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文意理解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_全文逐句翻译

醉翁亭记_全文逐句翻译

醉翁亭记_全文逐句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醉翁亭记》重点字解释、全文翻译北宋欧阳修1.环滁皆山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

远远看去,那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蔚然:茂盛的样子。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在山上。

于:从。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坐落在高处。

于:在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作:建造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名:命名。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意:情趣,意趣。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得:领会寓:寄托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或明或暗,变化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霏:雾气。

开:消散归:聚拢。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

这是山中春夏秋冬四季。

芳:香花。

秀:草木茂盛。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醉翁亭记》译文(精选15篇)

《醉翁亭记》译文(精选15篇)

《醉翁亭记》译文(精选15篇)《醉翁亭记》译文篇1醉翁亭记:欧阳修文本译文原文文本环围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很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密,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观赏山水的乐趣,领悟它在心里,并寄予它在酒上。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集来,山岩地窖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妙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雪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2023/12/18醉翁亭记:欧阳修文本译文原文文本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步行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召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进行酒宴。

醉翁亭记文意理解

醉翁亭记文意理解

醉翁亭记1、文学常识: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文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写作背景: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

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滁州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课文分析:主要内容:文章先写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接着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再写了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最后写了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逐段分析: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一层,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1)这一层是按照什么顺序引出亭子的?——空间顺序:远—近大—小(2)作者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高—低(视线:下—上“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酿泉,引上醉翁亭。

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

,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3)滁州的地理环境如何?——“环滁皆山”(4)“诸峰”的特点是什么?——“林壑尤美”(5)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蔚然而深秀”(6)“深”的表现有哪些?——“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

”(7)醉翁亭的位置在哪?——“临于泉上”第二层,写亭子的得名及“醉翁”的深意。

(8)“来饮于此”的“此”指的是哪里?——“醉翁亭”(9)“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0)“醉翁”的含义是什么?——“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文章不仅文字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接下来,咱就一起瞅瞅原文和译文。

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醉翁亭记》主旨及中心思想

《醉翁亭记》主旨及中心思想

《醉翁亭记》主旨及中心思想《醉翁亭记》主旨及中心思想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学过许多的古诗吧,那么你知道哪些经典的古诗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醉翁亭记》主旨及中心思想,希望大家喜欢!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的理解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的理解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的理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翁之意在于山水美景之中以及与民同乐之中。

《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因谏言而被贬职到滁州所写的。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
 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课文详细解析-课文+解词+翻译+文言现象

《醉翁亭记》课文详细解析-课文+解词+翻译+文言现象

《醉翁亭记》课文详细解析1.环滁皆山也。

【环滁(chú):环绕着城。

环,环绕。

,现在省东部。

皆:副词,都。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其:代词,这里指代。

诸:许多。

林壑:树林山谷。

尤: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深:幽深。

秀:秀丽。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行:走。

闻:听。

潺潺(chán):拟声词,这里用来模拟流水声。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介词,在。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回:回环。

转:转弯。

翼然:像鸟开翅膀一样。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于:介词。

……者……也:判断句。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作:造。

者:……的人。

之:的。

僧(s ēng):和尚。

名:取名,题名。

之:它。

自谓:自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客:宾客。

饮:喝。

于此:在这里。

辄(zhé):就。

而:连词,不译。

故:因此。

号: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意:情趣。

在乎:“乎”同“于”,在。

得:领会。

而:连词,表顺接。

寓:寄托。

】【译文】环绕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邪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解析】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城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文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写作背景:
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

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滁州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课文分析:
主要内容:文章先写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接着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再写了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最后写了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逐段分析:
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一层,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1)这一层是按照什么顺序引出亭子的?——空间顺序:远—近大—小
(2)作者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低(视线:下—上“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
琅琊、酿泉,引上醉翁亭。

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
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

,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3)滁州的地理环境如何?——“环滁皆山”
(4)“诸峰”的特点是什么?——“林壑尤美”
(5)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蔚然而深秀”
(6)“深”的表现有哪些?——“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


(7)醉翁亭的位置在哪?——“临于泉上”
第二层,写亭子的得名及“醉翁”的深意。

(8)“来饮于此”的“此”指的是哪里?——“醉翁亭”
(9)“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0)“醉翁”的含义是什么?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醉翁之意在山水”的原因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谓谁,暂且不表,埋下伏笔,直到全篇结句提出,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首尾照应之效。


第二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

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12)朝暮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点?
——朝:日出而林霏开
暮:云归而岩穴冥(特点:晦明变化)
(13)四季的景色分别怎样?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14)“乐无穷”的原因是什么?——“四时之景不同”
第三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简。


(15)分层:一层,滁人游山之乐二层,众宾宴饮之乐三层,太守宴醉之乐(16)宴会上摆放了什么东西?——鱼、酒、山肴、野蔌
(17)太守是什么样的形象?——“苍颜、白发、颓然”
第四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18)描写时近傍晚的语句有哪些?——“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19)写禽鸟、游人之乐的目的是什么?
——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

(20)“醉”与“乐”同一说明了什么?——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

(21)全文贯穿始终的线索是什么?
——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感情线索)字,山林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帅于太守之乐。

“醉”——现实“乐”——实质
(22)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4、写作特点:
1)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4)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

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

(附答案)①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②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③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

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