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

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
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

1、晶格: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规律的三维空间几何点阵。

2、晶胞:晶格中能够代表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致密度=原子所占的总体积÷晶胞的体积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常用金属:γ铁、铝、铜、镍等。

?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常用金属:α铬、钨、钼、钒、α铁、β钛、铌

等。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常用金属:镁、锌、铍、α钛、镉等。

?晶面:晶体中由物质质点所组成的平面。

?晶向:由物质质点所决定的直线。

?每一组平行的晶面和晶向都可用一组数字来标定其位向。这组数字分别称为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晶面指数的确定:晶面与三个坐标轴截距的倒数取最小整数,用圆括号表示。如(111)、(112)。

?晶向指数的确定:通过坐标原点直线上某一点的坐标,用方括号表示。如[111]

?晶面族:晶面指数中各个数字相同但是符号不同或排列顺序不同的所有晶面。这些晶面上的原子排列规律相同,具有相同的原子密度和性质。如{110}=(110)+(101)+(011)+(101)+(110)+(011)

?晶向族:原子排列密度完全相同的晶向。如<111>=[111]+[111]+[111]+[111]

由于各个晶面和晶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使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不相同。因此在同一单晶体内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性能也是不同的。这种现象称为晶体的各向异性。

?晶粒——金属晶体中,晶格位向基本一致,并有边界与邻区分开的区域。

?亚晶粒——晶粒内部晶格位向差小于2°、3°的更小的晶块。

?实际金属晶粒大小除取决于金属种类外,主要取决于结晶条件和热处理工艺。

?晶界——晶粒之间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

?亚晶界——亚晶粒间的过渡区。

?晶体缺陷:是指晶体中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

1、点缺陷

2、线缺陷

3、面缺陷

点缺陷类型主要有三种:(1)间隙原子(2)晶格空位(3)置换原子

间隙原子:在晶格的间隙处出现多余原子的晶体缺陷。

☆晶格空位:在晶格的结点处出现缺少原子的晶体缺陷

线缺陷·位错:指晶体中若干列原子发生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位错密度:单位体积内位错线的长度,(cm-2)

面缺陷主要是指晶界和亚晶界。它是由于受到其两侧的不同晶格位向的晶粒或亚晶粒的影响而使原子呈不规则排列。

?合金:由一种金属元素与另外一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通过熔炼或烧结等方法所形成的具有金属性质的新金属材料。两类基本的相结构: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合金系:是指具有相同组元,而成分比例不同的一系列合金。如各种碳素钢。

?相:指在合金中,凡是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隔开来的一个均匀区域。在一个相中可以有多个晶粒,但是一个晶粒中只能是同一个相。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能独立存在的物质。组成合金的各个化学元素及稳定的化合物都是组元。合金中有几种组元就称之为几元合金。

?合金的显微组织可以看作是由各个相所组成的,这些相称为合金组织的相组成物;

也可以看作是基本组织所组成的,这些基本组织称为合金组织的组织组成物。合金的力学性能不仅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更取决于它的显微组织。

?固溶体:合金结晶成固态时,溶质原子分布在溶剂晶格中形成的一种与溶剂有相同晶格的相。

?固溶体与溶剂具有相同晶体结构。

?固溶体的类型:1、间隙固溶体;2、置换固溶体

?有限固溶体:固溶体的溶解度是有限的。

?无限固溶体:固溶体的溶解度是无限的。(组成固溶体的两种元素随比例不同可以互为溶质或溶剂。)

?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必要条件:溶剂与溶质的晶体结构相同。

?无序固溶体:溶质原子的分布是无序的。

?有序固溶体:溶质原子的分布是有序的。

?固溶体的有序化:无序固溶体向有序固溶体的转变过程。硬度和脆性增加,塑性下降。

?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1)温度2)原子直径因素3)晶体结构因素

?固溶强化: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固溶强化是金属材料的一种重要的强化途径。

?在合金中,当溶质含量超过固溶体的溶解度时,除了形成固溶体外,还将出现新相。

这个新相可能是一种新的固溶体,也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如:Fe3C、FeS。

?金属化合物:具有金属性质的化合物。(其晶体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

?金属化合物性能:一般都具有复杂的晶格结构,熔点高,硬而脆。

?金属化合物若以细小的粒状均匀分布在固溶体相的基体上会使合金的强度、硬度进一步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第二相弥散强化。

?结晶——是指晶体材料的凝固,或者说是原子由不规则排列状态(液态)过渡到规则排列状态(固态)的过程。

?相图:表示在平衡状态下合金的化学成分、相、组织与温度的关系图。

?理论结晶温度T0: 又称平衡结晶温度。(冷速极慢)也就是金属的熔点Tm。

实际结晶温度Tn:在某一实际冷却速度下的结晶温度。

☆纯金属通常在恒温下结晶;☆多数合金通常在一个温度区间内结晶。

?过冷度(△T):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对于纯金属:△T= T0-Tn ?影响过冷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金属液的冷却速度;金属液中杂质含量。

?金属结晶的两个条件: 1)动力学条件: △T>0 (△F<0)

2)热力学条件:一定的扩散能力。

?金属的结晶过程:成核和长大

?晶核:作为结晶核心的极细小的固相晶体。

?均匀(自发)成核:在均匀的液态母相中自发形成新相晶核的过程。

γc=(2σTm)/(LΔT)γc—临界晶核半径;σ表面能;L—熔化潜热;Tm熔点非均匀成核:依附于母相中某些现成界面而成核的过程。

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一种很重要的强韧化手段。

晶粒越细小,晶界越多,变形抗力越大,材料的强度、硬度越

高,塑性越好。(这是其它强化方法所不能的)

?增加过冷度,成核率N与长大率G均会增加,但成核率N的增加速度更快些。所以增加过冷度会细化晶粒。

增加冷却速度虽然可以细化晶粒,但同时使结晶时的铸造应力增加;对于较大体积的铸锭与铸件提高冷却速度是困难的。

变质处理——即在浇铸之前向金属液中加入某些物质(变质剂)来促进晶粒细化。

?细化晶粒的主要方法(总结)

?1、增加过冷度: 例如:由砂型铸造改为金属模铸造,可以提高铸件的力学性能。

?2、变质处理: 例如铸铁和铝硅合金(前者加Si-Fe合金,后者加NaF+NaCl混合盐)

?3、物理方法: 振动、搅拌等

?匀晶转变——由液相直接结晶成单相固溶体的结晶转变

共晶转变——一定化学成分的合金在一定的温度下(恒温),同时由液相中结晶出两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

包晶相图——具有液固两相共同转变成为另一固相的合金相图

?晶内偏析:在一个晶粒内,各处成分的不均匀现象。金属通常以枝晶方式结晶,先形成的主干和后形成的支干就会有化学成分之差,所以也称枝晶偏析?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把有枝晶偏析的合金放在低于固相线100~200℃的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加热,通过原子的相互扩散而使成分趋于均匀

?1、当合金形成单相固溶体时,由于溶质原子使基体晶格畸变,溶质元素浓度越高,引起晶格畸变越大,则合金的强度、硬度越高。

2、当合金形成为两相机械混合物的组织时,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成分的变化呈直线

关系,大致是两相性能的算术平均值。

?铸态组织:是指结晶之后得到的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铸件的合理浇注温度一般选在液相线。

?铸造性能主要表现在流动性、偏析、缩孔等方面,主要决定与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的温度间隔。液固相线距离愈小,结晶温度范围愈小→合金的流动性好→有利于浇注;液固相线距离大→枝晶偏析倾向愈大,流动性也愈差,分散缩孔的倾向也愈大,使铸造性能恶化。所以铸造合金的成分常取共晶成分和接近共晶成分或选择结晶温度区间较小的合金。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方式主要有两种:滑移和孪生

?滑移。它主要发生在原子排列最紧密或较紧密的晶面上,并沿着这些晶面上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方向进行。

滑移系越多,塑性越好。滑移是由位错的移动来实现的。

孪生与滑移的主要区别是:发生滑移后,晶体已变形区和未变形区位向没有发生变化,而孪生就使晶体两部分位向发生了变化。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 随变形度的增大, 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 塑性和韧性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也叫形变强化。

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塑性变形时, 位错密度增加,造成位错运动阻力的增大, 引起塑性变形抗力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晶粒破碎细化, 使强度得以提高。在生产中可通过冷轧、冷拔提高钢板或钢丝的强度。

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变形金属将相继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

?晶格畸变降低的原因:1)空位和间隙原子相互作用而减少;

2)位错交互作用或按一定规律排列。

?回复后性能变化:1)变形残余应力大幅度下降2力学性能仍保留着加工硬化效果。再结晶的特点:只是晶粒形态和大小发生了变化,晶体结构没有改变,以别于重结晶。

再结晶后性能变化:残余应力全部消除;加工硬化全部消失,力学性能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再结晶温度:T再=(0.35~0.4)T熔点★温度单位为绝对温度(K)。

