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读后感

合集下载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通过对人类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

本书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引起了我对自由和个体心理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指摆脱外部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表面上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焦虑。

这种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往往会导致人们试图逃避自由,寻找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还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逃避自由的个体往往会寻求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集体的归属感等。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受损,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阻碍。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正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通过阅读《逃避自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实现了内心的自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的发展,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努力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同时,我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真正实现自由和个体发展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逃避自由》读后感1000字

《逃避自由》读后感1000字

《逃避自由》读后感1000字!作者:初日生艳如果要在自由前面加上一个动词,我想这个词一定不会是“逃避”。

若为自由故,生命和爱情皆可抛,为什么要逃避呢?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自由的意义与种种矛盾,自由既意味着多种选择也意味着孤立无援。

剖析逃避自由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自由,书本的最后,弗洛姆充满希望地探讨人类如何获得自由,所指出的“自发性”是对自由的美好畅想。

弗洛姆所说的自由是表示人类存在的一个特征,自由的程度代表了人类之发现其为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生物的程度。

自由有着暧昧意义,一方面,人日渐脱离外在权威而独立,而在另一方面,个人则日益感到孤立,结果,感到个人无足轻重与权力。

发展了个人,但使他更孤立无援。

增加了自由,却也产生了新的拖累。

个人日益获得自由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人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一方面,儿童变得日益自由,可以发展和表现自我,而不受原来约束的他的那些关系的妨碍。

可是在另一方面,儿童也日益地脱离了给他安全与障碍的那个世界。

个人化的过程虽然是其个人人格日增力量及日渐完整的一个过程,但同时,也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失去了当初与他人无分彼此的同一性,儿童日渐与他们分离。

这种日渐分离的情形可能产生一种孤立状态,从而产生凄凉之感,和造成强烈的不安。

这种个人无价值的观念,个人之在根本上不能自立,以及个人之需要服从我在权威,在弗洛姆看来也是希特勒理论的主题。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动与他人统一化的这种行为,使得个人益加觉得无助和不安。

因此,他准备服从新的权威,因为新的权威给予他安全感和使他解除怀疑。

人类失去了自动行为的能力,是法西斯主义可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根本原因。

人类之自由,若从它的积极意义来看,是在获得人性尊严及个人力量。

弗洛姆深信,一定是有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存在,人是可以自由而孤独的,可以具有批判能力,而不会充满怀疑,可以独立,而仍然是全人类的完整的一部分。

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是自我的实现,是发挥自己的个性。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瑞士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的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的自由存在一种矛盾,虽然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选择。

这种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自由的恐惧,从而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他人的依赖、以及对自己的自我剥夺等。

这些逃避自由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逃避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逃避自由,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使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然而,逃避自由只会使人们变得软弱和无力,最终导致个人的精神困惑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勇敢地面对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

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比如自由并不等于放纵、责任并不等于压迫,以及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观点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阅读《逃避自由》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认为《逃避自由》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本书出版于1941年,正是纳粹德国发起对外侵略的第三年。

弗洛姆发现,纳粹得以统治德国的原因,正源于我们对于自由的“逃避”。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只不过是一个幻影。

因为这个社会充满着变化、不确定、疏离感,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孤独感和恐惧感驱使着。

所以很多人选择臣服于公共舆论和大众意识,过上了从众的生活,放弃了自由。

法西斯正是巧妙的利用这一点,实现了它的政治目的。

在本书中,弗罗姆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

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历史。

亚当夏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私自吃禁果,从而真正有了作为人的意识,自由开始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亦因此遭到破坏。

人类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外在权威的'种种束缚,尤其在当今,人类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宗教及诸种权威的影响,并拥有较充分的物质财富,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人”;但另一方面,一旦人类独立,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被瓦解,人的生命价值的完整性亦不复存在。

在这之前,人隶属于宗教、社会和家族,而不属于自己。

这种状况妨碍人类朝自由、自决和完整的方向发展,但是,它往往又是“慈爱、互助及安全”的,人可能感受到饥饿和外在压迫的痛苦,但人不感到孤独。

然而,获得“自由”的现代人则呈现出另一种情形。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日益个体化,成了一根根伟岸羸弱的风中芦苇。

