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书籍读书笔记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
本文是对哲学经典著作的一些读书笔记和心得总结。
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作者:卢梭
- 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讨论,探讨了人类不平等
的根源和基础。
- 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起因是私有财产的出现,而私有财产的
形成则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竞争。
- 卢梭强调了人类社会的不公正性,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契约,旨在减少不平等和不公正。
2. 《论自由》
作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哈耶克在《论自由》中探讨了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优势。
- 他认为自由市场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 哈耶克强调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主张限制政府权力,让市场在经济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3. 《论伦理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的《论伦理学》是一部经典的伦理学著作,探讨了人类幸福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 他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于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所带来的,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
-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伦理学的理论,主张每个人应该追求中庸之道,实现自我完善和幸福。
4. 《存在与时间》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涉及到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探讨。
- 他认为存在是个体与世界相互关联与交织的过程,辩证地揭示了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 通过对存在和时间的思考,海德格尔试图超越传统哲学的局限,提出一种新的存在主义的观念。
以上是对几部哲学经典著作的简要介绍和读书笔记,每一部作品都涉及到重要的哲学问题和思考。
希望这些笔记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引言本文是对几本哲学经典著作的读书笔记总结。
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的精髓和对人类思考的深远影响。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哲学作品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记录组成。
这本书强调个人修养、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阅读《论语》,我学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思想:1. 仁爱:孔子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仁爱,即中庸之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际和谐与社会进步的目标。
2. 研究:《论语》强调研究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懈的研究和实践,人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智慧。
3. 人格塑造:书中的孔子通过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仁义智慧的标杆形象。
他的品德和道德标准成为后世追求的目标。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中国清代时期的儒家文化,既有深刻的儒家思想,又透露出一些社会弊端。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我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 教育与功利:小说中的人物对功利主义的追求与儒家思想的冲突,引发了对教育与价值观的深思。
应该如何平衡功利与儒家的传统教育观念?2. 社会批判:小说通过讽刺和揭露社会弊端,让人们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与改变的可能性。
这启示我们应该对现实社会保持批判和思考的态度。
3. 个体和社会:《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这让我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是法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从中学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的思想:1.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通过自我的实践和对他人的关怀来实现。
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才能发现自我的存在意义。
2. 存在的焦虑:书中讨论了存在的焦虑,即人类对自身存在和未来的忧虑。
通过面对焦虑,人们能够更真实地理解自我,并持续为自我发展而努力。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孔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二章孔子一、正名思想孔子认为要制止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臣杀君、子杀父、犯上作乱的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也只有正名,才能恰当地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即处在君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
处在臣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等等。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已不是如此,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就君臣关系来说,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
1.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因为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他对周札的补充和发展的第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这样,就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了。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2:强调道德教化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犯上作乱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继续发展,但是人民并不认识这类事件的罪恶而感到羞耻,这类犯上作乱的事仍旧有一天可能爆发出来。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归服了。
关于哲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哲学的读书笔记关于哲学的读书笔记篇1《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苏菲在寻求哲学智慧的旅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比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书中的苏菲和艾伯特,通过他们的经历,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苏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明白了追求知识的重要性;艾伯特的勇敢和坚持,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哲学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思考,勇于探索真相。
