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冷器配管设计规定122
空冷器配管设计导则

空冷器配管设计导则AIR COOLERS PIPING ARRANGMENTNOTES:1.在空气冷却器(AIR FAN COOLER)中,被冷却流体在管路中应往下流。
塔槽顶部与空气冷却之进口端间,管路不可有POCKET;2.在空气冷却器之流体为二相流时,入口需为对称配管;3.空气冷却器之进口NOZZLE多于6小时,须先分二股进入,以使入口分配均匀,四个以下的NOZZLE可同时由一侧进入;4.进口端管线和其相接设备间的管线,在挠性允许范围内,愈短愈好;5.进口管线常为高温,热膨胀量较大,且空气冷却之NOZZLE极为脆弱,故特别考虑管线之挠性、应力、支撑问题;6.空气冷却器在配置时,须考虑马达,风扇之维护,吊装空间;7.空气冷却器之操作平台,在CROSS WALKWAY和CENTER WALKWAY之宽度为760MM。
两翼侧端之宽度MIN.为1,200MM,当空器冷却器之长度超过15M时,须另做一个CROSS WALKWAY;8.在进出口端之维护平台其宽度为760MM,并须有爬梯和CROSS WALKWAY相连接;9.爬梯起点在地面,当操作平台高于3M,或爬梯起点于平台上,平台与平台之高度超过2.4M时,皆须加GAGE以确保安全;10.当须装置THERMOWELL CONNECTION和PRESSURE GATE时,尽可能接近NOZZLE;11.在空气冷却器进口端须加装一对FL’G以利于拆卸维护空气冷却器时之吊装;12.气体在MAIN HEADER中将会产生CONDENSATE,而使管路堵塞,故必须将MAIN HEADER置于较AIR COOLER之INLET NOZZLE为高之地方,切不可妨碍维护、吊装空间;13.为了减少压力降,从MANIFOLD至AIR COOLER NOZZLE.之管路可配置呈直线,并且越短越好,如此才可推动AIR COOLER, 利用AIR COOLER 之CAP来吸收膨胀量;14.栏杆和AIR COOLER之空间须保持150-200之距离,以利于维护操作;15.在DOUBLE PASS之AIR COOLER中,OUTLET和INLET在同一侧时,则须再详细考虑膨胀量之大小和方向,而决定是否可为直线配管(NOZZLE到HEADER), 或作LOOP来降低NOZZLE之受力;16.利用HEADER BOX间之GAP还无法达到完全吸收其膨胀量时,可同时使用COOL SPRING之方法来补助;17.利用HEADER BOX之GAP来吸收管线热膨胀量时,GAP之大小必须依API661CODE之规定,且须详细核对场上制造图及计算膨胀量。
石油化工空冷器的设备布置及管道布置设计

14石油化工装置中空冷器是由空冷器厂家设计并制造的。
设计院工艺专业确定空冷器的形式、规格大小及管嘴大小,向空冷器厂家提供询价书。
管道专业负责确定空冷器在装置平面布置图中的位置,设计平台、梯子并完成空冷器进出口管道的设计。
根据工艺要求,空冷器可选择湿空冷或干空冷,目前占地面积小、投资少、便于操作维修的干式空冷器受到炼油行业的欢迎。
平面布置中考虑装置平面的形状和空间限制等因素,空冷器可布置在框架上方或管廊上方。
本文介绍布置于框架上方的干式空冷器的构架布置、平台梯子设置、管道布置及管道支架设置,通常管道支架是和空冷构架统一考虑的。
1 空冷器构架布置及管道支架设置(1)干式空冷器的构架高度通常为3800mm。
当空冷器与不重叠的管壳式后冷却器布置在同一层时,应根据后冷却器管道安装高度的要求提高空冷器构架的高度,构架基础高以200~400mm为宜,如图1所示。
如空冷器与后冷却器未布置在同一层平台时,构架基础可取100~200mm。
构架基础由结构专业设计,结构专业需在空冷器构架对应位置起一定高度的钢结构柱并设底板,与空冷器构架底板通过螺栓连接。
图1 空冷器构架布置图(2)空冷器通常是集中布置在框架顶层的,因此空冷器进出口的管线也是集中的。
空冷器入口管线具有温度高、管径大的特点,管嘴承受的应力较大,因此入口管线需要保证一定的柔性,一般入口管道支架会借助空冷构架采用“门”形框架的形式支撑。
这种支撑框架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空冷器构架本身上起柱子,做梁支撑管线,该部分由空冷厂家设计。
结构专业在就近的平台边缘起柱子,做梁支撑管线,为保证框架的稳定性,结构专业的柱与梁可与空冷器构架上的柱与梁连接。
这种形式的构架需要空冷器构架的每一跨两侧预留出柱子升起的空间,适用于框架跨距与空冷器构架跨距不相同的情况。
另一种形式是不借助空冷构架,结构专业从空冷构架外500mm处及平台边缘对应位置另起立柱,做梁以支撑管线。
这种框架不需要空冷器构架的每一跨两侧预留出柱子升起的空间,适用于框架跨距与空冷器构架跨距相同的情况。
空冷器管箱设计与配管设计的影响作用研究

(未满足请 购 阶 段 要 求 的 15 mm 间 隙).该 间 隙
只满足管箱自身的热膨胀.
