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6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平衡,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的理论是功能理论。

7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8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9、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16.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17.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二、判断题

1.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对。

2.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在社会学研究史中,注重社会事实,推重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的

人是孔德、韦伯等人。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4.教育社会学家研究自杀现象,关注的是某个人为什么会自杀。

错。关注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

5、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错。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该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功能。

6、社会整体渐变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错。社会整体渐变的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局部调整,但它不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7、布鲁克弗发表的《教育社会学》一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社会学的正式确立。

错。《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

8.强调价值中立,确立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者是涂尔干。

错.是韦伯

9.教师职业的最基本内涵主要是他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对

10.在小学阶段评价手段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的权威影响较大。对

11.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权威影响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加大。对

12.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教师评价手段和专业素质在对其权威影响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错。不一致,评价手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影响减少,专业素质则相反。

13.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14.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

错。学生成绩的高低还与成就动机、价值导向等因素的影响。

15.作为课堂控制的手段,惩罚是最好的手段。

错。是种消极的控制手段。

16.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主要依赖于显性控制机制。

错。显性控制机制和隐性控制机制。

17.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18.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制度常常被认为是“文明社会”或先进社会的一个特征。

错。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古老的制度之一。

19.社会整体渐变是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错。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现象是指学者们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所看到的现象,从概括的意思上讲,它包括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与教育相连的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4、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5、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时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主体意识为主要特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的一种群体文化。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整体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态;而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的人口、职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等组成的体系和比例关系。

8、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9、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10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五个方面,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3、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4、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5、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16、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团结。

17、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18、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对全体教师的期望,二是对个别教师的特殊期望。

19、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20、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五个方面,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师角色行为的特点。

(1)教师行为的道德性

(2)教师行为的规范性

(3)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

(4)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2、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3、简述手段—目标说

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是社会手段和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极度的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

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默顿指出越轨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4、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哪几类?

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5、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6、为什么说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功能?

教育改变了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这在客观上要求她们少生少育

教育年限的延长也在客观上推迟了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7、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8、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1)体现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

(2)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3)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的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的作用

五、论述题

1、根据你的体会谈谈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

从传统层面看在经济至上的社会,教师传统权威会因经济待遇较低而减少;

从专业层面看,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师专业权威的获得、巩固和发展变得困难;

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2、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明星往往成为他们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各种明星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视为学习的榜样。

他们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其影响方式是突发的、短暂的,但又是刻骨铭心的。

学校教育中要正视这一现象,加强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

3.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媒介对儿童现社会化、道德发展、学业成绩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从正面看大众媒介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增进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从负面看不健康的媒介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媒介所宣传的参照系过多,导致儿童的榜样群体多元化,使儿童在社会学习方面无所适从;存在教育功能失调现象:所体现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方面往往与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

过多地将时间消磨在媒介上也会影响到学业时间。

4.试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对此的看法。

主要表现:

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

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

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

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新趋势如贵族学校的出现等。

教育系统的外部原因:城乡差别、重男轻女思想、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差别

教育系统内部原因:制度化教育、应试教育、教育指导思想、学业成败标准

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所限,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必然现象。对此不重视或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稳定,将它理解为教育上的平均主义也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5.联系实际,就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等五个方面内容,是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目前,在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公正性、教育平等问题上我们都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活力的最初表现。

教育中的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消灭教育不公平,而是通过合理的操作去控制教育中不公平的过程与结果。

当前解决教育中不公平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则之二是通过尽量加快对于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逐步逼近教育公平。

6、什么是教育制度功能失调?分析其原因及改革措施。

(1)概念: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是指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来的混乱和失效。

(2)原因:A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导致原有的教育制度与人们的行为不相适应;

B文化传统的变迁

C教育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教育功能的滞后性

(3)措施:教育制度的创新,自己发挥吧~

7、试述教育功能论或冲突论与互动论的差异。

两者差异体现在:

(1)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假设:宏观研究强调社会结构外要于个体却又控制着个体,个人行为是社会的产生;微观研究强调个体具有在社会约束背景中的更多自由,社会未必具有强大控制力;

(2)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的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的研究。

(3)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方法如多变量分析,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个体。

