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工业化国家迅速调整其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强调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并致力于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也具备良好的制造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制造业应瞄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一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二是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四是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五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要提高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完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帮助工业化、积极推广建设工业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共生体系,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业机遇挑战对策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dustry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80's, with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also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 the emergence of many new trends.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quickly adjust i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a renewed emphasis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but also have good manufacturing infrastructure and skills.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should be aim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a new direction: First,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econd i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ee is to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status of ; are four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ive are to promote Chinese manufacturing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To improv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e must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s,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s in order to assis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finally reached a perfect symbiotic system, implementation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heal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economic globalization,opportunity,challenge,countermeasure

目录

一、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现状 (1)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1)

(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现状 (2)

二、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全球化下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4)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下的机遇 (4)

(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下的问题与挑战 (7)

三、促进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0)

(一)加快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11)

(二)增强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 (11)

(三)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 (12)

(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12)

(五)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13)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向 (13)

(一)立足国际化,促进国内制造业升级 (13)

(二)确立整体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 (14)

(三)坚持多样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14)

(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发展能力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在深度和广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增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对于一个政治影响日益扩大、经济体量增长迅速崛起大国,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一方面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异常严峻的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现状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从而使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是,经济资源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经济合作日益加深,整个经济呈现出一种全球化趋势。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充分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和富国强民之本。任何一个大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做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实际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4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

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五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大概35%。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于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人均生产仅4万美元,只是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的人用的比较多。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缺点有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装备制造业,在我们国家之占26%,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我们进口的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将近一半左右,集成电路95%要进口,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70%依赖进口。我们出口的是中低端产品,即使少数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劳动也是劳动密集型或来料加工型的,而进口的是高新技术产品。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进口出口是平衡的。但是中国出口是以初期产品和一般的机电产品,工业制成品为主,而进口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中国制造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因为我们要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必须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们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着一个个的增长奇迹。但是,近年来,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制造业增速有明显的放缓的趋势。

第一个迹象是反映制造业景气的指数连续下滑。根据制造业PMI指数来判定,如果PMI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

业经济总体衰退。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1月9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2月份PMI指数为41.2%已连续三个月低于50%。一旦该指数跌到了50%以下,则预示着制造业将陷入衰退。根据12月份的PMI数据,除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略高于50%以外,其余各项指数均低于50%,尤其以新出口订单指数为最低。在所统计的20个行业中,只有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指数高于50%,其余行业均低于5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10个行业不足40%。目前PMI指数下滑的趋势,显示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冷趋势。

项目2008年10月2008年11月2008年12月PMI(%)44.638.841.2

生产指数44.335.539.4

新订单指数41.732.337.3

新出口订单指数41.429.030.7

采购量指数42.434.236.2

购进价格指数32.326.632.7表1-1 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第二个迹象是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正逐渐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2月公布的国内工业企业的利润情况,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上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4.9%,增幅同比回落很大。

在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除了石油、钢铁、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矿等5个上游行业的利润有显著增长外,其余34个大类行业的利润增长幅度不大。

产品名称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纱万吨2148.9 3.9

布亿米710.0 5.1

化学纤维万吨2415.00.1

成品糖万吨1449.5140

卷烟亿支22198.8 3.5

彩色电视机万台9033.1 6.5

家用电冰箱万台4756.98.2

房间空气调节器万台8230.9 2.7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亿吨标准煤26.0 5.2

原煤亿吨27.93 4.1

原油亿吨 1.90 2.2

天然气亿立方米760.89.9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34668.8 5.6

其中:火电亿千瓦小时27900.8 2.5

水电亿千瓦小时5851.920.6

粗钢万吨50091.5 2.4

钢材万吨58488.1 3.4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2520.3 5.9

其中:精炼铜(铜)万吨378.910.1

电解铝万吨1317.6 6.8

氧化铝万吨2278.217.0

水泥亿吨14.0 2.9

硫酸万吨5132.7-5.2

纯碱万吨1881.3 6.6

烧碱万吨1852.1 5.3

乙烯万吨998.3-2.9

化肥(折100%)万吨6012.7 3.2

发电设备万千瓦13319.4 2.5

汽车万辆934.55 5.1

其中:轿车万辆503.7 5.0

大中型拖拉机万台21.7 6.9

集成电路亿块417.1 1.3

程控交换机万线4584.0-14.9

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55964.0 2.0

微型电子计算机万台13666.613.2

表1-2 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从上述信息看,制造业增速放缓的迹象比较明显。如果从PMI指数构成的变化来看,制造业增长乏力的迹象尤其明显。制造业放缓中所体现的潜在风险,仍然值得高度重视。