的一端为固 定 端.对 于 单 管 程 管 束,除 有 特 殊 要
求外,一般将进口管箱确定为固定端.
3)以管 束 侧 梁 为 固 定 基 座. 对 固 定 端 管 箱
以及管箱支承处 的 校 核 方 法,分 析 了 空 冷 器 管 束
支架的支撑形式及预留间隙的大小对空冷器配管
设计的影响.
1 空冷器和空冷器管束的基本结构介绍
空冷器主要由管束、风机、构架、百叶窗、梯子
平台等五个基本 部 件 组 成,其 基 本 结 构 形 式 如 图
1 所示.对于空冷器配管设计 产 生 主 要 影 响 的 是
列原则
:
【
1】
1)任何管 束 的 管 箱 与 管 束 框 架 槽 钢 间 必 须
有一端可以沿长 度 方 向 自 由 伸 缩,同 时 还 应 留 有
沿管箱宽度方向的热膨胀间隙.
2)确定管束的固定端和自由端,只允许管束
向自由端做 热 位 移 的 滑 动.一 般 以 进、出 口 管 线
9
配管设计示意.该空冷器外形尺寸为 9m×2.
经空冷器换热后排放到大气中 【1】.
在石化炼化项目中,随着装置的大型化,在单
片空冷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却效 率 一 定 的 情 况 下,为 了 达 到 相 应
处理量所需的冷 却 效 果,只 能 通 过 增 加 空 冷 器 片
数的办法来满足要求.由于空冷器片数的增加以
及空冷外接 管———集 合 管 管 径 的 加 大,使 空 冷 器
空气冷却器的管道设计

空气冷却器的管道设计空气冷却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设备,用于将热水或热油等热流体通过散热器中的管道,与通过管道流动的冷风进行换热。
管道设计是空气冷却器设计的关键部分,合理的管道设计能够保证冷却器的高效工作。
本文将从管道尺寸、管道材料和管道布局三个方面,对空气冷却器的管道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管道尺寸的设计是空气冷却器管道设计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管道尺寸能够保证冷却介质在管道中的流速适宜,从而保证换热效果。
一般来说,冷却介质在管道中的流速应该控制在0.5~2.5米/秒之间。
过高的流速容易引起管道中的压降增大,从而增加能源的消耗,同时也会增加管道的阻力,影响散热效果。
过低的流速则可能导致管道内形成积垢或挂膜,减小换热效果。
因此,在进行管道尺寸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冷却介质的流量、管道的长度和管道材料的选择,以及系统的运行方式等因素。
其次,管道材料的选择对空气冷却器管道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空气冷却器的管道主要使用的材料有铜、铝、不锈钢等。
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抗腐蚀性,在高温环境下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用于一些高温换热介质。
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适用于一些酸性环境下的冷却介质。
铝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导热性能,适用于一些要求轻便的场合。
在具体选择管道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冷却介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状况,以及管道的成本和使用寿命等因素。
最后,管道布局是空气冷却器管道设计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管道布局能够保证冷却介质在管道中的流动均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换热效果。
一般来说,管道的布局形式有串联式、并联式和混合式等。
串联式布局适用于换热效果要求较高且冷风流动相对单一的情况;并联式布局适用于冷风流动相对均匀且换热面积要求较大的情况;混合式布局则是根据冷风流动的特点和位置进行优化设计的。
在进行管道布局时,还需要合理考虑管道的长度、弯头和管道支撑等因素,以保证管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空气冷却器的管道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浅谈空冷器的配管设计

山 东 化 工 收稿日期:2019-08-08作者简介:程世权(1987—),江西余江人,工程师,就职于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配管工作。
