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注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注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朝代:宋代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枝,另一枝,有“使……‘别枝’”之意。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xi&agra一ve;n):出现,展现。

【翻译】树上睡梦中的喜鹊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了,以为天亮了,从一根树枝跳到了另一根树枝上;轻轻吹拂的夜风不时送来蝉儿的阵阵鸣叫。

田野里稻花的芳一香阵阵飘来,喧闹的蛙儿好像在诉说着丰收的年景。

天边偶尔还可以看得见点点星光在闪烁,转眼之间山前竟然稀稀疏疏地下起了雨来。

赶紧避雨吧,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拐过一段弯路跑到小溪的桥上,嘿,土地庙树林边的那家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眼前。

【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一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曾采取过各种强兵富国措施。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因此,曾长期闲居江西农村,熟悉了乡村生活。

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

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

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 “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一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以及句解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以及句解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中年时期所作,那个时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被免罢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溪头一作:溪桥)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句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

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前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以下是整理的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朝代: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枝,另一枝,有“使……‘别枝’”之意。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出现,展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1】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赏析2】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与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与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与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与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地平线上的月亮升到树顶,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凉爽的晚风似乎传到了远处的蝉。

在稻花香中,人们谈论着一年的收成,耳边一片蛙鸣,仿佛在一个丰收年。

以前茅店在森林附近,路转西樵。

翻译:皎洁的月光掠过枝头,吓得枝头的喜鹊直跳,凉爽的晚风仿佛听到了远处的蝉鸣。

田野里稻花和青蛙的香味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个丰收年。

几颗星星在天空中闪烁,山前开始下起了毛毛雨。

老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边,路拐到小溪源头时,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注释:1、旧时:往日。

2、西江月:词牌名。

3.不要被树枝惊到:惊扰喜鹊飞离树枝。

4.谢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会,土地庙。

古时候村里有一棵社稷树,是祭祀神灵的地方,所以叫社稷林。

5、鸣蝉:蝉叫声。

6.茅店:茅草搭建的乡村客栈。

7、见:同“现”,显现,出现。

8.黄沙:黄沙岭,江西上饶以西。

赏析一:这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一首咏物诗。

这首词描述了人们熟悉的月亮、鸟、蝉、青蛙、星星、雨、商店和桥梁。

但诗人巧妙地组织了这个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就显得不平常了。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夜间的鸣叫声不一样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异常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然而,诗人所描绘的夏日风景并未就此结束。

如果说上阙不是对辽阔夏日景色的描写,那么下阙显然是胜利者,因为它的动荡变化和柳荫的旋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鉴赏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
》(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Nhomakorabea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