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课堂节选讲解

合集下载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知识讲解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知识讲解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知识讲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者和背景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刘亦卿组织的一批文人所作。

是六朝知人小说的代表作。

在众多知人小说中,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意蕴著称,对后人的笔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金代士大夫的言行,更多地反映了当时土族的思想和生活,以及自言自语和荒诞的气氛。

它主要是短篇小说,通常是直接写的。

该书共分为36个主题,包括美德、言论、政治事务、文学、创始人和宽宏大量。

“永学”被纳入“演讲”范畴。

这篇文章只是客观地写了谢家儿童永学的整个故事,没有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一目了然。

“陈太秋和朋友”被纳入“创始人”类别。

“正直”是指正直正直,这是一种良好的品格。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冷雪:指雪冷的季节,即寒冷的冬天。

2.内部聚会:家庭聚会。

3.课堂讲稿:讲解诗歌和散文。

4.儿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5.俄而:不久,一会儿。

6.骤:紧、急速。

7.欣然:快乐的样子。

如果春天和风景是明亮的,波浪是平静的,天空是晴朗的;沙鸥大量聚集,锦鳞游动;岸边直挺蓝,郁郁葱葱。

或是一缕长烟,一轮明月,一盏飘浮的金光,一道静谧的影子,一堵寂静的墙,还有钓鱼的歌声,彼此呼应。

真高兴!邓思楼也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态,忘恩负耻,随风饮酒。

其中1/12的人很快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8.一个接一个:指雪的出现。

9.何所似:像什么。

何,疑问代词,什么。

似,像。

10.差异(CH)ā可比:几乎可比。

贫穷,大致上,几乎。

对,对,对。

可供比较。

11.未若:不如,比不上。

12.期行:相约而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

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

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

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

主人问病,曰:“患疟也。

”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

②乞药:求医问药。

乞:求取。

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

④明德:光明的德行。

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

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考点精讲版】 课件

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考点精讲版】 课件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去后乃至 省略主语,即“(太丘)去后(友)乃至” 待君久不至 句首省略主语,即“(家君)待君久不至”
成语积累
成语
本课例句
瞻前顾后 元方入门不顾
不期而遇
期日中
舍己为人 太丘舍去
穿针引线 下车引之
释义 回头看
约定 舍弃 拉,牵拉
研读赏析
学习任务单 梳理故事内容
起因→ 发展→
_陈__太__丘__与友期行,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事的起因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fǒu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 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剩喜漫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
——华幼武《次韵曲林春雪》
——张元《雪》
课前预习
◎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代一些儿童的智慧 故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预习课文 时,注意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 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画出你不懂的语句,与同学 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时间:①_寒___雪__日____
地点:家中
人物:谢太傅、谢朗、②___谢__道___韫______ 事件:③__咏__雪_____
研读赏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 女讲论文义。

最新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最新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篇二】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我们中国历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

二、探索新知(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

(出示课件)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思考问题:(出示课件)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议”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世说新语》二则是指《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言文,以下是关于这两篇文章的课堂笔记:一、《咏雪》1.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 重点字词解释:- 内集:家庭聚会。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何所似:像什么。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风:乘风。

- 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才智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4. 古今异义:- 儿女:古义指子侄辈的人,今义指子女。

5.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6.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氛围。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1.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他离开以后,友人才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
我们从谢太傅“与儿女”们“寒雪日內集”时的 温馨、愉快、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中,感受到了 编者刘义庆对谢家家风的一种赞赏,说明他也是一个 爱好文学、追求雅趣雅乐的人。同时,作为一个生在 帝王家的人,他渴望拥有和谐的家庭关系。
感触:我们也要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也要注 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 两个比喻,哪 一个更好?为什么?
(2)主讲人是谁? ——谢太傅
(3)听众是谁? ——儿女
(4)考题是什么? ——白雪纷纷何所似?
(5)谢朗是怎样回答的? ——撒盐空中差可拟
(6)道韫是怎样回答的? ——未若柳絮因风起
(7)补充交代人物身份的句子是?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本文可分几层?每一层都写了哪些内容?
第1层(开头到“……讲论文义”): 交代咏雪背景。
(1) “撒盐”一喻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 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 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 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喻好, 后喻不好。
(2) “柳絮”一喻更好,它给 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 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 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 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 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 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 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 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 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 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2、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 “于”,可译为“在”) (3)倒装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 纷纷所似何”)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于) 空中撒盐差可拟”)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解读1.时代背景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那个时代,士夫们制造了阻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榜样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潇洒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扬。

2.文题阐释在《咏雪》一文中,魏晋时的名门大族谢家的大伙儿长谢安把子侄辈集合起来,一起来谈论诗文,这件事本身就专门有意思,试想我们现在的家庭,假如一大伙儿人集合在一起,谈论的必是些家长里短,小孩的成绩,大人的工资,如此而已,然而,谢家的人集合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是:大雪纷纷扬扬落下来像什么?魏晋人物尚清谈的高致,只此可见一斑。