六、分析题(陈院长木有给,预计近期的“异地高考”会是热点,或者关注一些教育观念,到时候临场发挥吧~~)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作品。在本书中,费先生立足于传统中国的乡村基底,以历史的视角审视社会,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由十二章随笔组成,语言凝练,旁征博引,各章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清晰,构建了完善的认识体系,读毕获益匪浅,感触深刻。 一、背景 1、社会背景 《乡土中国》的写作时间和出版发行时间是不同的,写作本书的内容时,费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彼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国内政治亦波诡云谲。作为爱国知识分子,费孝通先生力图通过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基础——乡村的深入思考和挖掘,探寻中国发展的出路和未来。这种救亡的急迫在书中的表现便是少量内容的激进性。 文革进入尾声的1975年,中国的政治社会即将迎来巨大变革。这种变革的趋势同样影响到了学术界,于是在《世纪评论》的邀请下,费先生以“随写随寄,随寄随发”的方式讲授了自己关于“乡村社会学”的思考,并写成了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2、写作初衷 正如书中所记,费先生写作该书内容的初衷并非著书立说,而重在理论探讨。彼时,费先生任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乡村社会学”,他并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在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之中,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而《乡土中国》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而此书收集的是他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二、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虽然涉及了乡土社会的众多方面,但是笔者认为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差序格局”,重点内容是“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 1、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一生是个圆,这个圆正像被石头荡出的波纹,这个石头就是个人的重量,个人对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或者说其本身的格局是怎样的,就决定了人生的这个圆有多大,这个圆也随其成长不断扩大,也就形成了差异格局。 “差序格局”之所以是本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因为它具有基础性。“差序格局”的存在意味着“熟人”和“自家人”相较于“陌生人”拥有着某种含糊不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这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著作。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把自杀现象归为心理学畴的传统的错误认知,并且指出自杀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特定社会一段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因此自杀是以社会性质为主的一种行为。涂尔干以社会学的视角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并且用了大量详细的数据和各种研究报告来分析了个人自杀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了自杀是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可能会发生的一种现象。本书将实证研究和社会学的理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使得空泛的理论在实际研究中获得了具体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据调查资料显示,自杀在人口死亡原因排名中始终排在靠前的位置,成为除了传统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等导致死亡的原因外又一重要的因素。根据卫生部的调查,自杀在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高居榜首,远远超过其他的因素,这就让人不得不重视自杀这种现象。而要预防自杀,就必须要从自杀的起因上来着手,只有能够充分分析自杀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自杀论》就是一本从社会学角度来剖析自杀原因的书籍,它对于自杀的预防和针对性的社会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社会学角度来看,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分属于社会与个人两个不同层次,社会学研究的层面并不是个体,因此不会去用大量篇幅来分析个人的自杀,

就像书中涂尔干说的,社会学是以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属于心理学的畴。因此《自杀论》中所研究的自杀,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本书的分析也是以社会群体为基础来进行说明的。 在书的导论中,涂尔干提到自杀作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曾经有无数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正因为人们对这个词太熟悉了,因此似乎并没有必要对自杀来下一个定义。但是涂尔干指出日常语言中的词,就像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是模棱两可的,如果学者按照惯用法来使用这些词而不另作详细说明就很可能会陷入混乱,所以对自杀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必要的。涂尔干主根据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给自杀下定义,因此他给自杀下的定义的容是:“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这样,自杀这种行为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来确保不会把一些非自杀的行为错误地归为自杀从而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 接下来涂尔干把书的容分为三编一共13章来分析了导致人们自杀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以及自杀这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把自杀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在第一编中,涂尔干写了自杀的非社会因素,并且把非社会因素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第一章中涂尔干写了心理变态和自杀的关系,不可否认,神经衰弱的人或者患有精神病的人自杀率要比正常人明显高出很大一部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新版.docx

读书笔记 题目:《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直以来,西部的发展相对东部都极其缓慢,尤其是教育,更是受到多方关注,我们国家也不断倡导学生及社会的力量去帮助西部。我们此次支教采用家访的形式,通过和村民聊天,关于限制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发展的原因,得出如下几个调查报告结论: 一:社会环境问题 一个地方教育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跟当地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交通地理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被调查的垭垅村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孩子

们一般上完初中就不在上学,而是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不好,没考上,一方面是当地教育质量较差,还有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般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在外打工,一些初中都没有上的孩子在外打工回来,盖了新房子,很是让一些家庭羡慕,一些孩子就认为上完初中也是出去打工,上完小学也是打工,同样是打工,早出去,可以早点改变家庭现状,所以就辍学了。 几乎所有家庭都是支持孩子继续上学,考不上孩子才只好去打工,因为很多村民都在外打工,也意识到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所以比过去更支持孩子教育。