总之,《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它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关于哲学的读书笔记篇2题目:《论存在与时间:深入理解哲学的钥匙》作者:托马斯·霍布斯阅读日期,2023年5月12日章节内容总结------引言本书旨在探讨存在与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第一章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共同属性。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存在的意义,然后才能探讨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第二章时间是我们感知到的连续变化,而空间是我们感知到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它们共同决定了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第三章存在是无限的,而时间是有限的。
这意味着时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而是一直持续下去。
第四章时间是一个幻觉,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时间,只能体验到变化。
第五章哲学家的目标是通过正确理解和思考存在和时间的问题,找到我们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结语本书总结了存在和时间的概念,强调了它们在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中的重要性。
个人思考和总结:通过阅读《论存在与时间:深入理解哲学的钥匙》,我对存在和时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哲学问题读书笔记篇1哲学问题读书笔记在探索哲学的海洋中,我选择了一本名为《哲学与生活》的经典著作,由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著。
这本书以独特的角度,描绘了哲学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哲学与生活》的主题是萨特对当代生活的哲学思考。
这本书共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存在与时间”、“自由与选择”、“真理与欺骗”、“正义与公平”以及“爱与共同体”。
在这些主题中,萨特展示了他的哲学观念,包括存在主义、自由意志、真理观、道德伦理以及爱的哲学等。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的存在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不是被既定的。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由个人在具体情境中自由选择的。
在书中,萨特展示了如何运用这种观点来解释人类的行动和自由意志。
另一大主题是自由与选择。
萨特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由和选择之中,我们的行动和决定都是由我们的自由和选择决定的。
他强调了个人责任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把责任推卸给环境或他人。
在“正义与公平”部分,萨特讨论了社会正义的问题。
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享有自由和尊严,并认为社会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观点反映了萨特的伦理和政治观点。
在“爱与共同体”部分,萨特探讨了爱的本质和价值。
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和行动的结合,是一种对另一个个体的关怀和奉献。
他还强调了共同体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应该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深入地思考生活和哲学的关系,如何将哲学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人生,我更加明白了我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自由和选择的视角看待社会,我对社会公正和平等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从爱的哲学角度去审视人际关系,我学会了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篇2《论自由》读书笔记——关于自由的哲学思考《论自由》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自由的概念、范围和限制。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有关哲学的读书笔记

有关哲学的读书笔记有关哲学的读书笔记篇1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一部哲学探索》____书评____《存在与时间:一部哲学探索》这本书是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体验。
海德格尔以独特的存在主义视角,揭示了时间、历史、语言等在人类存在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是对哲学的一次深度挖掘,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
____个人观点____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
海德格尔的写作风格独特,他的思考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存在本身。
这种观点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自己的生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特别被海德格尔对时间的讨论所吸引。
他提出,时间不仅仅是我们感知到的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观点让我对时间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反思了我自己对时间的处理方式。
____对比与参照____相比于其他哲学著作,我觉得这本书更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
比如,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相比,这本书更具有人文关怀,也更具有说服力。
康德的哲学往往让人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则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____结论与评分____总的来说,《存在与时间:一部哲学探索》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惊叹,同时也让人思考。
如果要我给这本书打分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满分五星。
它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好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____后续阅读建议____虽然我已经阅读了这本书,但我相信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学习哲学,我会再次阅读这本书。
海德格尔的思想非常深邃,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
同时,我也计划阅读海德格尔的其他著作,比如《存在与时间》和《林中路》。
这些书可能会让我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能让我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
有关哲学的读书笔记篇2[标题]:《追寻智慧的哲学之旅》读书笔记[简介]:《追寻智慧的哲学之旅》是一本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晓朝所著的哲学入门书。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是一本有关哲学的启蒙书,作者是罗伯特·所罗门,他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教师。
在这本书开篇的第一章,作者就介绍了几个开篇的问题。
比如:在关于生命的讨论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你仅仅有几分钟时间可以活了,那么你将怎么利用这段时间?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以及生命的意义?在信仰方面,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你信仰上帝吗?这个问题在中国或许,并不会有太多人感觉到困惑,但是在很多宗教文化盛行的国家,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下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真实?如果你坐在一张椅子上,那最真实的东西是你做的这张椅子构成的分子结构,还是你当时坐在上面的感觉?很多人可能认为是感觉。
那么下一个快乐箱的问题,就来了:我们发明了一台机器,他是一个有着若干电极和一个生命维持系统的箱子,名叫“快乐箱”。
只要你进入这个箱子,就会体验到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将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
现在我们想邀请你去试试。
只要你愿意这么做,你可以随时决定出不出来;但我们可能会对你说,人――旦进到箱中,还没有谁愿意出来过。
过了十个小时左右,我们接通了生命维持系统,人们就在那里耗完他们的一生。
当然,他们其他什么事都没做,所以过了若干年后,由于缺乏锻炼,他们的身体开始变得肥硕臃肿,摇摇晃晃,但他们似乎从未为此烦心过。