影响再结晶温度的因素:1)变形量的影响:变形度越大,再结晶温度越低。

2)原始晶粒度的影响:变形前的晶粒越粗大,再结晶温度越高。

3)化学成分的影响:杂质和合金元素特别是高熔点元素, 阻碍原子扩散和晶界迁移, 可显著提高最低再结晶温度。

4)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提高加热速度会提高再结晶温度;增加保温时间可以降低再结晶温度。

3、再结晶退火:把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的温度保温,使变形金属完成再结晶过程的热处理工艺。主要目的是消除加工硬化现象。

☆为缩短退火周期并且不使晶粒粗大,一般情况下把退火工艺温度取为最低再结晶温度以上100~200℃。钢的再结晶退火温度可选680~720℃。

再结晶完成后的晶粒是细小的, 但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时, 晶粒会明显长大, 最后得到粗大晶粒的组织, 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机械性能都显著降低。

?某些因素(如:细小杂质粒子、变形机构)阻碍晶粒正常长大,但一旦这种阻碍失效,常会出现晶粒突然长大,这种晶粒不均匀地急剧长大现象称为二次再结晶。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因素:1.加热温度越高,再结晶晶粒也越大。

2.变形度的影响:金属变形越不均匀, 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越大。

冷变形加工: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变形。可以达到较高精度和较低的表面粗糙度,有加工硬化的效果,变形抗力大,一次变形量有限。

热变形加工: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变形。良好的塑性状态。

铁素体(F或α):碳原子固溶到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室温相——常作基本相(基体相)

铁素体强度、硬度不高、塑性、韧性很好

奥氏体(A或γ):碳原子固溶到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高温相,存在于727℃以上,一般不存在于室温;

奥氏体强度不高,塑性很好。

渗碳体具有高硬度、高脆性、低强度和低塑性;

一次渗碳体Fe3CI:从液相直接结晶出来。

二次渗碳体Fe3CII:从A中析出。

三次渗碳体Fe3CIII:从F中析出。

1、珠光体(P):共析转变:恒温下,一种固相同时析出两种不同成分固相的机械混合物(共析体)。A0.77 →(F+Fe3C) ≡P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介于F和Fe3C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有一定的塑性。

2、高温莱氏体(Ld):共晶转变:L4.3 →(A+Fe3C) ≡Ld

高温莱氏体是存在于727℃以上的一种基本组织,硬度很高,塑性很差。

3、低温莱氏体(Ld’)

在727℃以下高温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又发生共析转变成珠光体,这时的莱氏体就变成由P和Fe3C组成,成为低温莱氏体。低温莱氏体是室温下的一个基本组织

相组成: L、A、F、Fe3C、G;

组织组成: F、A、Fe3CI、Fe3CII 、Fe3CIII、P、Ld、Ld’

相图中的相区:1)单相区5个:L、δ、A、F、Fe3C

2)双相区7个:δ+L、δ+A、A+L、L+ Fe3C、

Fe3C、A+F、F+ Fe3C

3)三相区3个:L+δ+A、L+A+ Fe3C、A+F+ Fe3C

包晶线共晶线共析线

1、工业纯铁Wc≤0.02%

2、碳素钢0.02%<Wc≤2.11%

1)共析钢Wc=0.07%

2)亚共析钢0.02%<Wc<0.77%

3)过共析钢0.77%<Wc≤2.11%

3、白口铸铁 2.11% <Wc <6.69%

1)共晶白口铸铁Wc=4.3%

2)亚共晶白口铸铁2.11%<Wc<4.3%

3)过共晶白口铸铁4.3%<Wc <6.69%

?WC≦2.11%时(纯铁与碳素钢),高温时可获得单相A固溶体组织(塑性好),可进行热变形加工。

?WC>2.11%时(白口铸铁),高低温区都有脆硬的莱氏体,不能进行热变形加工。(1)硬度WC增加,硬度增加;

(2)强度WC<0.9%时,WC增加,强度提高,WC>0.9%时,WC增加,强度降低;(3)塑性、韧性WC增加,塑性、韧性下降;

为了保证工业用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塑性、韧性,碳素钢的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4% 。

WC增加,导热性下降、抗电化学腐蚀性能下降、焊接工艺性下降、铸造工艺性下降

根据零件的使用性能选择钢的成分(钢号):

1)要求塑性、韧性好而强度不高的机件——低碳钢(WC<0.25%);(如冷冲压件)

2)要求强度、塑性、韧性等综合性能好的机件———中碳钢(WC=0.3%~0.55%)并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如机床主轴)

3)各种工具用钢——高碳钢。(如锉刀)

?锻造和热轧的开始温度一般选在固相线以下200℃左右。停止锻轧温度一般要控制在800℃左右。

(一)碳素钢的分类

1、按钢中含碳量分

(1)低碳钢WC≦0.25%(2)中碳钢0.25%0.6% 2、按钢的质量分

(1)普通钢WS≦0.05% WP≦0.045%

(2)优质钢WS≦0.035% WP≦0.035%

(3)高级优质钢WS≦0.02% WP≦0.03%

4、按炼钢时的脱氧程度分

(1)沸腾钢(F)脱氧不彻底

(2)镇静钢(Z)脱氧彻底

(3)半镇静钢(b)脱氧程度介于F和Z之间

(4)特殊镇静钢(TZ)进行特殊脱氧

3、按钢的用途分(1)碳素结构钢(2)优质碳素结构钢(3)碳素工具钢(4)一般工程用铸造碳素钢件(铸钢)

(二)碳素钢的钢号命名方法

1、碳素结构钢

主要用途:各类工程。通常热轧后空冷供货,一般可以直接使用。这类钢共分五个强度等级。等级符号:A、B、C、D(D级达到了优质钢水平)

命名:标志符号Q+最小σS值—等级符号+脱氧程度符号,如:Q235-AF

2、优质碳素结构钢

主要用途:重要机件。通过热处理调整零件的力学性能。出厂状态可以是热轧后空冷,也可以是退火、正火等状态。随用户需要而定。

命名:用两位数字表示,两位数字表示钢中含碳量的万分之几。如:45钢WC=0.45% 常用牌号:08F、15、45、60、60Mn等。

3、碳素工具钢(WC=0.65%~1.35% 属高碳钢)

主要用途:制作各种小型工具。可进行淬火、低温回火处理获得高硬度高耐磨性。分为优质级和高级优质级两大类。高级优质级在钢号尾部加A,如T10A

命名:标志符号T+含碳量的1000倍。如:T10 WC=1.0%

4、一般工程用铸造碳素钢件(铸钢)

主要用途:难用锻压等方法成型的复杂零件且力学性能要求较高;

命名:标志符号ZG+最低σS值—最低σb值如:ZG340-640

1.钢的热处理:指在固态下对钢进行不同的加热、保温、冷却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钢的热处理分类

?根据工艺方法来分:1)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2)表面热处理(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等);3)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渗其它元素等)

?根据热处理在零件加工中的作用分:1)预先热处理(退火、正火):为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前的一个中间工序,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及为后续作组织准备。

2)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获得零件最终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3、过热度和过冷度

?平衡态相变线:A1、A3、Acm

?加热(过热度):Ac1、Ac3、Accm

?冷却(过冷度):Ar1、Ar3、Arcm

第二节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一、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形成的四个步骤: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A晶核通常在珠光体中F和Fe3C相界处产生;

2)奥氏体晶核长大;(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4)奥氏体的均匀化

共析钢加热到Ac1点相变温度

?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

?过共析钢——理论上应加热到Accm以上,但实际上低于Accm。因为加热到Accm 以上,渗碳体会全部溶解,奥氏体晶粒也会迅速长大,组织粗化,脆性增加。

1、奥氏体晶粒度

1)起始晶粒度——室温下各种原始组织刚刚转变为奥氏体时的晶粒度。

2)实际晶粒度——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度的大小。分为10级,1级最粗。

3)本质晶粒度——表示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不表示晶粒的大小。

3、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影响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越高,晶粒长大越快,奥氏体越粗大;保温时间延长,晶粒不断长大,但长大速度越来越慢。

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大,形核率越高,因而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小,而且晶粒来不及长大。

3)碳及合金元素

4)钢的原始组织

第三节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过冷奥氏体:在共析温度(A1)以下存在的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以符号A冷表示。

?随着过冷度的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三种类型转变:1)珠光体型转变;2)贝氏体型转变;3)马氏体型转变

过冷奥氏体在A1~ 550℃温度范围内将转变成珠光体类型组织。该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层片相间的机械混合物。这类组织可细分为:

珠光体转变过程:典型的扩散相变:1)碳原子和铁原子迁移;2)晶格重构。

过冷奥氏体在550℃~Ms点温度范围内将转变成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字母B表示。根据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可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贝氏体的力学性能

1)550~350℃——上贝氏体B上—羽毛状—40~45HRC—脆性较大——基本上无实用价值;2)350℃~Ms——下贝氏体B下—黑色竹叶状—45~55HRC—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常用。

?半扩散型转变——只发生碳原子扩散,大质量的铁原子基本不扩散。

当奥氏体以极大的冷却速度过冷至Ms点以下,(对于共析钢为230℃以下)时,将转变成马氏体类型组织。获得马氏体是钢件强化的重要基础。

?马氏体M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C全部保留在马氏体中。

?主要特点:高硬度高强度——马氏体强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饱和碳原子引起的晶格畸变,即固溶强化。

?M中碳的质量分数越高,其正方度越大,晶格畸变越严重,M的硬度也就越高。

?马氏体组织的形态:1)Wc<0.2%—板条状马氏体,也称位错马氏体;2)Wc>1%—针片状马氏体,也称孪晶马氏体;3)0.2%≦Wc≦1%——板条状马氏体和针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塑性韧性较好;高碳片状马氏体的塑性韧性都较差。

在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硬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较多的板条状马氏体。

马氏体转变特点:

1)无扩散性:马氏体转变是非扩散性转变,转变过程中没有成分变化,M的含碳量和原来A的相同。

2)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由于原子不能进行扩散,晶格转变只能以切变的机制进行。3)变温形成:M只有在不断降低温度的条件下,转变才能继续进行。

4)高速长大:M生长速度极快,片间相撞容易在马氏体片内产生显微裂纹。

5)转变不完全——残余奥氏体A残——MS点越高,M越多,A残越少。Ms和Mf点的温度与冷却速度无关,主要取决于含碳量与合金元素的含量。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表示温度、时间、和转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

?冷却方式:1)等温冷却2)连续冷却

(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又叫C曲线,也称为TTT曲线。

?在实际生产中,过冷奥氏体大多是在连续冷却时转变的,这就需要测定和利用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过冷却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又叫CCT曲线。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CCT曲线)与TTT曲线的区别:1、连续冷却曲线靠右一些;2、连续冷却曲线只有C曲线的上半部分,而没有下半部分。也就是说而没有贝氏体转变。

影响C曲线的因素

(1) 含碳量的影响

1)在正常加热条件下,Wc<0.77%时,含碳量增加,C曲线右移;Wc>0.77%时,含碳量增加,C曲线左移。所以,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2)亚共析钢——先析出F;过共析钢——先析出渗碳体。

(2)合金元素的影响——除钴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A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碳化物含量较多时,对曲线的形状

也有影响。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的成分更加均匀,晶粒粗大,这些都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临界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的最小冷却速度。

☆vk是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

☆vk’是TT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

☆vk’ ≈1.5 vk

☆凡是使C曲线右移的因素都会减小临界冷却速度。

一、退火和正火的主要目的

1)调整硬度以便切削加工;2)消除残余应力,防止变形、开裂;

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4)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二、退火

◆将金属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

1)均匀化退火Ac3+(150~200) ℃2)正火Ac3或Accm+(30~50)℃

3)完全退火Ac3+(20~50)℃4)球化退火Ac1+(20~40)℃

5)去应力退火500℃~650℃

1、完全退火(重结晶退火、普通退火)

?将钢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退火工艺。

?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件、热轧型材和焊接件。

?加热温度Ac3+(30~50)℃

2、球化退火(不完全退火)

?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主要用于过共析钢;

?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后续的淬火做组织准备。

?得到的组织——粒状P(F基体上弥散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的组织)

?加热温度Ac1+(20~40)℃

3、等温退火

?加热到高于Ac3(或Ac1)温度,保持适当时间后,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的某一温度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退火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可代替完全退火,对于过共析钢可代替球化退火。

4、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

?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温度(一般低于100 ℃)长时间保温,然后缓冷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消除某些具有化学成分偏析的铸钢件及铸锭。

?加热温度Ac3+(150~200) ℃

5、去应力退火(无相变退火)

?加热到Ac1以下(100~200)℃保温后随炉冷却到160℃以下出炉空冷。

?主要用于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防止变形与开裂。

?加热温度通常为500℃~650℃

三、正火

?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正火组织为索氏体;

?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1)冷却速度不同;2)正火后的组织比较细,比退火强度、硬度提高,而且生产周期短,操作简单。

?过共析钢正火后可消除网状碳化物;低碳钢正火后可显著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正火是一种优先采用的预先热处理工艺。

第五节钢的淬火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vk的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主要目的——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为回火组织作准备。

淬火温度的选择:1)亚共析钢Ac3+(30~50)℃(要完全奥氏体化)

2)过共析钢Ac1+(30~50)℃(是部分奥氏体化)

3)合金钢的淬火温度允许比碳素钢高,一般为临界点以上(50~100)℃。

?在C曲线“鼻尖”附近快冷,而在Ms点附近应尽量慢冷。

?目前常用的冷却介质有:油、水、盐水等,其冷却能力依此增加。

常用淬火方法:1)单液淬火2)双液淬火3)马氏体分级淬火4)贝氏体等温淬火?钢的淬透性(可淬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它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的大小。临界冷却速度越小,淬透性越大。淬透性是钢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性能,与冷却速度无关。不同的零件对淬透性要求不一样。如弹簧要求淬透,而齿轮即不要求淬透。

?淬透的工件经调质后由表及里都是回火索氏体,而未淬透的工件心部是片状索氏体和铁素体,尤其是韧性(ak)相差特别大。

?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因素有:1、含碳量:共析点附近淬透性最好,远离S 点差。2、合金元素:除Co外,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都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即提高钢的淬透性。3、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钢的淬透性增大。

?淬硬性是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是钢的一种工艺性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钢的淬透性越高,淬硬层深度就越大。

?奥氏体中固溶的碳越多,淬硬性就越高。与合元素没有多大关系。而淬透性与合金元素就有很大的关系。

?对承受动载荷的一些重要零件要选用能全部淬透的钢;如发动机连杆、弹簧等;

当零件表里性能可以不一致时(不要求淬透),选用淬透性适宜的钢即可。如齿轮;

焊接件不可选用淬透性高的钢,否则就容易在焊缝附近出现淬火组织,造成变形和裂纹;对于淬透性好的钢,可以采用冷却速度缓慢的淬火介质。这对于复杂工件十分有利。

第七节钢的回火

?淬火获得的马氏体组织脆性很大,一般须经回火以改善其性能才能使用;

?回火是指将淬火后的钢再加热到不超过Ac1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1)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小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或开裂,)改善切削加工性能。2)获得工件所要求的力学性能;3)稳定工件尺寸;M+A残→F+ Fe3C(或碳化物)

二、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1)<100℃,碳原子向位错线附近或间隙位置聚集。伴有硬度升高现象;

2)100~250℃,马氏体分解:M →回M;回M=α+ ε-碳化物(α为过饱和固溶体;ε-碳化物与母相共格,其分子式为Fe2.4C);

这个转变称为回火第一阶段;性能变化:高硬度,但应力和脆性大大消除;

3)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A残→回马;

这次转变称为回火第二阶段;性能变化:有A残的分解,硬度没有明显降低。

4)250~400℃,碳化物类型变化:回M →回T(组织为保持原M形态的F和粒状的Fe3C);ε-碳化物→粒状的Fe3C;

这种转变称为第三阶段;具有良好的弹性极限和抗疲劳性能,应力全部消除;

5)400~700℃,α相回复与再结晶,渗碳体球化和粗化;回T→回S;(组织为等轴F+粒状Fe3C2);

这个阶段称回火第四阶段;性能变化:硬度进一步下降,韧性提高,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当>650℃,Fe3C2颗粒长大,组织为回P;性能变化:硬度强度显著降低,韧性塑性提高。

1、低温回火(150~250℃)——回火M——58~64HRC;(应用:高碳工模具、量具、滚动轴承等。)降低残余应力和脆性,保持钢在淬火后得到的高硬和高耐磨性;

2、中温回火(350~500℃)——回火T——35~45HRC;(应用:弹簧、模具等。)

获得高屈服强度、弹性极限和较高的韧性。

3、高温回火(500~650℃)——回火S——20~35HRC;

得到强度、塑性、韧性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调质处理:淬火加高温回火得到回火S的热处理工艺。(应用:连杆、曲轴等结构零件。)回火脆性: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的脆化现象。性能变化:硬度下降,韧性增加,

?第一类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200~350℃,不可逆,所有淬火钢都存在,生产上常避开此区间回火;

