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

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绘画方面更是独具一格,画面意境优美,深远。

以下是整理的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供您阅读 , 参考。

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量练习。

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份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味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2)希翼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能用中国画的方法,斗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
五代两宋时期
山水画达到高峰,出现了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刘松年、 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注重构图和笔墨的运用,追求意境 的深远和诗意的表达。
近现代山水画变革与创新
01
20世纪初
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开始吸收新的表现手法和观念,出现
了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融合中西绘画风格的画家。
文化内涵
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道家思想、禅宗意境、文人情怀等。 画家们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来表达他们对宇宙、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体现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05
学生实践创作指导
创作主题选择与构思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明确创作主题和方向。 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自然山水的意境美,通过构思、构图和造型等手段表现主题。
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作品多表 现江南秀美的风光和温润的气候
,画面清新淡雅,笔墨柔和。
浙派山பைடு நூலகம்画
以戴进、吴伟为代表,作品多表 现浙江地区的山水特色,构图简
练明快,笔墨豪放洒脱。
经典作品创作背景及内涵
时代背景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创新。不同时 期的画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观念和审美追求。
课程知识点回顾与总结
知识点回顾
对课程中涉及的山水画基本技法 、构图原理、笔墨语言等知识点 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课程总结
对课程整体进行总结,强调山水 画意境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 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中注重意境的 营造。
对未来山水画发展思考
拓展创作题材
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拓展山水画 的创作题材。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中国山水画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2、过程与方法: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

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山水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 讲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讲解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

2. 演示法 - 教师现场示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构图、笔墨、色彩等。

- 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内涵。

- 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作品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 实践法 - 安排学生进行山水画的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 - 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 提问学生对山水画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部分 -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笔墨、色彩等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意境和氛围的绘画形式。

初中语文山水画意境教案

初中语文山水画意境教案

初中语文山水画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山水画的意境概念。

2. 欣赏并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山水画意境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山水画中的意境表现。

教学难点:1. 理解山水画意境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山水画作品或图片。

2. 学生准备相关的山水画作品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山水画有什么特别之处?”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引出“意境”的概念。

二、教学新课(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师讲解意境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并讲解意境在作品中的表现,如山水交融、借景抒情等。

4.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观察并分析作品中的意境表现。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并描述作品中的意境。

2.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意境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分享自己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3.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欣赏更多的山水画作品,并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具有意境的山水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意境的概念和特点,并分析意境在作品中的表现。

通过课堂实践和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课题

授课时间
第3、4周




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平沙落雁》
二、《江山如此多娇》
三、《万山红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详细描述
分析山水画中常见的意境类型,如雄 浑、秀丽、幽深等。探讨山水画如何 通过构图、笔墨运用和色彩搭配来表 现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山水画的创作技巧
总结词
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山水画的创作步骤,包括构思、构图、笔墨运用、色彩搭配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创作一幅具有意境的山水画 。
内容深度
对于每个知识点,是否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 求。
与实际结合
教学内容是否与实际的山 水画创作、鉴赏相结合, 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 用。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多样性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示范、小组讨 论、个人练习等。
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 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2 教学内容
山水画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 基本特点。
详细描述
介绍山水画的起源,阐述其在中 国绘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 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包括构图、 笔墨、色彩等方面的表现。
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总结词
掌握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
详细描述: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背景和基础知识。同时, 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运用和意境营造等方面的技巧。
巩固练习
总结词:实践操作
详细描述:布置一些山水画创作或临摹的练习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 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尝试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山水画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作者:包辽成学校:甘肃省漳县武当中学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的灵魂。

2、尝试选用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

3、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教学策略:启发式
教具准备:课件
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你去过哪些地方?那些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提问,并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

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

)导入新课。

二、讨论分析,探索发现,敢于质疑,师生共同总结
1、教师课件展示以风景为题材西方的英国的康斯太勃尔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和元代倪瓒画家的山水画《渔庄秋霁图》,让学生欣赏。

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学生欣赏后,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内选代表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单品总结。

(比较学习)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

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

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

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
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景为近景,坡丘上几棵稀疏的枯枝,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一片空旷孤寂。

(教师介绍倪瓒的身世,让学生体会画家借景抒情。


同样是山水风景画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

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物我两分,忠实表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即在于对“气”和“光”的侧重不同。

三、探索发现,解决本课主题
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以此为题,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教师准备的山水画作品展开研究。

1、教师展示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说出自己对山水画欣赏的见解。

(结合古典音乐创设情境)
2、教师适当点拨,总结。

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

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

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

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