现在我到你做决定了: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为什么?坦白说,当我翻到这几个问题的时候,我内心是崩溃。
因为,其实我也没有标准答案。
于是我带着非常好奇的心情,阅读完了这本书,但是我发现其实作者也没有给出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在本书中,作者就给大家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比如说关于生命的意义,作者就介绍了很多人的选择。
有人,把孩子视为生命的意义,有人把上帝作为生命的利益,有人认为生命毫无意义,而这也是一种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类书籍读书笔记【篇一:哲学类读书笔记】《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
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
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
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
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
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
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
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
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
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
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篇二: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曾在上学期读过,当时觉得书中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却又总结不出个一二三来,本学期经过了马哲课上老师对于哲学的系统讲述,再读起这本书来似乎又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首先,我想谈谈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
而这些,都被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的十分透彻。
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相信读过的大家都会了解。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历来中国人都是被认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的确是让人很难否定的事实。
可能不少人认为大部分人中国人都很虔诚地去求神拜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仅是迷信而已,譬如说国人很讲风水,很忌讳某些事物(如数字4)等,他们的虔诚里往往是满含功利,每一次的跪拜都带着某一目的达成的祈盼,这与大部分宗教清心寡欲的精神实质无疑产生严重背离,更别枉谈宗教了。
对这个问题,冯先生分析认为:“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
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冯先生把国人实现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的途径归结为哲学的体悟,有些牵强,原因有两大点:1、冯先生高估了国人的哲学水平。
在西方,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把这比例用到国人身上,也即是说“90%以上的中国人通过哲学体悟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了彼岸”,这与国人一贯的哲学水平、或者说是对哲学的关注程度情况并不相符,因为除了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外,我国哲学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倾向于边缘化及消亡化,所以90%的基数无从得来。
2、冯先生也高估了国人的素质。
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便痛心地体悟出了“性本恶”这一悲哀的事实,两千年后的鲁迅与柏杨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更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时至今天又有多少的丑恶令我们心寒?冯先生流连于自己所构筑的象牙塔里,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得出了哲学帮助自己实现到达彼岸的结论,却意图把这一外延无限扩大,无疑犯了严重的逻辑性错误。
所以我冒昧地以为与其思考“国人如何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倒不如调查“有多少国人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彼岸?”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后者只要去调查一下大部分国人平时的时间是如何度过——又或者说是“如何打发”的,很容易便得出答案,探讨他人以何种方式进行精神活动便不可行了。
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西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是公开支持宗教的,一些国家领导人还带头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甚至还有些国家定某种宗教为国教,而这在我们国家则显得忌讳莫深,政治上更为敏感。
依我看来大可不必,而且我认为,一个共同的宗教信仰将对团结凝聚一个民族、尤其是对常常被批评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要远比用那些很“雄伟”、很“壮丽”的话更能产生效果。
事实上,绝大部分宗教都不会引人向恶,反倒是教人向善,佛教如此,基督教也如此,仁爱都是它们教义的精神实质。
西方人的整体素质比国人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到底与它们普遍的宗教信仰有没有联系,倒是值得国人好好研究。
(二)被遗弃的墨子和墨家精神。
墨子曾习儒术,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决然反叛,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其中“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这与儒家倡导的“亲亲”、“尊(三)老庄不被理解的“无为而无不为”。
不少人认为老子、庄子的“无为”是无所作为,这是认识上的极大错误。
冯先生的解读是:“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
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以至‘无为’。
”汉初的“无为之治”,现时我国实行的废除农业税以及减免各种行政审批手续,实质就是在“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正是老庄“无为”思想的体现。
近来高校的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抨击,因为本应是学术科研为中心的高等学府现时却变得越来越行政化,学术气氛越来越弱,“官”味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以往百家争鸣的北大而痛斥现在如此之多的行政干扰,套用老子的话,那就是“种种烦恼,皆因做事太多”,当是“无为”思想积极意义的有力佐证。
当然,像那些打击危害社会治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行为的事情非但不可“无为”,而且还应“大为”,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老庄完整的思想,决不可断章取义。
老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主张,那就是“寡欲”,这与他们的“无为”思想是必然联系的。
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简单点说就是,人行事为人要力求平易朴实,不可欲望太多,否则将欲壑难填,陷于沉沦。
这一思想对日渐浮躁的我们以及我们的社会,无疑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绪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
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
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
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
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
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
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在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
长期以来,人们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