浅谈空冷器的配管设计程世权(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103)摘要:本文对空冷器做了简单的介绍,论述了空冷器的布置及其管道布置的要求。
简述了空冷器在某煤气化项目中的布置,从分析流体偏流量、管道支撑、管道用材和管口受力四个方面,比较了项目中几种空冷器的管道布置方案,并在满足工艺和生产厂家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了容易实现的经济型方案,指出了空冷器的管道布置注意事项,对空冷器的管道布置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空冷器;管道;布置中图分类号:TQ0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19)19-0158-02DesignofthePipelineLayoutofAirCoolerChengShiquan(SINOPECNingboEngineeringCo.,Ltd.,Ningbo 315103,China)Abstract:Inthispaper,theaircoolerisbrieflyintroduced,andthelayoutofaircoolerandtherequirementsofpipelinelayoutarediscussed.Thelayoutofaircoolerinacoalgasificationprojectisbrieflydescribed.Fromfouraspectsofanalysisoffluidpartialflow,pipesupport,pipematerialandpipeorificeforce,severalpipelinelayoutschemesofaircoolerintheprojectarecompared.Onthepremiseofmeetingtherequirementsofprocessandmanufacturer,aneconomicalschemewhichiseasytorealizeisselectedandpointedout.Themattersneedingattentioninthepipelinelayoutofaircoolerarepointedout,whichcanbeusedforreferenceinthepipelinelayoutofaircooler.Keywords:aircooler;pipeline;layout 在传统化工冷却系统中,广泛采用水作为冷却介质,随着水资源的紧张,空冷器逐渐有了广泛应用。
空气冷却器的管道设计

1.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空气冷却器的管道设计。
2. 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的管道布置,不应妨碍空冷器的维修,并应方便操作和空冷器管束的吊装。
3. 分馏塔顶到空冷器的油气管道,一般不宜出现U型管段,确实不可避免时,应在最低点装排液阀排除凝液,该凝液应排至空冷器出口管或回流油罐等密闭系统。
4. 进出空冷器的工艺管道应严格按工艺管道和仪表流程图要求布置,管道接法应尽可能使各片空冷器流量均匀,当无法用几何形状满足均匀要求时,可用当量长度相等的办法来保证。
4.1 当空冷器入口介质为气相或汽液两相流体时,入口集合管一般布置在进口管嘴上方,靠近空冷管嘴连接,出口集合管应根据安装需要定位,尽量不占或少占空冷管箱平台,即不应妨碍在平台上进行操作和维修,不论空冷器进出口管嘴是否装有阀门,管道接法如下:4.1.1 当空冷器进出口管嘴少于4个时,允许按下图连接。
4.1.2 当空冷器进出口管嘴各为4-6个时,管道接法见下图:4.1.3 当空冷器进出口管嘴各为6个以上时,管道宜按下图连接:4.2 当空冷器入口介质为汽液两相时,入口主管与空冷器入口集合管的连接见下图:汽液两相流体入口集合管的进空冷器分支管,宜从下面插进集合管内约20mm,使集合管内液体能均匀进入各片空冷器,但此时应在集合管底部设停工排液线,接至空冷器出口管上。
4.3 冷却液相流体空冷器的出入口集合管应根据工艺要求,方便操作和维修布置。
5. 湿式空冷器的冷却水回水系统为自流管道,回水管道布置应注意控制标高,且拐弯不宜太多。
6. 多组空冷器联合布置时,应在空冷器平台上设DN20蒸汽和压缩空气软管接头站,具体设计见“软管接头站的管道设计”(BA3-2-20)。
7. 应重点考虑空冷器入口管道的支撑问题,支架应不妨碍空冷器管束的吊装,需要由空冷构架支撑时,应事先与制造厂商定,需要由土建结构支撑时应向土建专业提出要求,如管道根数不多,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放大管径的办法来简化支撑设计。
冷媒配管规范

12冷媒管道规范12.1.冷媒管道选择FSN 系统设计时考虑到各种安装情况的适应性,日立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冷媒分配管道形式: 并列分流式分支系统、集流管式分流分支系统和混合式分支系统。