二、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下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下的机遇

1、全球化市场经济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

(1)提高了我国就业率,优化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而建立起来的新产业,自然会提供一定的新的就业岗位,增加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目前转入我国的产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制

造业,其新雇佣的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基本上都会由我国的劳动力担任。另外,由于新产业的转入,国内需要成立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若再加上这些企业新雇佣的职工,国内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则更多。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国之一,那么我国就业机会的增加将会十分显著。

无论是新转入的产业还是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的建立,都会使得原本闲置的资金、土地、厂房等资源重新投入使用,能解决部分资源的闲置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不断增长,进而改善企业内部效率。新转入的产业还会加剧国内产业的竞争,从而产业内各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竞相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生产的经营效率。

(2)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结构和技术构成,增强了我国竞争力

国际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我国作为一个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但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借助国际产业转移,便能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有效的实现二次产业的快速升级。随着外资在我国产业分布的变化,我国实现了农业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和规模式经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公用服务业、城市商业建设、饮食业等第二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作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可以抓住这一机会,与有资金、有技术的大型跨国公司合作,把国外成熟的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吸引进来,武装一部分具有优势的制造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新的制造业技术优势;同时,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共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全球化市场经济改变了制造业的整体格局和生态环境

(1)中国制造业基本满足了全球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的跨国活动迅速发展,全球制造能力进步扩张,出现全球性能力过剩的局面,产能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新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的同时,市场饱和周期也在缩短。同时,随着货运、集装箱运输以及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产品的销售半径不断增大,制造商必须面对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下的全球用户。进入21世纪全球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制造业而临全球性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挑战。

日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和标准产品大量需求并存的局面。市场和国情要求我们方面要努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主动推进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另一方面,也继续通过大规模生产方式,高效低成本地生产价廉物美的标准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具有模块化特征的产品。如IT产品、家用电器、服装,汽车等,则应通过规模化生产的基础础要素——标准化、专业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大规模订制生产,高效低

成本地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2)中国制造业融入了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给制造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竟争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利用全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进行的产业国际分工,使制造业企业能够迅速成长。在对全球资金和技术资源吸引力强、产业内国际分工活跃的领域与区域,随着制造能力、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逐渐形成了产业生态系统。而新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生态系统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并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成员之间有着共生、共荣、竞争、合作等复杂的关系。以往那种企业之间的对抗性竞争被协同竞争所取代,用户、供应商、研发中心、制造商、营销商和服务商等具有互补性的企业间建立紧密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彼此间通过竞争优选,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业链中的企业既合作又竞争,专业化、柔性化生产相统一,制造质量更高,制造成本更低,应变能力更强。

当前,我国开始形成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生态链或产业生态圈,使中国的部分地区逐渐成为世界最理想的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制造基地。21世纪产业生态环境将成为比劳动力成本更为重要的综合竞争因素,是制造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对全球盗源吸引力的综合条件只有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环境,积极参与世界级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主干企业以及其他主要世界制造中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才能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进步发展。

3、全球化经济改变了制造业的材料与工艺,改变了制造业的结构、服务领域和制造模式

(1)信息与网络技术引起了产品制造过程和制造业的革命

信息这一要素正迅速成为现代制造系统的主导因素,并对制造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制造业也是信息产业。它加工、处理信息,将制造信息录制、物化在原材料和毛坏上,使之转化为产品。现代制造业.尤其对于高科技、深加工企业,共主要投入己不再是材料和能源,而是信息和知识: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实际上也是某种形式的信息,即产品信息和制透信息术来的产品是基于机械电子一体化的信息和智能产品,未来的制造技术将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信息技术将贯穿整个制造业。

