌坊榜文“达天俊路”,表达的是人们的崇拜心情。
北京东岳庙前有琉璃牌坊,据说是明代万历年间,由宫中太监们集资建造的。
尽管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但这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牌楼依然保存完好。
牌楼正间上方的石匾宽2.8米,高0.9米,榜文南面是“秩祀岱宗”,北面是“永延帝祚”,既有地方标志,也有祝愿。
这类牌坊数量众多。
表彰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牌坊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如孝义坊、忠义坊、贞节坊等,建立功名光宗耀祖也合乎中国道德标准,所以功名坊也可归入此类。
例如苏州天平山高义园牌坊,乾隆御赐,表彰范仲淹及其后人,还有安徽歙县忠烈祠牌坊。
广东中山“孝义坊”。
牌坊建于宋代,为表彰赤坎村阮与子割肋救父事迹而受朝庭恩准建造。
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牌坊正面为″孝义坊″,背面为“力孝遗芳。
北京文丞相祠牌坊。
明洪武九年(1376年),北平按察使为纪念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在文天祥被关监狱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文丞相祠”,并在府学胡同的两头各立了一座木牌坊,东口题“教忠坊”,西口题“育贤坊”。
衡山忠烈祠牌坊。
忠烈祠的正门是一座三拱单檐石牌坊,其后是标志性建筑“七七”纪念塔。
塔的造型为一大四小的五颗炮弹,象征着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同抗日。
台北忠烈祠牌坊。
忠烈祠位于北安路上,为一传统中国式建筑,壮观而肃穆,于1969年落成,后有青山为伴,前有基隆河堤,经过圆环花圃时,可清晰看见“忠烈祠”大牌坊,旁有“成仁”、“取义”横题。
古建风华:牌坊有几种等级?

古建风华:牌坊有几种等级?牌坊也叫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一种非常独特的礼制建筑类型,牌坊有功德牌坊,主要用来表彰人的丰功伟绩,或者起到某种纪念意义。
或者是在城乡区域中起到标志性作用的牌坊,还有在陵墓中起到哀悼追思意义的陵墓坊。
另外,在殿堂、庙宇等大建筑群中有一种牌坊,单纯表示装饰性意义,悬挂具有纪念意义的牌匾,一般常见的是四柱三间的牌坊居多。
牌坊结构形式分类牌楼建筑从结构形式上分两类。
一种叫做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分为二柱一间一楼、二柱一间三楼、四柱三间三楼、四柱三间七楼等形式。
如上图:晋祠对越枋。
另外一类叫冲天式,别名柱出头式。
也分为一间二柱一楼、三间四柱三楼、六柱五间五楼等形式,这类牌楼的间柱要高出明楼楼顶的牌坊。
如图:太原文庙棂星门间和楼的定义所谓的“间”,就是由两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之为“间”。
太原文庙是四柱三间的建筑形式,因为是四根柱子,从而组成了三间,所以叫“三间四柱”。
所谓的“楼”是指有屋檐的部分,还是以太原文庙牌坊为例,一共有三个有屋檐的部分,中间最高的叫做“明楼”或主楼,两边低的部分叫做“次楼”。
所以叫3楼。
牌坊等级礼制类牌坊的等级分为四等,第一御赐牌坊,第二恩荣牌坊,第三圣旨牌坊和第四赐赠牌坊。
第一:御赐牌坊,由皇帝下旨国库出钱建造;第二:恩荣牌坊,由皇帝下旨地方出钱建造;第三:圣旨牌坊,由皇帝下旨,官员或乡绅自己出钱建造;第四:赐赠牌坊,皇帝口谕,还是官员或乡绅自己出钱建造。
根据材质和楼数等级划分,牌楼的材质有:木、石、砖、琉璃,其中以黄琉璃顶的牌楼等级最高。
楼层数为一、三、五、七、九的单数。
古代帝王以九为最尊贵的数字,所以楼数越高,开间越多,用材质越好,等级越高。
以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为例:四柱三间七楼,屋顶是金色琉璃瓦,主楼歇山顶,檐口下方是琉璃仿木结构的五彩斗拱,中间额枋上是乾隆皇帝亲自书写“圜桥教泽”匾额,次楼使用琉璃拼接的琉璃龙纹,下面基座使用汉白玉石,可以看出这个御赐牌坊等级非常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牌坊等级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牌坊的等级1、牌坊的起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
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说,门是牌坊的老祖宗。
牌楼也叫牌坊,汉族传统建筑之一。
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
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
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
汉代曰阙。
在城门外建阙台防洪。
阙上建观。
三国时期,曹操在宫廷外建坊,牌坊即坊门。
宋代以前,牌坊主要用于祭天、祀孔。
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的牌坊明显多起来并形成特色,“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