12.1.1.冷媒管道工作范围管道选择和分配必须遵从以下原则:!液管和气管应具有相同管长并且铺设线路必须相同。
在通往室内机的分支处必须安装分歧管(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备选附件)。
室外机在室内机之上时,在室内机与室外机间的气管上每10米设置一个回油弯。
然而,当室外机位于室内机之下时,无需设置回油弯,系统中的润滑油可依靠回油控制系统回到压缩机。
■ FSN 系统项目适用范围 室外机到最远室内机的管道长度(L)实际长度 ≤150m 当量长度≤175m第一个分歧到最远室内机的管道长度 ≤40m 第一个分歧到所有室内机管道长度之和(Li)≤300m 分歧管到室内机的管道长度≤30m 室内机与室外机间的高差(Ho-i) (室外机在上/室外机在下) ≤50m/≤40m 同一系统内室内机间高差(Hi ) ≤15m 回油弯设置高度(Ht )≤10m12.1.2冷媒管道长度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的冷媒管须按以下规则设计:使设计点保持在下列图表中的黑色区域内,下列图表显示了不同管长对应的室、内外机高度差。
!1.管道:管道尺寸如下所示(*条件)。
2.DSW:室外机PCB板上的DIP开关。
(如果室外机的高度低于室内机如下所示的高度差,并且需要使用较长的管道时,应该设置DSW3开关)!1.当总管长较长且室外机位于室内机之下时,如果高度差超过限制,应依据指示对DSW开关进行正确设置。
2.假如室外机安装于室内机之下并且高度差超过下图所示的灰色区域时,请依据指示将液管尺寸改变并将DSW 开关设置至正确位置。
12.1.3管道系统采用独特的同径化管道系统,冷媒主管道尺寸相同,使得施工极其简化。
同时,为了降低管道造价,也可采用缩减的管道尺寸。
如下表所示,室外机为335~900型时,推荐选用缩减配管尺寸系统。
考试 空气冷却器的管道设计技术规定-汇总

马亚丽1. 各人理解及体会(请在考试前直接电脑填写完毕)1.1 上述规定有字面遗漏或释义不清晰而难以理解或不妥处:(1)2.7.2中多组空冷器应靠近布置,若分开布置,距离应大于20m,根据SH3011中5.5.5规定,同一高度的空冷器应靠近布置,当布置在不同高度时,两组空冷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2m。
两处应保持一致。
1.2 您认为需要补充的内容(1)空冷器与等于或高于空冷器管箱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李琴2. 各人理解及体会(请在考试前直接电脑填写完毕)2.1 上述规定有字面遗漏或释义不清晰而难以理解或不妥处:(1)本规定2.7.1 两台或两台以上空冷器应布置在一起,不留间距,切布置在同一高度中内容表达不清楚,建议将“切布置在同一高度”改为“宜布置在同一高度”。
(2)本规定3.3中第二行的“分支管道截面积”重复了。
“图3.3.1集合管的截面积与分支截面积”建议将“分支截面积”改为“分支管道截面积”。
2.2 您认为需要补充的内容(1)本规定2.2的内容根据SH3011的条文5.5.3需要补充以下内容:空冷器不宜布置在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250℃的可燃液体设备及输送或存储液化烃设备的上方。
(2)空冷器的布置应补充SH3011的条文5.5.5的部分内容:a)同类型的空冷器应布置在同一高度;b)同一高度的空冷器应靠近布置,当布置在不同高度时,两组空冷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2m;c)斜顶式空冷器宜成列布置,如成排布置时,两排之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3m。
2.3 本部分设计您的切身体会(1)空冷器在布置时一定要注意空冷器构架的宽度,在布置时空冷器的构架要与管廊或者构架的立柱间距协调。
当空冷气的入口管道介质为气液两相流且入口管有分支时,必须要对称布置管道,使介质在各分支管中均匀分布。
当塔顶设有安全阀时,可将塔顶安全阀安装在靠近空冷器附近,方便安全阀的安装和检修。
张楷立3. 各人理解及体会(请在考试前直接电脑填写完毕)3.1 上述规定有字面遗漏或释义不清晰而难以理解或不妥处:(1)“图2.7.3 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的混合布置”应改为“图2.7.3 斜顶式空冷器防热风循环的措施”;(2)3.2.4条,是为了让液相更均匀进入支管,液相在集合管内存积至50mm高,然后溢流至下部支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
SLDI 333C06-2001 0新制定全部顾英张彦天郑明峰2002.04.01
修改标记
简要说明
修改
页码
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
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