当前,电子商务、电子企业、电子制造,电子自动化、网上服务、网上技术支持、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等,使得制造过程日益全球化今天的制造技术是网络化的全球制造技术,通过网络不断更新和扩大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将成为制造和再制造的一种重要乃至主要方式。利用网络,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与生产管理等活动乃至整个业务流程中充分享用全球资源,快速调集有机整合与高效利

用有关制造资源。同时,必然导致制造过程与组织的分散化、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抛弃传统的生产方式。集中于自己最有竟争力的核心业务,通过网络化的协作与竞争,构建制造联盟。实现资源互补和业务协同合作。建立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制造枝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精良生产及智能制造等现代制造系统,将进一步促进未来制造业的发展。

(2)科学技术创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改变了制造业的服务领域与产业结构

制造业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经过了原始制造、作坊式手工生产、机器大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自动生产线,发展到当今的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模式。通信普及和计算机出现,尤其是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出现引起了制造业新的革命,机械电子学和机电体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飞业、宇航工业等的诞生;目前,人类在合成化工、能源与环保、材料与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网络、科学仪器与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与微机电系统等技术领域获利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就,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改变了制造业的服务领域与产业结构,制造模式也发展为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

(3)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传统的制造模式

传统制造业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靠企业规模、产品批量、产品结构标准化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获得低成本、高质量和高生产率但标准的产品设计却难以满足顾客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随着顾客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大批量同一造型的产品将被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的产品所替代.功能性产品将被功能艺术性产品所替代微电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制造技术向数字控制的方向发展。柔性制造单元、柔性生产线、计算机变成制造及精益生产等相继问世,制造技术由此进入了面向市场多样需求的柔性生产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柔性、智能、敬捷、精益、绿色、艺术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先进制造新时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将成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新型生产方式。

(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下的问题与挑战

1、成本上升。

(1)人力资本成本

国际巨头在中国建立了加工制造基地后,必然要推进企业的本土化建设,需要一些高管人员帮助管理企业。由于企业刚刚建立,国际巨头压根谈不上自行培养一说,因而只有向国内企业的高层管理员抛“绣球”。众所周知,国内企业的

工作环境本来就不怎么好,而且管理人员的薪金,另一方面又能提供有诱惑力的薪金,另一方面又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设计,这两点,国内本土企业都无法提供,至少是不到跨国企业提供的水平。跨国企业提供的这些待遇,特别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设计的待遇,不能不让那些相比之下既囊中羞涩,又急于施展自己抱负的国内高管人员发之心动。于是,高管人员的跳槽也就无法避免了。作为一各人力资本,企业高管人员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一旦离开原有企业,会在降低原企业竞争能力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其投奔的重点。而企业要想留住高管人员,就必须提高与向其抛出绣球的企业相当的待遇,付出很大的人力资本成本,否则,只能任其走人。

(2)劳动力成本

由于大量国外加工制造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导致以劳动力特别是熟练工人需要的大量增加,则这一要素的价格也会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在劳动力需求持续增加的基础上,劳动力价格也即工人的工资也会有一定的增长。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3)公共关系成本

包括企业取悦顾客和政府的成本上升的压力,随着国外大批加工制造企业的进入,势必会造成国内产能的急速上升,造成产品供求不平衡局面。中国本土企业在品牌知名度,质量等方面又不及国外同行,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本土企业只能通过广告,市场推广等方式,提高自己产品在销售心中的认识度和知名度,以期能够藉此促进消费者购买,或者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除了取悦消费者以外,企业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政府进行公关活动。在国外企业还没有进入以前,本土企业特别是较为优秀的企业可以说是政府部门的香饽饽,企业无需花费多少公关成本就可以获得某些优惠政策,但随着政府招商引资企业的不断增加,政府对企业的优惠重心已经放在了外商投资企业身上。本土企业想要获得某些优惠条件和政策就没有以前那么从容了,必须进行必要的公关活动。无疑,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压力。

