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
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决定的通知-京政发[1994]第71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决定的通知-京政发[1994]第71号](https://img.taocdn.com/s3/m/3e22fe2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d.png)
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决定的通知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决定的通知(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印发给你们。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定,深化全市住房制度改革,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特对《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京政发〔1992〕35号)作如下修改补充,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稳步出售公有住房(一)向高收入职工家庭出售公有住房实行市场价,向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出售公有住房实行成本价或标准价。
原标准价优惠售房的办法停止实行,准成本价改称为标准价。
成本价按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不含小区级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管理费、贷款利息、税金共7项因素测定。
标准价按负担价和抵交价之和测定。
1994年的负担价按当年双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2000年提高到3.5倍。
抵交价按双职工65年(男职工35年、女职工30年)内积累的由单位资助的住房公积金贴现值的80%计算。
出售公有住房的成本价和标准价,每年由市政府房改办公室会同物价、财政、国有资产和房屋土地管理等部门测定,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1994年新楼房每建筑平方米标准价:城近郊区为710-1099元,远郊平原县为640-910元,远郊山区县为590-880元。
1994年城近郊区新楼房每建筑平方米为成本价1165元,远郊区县的成本价由各区、县政府自行测定,报市政府房改办公室批准后执行。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是全国住房问题的焦点之一。
由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和大量人口的流入,北京市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政府不断推出住房保障政策,并逐步完善和调整相关政策措施。
本文将对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进行研究和分析。
1、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住房市场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维持了计划经济的体制,住房配给制度是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
然而,到了80年代初期,住房供给严重不足,配给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住房需求。
因此,政府逐步放开了住房市场。
在市场化的环境下,住房的买卖、租赁等交易逐渐成为了家庭获取住房的主要方式。
2、2000年至2010年:全民住房保障计划为了解决居民购房难和租房贵的问题,2000年,北京市政府开始推出全民住房保障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政府补贴、住房公积金等方式,为社会各类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以此解决住房问题。
在该计划的推动下,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不断增加,建设了许多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同时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对住房市场的调控。
2005年,北京市政府推出的《北京市限价商品房办法》规定,所有限价房的销售价格最高不能超过同地段同星级的商品房销售价格的70%。
此举旨在解决住房市场炒作和价格上涨的问题。
3、2010年至今:限购政策及长租公寓2010年至今,北京市政府继续强化住房市场调控,并先后推出了“限购政策”和“长租公寓”等政策措施。
限购政策旨在控制外地购房者的投资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压力。
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商品房销售行为的通知》,规定除本市户籍居民外,一家核准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仅限购一套商品住房。
在某些区域和项目,限购政策更加严格,需要检查购房人是否满足本市购房条件和名额限制等。
长租公寓则是北京市政府近年来推出的住房保障新方式之一,旨在逐步缓解居民的租房压力,提高租房者的保障性住房水平。
长租公寓通常是政府或房地产企业投资兴建的公寓,出租期限较长(至少一年),租金相对稳定,并且享有一定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北京房地产发展历程

北京房地产发展历程北京房地产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当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房地产市场逐渐开放,各种住房供应方式也开始改革。
最初,国家实行了以合同方式销售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推动了住房市场的发展。
1998年,北京市开始实行住房限购政策,限制居民购买多套住房。
这一政策有效遏制了房地产市场炒作,保障了居民的住房需求。
在限购政策的推动下,北京的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发展。
2003年,北京市出台了“一房一价”政策,即对商品房进行统一定价,防止了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
这一政策推动了商品房的销售,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北京的房地产市场。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进一步推动了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奥运会前后,北京加大了住房供应,新建了大量的住房项目,不仅提供了奥运会期间的住宿需求,也增加了北京的住房存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010年至2011年期间,北京房价一度出现大幅上涨,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控制房价上涨的势头,北京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购、限贷、加大土地供应等,有效地平抑了房价。
目前,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继续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鼓励居民合理购房,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并加大了对违规开发商的惩处力度。
同时,随着北京的城市更新和城市扩张,新的土地资源不断开发,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北京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稳定发展再到现在的调控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房价过高、住房供需矛盾等,这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以促进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居民的热点问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住房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北京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并在不断变迁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本文将对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进行研究,探讨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
一、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北京市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以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这一阶段的政策主要以保障城市职工的住房权益为主,政府通过租赁、贷款以及商品房等方式,向城市职工提供住房保障。
然而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主要还是依托于国有经济体制,政府出面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分配和计划经济手段。
19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淡化,北京市的住房保障政策也出现了转型。
在这一阶段,政府逐渐意识到市场机制在住房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政府开始推出了一系列住房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住房建设,同时开始尝试引入住房金融和住房市场。
1998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住房市场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鼓励多主体参与住房供应、推行住房按揭贷款和修订住房赠送政策等一系列市场化举措。
这一阶段的政策转型,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问题,也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奠定了基础。
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北京市的住房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
在这一阶段,政府开始加大力度,在住房保障政策上进行多方面调整和完善。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就陆续出台了多项住房保障政策,包括推行住房限购政策、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等,目的在于调控住房市场,遏制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
北京房地产历年政策梳理