?第二类回火脆性

(高温回火脆性)450~650℃,可逆,仅存在于含Cr、Ni、Mn等钢中,回火后快冷或加

入Mo元素可避免。

?表面淬火的目的:使零件表面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来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含碳量在0.4%~0.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是最适宜于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可分为: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硼、渗洛和渗铝等。

?渗入法的化学热处理过程,分为三个互相衔接的阶段:分解、吸收和扩散

?渗碳——是将钢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目的:提高工件表面强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同时保持心部的良好韧性。应用——合金渗碳钢,Wc=0.1%~0.25%

渗碳零件的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机械加工→渗碳→淬火+低温回火→精加工(磨削等)

钢铁的表面处理:不改变原零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而是在零件原表面上增加一层或多层涂层,涂层成为零件的新表面,从而达到零件表面改性的目的

第七章合金钢

?碳素钢:生产简单,价格低廉,种类齐全,但碳素钢的强度较低,淬透性差,热硬性、耐磨、耐蚀、耐热性差。

?合金钢:为了改善碳素钢的性能,有选择地加入一些合金元素,这类钢称为合金钢。

?合金元素溶入铁素体形成合金铁素体,产生固溶强化效果,但这个效果是极为有限的。

?形成合金渗碳体和合金碳化物,主要以第二相强化的方式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一些高熔点、高硬度的碳化物(如VC、Ti)将对钢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合金元素对铁碳合金相图的影响

1、合金元素对A相区的影响:1)扩大A相区(Mn、Ni、Co);2)缩小A相区(Cr、V、Mo、Si);3)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可以生产奥氏体钢和铁素体钢;

2、合金元素对S、E点的影响:凡是扩大A相区的元素均使S、E点向左下方移动;凡是缩小A相区的元素均使S、E点向左上方移动。

三、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的影响

1、对奥氏体化的影响:大多数合金元素(镍、钴除外)都减缓奥氏体化过程。所以

在热处理时就需要比碳钢更高的加热温度和更长的保温时间。——碳化物不宜分解。

2、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大多数合金元素有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但锰和硼却相反,可以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所以,除锰钢外,合金钢在加热时不易过热。这样有利于在淬火后获得细马氏体;也有利于适当提高加热温度,使奥氏体中溶有更多的合金元素增加淬透性和提高钢的力学性能

3、合金元素对过奥氏体转变的影响:除钴外,所有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右移,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有些合金元素还使C曲线的形状发生改变。另外,大多数合金元素还使Ms点下降。

合金钢分类

1、按合金元素的含量分

1)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小于等于5%;

2)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在5%~10%之间;

3)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等于10%;

2、按合金元素的种类分

有铬钢、锰钢、铬镍钢、硅锰钼钒钢等。

3、按主要用途分

(1)结构钢:建筑及工程用结构钢,机械制造用结构钢

(2)工具钢(3)特殊性能钢

合金金牌号的一般命名原则:合金钢的含碳量、合金元素的各类、合金元素的含量均应在牌号中体现出来。例:合金弹簧钢60Si2Mn含碳量~0.6%;硅含量~2%;

锰含量Mn~1%。

低合金结构钢

1、性能特点较高的强度,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良好的焊接性能。广泛应用建筑、桥梁等。

2、化学成分特点低碳钢(含碳量<0.2%);主要合金元素为Mn(含量为1.25~1.5%)。

3、热处理特点一般不进行热处理。

4、常用钢种16Mn、15MnTi等。

合金渗碳钢(具有良好的渗碳能力和淬透性)

1、性能特点用于制造表面硬而耐磨,心部韧性好而耐冲击的零件,如齿轮、凸轮等。

2、化学成分特点低碳钢(含碳量0.1~0.25%);主要合金元素有Cr、Mn、Ti、V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和防止过热。

3、热处理特点预先热处理为正火、渗碳后为淬火加低温回火。

以20CrMnTi为例生产汽车变速箱齿轮为例,其工艺路线如下:锻造→正火(具有良好的渗碳能力和淬透性)→加工齿形→局部镀铜→渗碳→预冷淬火、低温回火→喷丸磨齿

合金调质钢

1、性能特点调质处理后具有高强度与很好塑性及韧性的配合,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2、化学成分特点中碳钢(0.3~0.5%),合金元素主要有Cr、Mn、Ti、Mo等,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细化晶粒和防止过热。

3、热处理特点预先热处理为退火或正火,最终热处理为淬火+高温回火。

4、常用钢种40Cr、40CrMn等。

以40Cr制作拖拉机连杆螺栓的生产工艺路线如下:锻造→正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装配

四、合金弹簧钢

1、性能特点制造各种弹性元件如常圈簧、板簧等。要求具有高的弹性极限、高的屈强比、

高的疲劳强度以及足够的韧性。

2、化学成分特点含碳量(0.5~0.7%),合金元素主要有Mn、Si、Cr、V、Mo等,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防止回火脆性。

3、热处理特点

1)热成型弹簧(尺寸≥8mm的大型弹簧)

下料→加热(Ac3+~100℃)→成型→余热淬火→中温回火(~430℃)→产品

2)冷成型弹簧(尺寸≤8mm小型弹簧)

下料→冷拨钢丝冷卷成型→低温退火→产品

4、常用钢种60Si2Mn

五、滚动轴承钢

1、性能特点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很高的弹性极限和接触疲劳强度,足够的韧性和淬透性,很高的耐磨性,而且还应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

2、化学成分特点高碳(0.95%

第四节合金工具钢(合金刃具钢合金模具钢合金量具钢)

刃具钢应具有下列性能要求

(1)高硬度(60HRC以上)(2)高的耐磨性

(3)高的热硬性(红硬性)(4)具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塑性

(一)低合金刃具钢

1、化学成分特点高的含碳量(0.75~1.5%);为了提高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加入Cr、Mn、Si、V、W等合金元素;

2、热处理特点预处理为球化退火,最终热处理为淬火+低温回火。

3、常用钢种9SiCr、9Mn2V

二)高速钢

1、化学成分特点①高C:0.7 %~1.5 %;②加入Cr提高淬透性;③加入W、Mo提高热硬性;④加入V提高耐磨性。

2、热处理特点退火+1270℃淬火+560℃~580℃回火(三次)。

3、典型钢种W18Cr4V、W6Mo5Cr4V2

合金量具钢:提高尺寸的稳定性,淬火后要进行冷处理。(-50℃~ -78℃)

不锈钢:提高金属抗腐蚀能力的主要措施:1)尽量使金属获得单相组织;2)加入合金元素使各相间的电极电位差减小;3)加入合金元素,使金属表面腐蚀后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常用钢种

(1)马氏体不锈钢

含碳量:0.08~0.45%; Cr含量:~13%;牌号有:1Cr13、2Cr13、3Cr13、4Cr13;

性能:通过热处理可得到回M,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耐蚀性能较差;

应用:各种阀、机泵和工具等;

(2)铁素体不锈钢

含C量:~0.1%;含Cr量:12~32%;常用牌号:0Cr13、1Cr17、1Cr28等;

性能:耐蚀性、塑性、焊接性好,但硬度和强度较低;

应用:用于耐蚀零件,如硝酸和氮肥工业;

(3)奥氏体不锈钢

含C量:<0.15%;含Cr量:18% ;含Ni量:8~11%;

常用钢种:0Cr18Ni9Ti、1Cr18Ni9Ti;

性能:耐蚀性能、冷热加工性能、焊接性能都很好。

应用:广泛应用于化工设备及管道等。

?硬质合金是将一种或几种高硬度,高熔点的碳化物粉未,加入粘结剂金属钴粉未,经加压成形、烧结而成的一种粉未冶金材料。

?高硬度:86HRA~93HRA;热硬性好,切削温度可达1000℃;

?主要用于制造高速切削刃具。

铸铁:指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常用铸铁的含碳量在2.11%~4.5%之间。

?铸铁与钢的主要区别是:碳、硅含量较高,硫、磷杂质较多,并且碳多以石墨形式存在。

?目前,铸铁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重要零件如齿轮、曲轴可采用球墨铸铁制造,大降低了成本。

?铸铁的石墨化:铸铁中的碳以石墨状态析出的过程。石墨可以从铁液中析出;可以从奥氏体中析出;可以从铸素体中析出;也可以从渗碳体的分解得到:Fe3C→Fe+C

石墨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液相中结晶出一次石墨(GI)及共晶反应形成共晶石墨G共晶。

Lcˊ→AEˊ+ G共晶

?第二阶段——从奥氏体中析出二次石墨(GII)

?第三阶段——共析反应形成共析石墨及从F中析出三次石墨(GIII)Lcˊ→AEˊ+ G共晶(第三阶段能完全石墨化:F+G 只能部分石墨化:F+P+G 石墨化被完全阻止:P+G )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1、化学成分

促进石墨化元素:C、Si、Al、Cu、Ni、Co等;