(4)相对成本

相对成本上升压力主要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企业来华建造加工制造工厂,而采取的对外资加工制造企业一系列的政策和税收上的优惠,而相对造成了本土企业运营成本上升的压力。为了迎合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基地,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我国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忙于招商引资,并且各个地方之间相互竞争,并为外资进入当地做出许多承诺。而此同时,中国的很多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却在为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而奋斗。

2、增长方式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1980—2000年中国能源密度有了大幅度下降,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每万元GDP的能耗64%,年均节能率达4.6%;而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经和组织平均下将20%,但是,能耗消费弹性系数自2002年起,资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0年起均大于1。

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次高增长时期都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为标志发生转折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难免再次陷入传统的循环。另外,这一轮短缺发生的背景不同,表现方式也有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总量远大于以往,对国际市场的供求格局和价格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矛盾也比以往更为突出。例如,2003年中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钢铁,水泥,氧化铝分别占有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40%,25%,尤其是有些资源产品增量部分所占的比例更大,其价格也随之上扬,进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较打的代价。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耗高,能源高,环境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主要好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中国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这项但程度的环境透支。仅一大气污染情况为例,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

由于中华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还可能维持详相当一段时间。因此,从中长期开看能源,资源,环境将明显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从来不像现在那样突出,今后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方式一走到了尽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3、产品的附加价值偏低,在国际分工处于低端位置。

近年来,中国多数行业保持了增加值率平稳会丧失的态势,但总体上,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11.7个百分点。尤其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其增加值率仅22%,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35%。

但是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的制造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国内企业或者通过零部件进口组装实现生产,或者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国内企业只能在产业链低端位置获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增加值率因此被限制在较低水平。

从全球制造业重心得历史更迭及其相关国家制造业加速发展的机制看,欧、美历史上制造业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确定是依靠着原始型的技术创新,日本等国20世纪60-80年代制造业的崛起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是凭借管理创新和应

运技术的创新,而中国是借助加工组装环节的低成本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之一。中国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位置,附加价值也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的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4、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得危险。中国中高技术产业的比例,居世界第22位,也明显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这与制造业全球第四的地位极不相称。

导致中国工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技术水平落后,以及附加值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制造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中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只占全球得0.3%。中国全社会的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国内生产值的比例为1%,远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目前,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萎缩态势,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

5、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比之下,中国的法律体制在规范不正当竞争行为、执法手段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从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你和产业资本不断进入我国,为我们带来商机的同时,资本主义的本性也日益显露出来。他们依靠雄厚的资本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而中国的法律体制不完善,给了资本主义国家可趁之机,、现在许多本土企业,品牌还是以前的品牌,但是股份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或者完全外资独揽,有的甚至品牌也已消失。这种不正当竞争行危害了本土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这种情况就使得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三、促进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一)加快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

的方针和行动纲领,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水平,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传统产业如果抓住计算机技术出现后所引起的数控技术产生的契机,如果把信息技术与企业产品结合并实现产品创新,如果利用信息系统用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柔性化替代一味的规模生产,那么传统产业就能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工业“增量”结构。在工业增量上,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装备,从而使新增工业走上电子化、网络化之路,从而提高工业“增量”的起点,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第三,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能力。要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也是实现企业与市场甚至与客户紧密联系的手段。加快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要坚持信息技术要与现代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并贯穿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从而提高广大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才能真正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同时也有利于信息化本身的推进;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 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鼓励中国企业发展自主技术,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自主创新重在“自主”,即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不等于“纯国产”,核心技术并不都是源自本国的技术发明,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在国力和科技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注重同中求异,正向求反,多向辐射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要注重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结构化、图表化,鼓励猜测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要注重积累表象,启发联想,大胆想象的形象思维的培养;要注重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运用软件工具和建模工具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的培养。