……清代牌坊之制,亦与殿屋桥梁同,经工部定制做法[2],其形制以木构为主,木构以柱额构成若干间,额上施斗拱,其上盖瓦顶,石牌楼仍以石模仿木牌楼者,因材料之不同,遂产生风趣迥异之比例”。
在民间,以徽州牌坊最为着名。
近现代,牌楼曾作为多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视线。
其中1867年世博会中国馆牌楼使用木、竹和麦秆等材料,造型简单,令人赏心悦目;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中国馆以一座精心雕凿、涂饰的全木牌楼为正门,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和各国参展官员;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牌楼外形仿造国子监琉璃牌楼,气势恢弘。
2、建筑形式从形式上分,牌楼只有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另一类是"不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如果分得再细一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的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
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
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
宫苑之内的牌楼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3、牌坊的样式演变而随着牌坊的样式由简单到复杂,由造型单一到花式繁多,由形体规模窄小低矮到形体规模高大宏伟壮观,牌坊的发展由此而进人了鼎盛期。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牌坊具有特殊的功能,故而虽然牌坊的形制由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规模也由小而变得越来越大,但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明清时期,对牌坊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它是由各级官府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来控制的一种官方行为,并不是有钱就可以建造,想建就建,想用什么形制就可用什么形制,想建成多大规模就建成多大规模的,而是对允不允许造,允许造什么样的,可以用几根柱、盖几个楼都有明确规定。
首先制式上,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五间六柱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用三间四柱七楼。
像孔林的"万古长春"坊使用五间六柱五楼,仅是一个破例,但是只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才能获得这样的殊荣。
至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长方形式的八脚牌坊和")一K"字形态的六脚牌坊,实际上都只是四柱牌坊的变异形态而已,而不是封建礼制规范所给予这些立坊人所享有的殊荣,均是私自建的。
如安徽歙县的徐国八角牌坊。
4、封建等级的限制牌坊依据旌表的内容分为标志性坊、功名牌坊(或仕科坊,专属科举榜样)、节烈牌坊(或贞节坊,专属女性)、仁义牌坊(或忠义坊,专属道德楷模)、功德牌坊(军功或政绩)等种类。
在根据当时的规定,凡通过岁贡、恩贡、拔贡、优贡、例贡、副贡等形式被贡举人国子监读书也即由府、州、学贡献给皇帝的生员,以及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才,可在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地方官府按规定官方出资建功名坊。
关于这一点,清《太仓州志》有明确记载,云:"按牌坊坊盖表厥里居遗意,国制凡贡生、举人、进士,官授牌坊银。
则是岁贡以上,皆得建坊,不必功德巍巍也。
"这些获得了功名、但"不必功德巍巍"者建造牌坊,虽由当地官府批准和出资,但当地官府是按朝廷的规定办的,因此其审批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制定规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
“徽州第一坊”之称的许国大学士坊,是仕科牌坊的代表,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为八角牌楼,为表彰“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设。
据《明史》记载,许国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历任礼部、吏部、事詹事府、东阁大学士等职衔,因为功勋卓着,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谥文穆。
为他所立的牌坊成为仕科的典型代表。
至于对想以道德气节高尚、军功政绩卓着立贞节牌坊、仁义牌坊、功德牌坊,则要求就更严,事先须经当地官府查核事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经皇帝审查恩准后,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
