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荷马式比喻——荷马是想象力丰富、擅于修辞的语言大师。
在这方面,特别应该提及的是他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比喻不但有暗喻,更有明喻。
明喻有简单型,和从简单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杂型。
这种“荷马式比喻”非常直观,画面感极强,对后来的弥尔顿、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2、教会文学——中世纪的主体是基督教,在文学方面,必要突出教会文学。
最初,教会把一切学术纳入神学的范畴,把哲学看作神学的婢女,把科学看作宗教的仆人。
文学艺术也被用来为宗教服务,做诗是为了撰写圣歌、祈祷词,作曲是为了谱圣歌乐谱。
修辞学是为了传授说教和讲道的技术,散文为了写圣徒传,戏剧用以扮演圣经故事和圣徒行迹等。
3、骑士文学——“骑士”的封号在当时中世纪被看成是一种荣誉,“忠君、护教、行侠”是骑士的宗旨,“博得贵夫人的爱情”也成为“骑士”的一种荣誉,文雅、知理、作诗、欣赏音乐等是他们必须要具备的。
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骑士抒情诗的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但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
骑士中由于他们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下一层,他们中间有些人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等道德信条,也有符合人民愿望的一面。
此外,虽然他们不仅反对宗教,并为宗教去冒险,但他们向往世俗的爱情,要求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毕竟也是对宗教教条的背离。
恩格斯说“骑士的爱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个人之爱,冲破了封建夫妇之间的忠诚,是对禁欲主义的挑战。
”4、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这是欧洲近代的诞生,宣告中世纪结束,新世纪开始,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提倡“创新”,同时又提倡“复古”,重新发现人的价值,认识人的无限潜能,追求人的幸福权利,建构人文主义的思想模式。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列夫托尔斯泰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
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2,“迷茫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迷茫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茫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茫的一代”成了以文学流派的名称。
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
3,长河小说: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了“长河小说”这是一个新的类型。
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一个家族的历史反映民族或时代的变迁。
这种长河小说优点在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罗兰认为,生活就行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的流动,小说也反应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发展的状态,种种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规模。
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完整4,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的题材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神话的,虚构的,不管怎么样,它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5,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所为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
他一表面上的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恐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6,境遇剧:萨特的环境描写,是要表述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
他认为每个自为的人出身自在的世界中,常常遇到的是障碍、限制和奴役,感受的是反感。
恶心和孤独。
萨特把这种作品中的环境条件称之为“境遇”描写。
因为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特殊境遇中才能作“自由选择”。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波及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尊重王权,崇尚理性。
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明确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人物塑造类型化。
以法国的拉辛、高乃依、莫里哀为代表。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种文艺思潮。
浪漫主义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在艺术上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重视丑的美学价值,惯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喜好。
以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歌德、席勒和英国的拜伦、雪莱为代表。
3、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把广阔真实的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应生活。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与外倾性两种倾向。
以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为代表。
4、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时间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
在西欧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
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的一篇《象征主义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
象征主义注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运用暗示、通感和象征的手法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前期象征主义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代表。
后期象征主义以英国的艾略特为代表。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2、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内部世界。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并且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教育和改造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
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后来又曾遭到扭曲,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出现对消除苏联“拉普”带来的不良后果起过积极作用,对世界文学产生重要要影响。
4、批判现实主义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注意细节的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以长篇小说最为突出。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上)俄林波斯神系: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他们都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得名。
共有12位主神:众神之王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弗洛狄忒等,另外还有9位文艺女神。
教会文学:是一种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会需要的文学。
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主要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
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的形式及象征、寓意等手法。
教会文学缺乏艺术性,一般都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骑士文学:指伴随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封建贵族文学,盛行于12、13世纪的西欧,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形式,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骑士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既突破了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又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群众的生活,对后世欧洲诗歌和小说的形成影响较大。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产生于12世纪末期。
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愿望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应运而生。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主要内容是揭露、讽刺封建地主和教会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狡猾和乐观。
主要艺术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
城市文学的主要样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市民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文艺复兴:14至17和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很快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广泛展开。
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这一名称是从“人文科学”一词发展而来的。
中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举办的世俗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经院哲学相对抗的学科,以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即所谓“人文科学”。
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学科,而且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1、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有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由可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张。
运动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反叛精神。
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强烈影响。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场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到80年代中期便开始衰退。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
2、感伤主义: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因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它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
这一派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性作为批判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和描写人的不幸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
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3、湖畔派: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等,因憎恶资本主义而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同时创作了大量歌颂大自然、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
这些人被称为“湖畔派”。
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改革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4、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艺术典型。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感、蔑视、性格阴郁孤傲、追求自由,具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伤感情调很重。
他们有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被压迫者,反抗强暴者,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
《盗贼》中的康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拜伦的大本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
5.古希腊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
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
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打印版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第五章 19世紀初期文學1.浪漫主义文学:是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
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个性觉醒,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现实产生失望,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思想界出现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费希特等对自我的关注。
在这个大背景上,出现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喜欢异国情调,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论、普希金等。
4. 感伤主义: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