阻碍石墨化元素:S、Mn、Cr、W、Mo、V等;

P对石墨化的影响不大。

2、冷却速度

冷却速度越慢,对石墨化越有利。

冷却速度受到造型材料、铸造方法、铸件壁厚

的影响。

灰铸铁的组织与性能

Wc=2.5%~3.6%

1、灰铸铁的组织

(1)铁素体灰铸铁——石墨化过程充分进行;

(2)铁素体珠光体灰铸铁——第一、二阶段石墨化过程充分进行,第三阶段石墨化过程部分进行;

(3)珠光体灰珠铁——第一、二阶段石墨化过程充分进行,第三阶段石墨化过程完全没有进行;

2、灰铸铁的性能

1)灰铸铁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基体的性能和石墨的数量、形状、大小、分布状况。其中以细晶粒的珠光体基体和细片状石墨组成的灰铸铁的性能最优,应用最广。

2)灰铸铁的抗拉强度和塑性大大低于具有相同基体的钢,但石墨片对灰铸铁的抗压强度影响不大,所以灰铸铁广泛用作承受压载荷的零件,如机座、轴承座等。

3)灰铸铁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切削加工性能,而且石墨的存在可以起到减磨、减

震作用。

(二)变质处理(孕育处理)——孕育铸铁

1、变质处理:浇注前向铁液中加入变质剂,促进晶粒细化。

常用变质剂为含硅75%的硅铁,加入量一般为铁液重量的0.4%左右。

2、性能:孕育铸铁的强度有很大提高,并且塑性、韧性也有所提高。

三)灰铸铁的热处理

1、消除内应力退火(时效处理)——低温退火。将铸件置于100~200℃的炉中,缓

慢升温至500~600℃,保温4~8h缓冷。

2、改善切削性能的退火——高温退火,降低硬度。将铸件加热至850~900℃,保温

2~5h,缓冷至400~500℃出炉空冷。

3、表面淬火——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四)灰铸铁的牌号:1、共六个牌号:HT100、HT150、HT200、HT250、HT300、HT350

二、可锻铸铁

1、化学成分:Wc=2.4%~2.8%

2、制造方法:可锻铸铁是一定成分的白口铸铁经长时间石墨化退火而得到的具有团絮状石

墨的铸铁。

3、石墨化退火工艺:900~1000℃保温15 h后随炉缓冷至650℃以下出炉空冷,可得到F基

体的可锻铸铁。

4、可锻铸铁的种类

1)铁素体可锻铸铁(黑心可锻铸铁)——较高的塑性和韧性;

2)珠光体可锻铸铁——较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5、可锻铸铁的性能

团絮状石墨大大减轻了石墨对基体金属的割裂作用及应力集中现象,所以可锻铸铁的强度比灰铸铁高,塑性韧性也有很大提高。

6、应用范围:但由于退火周期长,工艺复杂,成本高,只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薄壁零件。

1、球墨铸铁的主要成分——与灰铸铁相比,主要特点是高C、高Si、低S。

2、球墨铸铁的显微组织——基体+球状石墨。基体有F、P、F+P、B下四种。

3、球墨铸铁的生产方法——对铁液进行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而得到

4、球墨铸铁的性能——球状石墨对基体的割裂作用影响最小,因而具有很高的强度、良好

的韧性、塑性和切削加工性

6、球墨铸铁的热处理

(1)退火——目的是为了获得铁素体基体组织和消除铸造应力;

(2)正火——目的是为了获得P或P+F基体,细化组织、提高强度和耐磨性。

(3)调质——为了得到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4)等温淬火——为了获得B下基体的球墨铸铁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调质→半精加工→表面淬火及低温回火→磨削加工:正火的目的于得到合适的硬度,便于切削;改善锻造组织,为调质做准备。调质是为了使主轴得到主轴得到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和疲劳强度。为了更好地发挥调质效果,安排在粗加工。调质还为最终(高频)表面淬火做准备。

齿轮的加工工艺路线:①调质齿轮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调质→齿形加工→喷砂②高频淬火齿轮的加工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调质→半精加工→高频淬火回火→加工花键孔或圆孔→精磨③参碳齿轮的加工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半精加工→参碳→淬火及低温回火→喷丸→磨削加工④氮化齿轮:下料→锻造→退火→粗加工→调质→半精加工→氮化→精磨。

1.默画出铁碳相图,并标注出所有温度和成分点;2.40、60、T12钢的室温平衡组织是什么?它们从高温液态平衡冷却到室温要经过哪些转变?3.画出纯铁、40钢、T12钢的室温平衡组织,并标注其中的组织。

答:1.如下

2.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①形成固溶体,产生固溶强化②形成含部分金属键的金属间化合物,产生弥散强化(或第二相强化)③溶入奥氏体,提高钢的淬透性④提高钢的热稳定性,增加钢在高温下的强化,硬度和耐磨性⑤细化晶粒,产生细晶强韧化⑥形成钝化保护膜⑦对奥氏体和铁素体存在范围的影响

钢淬火后为什么一定要回火:回火是零件淬火后必不可少的后续工序,它是将淬火后的钢加热到A1一下的某一温度,保温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方法。淬火钢一般不能直接使用,这是由于:①零件处于高应力状态,在室温下放置或使用时很易引起变形和开裂②淬火态(M+A`)是亚稳定态,使用中会发生组织,性能和尺寸变化③淬火组织中的片状马氏体硬而脆,不能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会火能使这些状况得到改善,获得所要求的力学性能。由于在回火过程中随温度的提高逐渐发生了各种组织变化,钢的性能也会逐渐改变。

1、共析钢在平衡态下的结晶过程(室温下:相组成物F 、Fe3C ; 组织组成物 P ) 1点以上: L ; 1~2点 L+A ; 2~3点 A ; 3点 共析转变AS → (FP+Fe3C) ≡ P

(片层状分布)共析铁素体 共析渗碳体 珠光体团

3~4点 F+ Fe3CIII+ Fe3C ≡ P

2、亚共析钢在平衡态下的结晶过程(室温下:相组成物F 、Fe3C ;组织组成物F 、P )

1点以上 L ;1~2点 L+δ; 2点 包晶转变δ0.09+ L0.53 → A0.17

2~3点 A+L ;3~4点 A ;4~5点 A+F ; 5点 共析转变A0.77 → (FP+Fe3C) ≡ P

5~6点 F+ Fe3CIII +P ————F+P (Fe3CIII 含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室温下:相组成物F 、Fe3C ;组织组成物F 、P

3. 过共析钢在平衡态下的结晶过程(室温下:相组成物F 、Fe3C 组织组成物P 、Fe3CII )

%5.110

69.677.03=-=C Fe Q %5.880

69.677.069.6=--=

F Q 0

77.077.0--=c

F W Q 0

77.00

--=c P W Q 77

.069.677.03--=c C Fe W Q II 77

.069.669.6--=c

P W Q

1点以上L;1~2点L+A;2~3点A;3~4点A+ Fe3CII

4点共析转变A0.77 →(FP+Fe3C) ≡P 4~5点P+ Fe3CII

4、共晶白口铸铁的相变过程(室温下:相组成物F、Fe3C;组织组成物Ld’)

1点以上:L;1点:共晶转变L4.3→(A2.11+Fe3C) ≡Ld ;

1~2点:A+ Fe3CII + Fe3C ≡Ld 二次渗碳体与共晶渗碳体混成一体;

2点;共析转变A0.77→(FP+Fe3C) ≡P;2~3点:(P+ Fe3CII+ Fe3C) ≡Ld’;

渗碳体的基体上分布着树枝状的珠光体

5亚共晶白口铸铁的相变过程(室温下:相组成物F、Fe3C组织组成物:P、Fe3CII 、Ld’)

1点以上:L;1~2点:L+A;2点:共晶转变L4.3 (A2.11+Fe3C) ≡Ld

2~3点:A+ Fe3CII + Ld;3点:先共晶A共析转变A0.77 (FP+Fe3C) ≡P Ld Ld’ 3~4点:P+ Fe3CII + Ld ‘;

6、过共晶白口铸铁的相变过程

1点以上:L;1~2点:L+ Fe3CI ;(先共晶渗碳体,呈粗大条状)

2点:共晶转变L4.3 (A2.11+Fe3C) ≡Ld ;2~3点:Fe3CI + Ld;

3点:Ld Ld’、Fe3CI;3~4点:Fe3CI + Ld’;

室温下:相组成物F、Fe3C;组织组成物Ld’、Fe3CI

生产上常用C曲线来分

析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

的组织。(如图)

——珠光体P;

1)炉冷V

1

——索氏体S;

2)空冷V

2

3)油冷V

——托氏体T+

3

马氏体M;

