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加棉花少许
4
用石蜡油润滑试管表面
5
保温于37℃水浴糟中
6
放置于冰浴糟中
7
加肝素8单位(加血后摇匀)
8
加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
9
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动脉插管放血入各试管,每支试管各采血约1.5ml(一定要一次性采血完毕,多次放血可能会出现血液凝固于插管内而不能再放血),注意及时计时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如摇匀、放入温浴槽、冰浴槽内等。
【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01
麻醉:1.5%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量2ml/kg体重
02
固定、备皮 气管插管
03
手术 颈总动脉插管。
04
做好准备工作:按下2表做好各试管的准备、人员分工、计时等。
1
表一 影响血凝的理化因素
2
实验条件 凝血所需时间
凝血因子
内源性激活途径 (Ⅻ)
01
外源性激活途径 (Ⅲ)
02
凝血酶原激活物
03
凝血酶原
04
凝血酶
05
纤维蛋白原
06
纤维蛋白
07
血液凝固的过程
表面激活
+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凝血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组织因子是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
01
“截短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重要作用。
迅速完成全过程。 Ca2+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因此控制Ca2+就
凝血过程必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0ml注射器1副、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6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滴管、肝素、草酸钾、0.025mol/LCaCl2溶液、肺组织浸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
影响血凝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血凝实验是生物化学和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主要用于检测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凝血活性。
血凝现象是指某些微生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
这一实验在病原体检测、疫苗研发、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血凝实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
本实验旨在探讨这些因素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期为血凝实验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温度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分析pH值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3. 研究离子强度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4. 评估抗原抗体比例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禽流感病毒抗原- 兔抗禽流感病毒抗体- 鸡红细胞- 生理盐水- 碳酸氢钠溶液- 磷酸缓冲溶液- 离子强度调节液- pH计- 恒温水浴箱- 移液器- 血凝板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离心机- 恒温振荡器-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温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4℃、20℃、37℃、50℃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2. pH值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pH 4.0、5.0、6.0、7.0、8.0、9.0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3. 离子强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离子强度0.01mol/L、0.05mol/L、0.1mol/L、0.5mol/L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4. 抗原抗体比例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按照不同比例(1:1、1:2、1:4、1:8、1:16)进行稀释,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7℃下,红细胞凝集现象最为明显;在4℃和5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不明显。
这说明温度对血凝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最适宜的温度为20℃~37℃。
2. pH值对血凝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7.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最为明显;在pH 4.0和9.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不明显。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共14页)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实验1 血液凝固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
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磷脂胶粒和钙的形式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形式不同,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分。
内源性凝血是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则指有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2 低温对凝血的影响将血液置于冰块中,凝血时间较室温长。
因此,本次实验证明低温可抑制凝血作用。
其机制为凝血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凝血酶活性高,血凝速度快。
温度较低时凝血酶活性低,血凝速度慢。
3 肺组织浸液对凝血的影响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
当它进入血浆后。
血浆中的钙离子将因子?连接于组织因子的磷脂上,形成复合物,后者可使凝血因子X活化为Xa,并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的化学反应。
因此,肺组织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本次实验中加入肺组织浸液0.1 ml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4 棉花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在血液中放入少许棉花后血液凝固时间较室温缩短。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
粗糙表面可引发血小板集聚,而相对光滑的表面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粘附。
5 涂石蜡油于管壁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胶原、内毒素等均为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当无活性的凝血因子?与这些物质表面发生接触后,其精氨酸残基上的胍基在负电荷影响下分子构型发生改变,它的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暴露,所以因子?被激活(此种激活方式称接触激活或固相激活)。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够有效地阻止出血并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然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和外部因素。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生理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当血液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在高温环境下,凝血时间则显著缩短。
这表明温度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低温会减缓凝血过程,而高温则会加速凝血过程。
其次,我们对不同pH值的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结果显示,当血液暴露在酸性溶液中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在碱性溶液中,凝血时间则显著缩短。
这表明溶液的pH值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酸性环境会减缓凝血过程,而碱性环境则会加速凝血过程。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抗凝剂浓度的增加,血液的凝血时间逐渐延长。
这表明抗凝剂的浓度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浓度的抗凝剂会显著延长凝血时间,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综上所述,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溶液的pH值和抗凝剂的浓度。
这些因素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影响血液的凝血时间,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本实验结果对于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从而加深对血液生理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众多,包括血液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温度、钙离子浓度等。
光滑的接触面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凝血过程减慢;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钙离子会导致凝血障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酒精棉球、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石蜡油、冰块、氯化钙溶液等。
(二)实验方法1、用注射器在家兔耳缘静脉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分别注入两支清洁的小试管中。
2、一支试管静置,作为对照管;另一支试管用竹签搅拌,观察血液是否凝固以及凝固所需的时间。
3、在两支新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再用注射器抽取家兔血液注入两管,摇匀后静置,观察两管血液的凝固情况。
4、取三支小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血液,一支置于 37℃水浴中,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冰水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5、在两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肺组织浸液和石蜡油,然后加入等量的血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6、在一支加入血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一)搅拌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对照管中的血液很快凝固,而搅拌管中的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二)草酸钾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入草酸钾溶液的试管血液不凝固,而加入生理盐水的试管血液正常凝固。