(三)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整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和系统成套能力不够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要素制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要明确发展目标。各地、各有关企业要从本地、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理清发展思路。通过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自主创新和重点突破,相互结合、整体推进,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要突出发展重点,立足我省特色优势,结合产业进步方向,重点发展重大关键及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气机械、现代仪器仪表等产业。装备制造业要大发展,必须遵循规律,努力做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开放发展。要通过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政策引导等,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要加快培养适用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多渠道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强化人才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使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成为许多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大国。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从组装加工开始,制造能力不断提高,部分产业已逐渐发展成能够接受高技术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以至形成了国际竞争力相当强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国外的产业转移主要是采用DEM方式进行,国内制造企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以代理加工贴牌生产为主,还没有形成自主的品牌,因此利润低下、竞争激烈,要受到国际贸易种种壁垒限制;粗放式的制造与,经营也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的限制,继续扩张,难以为继。中国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缺乏符合要求的配套能力,这样,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中国经济拉动的效应就是极其有限的。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应该在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人力推进产业集样化进程,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配套体系,这将是加快外

来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是一种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的、以众多相关企业为网络集聚的新型的组织形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凭借地域集中、企业密集、专业配套协作,使基础设施与其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取得“集聚效应”,有利于把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动工业化进程。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政府部门不宜直接介入和干预,但要增强服务意识,搞好服务。一是不断改善和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集群的公共要素的投入。二是支持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咨询培训、信息化、物流和电子商务五大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三是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完善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围绕企业集群做好社会化服务。四是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职工培训、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重视培养和引进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帮助企业培养一批有胆识、懂管理的高素质企业家,充分发挥企业家在集群中的作用。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五)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大力改善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软实力”的竞争,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使之与成本、市场优势更紧密地结合,增强我国的吸引力。要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特别是要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改善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焕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完善完善的法律制度去规范,才能发挥它巨大的潜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充满微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呼唤并依靠着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建设的发展与变革。法制建设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向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形势下,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就必须要在统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总体上制造业着重实现以下几个重大的转变。

(一)立足国际化,促进国内制造业升级

目前全球重化工也5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中国,在国内外资本的推动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化的升级特征,国际产业转移与我们的产业

结构升级具有很强的重合性。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准入的进一步开放,我国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之地,国际产业投资向我们总体趋势也显示出多样化的趋势,主要特点还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并行,但是程度速度都在加快。另外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将进入以原材料为主题的重化工也向组装加工业为主的化工业,以工业为主向服务业发展为主的阶段。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升级关系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高技术与先进技术对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同时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全球开放背景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我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更多从有利于参与国际全球化和国际视角的角度出发,从战略高度并且重新整体上考虑我国制造业的全球定位发展问题。在重要的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业、汽车造船等我国还具有相对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着手,培养我们的世界级制造业的产业龙头。为此,一方面制造业要在产业基础、产业配套、技术开发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明确的系统的整体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更多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在与强手的合作和竞争中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实力,并形成产生优势。

(二)确立整体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

提高制造业的高科技化、高效化、高附加值,协调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高技术化充分运用国内外高技术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水平,借用世界新型高科技的成果,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化水平包括五个方面。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装备制造业的一部分程维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品的层次,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程度。提升生产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水平以及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使制造工艺和装备既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又能满足清洁生产需求。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管理现代化。促进企业间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集成,提高产业的成本竞争力。高附加值化制造业的结构不断升级,从原料制造转向加工、制造为主,这个过程分别促使劳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劳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存在着从低到高的差别。制造业的发展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为主。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效益主要是注重于产业技术、质量的升级,而不是技术数量的增加。既采用有利于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生产质量效益,还提高资源环境的质量效益。主要是产业发展不应该加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提高。提高产品的质量,主要在生产节能降耗等生产高品质的产品,使生产的需求产业升级和资源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三)坚持多样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在多样化过程当中着重培育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协调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引进技

术为主,自主开发为辅的制造业技术路径,上世纪80年代主要技术引进主要是依靠外贸引进,90年代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方式成为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但是没有建立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开发为辅的技术路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是相当有限的,技术引进带来的效果和我们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缓慢,赶不上跨国公司对我国技术引进的速度,对于我们提高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

(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发展能力

在空间的布局上协调优化发展,协调制造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应该从单个企业转向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发挥区域密集效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已经表明,高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都要日益通过区域产业方式,通过降低投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的开发效率,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必须这种尊重战略空间布局。将重点企业、产业、地区相结合,最大程度产生规模效益。区域聚集的效应实际来自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也离不开企业群的聚集。国际经验也表明,区域的经济往往靠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众多专业化合作配套的产业群和产业链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当今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个别企业间的竞争了,而是产业的综合实力、产业配套体系的竞争,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的竞争才能大大提高我国制造产业的技术总体实力和水平。中国制造业要发展为跨国企业,并且在参与国际跨国企业竞争中必须要形成众多企业相配套产业链总体的体系,才能够总体上提高制造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东方出版社,2008.