——马氏体M+

4)水冷V

4

残余奥氏体A

工程材料总结

(恐有遗漏和误写,仅供参考,各自笔记为准) 1钢的热处理:是指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 2特点是:只通过改变工件的组织来改变性能而不改变其形状 3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4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以共析钢为例 1形核 在α与3F e C 相界形核 2长大 r 晶核通过原子扩散向α和3F e C 方向长大 3残余3F e C 溶解 残余3F e C 随保温时间延长而继续溶解 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3F e C 溶解后其所在部位C 含量仍很高,通过长 时间保温使成分均匀化 5 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6珠光体组织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可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7贝氏体的转变:根据组织形态的不同分为上贝氏体(羽毛状)和下贝氏体(竹叶状) 8碳在F e α-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为马氏体用M 表示 9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碳全部保留到马氏体中 10马氏体强化的主要原因1过饱和碳引起的固溶强化2组织细化 11马氏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其特点是1无扩散性2共格切变性 12球化退火:得到组织球状珠光体 目的是1使3F e C 球化,硬度下降便于切削 2提高韧性,为淬火做准备避免变形开裂 13共析钢,过共析钢战火温度AC1以上30到50 摄氏度,原因 1保留一定的3F e C 使硬度提高,耐磨性提高 2温度高于ACCM ,A 晶粒粗大,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晶粒粗大,残余奥氏 体增多,使刚的硬度和耐磨性下降,脆性,变形开裂倾向增加 14淬透性:钢接受淬火时形成马氏体的能力,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15淬硬性: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硬度即硬化能力 16合金元素除CO 外,凡融入奥氏体的合金元素都使刚的淬透性提高 17碳钢用水淬是因为:碳钢的冷却速度要求较高,所以不能用油淬 合金钢用油淬的原因是:合金元素使得C 曲线右移,随意需要的临界冷却速度降低,可以用油淬,而且有用的内应力小。 18汽车主轴齿轮,弹簧发条,刀具的最终热处理分别是什么 19表面淬火:是指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情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层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主要用于中碳钢和中碳低合金钢 20碳钢的不足:1淬透性低2强度和屈服比较低3回火稳定性差4不能满足特殊性能要求 21奥氏体形成元素:扩大奥氏体相区 铁素体形成元素:缩小封闭奥氏体相区,即扩大 铁素体相区 22与C 的亲和力大小分为碳化物形成元素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23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1溶入基本相 溶于F,A 和M 中,溶入3F e C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工程材料学总结1

《工程材料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概论 主要概念 工程材料,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的组织、结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内容要求 1. 工程材料的分类。 2. 工程材料的性能,掌握机械工程中常用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及单位 (σs,σ0.2,σb, δ,ψ,HBS, HRC, HV, ak)。 第二章 材料的结构 主要概念 晶格与晶胞,晶向族、晶面族,单晶体与多晶体,晶粒与晶界,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内容要求 1.立方晶胞中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表示方法 (给出晶面晶向,让你标定出指数;给出指数,让你画出晶面, 晶向)。 2.三种典型金属晶型的原子位置、单胞原子数、原子半径、致密 度、配位数。 第三章 结晶与相图 主要概念 凝固与结晶, 过冷度, 形核与长大, 合金, 组元,相,相组成物,组织组成物,固溶体,金属化合物, 匀晶、共晶、共 析转变,杠杆定律 内容要求 1. 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 2. 熟悉共晶(析)转变、共晶(析)体、先共晶(析)相、二次相的 概念。

3.利用相图分析合金结晶过程,区分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并计算相对量。 第四章 铁碳合金 主要概念 同素异构转变,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石墨化, 灰铸铁,球墨铸铁。 内容要求 1. 熟悉Fe-Fe3C相图和铁碳合金中的共晶(析)转变。 2. 会分析各类铁碳合金冷却过程,熟悉它们室温时的相组成物和 组织组成物,并会计算其相对含量,会画组织示意图。 (相组成和组织组成的区别,会使用杠杆定律) 3. 掌握碳钢的牌号,知道它们的用途。 4.懂得石墨形态对铸铁性能的影响,常用铸铁的分类、牌号,主要用途。 第五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主要概念 滑移,滑移面,滑移方向,滑移系,固溶强化,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加工硬化(四种提高强度的方法),回复,再结晶, 再结晶温度, 热加工流线 内容要求 1.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过程与塑性变形后的组织、性能的变化。 2.懂得滑移与位错运动的关系,从而理解强化金属的基本原理和主 要方法。 3.热加工与冷加工的根本区别和热加工的主要作用。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主要概念 热处理,临界点,退火(炉冷),正火(空冷),淬火(油冷、水冷),回火,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奥氏体化,奥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总结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 绪论 道路工程材料是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的物质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质量和服务寿命和结构形式。 路面结构由下而上有:垫层,基层,面层。 面层结构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良好的表面特性。 第一章 砂石材料是石料和集料的统称 岩石物理常数为密度和孔隙率 真实密度:指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单位真实体积的质量。 毛体积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包括空隙(闭口、开口空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体积的质量。 孔隙率:是指岩石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开口空隙和闭口空隙)的百分率。 吸水性:岩石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 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与饱和吸水率来表征。 吸水率:是岩石试样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最大的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饱和吸水率:是岩石在常温及真空抽气条件下,最大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岩石的抗冻性:是指在岩石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岩石强度的能力。 集料:是由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组成的混合料,在沥青混合料或水泥混凝土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 沥青混合料 水泥混合料

表观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集料矿质实体包括闭口空隙在内的表观单位体积的质 量。 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 压碎值:用于衡量石料在逐渐增加的荷载下抵抗压碎的能力,也是石料强度的相对指标。压碎值是对石料的标准试样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加荷,测试石料被压碎后,标准筛上筛余质量的百分 率。1000 1 ?='m m Q a (1m :试验后通过2.36mm 筛孔的细集料质量) 磨光值:是反映石料抵抗轮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标,是决定某种集料能否用于沥青路面抗滑磨耗层的关键指标。 冲击值:反映粗集料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由于路表集料直接承受车轮荷载的冲击作用,这一指标对道路表层用料非常重要。 磨耗值:用于评定道路路面表层所用粗集料抵抗车轮磨耗作用的能力。 级配参数: ?? ? ??分率。 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是指通过某号筛的式样通过百分率和。 筛分级筛余百分率之总分率和大于该号筛的各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百累计筛余百分率率。 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质分级筛余百分率i i i A a ρ 天然砂的细度模数,系度模数越大,表示细集料越粗。 根据矿质集料级配曲线的形状,将其划分为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在连续级配类型的集料中,由大到小且各级粒径的颗粒都有,各级颗粒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绘制出的级配曲线圆滑不间断;在间断级配集料中,缺少一级或几个粒级的颗粒,大颗粒与小颗粒之间有较大的“空档”,所做出的级配曲线是非连续的。 第二章 沥青按照形态分类:粘稠沥青、液体沥青。 沥青按照用途分类:道路沥青、建筑沥青、水工沥青、防腐沥青、其他沥青。 粗集料 >2.36mm >4.75mm 细集料 <2.36mm <4.75mm