徽州最小的牌坊是双孝节坊,高米,宽米,建于嘉庆年间,为旌表许俊业继妻金氏妾贺氏而设。
许俊业出外经商,生意受挫,生活潦倒,客死异乡。
金氏和贺氏纳鞋底持家,在穷困愁苦中了却一生。
乡人在清点遗物中找到两人辛苦积攒下的些许纹银,向官府请旌获准后用这些钱建了坊。
忠义牌坊中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旌表诰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即用员外鲍均。
”鲍淑芳,清代徽商巨富,朝廷委以盐运使司职衔,总商两淮盐务。
乐善好施坊和其他六座牌坊组成了着名的棠樾牌坊群,它属于徽州棠樾鲍氏家族。
这七座牌坊,最早的建于明永乐18年(1420),最晚的清嘉庆25年(1820)修成,历经二个朝代、400年,无论是从西向东还是从东向西都是按“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其中表忠两座,表孝三座,表节两座。
它们成为徽州牌坊文化的典型代表。
国难之时,国家往往重捐输赈灾的义士。
而族人之间的相互帮衬扶持,则是宗族繁盛的重要保证。
东门许氏宗族认为,“节义者,天地之正气,士人之德行,非所望于妇人女子者也……吾宗以忠义传家,而立节守义者亦多。
”[13]明经胡氏说:“仁人正谊不谋利,儒者重义而轻财。
然仁爱先以亲亲,孝友终于任恤。
……倘有好义子孙,捐义产以济孤寡,置书田以助寒儒,请阖族斯文迎祭以荣之,以重义也。
”[14]解放后拆毁的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十二座牌坊中,即有一座是清朝皇帝旌表江南六大富豪之一胡贯三的“乐善好施”义行坊。
节孝的约束直接来源于对良好道德的崇尚。
“人子于父母,不得不愉色婉容,以欢其情;承颜顺意,以适其志;或其惑于宠嬖,厚于庶孽,而情有不均,为之子者,但当逆来顺受而已,不敢与之较也……古人于父母之所爱者亦爱之,父母之所恶亦恶之,正为此耳。
”因此,节孝牌坊也是三类牌坊中数量最多的。
“乡土礼法”的形成受到新安理学的影响,得到商人的追捧,并因为徽商的社会主流地位而置于社会生活的中心。
它影响着光宗耀祖的人生最高目的,也导致徽商相互攀比的社会心理。
经济能力也是徽州建坊的根本原因。
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孝子、贤臣、节妇、义夫,即使成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旌表立坊,一定的经济基础最终成就了一座座牌坊。
从这些牌坊看,所表彰的人物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族。
那么,什么原因决定可以旌表或不能立碑呢大体可以说,宗法制度、乡土礼法和经济因素是建碑立坊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对于牌坊的建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宗族是一种由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人群的共同体。
它通过建立组织和一套完整的制度,谋求并维护宗族的社会地位及特权。
明隆庆前后,朝廷大力推行乡约,很多宗族借机建立宗族性的乡约,所立乡约规条与宗法家法合二为一,宗族从而成为控制乡里的教化机构。
从明初朱元璋起就已经对旌表妇女的年龄有了限制,要求守节不嫁至少二十年。
[74]至乾隆初,请旌节妇人数之多以致节孝祠已腾不出更多的地方来安放致祭的牌位。
[75]于是,乾隆十四年(1749)再把请旌妇女分等,一“节而孝廉,或能教子成立,或贫无依靠,艰苦自守,着于闾阎,非寻常可比者”;另一“循分守节以老者”。
[76]在族人的心目中,殉夫的烈女固然可嘉,抚养后代责任更为重大。
“固为难得,若无子不娶,绝先祖嗣,乃不孝之大者。
”由皇帝下圣旨恩准建牌坊始自明太祖朱元璋,这一点,在《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中有明确记载,云:"洪武二十一年(1388),廷试进士赐任亨泰等及第出身,有差上命,有司建状元坊以族之。
圣旨建坊自此始。
"自此以后,由皇帝下圣旨建造的牌坊,成为臣民所获得的最高等级的荣誉,对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方都是至高无上的殊荣。
牌坊由此而发展演变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加强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立牌坊也由此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有效的统治方法。
在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里,牌坊是不准随便造的,都要经过皇帝亲自批准。
每个牌坊的中间都有一块字匾,那就牌坊等级的象征。
牌坊一般有四个等级。
第一御制牌坊:御制牌坊为最高级别。
它是由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
第二恩荣牌坊:恩荣牌坊为第二级别。
它是由皇帝下旨,地方财政出资建造。
第三圣旨牌坊:圣旨牌坊为第三级别。
它是由皇帝下旨,自己出资建造的。
第四赐赠(敕chi建)牌坊:赐赠牌坊为第四级别。
它是由皇帝口头同意,自已出资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