至于子侄们的两个回答,有人认为“撒盐”喻好,有人认为“柳絮”喻好。

就连对谢太傅的“大笑乐”也有不同的明白得: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中意,因此“笑乐”,也有人认为谢太傅在“笑”前喻而“乐”后喻,还有些人认为谢太傅只是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不管谢太傅为何“笑乐”,但从《世说新语》的编撰者的态度来分析的话,后面又专门介绍了谢道韫的身份,想必觉得“柳絮”一喻更佳。

但不管这两个答案中哪个更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件事和这些人本身的可爱,而不是非要去探究一个优劣。

我觉得魏晋人士的可爱,事实上在《陈太丘与友期》这段文字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陈太丘之友塑造成一个不讲诚信又没有礼貌(尽管知错能改)的粗俗形象,但事实上这位友人的形象并非那么不堪。

第一当友人看到7岁的小孩陈元方的时候,是用专门有礼貌的词语在问他“尊君在不”,“尊君”是个敬辞,用在这么小的一个晚辈小孩身上,可见这位友人是明白礼貌的。

《世说新语》两则课文解析

《世说新语》两则课文解析

《世说新语》两则课文解析一、整体把握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不可败坏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既牢牢掌握本课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将文言“文”作为文章来解读体会,深入赏析。

对于“言”的理解和掌握,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努力自主阅读理解(不要动辄直接询问同学“这句话什么意思?”),并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对过于机械、死记硬背的翻译,反对过早过多地讲解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文言诵读。

在学生粗晓文章大意后,与其枯燥死板地句句翻译,不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疏通;与其细碎讲解语法现象,不如让学生在诵读中直观感知文言特点,逐渐强化文言语感。

宝贵的课堂时间,应更多地用于诵读而不是讲解。

为了激发学生认真诵读的兴趣,可以开展“朗读接力赛”之类的游戏活动。

初学文言文,应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去”(古代指“离开”);二要注意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素,如“雪骤”中的“骤”,今天还在说“暴风骤雨”;“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说的“比拟”意义相同。

多用比较法、联系法学习文言实词(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舍去”与“相委而去”意思相近),多举例子,加深印象;适当运用汉字学、词源学、训诂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归纳类推地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入门不顾”的“顾”是“回头看”;“页”部首的字多与头部相关,如颇(偏头)、顶、倾、项、须、顿(点头)、颅、领、颈、颊、颖、频、颗、题、颜、额、颠、颤等。

对于“文”的理解和欣赏,《咏雪》可以抓两个问题:一是从文中何以看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二是如何评论两个比喻的高下。

《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可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哪里,二是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针对“文”的理解和欣赏,所提问题不宜过于细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课堂讲解节选单元解析本单元从南朝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中选了两篇短文,一是咏雪,一是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但其中有一些当时的口语成分,语言文字比较浅易,而且所选的这两篇都有一定的故事性,仍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

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谢氏家族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世家。

在他们的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氏父子都是汉末名士,年方七岁的陈纪,对父友侃侃而谈。

这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美谈,至今流传。

两篇短文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念。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编撰,梁刘峻(字孝标)注。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一、复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常见文言现象重点词语3、学习古人的智慧,感受家庭的温馨。

4、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体会父子情深。

二、复习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赏析能力。

2、学习摹写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三、复习难点:课外拓展,能力训练第一课时课内检测:训练一一、内容概括导入:《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课文所选的两篇是反映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

《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二、复习过程(一)背诵课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并填写下面的空格。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俄而..讲论文义()公欣然..曰()..雪骤.()()与儿女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行..而去.()尊君..()..()相委家君..()入门不顾.()下车引.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无奕.()尊君在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之学必好问B、子将安之C、良愕然,欲殴之D、投诸渤海之尾(二)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5.待君久不至,已去: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B、太丘舍去.古义:今义:C、下车引.之古义:今义:D、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E/、相委.而去古义:今义:F/、讲论文义..古义:今义:G、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四)、问题思考:1、《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2、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3、《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4、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5、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6、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8、请你写出有关雪的诗句。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少年游》苏轼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江神子》苏轼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宋〕卢梅坡9、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四、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答案:(四)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谢道韫的比喻比好。

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

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3、4、5、6、7略第二课时课外拓展延伸训练二(一)、月中无物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1.给文中加点的字在其后注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4.徐孺子年少聪敏,他从____联想到_________,把月中物比喻为____,反应极为敏捷。

请再举出两个古代聪明少年:_______、______(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夜书.()说()尚.明()以.治()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秦青、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

饯:设酒食送。

衢(qú):大路。

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A、薛谭学讴.于秦青:唱歌B、未穷.青之技:尽、全部C、抚.节悲歌:把住D、响遏.行云:阻止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薛谭学讴于.秦青饯于.郊衢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有过于.江上者C、未穷青之.技放之.四海而皆准D、其邻人之.父亦云人皆贺之.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薛谭乃谢求反其邻人之父亦云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响遏行云C、自谓尽之,遂辞归(歌者)贵在中节D、停数日,辞去抚节悲歌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2)、先自度其足,(3)、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五)、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答:(六)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