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材料的性能 1、布氏硬度 布氏硬度的优点:测量误差小,数据稳定。 缺点:压痕大,不能用于太薄件、成品件及比压头还硬的材料。 适于测量退火、正火、调质钢, 铸铁及有色金属的硬度(硬度少于450HB)。 2、洛氏硬度 HRA用于测量高硬度材料, 如硬质合金、表淬层和渗碳层。 HRB用于测量低硬度材料, 如有色金属和退火、正火钢等。 HRC用于测量中等硬度材料,如调质钢、淬火钢等。 洛氏硬度的优点:操作简便,压痕小,适用范围广。 缺点:测量结果分散度大。 3、维氏硬度 维氏硬度所用载荷小,压痕浅,适用于测量零件表面的薄硬化层、镀层及薄片材料的硬度,载荷可调范围大,对软硬材料都适用。 4、耐磨性是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用磨损量来表示。 分类有黏着磨损(咬合磨损)、磨粒磨损、腐蚀磨损。 5、接触疲劳:(滚动轴承、齿轮)经接触压应力的反复长期作用后引起的一种表面疲劳剥落损坏的现象。 6、蠕变:恒温、恒应力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发生缓慢塑变的现象。 7、应力强度因子:描述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强度的指标。 第三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1、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在空间的规则排列的方式为晶体结构。为便于描述晶体结构,把每个原子抽象成一个点,把这些点用假想直线连接起来,构成空间格架,称为晶格。 晶格中每个点称为结点,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成为晶面。 由任意两个原子之间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组成晶格的最小几何组成单元称为晶胞。 晶胞的棱边长度、棱边夹角称为晶格常数。 ①体心立方晶格 晶格常数用边长a表示,原子半径为√3a/4,每个晶胞包含的原子数为1/8×8+1=2(个)。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有铁、钼、铬等。 ②面心立方晶格 原子半径为√2a/4,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包含原子数为1/8×8+1/2×6=4(个) 典型金属(金、银、铝、铜等)。 ③密排六方晶格 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包含原子数为为12×1/6+2*1/2+3=6(个)。 典型金属锌等。 2、各向异性:晶体中不同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紧密程度及不同晶面间距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方向上原子结合力也不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化学、力学间的性能也有一定的差异,此特性称为各向异性。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2019年东北大学材料工程考研经验分享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考研经验 一.东北大学材料工程考研情况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近几年计划都在200人左右,其中保研占比很小可忽略,而报考人数在500左右,所以竞争压力不是很大,结合考试难度来说东北大学材料工程(专硕)是性价比极高的一个选择。去年由于数学难度上升和专业课变动较大,最高分为378,而往年400有不少,往年340稳上,去年校线300以上都要,就这样招生计划也没有完成,300以上只有140人。东北大学地处沈阳,东北第一大城市,与中科院金属所有紧密合作(联合培养),东大的材料偏向黑色金属多一点,但近年来方向越来越多,逐渐在打破这种只玩钢铁的外界思维定势。东大材料院坐拥ral(轧制技术与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类同学的考研方向一般为中南,北科,东北大学等。不得不说东北大学是性价比之王,考研是打成功率,看谁能上,择校相当重要。如果学弟学妹们觉得不是很把握的话,可以在新祥旭报个一对一的辅导班,专业课是东北大学的研究生学长讲的,学长专业课成绩非常好,专业课讲的比较好的,上课效果很好,我也报过,是新祥旭安排的这个学长的辅导下成功考上东北大学的。 二.初试 1.参考书目及专业课相关资料 初试是英语二,数学二,金属学与热处理(835) 重点说专业课,金属学与热处理要比各类材料科学基础的难度小,往年的机理性考题较少,主要集中在工艺考察上,试题有很大的重复率,所以复习起来好上手,做题也有成就感,这也是东大材料工程性价比高的所在。但你简单大家都会简单,谁细心就会是最后的赢家。 专业课变化,去年专业课有30分的题目变化巨大,并不是照搬或改编往年题目,而是贴近热处理课本进行出题,这也将会是今后东大材料工程考研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而注重课本和课后习题也是我对大家的建议。去年100以上就是很好的成绩了,多看课本,你就会有话说,不需要一字不差的写上去,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就很棒,老师也喜欢。还有就是答题时,要分点作答,这样老师会更喜欢。金属学与热处理去年的题量也有不小的增加,从头到尾一直不停的写也差点没写完,几乎考虑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五分钟,基本就是一发卷子就蒙头写。只要平时真题背了,课后题看了,课本认真过了,你绝对有话说。最后就是图,课本上的能记住的图都熟稔于心,往试卷上一画,老师立马对你心动,画的人不多,你图文并茂,分绝对不低。 专业课的初复试资料我是在专业课老师推荐下淘宝大师兄考研买的,这家只做东北大学各专业考研。里面的真题很有价值,其他的内容一般,真题答案有1/4还得靠自己在课本中总结,答题分点,分点,分点,就是强行分也得分。 时间段的话,建议暑假就得开始过专业课的课本,暑假结束就得过完,其中有的同学难免会遇到实习种种,这并不是借口,你以为就你实习嘛? 三.复试 1.笔试参考书目 工程材料学(连法增) 这本书是东大自己出版的,其实能搞到真题的话其他资料就别买了,作用不大,

建筑工程资料年度总结报告(标准版)

建筑工程资料年度总结报告 (标准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建筑工程资料年度总结报告(标准版) 时光如梭,忙碌中又到了年末,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历程,总结一年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从领导身上我体会到了敬业与关怀,在同事身上我学到了勤奋与自律,繁忙并充实是我对20XX年度工作总结的总结。 我担任的是资料管理工作,随着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资料员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势必促使我以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更强烈的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自20XX年3月我担任了京石客运专线大宁水库段工程资料员,负责工程的资料管理工作及工程结算。在项目上我的主要工作是对京石客运专线大宁水库段(DK+----DK+)桩基、承台、墩柱及连续梁工程收集整理及管理工作,认真处理好施工中的变

更洽商、监理通知回复及其它相关资料的报验、对甲方、监理及其分包单位联系单的收发,及项目的图集、规范发放管理工作。尽可能的配合甲方、监理及各单位的工作,在施工期间能够较好的协助项目管理人员及工程相关人员,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资料并做好类似工作。 一、在资料管理工作中,资料工作看似轻松,实则比较细碎烦琐,能够真正做好并不容易。 1、收集保存好公司及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及会议文件工作,并把原来没有具体整理的文件按类别整理好放入文件夹内,为查阅文件提供方便。 2、做好各类文件、图纸,下发、传阅及传递工作并将文件原件存档。根据项目部规定,对文件进行相关部门的下发、传阅、传递,接收部门在文件原件上进行签字确认,并将文件原件整理、分类、存档。 3、负责工程资料的保管。核实工程资料的完整情况,对折皱、破损、参差不齐的文件进行整补、裁切、折叠,使其尽量保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工程材料员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工程材料员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光阴真快,转眼间来到这个项目已经一年了,刚来的时候,这里只起了三栋楼,主体还没有停止,随着光阴的推进,眼观着后面的几栋楼也拔地而起,主体布局都已经停止了,目前正在落架子,在这一年里,我们这个团队连合互助,在公司领导和总监的正确领导下,使得我们各项工作可以或许顺利的进行。转眼间2019年就要曩昔了,从来到这个项目之后,尤其是从今年的5月份开始,我全面的接手了这个项目的所有材料的工作,面对着工作的必要,对付我这样的年龄来讲,有着一种赶着鸭子上架的味道,其拭魅这无疑也是一种挑战,并且是在没有人对前面的材料进行做任何交卸的环境下,接手了这项工作这对付从来没有做过材料工作,并且前面治理材料的人在走以前留下了大量未完善的工作,从整理材料到维持日常的工作,一下子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大增,此前由于很多材料滞留和未归档等原因,散落在几个人手里,有些聚积在文件柜里,很多工序报验没有分类,各类来往文件到处可见,尤其是很多实验申报没有分类,更谈不上归档,此中有各楼混凝土试块的实验申报,有各楼的钢筋电渣压力焊的申报,有各楼的二次砌筑的资料,一光阴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材料,一光阴工作凉垠增,一光阴,感到有些昆季无措,将这些聚积未归档的杂乱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归档,是一项耐心过细的工作,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每个人都有本身的一滩工作,没有人来过多的来进行指导,我面前的这些工作后完全必要本身参考曩昔的内容来做,这无疑必要消耗必然的光阴和精力,既急不得,又耽搁不得,这便是我在这

一个阶段的工作状态,好在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有了些积淀,纯熟的盘算机操作才能,使得我在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赞助。材料的整理是一项过细而又繁琐的工作,一光阴还观不出若干成果,首先是材料的分类和归档,比如混凝土试块申报的整理,要按光阴、按楼号、按标养、按同条件进行分类,然后还要编号放到各自的文件盒里,没有树立文件盒的要重新树立,要打印出正规些的标签,最后还要将详细的内容挂号在电脑上,很多半字必要认真填写,尤其是各类编号之类的数据,仅这一项,就必要消耗必然的光阴,并且每天还有必要实时处置惩罚的一些事情,只有在不耽搁日常工作的同时进行整理,比如开监理会这些工作,必要做好记录,实时的进行会议纪要的整理和发放,因为这些工作是包管施工正常进行所必须实时完成的。我这个人工作不喜欢拖拖拉拉的,只要是交给我的工作,总是想努力尽快地完成,观着摆在眼前的材料,既然接手了就要努力地去做,对已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材料工作的我,工作是可想而知的,这段光阴里,有不明白的就问同事,问领导,问完了之后,还要本身消化揣摩,很多材料都要从我的手上过一遍,那段光阴,由于用眼过度,常常呈现眼睛疼痛的环境,直到后来才慢慢地好转,颠末近两个月光阴的重要繁忙之后,垂垂地,前面由于种种原因积攒多日的材料整理工作终于有了些端倪了,观着这些零散的材料归到一个一个的材料盒里,心里有了些安慰,也算是颠末支付费力之后有了一点成绩感。除了整理这些材料之外,还有日常工作中随时要进行的,比如前期遗留下来的资猜中,很多都要盖章,还要和甲方以及总包的材料员进行材料的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整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土木工程材料复习整理 1.土木工程材料的定义 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所有材料的总称。 2.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 (一)按化学组成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 (二)按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分类:承重材料、非承重材料、保温和隔热材料、吸声和隔声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三)按使用部位分类: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屋面材料、地面材料、饰面材料等 3.各级标准各自的部门代号列举 GB——国家标准 GBJ——建筑行业国家标准 JC——建材标准 JG——建工标准 JGJ——建工建材标准 DB——地方标准 QB——企业标准 ISO——国际标准 4.材料的组成是指材料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相组成。 5.材料的结构 宏观结构:指用肉眼或放大镜能够分辨的粗大组织。其尺寸在10-3m级以上。 细观结构:指用光学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材料结构。其尺寸在10-3-10-6m级。 微观结构:微观结构是指原子和分子层次上的结构。其尺寸在10-6