当时候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出现很多社会弊病,人们对资产阶级政权感到失望,但又无可奈何,便将许多不满与无奈投诸于艺术,由此产生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感伤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注重心理感觉,因此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1湖畔派诗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三人组成诗派。
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创作了大量赞美大自然、表现神奇事物和异国风光、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故得此名。
其中华兹华斯成就最高,代表作为《丁登寺》。
他们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抒情歌谣集》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将各自的诗歌合为一集,其中绝大多数诗歌为华兹华斯所作。
著名诗作有华兹华斯的《丁登寺》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
这部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
它摆脱了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当时诗坛盛行的英雄双韵体;在内容上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遭到不幸和贫苦无辜者的境遇),抒发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外国文学 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文艺复兴14至l 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用人性来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教会的神权沦;用个性解放、个人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强调幸福在现世人间;用理性来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文艺夏兴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广泛展开.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人文主义提出入是宇宙的中心,以此来对抗封建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
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第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总之,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起着强大的冲击作用,因而起过很大的作用。
人文主义者所肯定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本身,而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3.流浪汉小说在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了…种新型小说,即流浪汉小说。
作品以流浪的主人公的流浪生涯为线索,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揭露没落中的贵族阶级和教士,讽刺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观念.慨叹世道的不平和人生的艰辛。
人物性格相当突出,或驾信天命.或玩世不恭,或忍辱求生。
小说多用第一人称、自传体形式,语言流畅,但情节与情节间尚缺乏有机联系c代表作是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瘤子》。
流浪汉小说对欧洲近代小说的创作影响较大。
4.七星诗社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团体,以龙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及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
5.“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伦敦出现了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精通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并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故称“大学才子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阿那克瑞翁体阿那克瑞翁体是古希腊著名的独唱抒情诗人。
他的诗风格优雅、单纯、轻松,被称为“阿那克瑞翁体"。
2.新喜剧是“希腊化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世态喜剧。
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主要角色是农夫、鞋匠、医师、食客、士兵、艺妓和家奴等。
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代表作家是米南德。
3.《新约》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共27卷,形成于公元2世纪,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和“启示录”4类,主要记述的是耶稣的救世言行以及门徒的事迹.4.奥林波斯神系是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
他们居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山上,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其中天神宙斯是众神之主,统治天地万物。
天后赫拉掌管婚姻,波赛冬是海神,哈得斯是冥神,阿波罗是太阳神,阿瑞斯是战神,赫尔墨斯是神使,赫淮斯托斯是火与铁匠之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阿耳忒弥斯是月神。
另外,还有酒神、命运女神和文艺女神等。
5.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前者描写部落战争,后者写战后漂泊.一般认为这两部史诗是吟咏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一直是口头传诵,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们整理成书,公元前3至2世纪审校定本,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6、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需要而创作的文学,由教师们用拉丁文写成。
其内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目的在于欺骗人民,使人民成为统治者的驯服奴隶,以维护封建统治。
教会文学的题材主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宗教叙事诗、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等。
艺术表现上多采用象征、寓意、梦幻等手法。
这种文学一般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虽然在中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但是缺乏载入文学史的艺术价值.不过,它的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对后世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7.文艺复兴是14世纪是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这一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教会神权统治,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8.“福斯塔夫式背景" 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
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9.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的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
无名氏的《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
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大学才子派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戏剧作家.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人物是马洛。
1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拉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12.“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
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13.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
随着航海业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于是,在西方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巴洛克风格盛行一时。
巴洛克艺术从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又传到英、法,成为欧洲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
巴洛克文学是巴洛克艺术在文学上的表现。
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
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英国的约翰·多恩等。
14.17世纪的英国文学由于受到人文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
40年代革命时期,出现了革命诗人弥尔顿,其创作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
60年代王政复辟时期,出现了来自下层的清教徒作家班扬,在创作中继续坚持民主倾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有着血肉关系,它对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有直接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5.启蒙运动是18世纪产生的具有全欧性质的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实质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
所谓启蒙就是要启迪蒙昧,开发蒙昧,给予知识和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把启蒙教化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这样一个思想、社会思潮的形成,就叫启蒙运动。
16.狂飙突进”运动德国启蒙运动深入发展到70年代,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
这是一个具有德国特点的资产积极的文学运动.不同于其他国家,这是一场民族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反封建斗争达到高潮的标志。
参加这个运动的作家大都是青年,他们不满于启蒙运动的温和精神,不满于统治阶级,要求进行公开的斗争.此运动并无明确的目标,往往带有个人反抗的狂热性质,领袖是理论家赫尔德儿。
其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代表作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和《少年维特之烦恼》.17.感伤主义文学是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学潮流。
产业革命以后,现实矛盾加剧,人们开始对理性社会产生怀疑,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寄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感伤主义这一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入一个新阶段.他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传统小说大都以情节为基础,遵循着因果规律重新组织现实生活,而感伤主义则开辟了一种以心理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事方式。
这种新方式的产生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感伤主义是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18.哲理小说是德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的目的不在于全面的描写个性和细致的描写历史环境,而在于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
它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
其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活泼;但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
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19.正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它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20.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古堡为背景,写其中的因恋情或因财产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
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尔多弗的秘密》。
21.魏玛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文学达到顶峰,史称“魏玛古典主义时期”。
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德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
在艺术上,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晚年席勒和歌德.他们均被邀到魏玛公国,从1794年—1805年,合作了十年。
通过他们的合作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繁荣和“古典时期"的到来。
22.“维特热"1774年歌德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问世后,维特的悲剧感染了德国以至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学习维特自杀者也不乏其人。
这种现象被成为“维特热”.23.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古已有之。
作为文学思潮,则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这一时期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解放时期。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局面,以及启蒙思想的破灭,使人们处于惶惶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形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潮流的文学折射。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强烈的主观色彩;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注重艺术效果。
24.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其主要成员有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兄弟以及诺瓦利斯、蒂克等。
1978年到1800年间他们创办的《雅典娜神殿》杂志上,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神秘感和象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