[2]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谢智勇.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李廉水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科学出版社,2008.

[5]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周达.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研究1981-2006.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7]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 Press,1997.

[8]宋养琰刘肖.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 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2(46).

[9]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一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 杨公齐. 国际产业转移、市场经济与区域合作.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 2005(02).

[11] 任巍, 于海燕. 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增强我国国际竞争能力. 价格月刊 , 2005(02).

[12] 赵景峰.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理论视野 , 2005(01).

[13] 翟芳玲, 王珺. 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发展论坛 , 2000(08).

[14] 兴华. 谈谈经济全球化. 中国工会财会 , 2006(02).

[15] 唐林生. “新全球化”:资本主义新阶段论. 江西社会科学 , 2004,(01).

形势和政策-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信现在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一个不愿相信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非常严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残酷。大学生人数多,但是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所以几年来中国大学生数量激增,失业率也上升。其次,虽然企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很多公司不招收应届大学生,因为我们的经验少,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要求的不对口。这些使我们就业更加困难。 就业困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或者不擅长半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次跨专业的绝佳机遇。因为毕业之后一旦涉足某一行业并工作几年,之后的就业方向就很难在发生改变,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人愿意让几年的学习、精力的付出和资本的投入付之东流,都希望自己获得的经验能是以后晋升的资本和筹码,隔行如隔山,一旦再跨专业,就要从头学起;第二,年龄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希望稳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安定下来,跨行就要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的我们早就磨掉了刚毕业时的激情与冲劲,跨行艰难无比。所以说严峻的就业现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挑战更不必说,如何在新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一步一步迈向理想的职业发展道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想让自己在职场上有竞争力,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知识等等。首先,作为学生,至少要有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对开放,没有升学压力的束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那么我们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大一上半年我们可以设定阅读两本计算机的相关书籍、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以我个人为例我在读大一时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那时梦想就是能买一台自己的电脑,可是作为农村的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不能承受的,没办法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这样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台电脑我们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当然不要被网络游戏所吸引。其实只要是需要的,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寻找机会而得到。其次是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我们都知道,但如何能锻炼?要提高这种能力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做促销员、参加社团等集体活动,往往我们参加社团那些内向的、能力不足的学生就成为部分社团干部们锻炼的看客了。如果你的能力交流能力很差的话,先试着表达自己,将自己的意思能够很清楚简洁的表达给别人。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午到食堂吃饭时,总会发现有一些同学打完饭后端着盘子找桌子,他们的标准会是,有自己不认识的同学不做、有异性同学的不做、有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位置不做,找那些空的作为或者是有自己认识的人的作为,为什么?因为从内心来讲我们害怕交流,如果哪天吃饭时对面坐下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吸取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目前我们对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研究不应当停留在解体的原因等一般性研究。我们应十分注意苏联解体前苏共党内利益集团的构成、他们对苏联解体的作用以及苏联解体后他们蜕变为俄罗斯新贵集团的过程。分析这个集团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规律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目前面临的腐败现象同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存在相关。铲除这种利益集团产生的土壤和基础,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崛起才能成为全国人民的信心所在。 中国崛起需要软力量的建构 软力量是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根据“软力量”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它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硬力量和软力量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中国崛起的硬力量部分比软力量部分较早较快提升,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软力量的滞后可能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被疏忽的重要内容。在软力量中,制度因素又比文化因素更易于引起注意。因此,在中国崛起的大战略中,应当形成硬力量和软力量、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平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 中国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崛起的软力量的重要构成。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在于对全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它对全世界文化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确实可以在国际关系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如“中庸”、“仁政”、“王道”等等。道家的哲学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亚洲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天然崇拜正在发生深刻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点使中国崛起具有某种亲和力。 由于中国崛起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中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无须讳言,年轻一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一代)在传统文化承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摘要: 经济发展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扩大社会就业岗位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就业问题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字: 经济形势挑战机遇大学生就业 正文: 近几周来,我每天都会上网进行在线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并听了形势与政策的相关讲座,使我了解了当前中国以及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使我在繁重课业及压力下变得日益淡薄的爱国意识重新被激发起来,本不关心时事的我都由此培养了对政治的浓厚兴趣。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我对当前的形势也有了些微了解,其中最令我关心的要数当前国际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了。因为再过不了多久,我也将走进社会,加入上班族的行列中去,而当前国内就业困难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寻找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至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么多年轻人,既意味着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大军,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好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9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应该用“就业冬天”来描述2009及10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2011到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仍然有极大影响,但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余万人,比2009年增加19万人。 二、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己经形成了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加之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越来越高。 