空冷器配管设计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空冷器的布置
第三章空冷器的管道布置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内引风式空冷器(见图1.0.1-1,图1.0.1-2)和鼓风式空冷器(见图1.0.1-3)的管道布置。
第1.0.2条空冷器的管道布置,除应执行本规定外,还应符合空冷器制造厂的安装技术要求。
图1.0.1-1 引风式空冷器管道布置
图1.0.1-2 引风式空冷器
图1.0.1-3 鼓风式空冷器
第二章空冷器的布置
第2.0.1条空冷器宜布置在装置的上风侧,见图2.0.1。
图2.0.1 空冷器的位置与风向
第2.0.2条两组空冷器应靠紧布置,不应留出间距,见图2.0.2。
图2.0.2 两组空冷器的布置
第2.0.3条多组空冷器应靠近布置,若分开布置,间距应大于20米。
见图2.0.3。
图2.0.3 多组空冷器的布置
第2.0.4条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引风式空冷器应布置在鼓风式空冷器的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见图2.0.4。
图2.0.4 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的相邻布置
第2.0.5条同类空冷器的管束应布置在同一高度。
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其管束高度不得一致,鼓风式空冷器的管束应布置得高些,见图2.0.5。
图2.0.5 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的联合布置
第2.0.6条空冷器与加热炉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米。
第2.0.7条倾斜安装的斜顶式空冷器的通风面不应对着夏季的主导风向。
第2.0.8条安装在管廊上方的空冷器,其支腿的间距应和管廊柱的间距一致。
第2.0.9条输送操作温度高于340℃的液体物料泵或输送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泵不应安装在空冷器框架下方。
第2.0.10条输送的易燃物料泄漏时会形成蒸气团的泵不应安装在空冷器框架的下方。
第2.0.11条放热设备不宜放在空冷器框架的下方。
第2.0.12条顶部平台的设置应便于管束的检修以及百页窗角度的调节,见图1.0.1-3,图2.0.11。
第2.0.13条风机、电动机检修平台可按图1.0.1-3的方式设置,也可用管廊顶层作为该检修平台,见图2.0.12。
如果按图1.0.1-3的方式设置检修平台时,管道应能在平台与管廊之间进、出管廊,见图1.0.1-1。
图2.0.12 鼓风式空冷器管道布置
第三章空冷器的管道布置
第3.0.1条空冷器的配管应考虑流体的均匀分配,当物料为气液两相流流体时,空冷器入口管道必须对称布置,当一个管箱的管口少于或等于六个时,从管箱中间进料,每侧只供三个管口,出口也同样设计。
当管口多于六个时,每六个管口共用一个集合管,支管应伸入集合管内50毫米,见图3.0.1。
如果采用上述配管方式,通常应将完整的空冷器入、出口管道布置图提供给工艺系统专业,以便确认该管道的布置是否满足工艺要求。
a. 管箱上有四个以下管口时
b. 管箱上有四~六个管口时
c. 管箱上有六个以上管口时详图A
图3.0.1 空冷器物料入口、出口管道布置
第3.0.2条当管道仪表流程图上已经表明空冷器入口和出口两相流体流量由阀门调节时,管道可以不按对称布置,但应将完整的空冷器入口和出口管道布置图提供给工艺系统专业,以便确认该管道的布置是否满足工艺要求。
第3.0.3条与空冷器管口相接的管道必须经过应力解析,并在布置上应有足够的柔性。
其支架必须按应力解析的结果予以特殊考虑,并应将所有分配管施加于空冷器管口的荷载提供给有关专业,以便在最终设计中管道附加于空冷器管口的荷载在空冷器制造厂确定的许用荷载范围内。
第3.0.4条空冷器入、出口总管应顺物料流向由高向低倾斜布置,并在总管端部的适当位置设冷凝液捕集管。
见图2.0.11、图3.0.4。
第3.0.5条当空冷器的管程为偶数时,物料入、出管口位于同一侧。
此时,顶部管口的配管应使顶部平台上人行通道上的净空不得低于2.2米。
见图1.0.1-1。
图3.0.4 鼓风式空冷器管道布置
第3.0.6条如果管架支承在空冷器框架的钢结构上时,应向有关专业提供上述支承点所承受的荷载及力的方向。
第 3.0.7条如果空冷器入口总管上装有防爆膜,则该防爆膜的支架不应支承在空冷器框架上,见图3.0.4。
第3.0.8条管道布置时要留出电缆汇线槽的位置。
电缆汇线槽宜从风机检修平台下面管廊中部引入,以避免进、出管廊的管道与其碰撞,见图3.0.8。
图3.0.8 电缆槽板引入图
第3.0.9条空冷器周围的管道布置不应影响空冷器的检修及管束的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