-10-10m 级。微观结构可以分为晶体、非晶体和胶体三种。 6.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的概念及计算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质量密度) 密实体积:不含有孔隙和空隙的体积(V)。 g/cm3 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体积密度) 表观体积:含有孔隙但不含空隙的体积(V0)。(用排水法测得的扣除了材料内部开口孔隙的体积称为近视表观体积,也称视体积。 ㎏/m3或g/cm3 堆积密度: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容装密度) 堆积体积:含有孔隙和空隙的体积(V0’)。 ㎏/m3 密实度: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 v m = ρv o m = 0ρ' 00 v m ='ρ00100%100%V D V ρρ =??=%100101??-=W V V m m W ρ

管理信息系统自己整理笔记.doc33

参考答案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 C不确定程度)。 2、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D U/C矩阵中,纵向表示功能,横向表示数 据类)。 3、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4、对于大型程序设计来说,首先应强调的是程序的( B、可维护性 )。 5、在工资系统中,水电费扣款一项,属于( B定个体变动属性)。 6、数据流程图DFD中,符号圆圈“B、外部实体)。 7、一般要求达到(A、第三范式)。 8、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A 、系统分析阶段)。 9、中小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般是(C、SQL Server )。 10、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各管理层次需求的阶段是( D、成熟阶段)。 11、身份证编号属于编码中的( C、区间码)。 12、与数据流程图相比较,业务流程图独有的内容是( D、系统中的人员) 1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信息特性的是( C、系统性)。 14、项目管理时可利用( C 、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技术),以便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料消耗量来完成计划。 15、管理信息按决策层次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级,即(C.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16、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 C、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17、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B、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8、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B、吞吐量)。 19、判断树和判断表的功能是用于描述(C、处理逻辑)。 20、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不属于系统分析阶段的是(A编写程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2.程序调试时,测试数据除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编造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可行分析报告的结论为:(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和(条件具备再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代码)维护, (程序)维护, (数据文件)维护和机器维修。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购买软件包)等. 6. 网络的拓朴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树型等多种,实际应用中,常将它们综合起来混合使用以构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三、简答题 1. 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详细调查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分析准备。 详细调查方法常有:(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工程材料学总结(2020)

工程材料学总结(2020) 第一部分:晶体结构与塑性变形 一、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1、bcc、fcc、hcp的晶胞结构、内含原子数,致密度、配位数。 2、立方晶系的晶向指数[uvw]、晶面指数(hkl)的求法和画法。 3、晶向族〈…〉/晶面族{…}的意义(原子排列规律相同但方向不同的一组晶向/晶面,指数的数字相同而符号、顺序不同),会写出每一晶向族/晶面族包括的全部晶向/晶面。 4、bcc、fcc晶体的密排面和密排方向。 密排面密排方向 fcc {111} <110>bcc {110} <111> 二、晶体缺陷 1、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包括那些具体的晶体缺陷。如:位错是线缺陷,晶界(包括亚晶界)是面缺陷 三、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1、滑移的本质:滑移是通过位错运动进行的。 2、滑移系 =滑移面 + 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滑移面与滑移方向就是晶体的密排面和密排方向。 3、强化金属的原理及主要途径:阻碍位错运动,使滑移进行困难,提高了金属强度。主要途径是细晶强化(晶界阻碍)、固

溶强化(溶质原子阻碍)、弥散强化(析出相质点阻碍)、加工硬化(因塑变位错密度增加产生阻碍)等。 4、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加热时组织性能的变化过程: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性能变化:回复:不引起硬度大的变化;再结晶:硬度大幅度降低 5、冷、热加工的概念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加工变形,产生纤维组织和加工硬化、内应力。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变形,同时进行再结晶,产生等轴晶粒,加工硬化、内应力全消失。 6、热加工应使流线合理分布,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第二部分:金属与合金的结晶与相图 一、纯金属的结晶 1、为什么结晶必须要过冷度? 2、结晶是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的过程。 3、细化晶粒有哪些主要方法?(三种方法) 二、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相图 1、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的区别。(以下哪一些是固溶体,哪一些是金属化合物:α-Fe、γ-Fe、 Fe3 C、 A、 F、 P、L’d、 S、 T、 B上、B下、M片、M条?)

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三种典型晶胞结构: 体心立方: Mo 、Cr 、W 、V 和 α-Fe 面心立方: Al 、Cu 、Ni 、Pb 和 β-Fe 密排六方: Zn 、Mg 、Be 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 密排六方 实际原子数 2 4 6 原子半径 a r 4 3= a r 4 2= a r 21= 配位数 8 12 12 致密数 68% 74% 74% 2.晶向、晶面与各向异性 晶向:通过原子中心的直线为原子列,它所代表的方向称为晶向,用晶向指数表示。 晶面:通过晶格中原子中心的平面称为晶面,用晶面指数表示。 (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确定见书P7。) 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性能不相同的现象称为各向异性。 3.金属的晶体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4.晶体缺陷与强化:室温下金属的强度随晶体缺陷的增多而迅速下降,当缺陷增多到一定数量后,金属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可以通过减少或者增加晶体缺陷这两个方面来提高金属强度。 5..过冷:实际结晶温度Tn 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o 的现象称为过冷。 过冷度 n T T T -=?0 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也越大。 6.结晶过程:金属结晶就是晶核不断形成和不断长大的过程。 7.滑移变形:单晶体金属在拉伸塑性变形时,晶体内部沿着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和晶向发生了相对滑移,滑移面两侧晶体结构没有改变,晶格位向也基本一致,因此称为滑移变形。 晶体的滑移系越多,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就越大。 8.加工硬化:随塑性变形增加,金属晶格的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位错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这称为加工硬化。 9.再结晶: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过渡到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称为再结晶。 作用:消除加工硬化,把金属的力学和物化性能基本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 10.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1.相:合金中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并有界面与其他部分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分类: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 第二章 1.铁碳合金相图(20分) P22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工程材料学 概念定义原理规律小结

大物重点题: 练习一8 ,练习二7 ,练习三6,练习四6 教材第十章例6 练习五8,练习六5,练习七9,第十一章例1 练习八6,7 练习九7,8 第十二章例4 练习十7,练习十一6,练习十二9,第十三章例11 工程材料概念定义原理规律小结 一、材料部分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材料的强度。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显现出的塑性变形能力称为材料的塑性。 拉伸过程中,载荷不增加而应变仍在增大的现象称为屈服。拉伸曲线上与此相对应的点应力σS,称为材料的屈服点。 拉伸曲线上D点的应力σb称为材料的抗拉强度,它表明了试样被拉断前所能承载 的最大应力。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其他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力学性能指标。一般情况下,材料的硬度越高,其耐磨性就越好。 韧性是指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的全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材料塑性和强度的综合表现。 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的断裂现象称为疲劳断裂。疲劳断裂可以在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的应力下发生,断裂前也无明显的塑性变形,而且经常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断裂,因此疲劳断裂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在晶体中,原子(或分子)按一定的几何规律作周期性地排列;晶体表现出各向异性;具有的凝固点或熔点。而在非晶体中,原子(或分子)是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体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比面心立方晶格结构的小。 金属的结晶都要经历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两个过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称为合金;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且结构相同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的变形抗力增大,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它是金属材料强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马氏体型转变、合金化)金属自液态经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原子从排列不规则的液态转变为排列规则的晶态的过程,称为金属的结晶过程。金属从一种固态过渡为另一种固态的转变即相变,称为二次结晶或重结晶。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第一篇:《管理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读书笔记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有些疑惑,管理是什么、信息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什么。通过阅读,我在书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管理: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信息: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系统: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而有机地结合的一个整体。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能够追溯到xx世纪xx 年代。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出自管理,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直到xx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才给出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我们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定义如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依靠计算机等实现管理,而是一个将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一个管理系统,一个社会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具体进行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建立领导小组、组成系统组、进行系统规划。领导人员应具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有提高自己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设想;懂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及主要工作并要善用人,能够组织队伍。 在组成系统组织前应由领导者建立信息系统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确定系统目标,审核和批准系统方案,验收和鉴定系统及组建各种开发组织。在信息系统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系统组。系统组应有各行各业的专家,例如管理专家、计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 组建队伍后,进行全系统的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