1、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作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们首要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应届毕业生需要经过一个熟练和培训过程,才能熟悉新的岗位,才能发挥其潜能和作用。所以,从短期来看,聘用无经验的新手不如聘用有经验的员工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最为缺乏。尽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学习期间,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xx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xx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xx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待遇等。同时,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因此,“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从现状看,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他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在上述四类银行中,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或历史包袱较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小可暂不讨论;中央银行则无论在现存状态下还是在完全开放情形下,所面临的只是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银行业,关键是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差。我国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只有0.13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是我国的41倍,德国是我国的45倍,英国是我国的40倍,而日本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点就不与其相提并论。 2、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尽管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总资产都相当可观,但人均资本只有2.28万美元,不足美国的12%,英国的15%,仅相当于德国的0.9%,日本的2.2%。所有者权益与贷款的比值,1997年末只有4.2%,在发行了特别国债补充了资本金后也不足6.9%。 3、资产质量差。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而这仅是保守的估计。而国外银行这一指标一般不足8%。因此,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在持续增长,但由于大量的不良资产,利润水平在逐步降低。 4、体制性弊病严重,人浮于事,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就业人员的下岗现象也会普遍化。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员工人数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9.5倍,英国的4.8倍。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5、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其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就会向国际透明化,四大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银行业的全线崩溃。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工业化国家迅速调整其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强调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并致力于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也具备良好的制造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制造业应瞄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一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二是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四是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五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要提高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完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帮助工业化、积极推广建设工业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共生体系,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业机遇挑战对策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dustry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80's, with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also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 the emergence of many new trends.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quickly adjust i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a renewed emphasis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but also have good manufacturing infrastructure and skills.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should be aim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a new direction: First,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econd i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ee is to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status of ; are four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ive are to promote Chinese manufacturing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To improv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e must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s,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s in order to assis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finally reached a perfect symbiotic system, implementation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heal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economic globalization,opportunity,challenge,countermeasure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其一,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 其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浅谈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浅谈中国面临的 机遇和挑战 学院:XXXXX学院 专业:XXXXXX

班级: XXXXXX班 姓名:桃李华年 学号:XXXXXXXXX 浅谈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从美苏两极格局,再到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旧格局终结,世界再转向多极化发展。目前,美国素有霸权主义阴谋,成为超级大国;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共体成为欧洲联盟,全方位扩展其影响;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内政、外交生气勃勃,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世界格局正朝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形势基本处在比较安定的状况,和平与发展已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是局部战乱不断,世界仍不太平。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就像我们个人一样,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国家处在国际环境中,同样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想更高更快的发展,就比必须认清当前世界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今世界仍不太和平,分析其中的原因有:首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其次,恐怖主义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再次,就是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资源争夺也使和平蒙受阴影。当今世界最显著的问题是南北问

题,南北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北)和发展中国家(南)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造成南北问题的主要原因。 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的经济形势也发生较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向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使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发生了调整,全球经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经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大国多强并起,“中等国家”快速发展,开创了大国和中等国家同场竞技和统领全球化潮头的新局面。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从国际环境来看对我国发展有利方面有:一是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和进一步稳定出口;二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三是有利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绿色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多元化,将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