(三)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7℃水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短,室温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次之,冰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长。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了解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的过程,它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血系统等。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以了解这些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血液、试管、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胶原蛋白、钙离子等。
2.对照组: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让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3.实验组1: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素,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4.实验组2: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5.实验组3: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钙离子,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对照组:血液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后,出现了一层凝结的血块,说明新鲜血液本身就具有凝固能力。
2.实验组1: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延长。
肝素是一种抗凝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阻碍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肝素可以有效地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3.实验组2:随着胶原蛋白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胶原蛋白是一种促凝物质,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4.实验组3: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也逐渐缩短。
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离子,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钙离子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了解了各种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影响血液凝固的实验1 血液凝固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
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磷脂胶粒和钙的形式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形式不同,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分。
内源性凝血是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则指有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2 低温对凝血的影响将血液置于冰块中,凝血时间较室温长。
因此,本次实验证明低温可抑制凝血作用。
其机制为凝血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凝血酶活性高,血凝速度快。
温度较低时凝血酶活性低,血凝速度慢。
3 肺组织浸液对凝血的影响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
当它进入血浆后。
血浆中的钙离子将因子Ⅶ连接于组织因子的磷脂上,形成复合物,后者可使凝血因子X活化为Xa,并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的化学反应。
因此,肺组织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本次实验中加入肺组织浸液0.1 ml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4 棉花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在血液中放入少许棉花后血液凝固时间较室温缩短。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
粗糙表面可引发血小板集聚,而相对光滑的表面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粘附。
5 涂石蜡油于管壁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胶原、内毒素等均为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当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Ⅻ与这些物质表面发生接触后,其精氨酸残基上的胍基在负电荷影响下分子构型发生改变,它的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暴露,所以因子Ⅻ被激活(此种激活方式称接触激活或固相激活)。
而石蜡油为绝缘体,可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延长凝血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浙江大学0 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A 班4 组**
1 目的
1.1学习家兔麻醉及颈动脉采血的方法
1.2学习凝血时间测定方法
1.3 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1.4 理解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2 结果与分析
图1
2.1 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对照组空管内血液发生凝固,而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竹签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竹签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图1)。
机制:由于竹签表面带有负电荷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
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罗于其中,从而使
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
缠绕到竹签上。
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竹签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
蛋白。
搅拌后的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
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
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
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2.2 观察影响血凝的理化因素
采用校正的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凝血时间方差不齐,组间差异显著(***)说明组间凝血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继续两两比较如下
显著性空管0 石蜡1 棉花2 冰水3 肝素4 草酸钾5 肺组织浸液6 空管0 p>0.05p>0.05p>0.05p>0.05p>0.05*
石蜡1 p>0.05p>0.05p>0.05p>0.05***
棉花2 *****
冰水3 p>0.05 p>0.05 ***
肝素4 p>0.05***
草酸钾5 ***
肺组织浸液6
结果:①与任何一个组别对比,肺组织液组凝血速度都显著加快。
②与棉花组对比,冰水组、肝素组、草酸钾组凝血速度减慢。
涉及的机制:
石蜡组: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粘着,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
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Ⅻ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变慢。
棉花组: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一个粗糙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粘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内血液凝固加快。
低温组:当温度低时,蛋白质酶的活性下降,因为凝血因子大部分都是蛋白质,故致使凝血因子失活,凝血速度减慢。
肝素组: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使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肝素则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
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
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草酸钾组:血凝过程中,Ca2+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
在试管内放有草酸钾时,由于草酸钾与血液中的Ca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使血液中没有Ca2+,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肺组织组:肺组织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当血液接触肺组织液,能迅速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所以凝血速度较其他组别都显著加快。
3 结论
3.1 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影响血凝的因素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
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表格 1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3.2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①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阶段,任何一个阶段被破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②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把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消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
③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发挥促进作用。
④血液凝固除受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影响外,还受接触面、温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
血液接触面粗糙、适当加温能加速血凝,而血中加肝素等抗凝剂、以及除去血中游离钙离子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附录
表1 各种处理下家兔动脉血液凝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