现代文明制造出大量的物质产品,它像一堵堵高墙,将人与人隔开,把人拉离本真状态。

乡下人的热情纯朴在城市绝迹,茅屋的原始气息在一幢幢高楼大厦中荡然无存。

甚至在一个人格不健全的社会,人们连孤独也无从察觉,只有麻木、浮躁和野蛮。

人们赤裸裸的炫耀财富,却离本真愈远;人们谈论性,谈论女人,却离本真愈远;人们宽容默许一切,却离本真愈远。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读‎后感【二】‎逃避自由‎是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由,而这种‎消极我认为‎在于个人的‎不安全感不‎存在感与自‎我否定。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书中探讨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和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通过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分析,弗洛姆揭示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焦虑、孤独和无助感,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分析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和个体心理的关系。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个体更多的选择和决定的权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孤独。

在自由社会中,个体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责任,需要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这种自由的压力常常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选择逃避自由,寻求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种心理倾向在当代社会中十分普遍。

弗洛姆还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人往往会寻求权威和依赖,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强大的领袖或组织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摆脱自由的焦虑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倾向在政治上常常表现为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个体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换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个人生活中,逃避自由的人常常会选择逃避责任和选择,寻求他人的支持和保护,这种心理倾向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弗洛姆并不认为逃避自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理倾向,他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并学会承担这种责任和选择。

其次,个体需要寻求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安全感,而不是依赖外部的权威和支持。

最后,个体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寻求依赖和保护。

通过这些方法和建议,个体可以摆脱逃避自由的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心理健康。

读完《逃避自由》,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享受,而是需要承担责任和选择的权力。

逃避自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内心的成长,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1《逃避自由》这本书是费罗姆的著作之一,起初看书的名字的时候,我感到很疑惑,对自由的渴望想必是人人都有的,从古至今人们为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力付出了诸多努力,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看了此书以后,我发现原来自由与孤独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些关联的。

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让他感到焦虑与无能无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难免会被束缚,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规律来进行社会活动,但是当给予我们极度的自由的时候,人本身所具有的依赖感臣服感便会有所减弱,虽然独立是好的,但是难免会因为无法与社会相容而感到一种“孤独”与“不安全感”。

所以,人所具有的.依赖感是我们有时候逃避自由的原因,也许我们在认为自己没有自由的时候,加倍的渴望自由,但是书中则提出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无法承受,因为人还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子女对于父母要求的自由,正如书中也有提到胎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与割裂。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独立的过程,在年幼时我们有父母的庇佑,那时候自由这个概念尚未在意识中出现,而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的时候,我们又不断的想要脱离开父母,想要过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而在完全脱离开父母的时候,我们又渴望他们的管束,希望听见他们的叮嘱,甚至希望他们对我们再次进行管教,因为我们心中对此有中天然的臣服与依赖。

我们害怕自由以后的孤独感,所以不断的想要与周遭链接在一起,有时候自由与孤独原来是可以很贴近的。

“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为自我力量的增长,而它的另一方面则就是孤独日益加深”,自我力量的增长就我的理解看来,是对自由的争取和渐变独立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日益加深则是不可避免的。

人在宏观看来虽然与这个社会有所联结,但在微观看来,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自由与孤独也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尝,争取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品尝一种孤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你向往自由吗?
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向往自由的,希望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但是这个建立在经验上的“公论”真的是正确的吗?
很遗憾,这个“公论”是错误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真正的自由,或者说他们都只是“叶公好龙”式的向往自由而已。

当他们遇到了真正决定性的时刻——我是否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时候,就当下而言,许多人做出了放弃自由的决定。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逃避机制”。

在阐释这个机制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个有关命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自由”的问题,那就是成为人们经验的自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扎根在人生命之中的天性?亦或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圣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亚当,夏娃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的故事。

在美好的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的生物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上帝的“培养皿”里。

他们无忧无虑,甚至没有一点自我意识,他们就是这个“培养皿”的有机的一部分。

但是在伊甸园里有一株生长着能分辨善恶的智慧之树。

在蛇的诱惑下,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并且欺骗亚当一同吃下了“智慧之果”。


这个果实让人类从此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不在把自身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自由的一部分(就逻辑而言,这个地方使用自由一词似乎有些不妥,但是自由应该是最好的词汇了。

