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分行核心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分行核心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分行核心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吴莹(学号:2005021217)

经济学院金融系

指导老师:林梅

【摘要】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在同业竞争中,尽管在客户数量、经营规模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依旧无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结合其内外部竞争环境,通过五力模型、价值链等等方面分析,认为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存在着企业文化不适应银行的宗旨要求、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不利于该分行的长远进展以及品牌建设存在缺陷等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三个培育提升该分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塑造企业文化,形成统一价值观、实施银行再造,打造现代金融经营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差异化服务。

【关键词】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核心竞争力、五力模型、价值链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家银行的经营表现及其生命力各不

相同。有的银行总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市场上叱咤风云,长盛不衰;有的银行短期内规模较大,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然而,在数年或数十年之后,却陷入停滞或亏损状态,甚至从市场上消逝;也有的银行尽管从一段时刻来看,按财务指标排名不是专门好,然而由小到大,持续进展,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导致银行出现上述差异的根源何在?泛泛而论,能够讲是竞争力的强弱。问题在于竞争力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识不、培育、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呢?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它不仅一直为从事具体经营活动的银行家们所关注,也是当前经济学家和治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实践来看,银行业的进展与人们的认识紧密相关,积存了丰富的成败经验。一家银行在成立初期,要紧是在国内某个区域、某个市场开展某项业务,体现出较强的专注性,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得以不断进展壮大。然而随后如何进展面临较大的风险和考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打破了曾经风行一时的银行多元化经营体制,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银行迅速恢复进展,重视规模、速度,盲目扩张,欧洲的许多商业银行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银行经营回归多元化,然而,经营理念趋于成熟,核心竞争力被置于较高

的位置。我国银行业通过20多年的改革进展,已发生了巨大变

化。然而,与外资银行相比,仍相差甚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金融市场以后,大量外资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国内银行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银行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学者在此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

(二)论文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本文对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地分析,指出了识不、培育核心竞争力关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在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提供的分析方法识不、确认中国银行深圳分行需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文中提出提升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实施措施,旨在尽快提升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指出了论文研究的意义,然后对研究方法做简单介绍。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以及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简要阐述。

第三部分是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内外部环境分析,首先利用五

力模型对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用价值链对中

3 / 44

国银行深圳分行进行内部分析,最后对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确认。

第四部分进行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核心竞争力分析,提出了属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部分则是从企业文化塑造、实施银行再造、树立金融品牌三个方面提出培育、提升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核心竞争力具体实施策略。

本文首先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简要阐述,然后利用模型分析法,对中国银行深圳分行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并提出了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培育和提升策略。

二、文献综述

1990年,西方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正式论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其定义为“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特不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两位大师于1994年又通力合著一部备受欢迎的论著——《竞争大以后》,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具体应用到战略治理中。从此,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进入以企业素养为中心的新时期,世界各国战略专家从此对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等进

行了诸多研究,使得战略治理理论进入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治理理论时期,核心竞争力理论一跃成为替代迈克尔·波特产业结构分析模式的战略治理理论研究新的时代主旋律。近年来,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领域要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的研究;关于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关于核心竞争力识不与评价的研究;关于核心竞争力形成、进展及构建的研究。

(一)核心竞争力概念

现代治理学和经济学认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要紧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特不是互补性的知识资产。企业能否真正持续地增长,就看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积存起这种互补性的资产和知识。第二,企业的信誉。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唯一的价值确实是信誉,企业所有的有形资产差不多上企业的成本。这两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因为专门多所谓互补性的资产确实是他们的信誉。从治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企业独特的东西。核心竞争力能够表现为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够表现为一种企业文化、一种品牌或者任何一种满足上述条件的资源。

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

5 / 44

经营中形成的、根源于能被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给企业提供竞争优势并难以被对手模仿与借鉴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也有人翻译为核心胜任。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核心竞争力确实是企业不断调整创新,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的经营治理能力和市场创新能力。从与其它竞争者比较角度,也有人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与其它竞争对手的能力。潘汉尔德和哈默尔的情愿是:“组织中的积存性学识,特不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也是“组织工作和提供价值”。

综上所述,所谓企业的核心能力确实是一种知识、技能以特定方式的组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进展过程中积存的、不能在短期内投资提高的能力;它不易被对手所模仿;它能够显著实现顾客的价值需求,领先竞争对手,同时能为其自身带来超额收益及市场竞争优势。它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而是由一组能力构成的能力集合体。这种能力发挥作用离不开企业资本和外部环境,但来自于企业内部而不是外部。随着外部资源环境决定论转向内部能力论,学者们的观点在这一点上趋于一致,然而对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分析方法上仍有着不小的争议。