北京房地产历年政策梳理
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关注。
下面是近年来北京房地产的一些重要政策的梳理:
1. 限购政策:自2011年起,北京实施了限购政策。
该政策规
定非北京户籍居民购买北京商品住房需满足一定条件,并限制购房数量和面积。
2. 限贷政策:为了控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和房价过快上涨,北京实行了限制房屋贷款政策。
2016年,购买首套房的首付
款比例提高到35%,二套房则提高到50%。
3. 特大城市供地政策:2017年,北京提出了“特大城市供地制
度改革”,放开了一些闲置土地用于住宅建设,并优化了供地
结构。
4. 限价政策:为了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北京实施了限价政策。
2019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商品房销售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品房销售价不得高于核准预售价格。
5. 限售政策:为了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北京实行了限售政策。
2011年起,购买非首套住房的业主需满足一定的时间
限制,才能出售房产。
6. 租赁市场发展政策:为了推动租赁市场发展,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大土地供应、优化租赁环境、推动租房补贴、加强租赁市场监管等。
7. 人才引进政策:为了吸引人才落户北京,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落户便利化、购房优惠、购房补贴等。
8. 限制企事业单位买房政策:为了遏制企事业单位购房投资行为,北京出台了政策,限制企事业单位购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政策只是北京房地产市场中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的变化,政策也会不断调整。
因此,房地产投资者需要及时关注最新政策动态。
《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范文

《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保障性住房政策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保障性住房政策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初期,政策主要关注的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以廉租房和公租房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保障性住房政策逐渐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涵盖了公共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等多种形式。
三、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现状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提高其居住条件和居住质量。
具体而言,政府通过土地划拨、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保障性住房;同时,政府还直接投资建设公共租赁房等项目,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此外,政府还通过提供金融支持、减免相关税费等措施,鼓励个人和家庭购买共有产权房等项目。
四、保障性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尽管保障性住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策覆盖面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其次,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公平等问题,导致部分低收入群体无法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
此外,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质量也存在问题,如工程质量不达标、物业管理不到位等。
五、解决方案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与建议:1. 扩大政策覆盖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覆盖面,使更多低收入群体能够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2.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政策公平、公正地执行。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 提高项目质量:政府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质量管理力度,确保项目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北京保障性住房政策解读暨展望课件

谢谢!
北京保障性住房政策解读暨展望 课件
目录
一、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概况 二、市属国有企业参与保障房 政策动态 三、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概况
2013年全市保障房建设
——总量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2013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建 设工作目标为新建收购16万套、竣工7万套。
2013年建设任务累计共落实新开工项目167个、万套,为 计划任务的128%。
较小
公开招标 (国资委 确认投标 主体)
市国资委企业改 革处、建委市场 处
低于商品 房30%
一级10%、 企业对土
二级15%、 政府土地
地有短期、 快速变现
较大
收益返还 需要
划拨;
协议出让;
市国资委企业改 革处、市住保办
有限(封 危改处
闭)招标
低于自住 型商品房, 不高于自 最终价格 住型商品 与对接区 房 县商议
自住型商品房 实施进展
2014年,我市计划建设自住房约5万套,自住房土地 供应仍以“招拍挂市场为主、企业自有用地为辅”,未 来建设计划尚未明确。
目前市国资委正在积极筹备第二批自住房项目,市 政路桥、首创集团、电子控股等12家企业的17个项目通 过联席会审议,总用地面积约131万平方米、拟建设规 模约293万平方米,计划建设自住房约3万套,待市政府 批准后启动。
2014年全市保障房建设
——建设目标
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7万套,竣工10万套。
2014年土地供应计划
——供地结构
按照北京市2014年土地供应计划,住宅用地计划供应1650 公顷,其中,商品住宅用地1000公顷,保障房650公顷。
自住型商品房用地计划供应面积为商品住宅用地的一半。
《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范文

《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而实施的重要政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保障性住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背景、现状、问题及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背景及现状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一种住房保障制度。
其背景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房需求剧增,而房价不断上涨,使得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无法承受。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政策,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大量保障性住房,使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申请审核机制不完善等。
三、保障性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1. 政策执行不力:部分地区在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2. 资源配置不合理:在保障性住房的资源配置上,存在区域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供应过多或过少。
3. 申请审核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机制存在漏洞,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保障性住房,造成资源浪费。
四、优化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措施1.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 优化资源配置:在保障性住房的资源配置上,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差异和人口分布特点,合理规划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 完善申请审核机制:建立严格的申请审核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力度,防止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获得保障性住房。
4. 推动多元化住房供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多元化住房供应,减轻政府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住
房问题,北京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
本文将对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
变迁进行研究。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的住房保障政策主要面向职工和公务员。
当时,单位分配
是主要的住房分配方式,职工和公务员通过工作单位分配的住房解决自己的居住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需求的增加,这种住房分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于是,北京市开始推行商品房制度,实行市场化的住房供应。
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规划来
引导市场供应住房,并且通过完善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来促进居民购房。
随着市场化住房的发展,北京市的住房价格急剧上涨,许多普通居民难以负担。
为了
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开始推行住房保障政策,以确保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1997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城镇迁建工程职工配租住房制度的试行办法》,推行配租住房制度。
这
一政策主要面向城镇迁建工程职工,在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通过新建小区解决城市更新和
改造问题。
2007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的范围。
该办法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通过租金补贴和公租房分配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
房问题。
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可以享受到住房保障的政策。
2013年北京市开始推行限购政策,限制外地人购房。
这一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控制房价上涨和疏解城市人口压力。
北京市开始推行棚户区改造计划,对老旧小区和棚户区进
行改造和升级,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
2019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高质量住房保障的实施意见》。
该意见着重在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进租购并举,鼓励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提高公共租赁住房供应。
加
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提高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
北京市的住房保障政策经历了从单位分配到市场化住房再到住房保障政策的转变。
北
京市政府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创新,不断试验和探索,为居民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
随着人
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住房问题依然严重,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
政策,以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