)。

于是人类开始拥有了自由的概念和意识。

《圣经》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

人类逃脱了伊甸园“培养皿”的束缚,他获得的一定意义上的自由,我把它定义为消极自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指:人得以摆脱束缚,无拘无束。

积极自由是指:人能自由地发展。

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并且再也回不到那个“美好的”伊甸园,他们获得了自由,但是却对自身的渺小感到了恐惧,对自身的前途感到了迷茫,他们开始有了羞耻之心,用树叶做了衣服,开始意识到了人与人的不同,开始感觉到了自身的存在。

想想一个小婴儿,她会从降生,成长,到老去,死亡。

她的人生过程就像《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她的始祖一样。

她在刚刚降生的时候,就像一只小兽,和世界上其他的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无比地眷恋生养她的父母,仿佛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纽带联系着她和她的世界(也包括了她的父母。

)。

她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她看来,这世界的其他人和她自身没有任何区别。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清晨,她突然醒来,审视着自己的身体,摇晃着手指,突然就笑着说:“嘿,瞧你自己,这手指,也就是这样罢了,不难看,但是也没有别人好看。


就在这个清晨,她开始和自己降生以来的“初始纽带”渐渐分离,和这个世界的其他东西分离开了,于是她就有了自我意识。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自由是人的成长的必然产物,它同时也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但是,人们在获得自由之后,往往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想的一样,开始变成更加伟大而有力量。

很多时候,获得自由的人恰恰对自身产生了焦虑,而开始质疑这种自由本身的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这个原因是很简单的,在人类获得自我意识和自由之初,人类通过“始发纽带”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些“始发纽带”给予了人类安全感和人生导向,它们使人类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精神的“伊甸园”里。

但是当人类开始成长并且斩断了这些“始发纽带”之后,人类的力量可能并没有随之而变得强大,这种安全感和力量变化的不平衡,导致人类开始变得焦虑。

人类便开始质疑自由的存在意义,有的人便开始逃避自由。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以便接下来的讨论:
以前文的小女孩为例,随着她的生长发育,并且伴随着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有意无意间,她逐渐开始斩断自己的“始发纽带”,从而拥有了自我意识和自由。

但是当她斩断了这些给予她安全和导向的纽带之后,她必然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穷的孤独,同时在人类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无法使他获得足够的力量使她强大到足以抵抗这些孤独的侵袭,于是她产生疑惑:究竟是忍受着孤独,继续在个性化和自由化的道路上前进亦或是选择放弃个人的独特性,臣服并且回到这个世界的怀抱中去?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初始纽带”一旦切断便无法修复,人类是回不到自己原来的“伊甸园”中的。

这个命题的阐释显而易见,我们不再讨论。

所以,在现实中,人们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人能够忍受孤独,继续在个性化的道路上前进,但是也有的人选择逃避自由,建立了新的纽带关系。

在上个世纪,德国法西斯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在欧洲大陆兴风作浪,成千上万的人为了高贵的“日耳曼民族”献出了自己的自由,这其实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四百年的宗教信仰被破除,人们忽然之间获得的前所未有的自由,自身却缺乏了足够的力量,于是大家疯狂地逃避自由,和德国法西斯建立了新的纽带关系,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我相信只要拥有基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的人都能明白如何选择是积极的,如何选择是消极的。

那么如果我们选择忍受孤独,继续在个性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埃里希·弗洛姆给我们的答案是:爱,以及创造。

是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发展,健全自身独特的个性,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潜能。

补充:
原来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想来,当代社会越发关注“自由”命题,应该也是有许许多多的现世的因素,姑且妄言一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很显然,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必须以人和人之间的漠不关心为基础。

狗则,任何一个就会寸步难行,无法完成其经济任务——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放弃了从内心追求真正的自我,人体验到的是自己,像是在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他的目的不过是在市场上成功地拍卖自己并获得好价钱。

人们过度热衷于追逐物质财富,迷恋于感官享受,就陷入了精神的贫乏。

弗洛姆概括道:“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经济的自由,可是精神上,20世纪似乎比19世纪病的更加严重。


参考文献:
[1] E.弗洛姆. 逃避自由[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7.
[2] E.弗洛姆. 爱的艺术[M]. 孙依依, 译.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86.
[3] 刘强,韦娟娟.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4]百度文库:关于自由的探讨—读《逃避自由》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