(二)学术界相关研究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

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是公司的资源,而不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技能和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治理的介入,通过有打算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操纵、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2、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

以巴顿(Dorothy Leonard-Barton,1992)为代表,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持有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四个维度:一是企业的专有技能及职员的学习能力;二是企业的技术系统,即成员知识的系统合成;三是企业的治理系统,组织的治理制度;四是企业的价值观系统,即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该流派特不强调治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在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7 / 44

3、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

以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1994)为代表,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而且还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存蕴藏在企业文化中。可见,这一观点强调在同意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性特征的同时,不应忽视企业文化及人在核心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

4、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

康特(Mary.K.Coulter,1998)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要紧制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该定义除了强调技能和能力外,同时强调了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价值特性和多个产品或业务的共享特性。

鲍哥那(Willian.C.Bogner)和索马斯(Howard Thomas)在《核心竞争和竞争优势》(1994)一文中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专有技能和与竞争对手相比更好地指导企业实现最高的顾客中意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包括隐含性知识和企业价值观。可见,他们强调了核心竞争力应包括技能、知识和价值观等内容。

海利劳德(Duane Helleloid)和西蒙(Bornard Simonin)在《知识性学习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包括组

织独特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梅约(M.H.Meger)和厄特巴克(J.M.Utterback)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可见,他们强调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

在我国,徐二明(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包括黑想你技术能力和核心组织能力;宁建新(2002)认为竞争力在应文卫市场运作能力和系统制度能力;鲁开垦(2001)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知识能力等等。

可见,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在向多层面、多角度扩展,并逐渐与企业战略治理实践日益融合。由此也讲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层面和多元化,它能够是优越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技术,也能够是企业优秀的治理人才、还可能是过人的市场预测和营销能力等等。但核心竞争力决不仅仅指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它是集合性的、无形的、存在的状态是结构性的、隐性的。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较其一般竞争力而言,应有其自身的特征。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教授(2002)提出: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三个特征,第一是“应当成为企业利润的最重

要的来源”,第二是“不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所代替”,

9 / 44

第三是“能够不断地开拓出产品,具有旺盛、不衰竭、持久进展的生命力”。[2]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国内主流学者的观点。

张维迎教授(2002)在谈及核心竞争力特征的时候,用了五个形象的词组: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偷不去是指不人模仿你专门困难,如你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一优势依靠于法律、产权制度的健全。买不来是指这些资源不能从市场上获得,因此有人认为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以人才不能流淌为前提的。而实际上人才在市场上能够被竞争对手以高价挖去,因此单个的人才不是核心竞争力。拆不开是指企业的资源、能力有互补性,分开就不值钞票,中国企业大多拥有替代性知识,导致人才因在你的企业制造的价值等同于在不的企业制造的价值而随意跳槽。带不走是指资源的组织性。个人的技术、才能是能够带走的,整合企业所有资源形成的竞争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溜不掉是指提高企业的持久竞争力。[3]企业家真正的工作不是治理,而是不断地制造新的竞争力。

叶芃(2002)认为还应该在这五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变不了”,因为其必须保障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能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否则的话就只能确实是企业的相对核心竞争力,即是讲现在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后就难讲了。

范恒山(2002)则在演讲中将核心竞争力讲得更为通俗化[4]:

当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碰到对手时,能够战胜对手,这确实是竞争力;关于企业来讲,不仅能够战胜对手,还能够实现可持续进展,这确实是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竞争力不是来自于一个方面,而是来自于制约企业进展的所有因素,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机的、科学的组合。

(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关学者也存在较大分歧,张换成、张茂林(2006)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家银行要紧经营特质、构成对客户要紧吸引要素的能力。王德静(2002)则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与农行组织体系中的积存性学识,使商业银行经营和服务的有机结合,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差不多资源能力和治理运作能力。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提供了差不多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商业银行不受生产技术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限制,它所需要的要紧是社会信用与风险治理的知识,由此导致银行业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因此,商业银行的核型竞争力又不同于一般企业。

因此,在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应积极吸取企业核心竞争力

11 / 44

理论精华,以客户为中心,深入研究客户价值,并充分考虑本行业的特征来识不、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阻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由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宝以及优于竞争对手、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进展的能力。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了商业银行专门的市场价值取向、抵抗市场风险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下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内蕴于各种竞争要素之中,同时又为各种要素提供动力和力量,是经营能力、经营方式和企业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的核心体现。

三、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概况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建立于1978年,原先是由人民银行分设出来的仅有52人的办事处。伴随深圳经济特区的崛起和腾飞,深圳办事处于1979年升格为支行,又于1981年正式改组为深圳市分行。20多年来,深圳市分行始终奉行“科技兴行,稳健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