(完整word版)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问题意识(如何选题) 在问题意识方面,最重要的是区分该问题是理论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是提出立法对策还是有理论和模型。 证伪方法(如何对理论进行论证) 1、研究必须要有假设。学者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一个假设性的理论命题,对这个问题做理 论上的解释。 2、对理论命题的重要性。包括理论上的证明和经验上的证明。 3、证伪对于研究结论的检验作用 证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1、尽量证明自己的理论不被推翻。2、证伪的意义在于要界定理论的边界和使用范围。 大胆假设(如何提出理论创新) 理论要想取得重大的突破,必须首先提出一般理论的例外,然后用经验事实对这个例外加以证实,之后再将其确定并概念化,最终提出自己的理论。王力“先归纳后演绎”和黄宗志“从经验到理论”。 模式化分析与因果律的揭示 模式化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最大程度地了解“是什么”的问题,最有利于达到社会科学的理论任务。可能的困难在于:模式化分析需要明确划分模式的标准,对于这一标准或模式要素的把握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思考的跳跃有两层含义:提出理论和模型;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因果关系的分析,不能以事实来解释另一事实。应当用模型化的理论去解释事实;把解释事物成因的理论概括出若干变量。 与最前沿的理论进行对话 社会科学是在理论的竞争和对话中前进的,对话才是学术研究的本质和归宿。 一个完整的社会科学研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研究者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从经验出发,发现、提出并解决理论问题);第二,要学会提出假设;第三,要运用科学方法对其加以证明,特别注意证伪方法的使用;第四,要学会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归纳的方法,从一般到个别,提出概念化、模式化的理论,进行因果律的分析;最后,要跟最前沿、最经典和最权威的理论进行对话,发现这些理论的例外,反思甚至挑战他的权威性,到最后将例外联系起来,或许就是一种理论的创新。 如何对待事实经验 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法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必须以理论为导向。林毅夫的学术态度:第一,一种理论跟现实不一致的时候,应当反思理论而不是让现实迁就理论;第二,学术的发展研究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密切。对策法学不是一无是处的,关键是我们过去既没有基础理论的指引又对实践缺乏必要尊重,所以才导致失败。逻辑的跳跃有两个指向:一是中国法制的经验另一个是中国法制的教训。 如何进行价值研究 社会科学的方法总体上是客观性,描述性的方法,讲究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法学应该如何对待价值问题:(1)我们应把价值问题当作一个客观法律现象,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其分布、形态、状况和冲突加以研究。价值问题是完全可以进行客观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价值分布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研究对象。(2)切忌在研究中轻易的出应然的结论,这种判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太强,而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3)一定要考虑价值研究的可操作性问题。总之,研究价值应当将研究对象客观化,从价值的反面切入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因果律的揭示。法学研究应该分析近因,而不应该动辄强调追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从现代学术视野地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地科学.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地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地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它地最终目地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地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b5E2RGbCAP 2、学科地位地理解 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地一门中介学科.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地.是教育学百年来发展起来地新学科.p1EanqFDPw 3、本学科独特地观点 从社会学地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地意义.<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地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地因素上.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地木偶,我们地身上都绑满了无形地线,受著社会地操纵而不自知.<2)教育地社会学理解所重视地是公共议题地解决.C.W.MiLLS《社会学地想像》:情境中地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地公共议题.DXDiTa9E3d 4、研究方法:质地研究方法和量地研究方法及比较 <一)量地研究 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地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 2、对量地研究地争议:

<1)把教育当作孤立地实体; <2)测量工具不完整; <3)专注于容易测量地特质; <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 <5)不当地分析与比较; <6)研究者对构架地主宰; <7)研究利用地困难. <二)质地研究 1、质地研究是对量地研究缺失地反省. 2、质地研究地特性: <1)以实地为焦点; <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 <3)注意事物地个体性和特殊性; <4)重视解释; <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地采用; <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地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地陈述; <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地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量地研究与质地研究地差别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是谁模糊了童年的概念?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摘要: 本文是阅读《童年的消逝》一书后撰写的读书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选择此书作为阅读对象的原因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本书最主要的两个部分“童年的发明”以及“童年的消逝”,首先简洁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其次对于两部分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结合个人理解;最后一个部分,即阅读本文后,结合本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撰写个人的思考与感想。 关键词:童年概念羞耻心信息传播方式 引言 严格说来,这是我第一次看非常学术的书籍,还是偏人文类的学术书籍。 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世界上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实际上,我之所以从推荐书目中一眼相中了这本书,也是因为作者那本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娱乐致死》。这本《童年的消逝》,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为是《娱乐致死》的阐述版。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多不适应,比如说作者知识丰富,大量运用历史学,人口学数据,针对论题,进行大段大段的前后原因的逻辑梳理,作为曾经的理科生,我往往看了后面的果,忘了前面的因,因此看的很辛苦。 不过,当我看完,回顾其中作者对于“童年的消逝”这一独具创新的论题的阐述,感觉像是跟着一位大师渡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长河,我意识到自己收获颇丰。也许写完这份读书笔记以后,我并不记得太多其中的观点,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促使我观察,促使我对于周围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思考,思考它们的来龙去脉,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而有什么比人的思考更为重要呢? 1童年的发明 书本的第一部分是“童年的发明”。主要论述的是“童年”这个概念,它最初的源头在哪里。作者,作为一位欧美学者的视角来看,人类最初的文明当中,童年这个概念是没有的,或者说起初,童年这个概念并不需要存在。 古希腊文明当中,童年是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但是古希腊人却对童年很少关注。在古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含混不清。 之后的罗马人针对童年的概念,把握了其中关键的一点,作者把这点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童年,或者说长大成人的标志就是开始有了羞耻心。儿童天生具有模仿能力,羞耻心的发展使得儿童对于所接受的事物开始有了判断和甄别能力。 而到了中世纪,孩子身处的世界主要以口语来交流,没有独立的童年世界,也没有分离机构将它们与成人世界分开。可以说,中世纪是将童年这个概念扼杀了。作者对中世纪童年概念缺失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开始意识到童年的概念,它的出现和消逝,似乎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有很大的联系。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活字印刷的发明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改变,文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一二章重点) 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 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 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P16 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 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 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 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4)究范围的扩大 90年代后的新趋向 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 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P42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 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 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 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教育社会学 复习题与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_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_、社会阶级与___、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__在美国__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___、___、___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___与___。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 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 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__及__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 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 答案

【教育社会学】读书笔记(3)

读书笔记教育社会学Stefany Li 所读篇目:不平等的教育和社会分工的再生产[美] 塞缪尔·鲍尔斯 选自: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80-198 近日笔者加入了一项大学生暑期支教项目,项目组要求我们阅读几篇有关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章后发表感想。大多数志愿者在自由讨论中都表达了对现有教育体制中不平等问题的愤慨,以及应当杜绝不平等,改善教育差异的美好愿景。然而笔者却认为,一、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光依靠教育改革是很难彻底改变的。二、目前中国的教育从某种程度而言已成为社会不平等的生产工具。这两点想法在鲍尔斯的《不平等的教育和社会分工再生产》中都有所涉及,并且笔者对其中很多论证持赞同态度。 教育本身的目的是希望缓解社会不平等现象,给不同阶级(尤其下层阶级)的人提供社 会流通的渠道。然而目前的教育形式却在直接、间接地使阶级分化更加明显。此文阐述的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教育状况,而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与当年的美国有几分相似。 目前直接的影响因素体现在经济水平决定的教育资源享有量。越是经济基础优越的家庭, 越容易让子女在残酷的竞争中得到更多机会。当学生的基本水平都大致相当时,往往是能够 有特殊技能或特殊经验的儿容易胜出。家长有财力投资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甚至有 些可以支持孩子出国留学。而我们现在看似公平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实际上也是经济导 向型的变量。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往往没有能力负担子女的“非学校”开支,换言之那些子 女就不会弹钢琴、不会做奥数、没见过世面。而这些直接导致两个阶层的孩子在竞争时产生 明显的差异。笔者的高中就是一所人称“超级中学”的学校,几乎每个学生都会一门技艺、一 门外语、曾出过省或者国游玩或学习。而当笔者进入清华——一个样本容量更为广泛的地方 后发现,周围不少人虽在分数上有能力考上清华,但是在眼界和整体素质上较当年的高中同 学存在距离。因此这也是作者在论文中提到的看似平等并给予人人机会的“比赛规则”实际上 也具有导向型,甚至就是由既得利益的群体制定得出的。 除了教育上直接的经济资源分配随着教育制度产生不平等状况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 使得子代在教育上有阶级之分。并且随着教育的评价体系的“进步”,这样的区分更加明显。 作者将这一类归为“阶级亚文化”,笔者认为这种文化更确切的说就是认知的差异。社会经济 地位高的家庭给予子代的社会期许往往要高于普通家庭。虽然很多社会中低层家庭对子女也 寄予厚望,希望下一辈可以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但是最终他们能给予子女的却只能是单纯 的“你要好好读书改变人生”的意识。在子代面临选择或者陷入困惑时,局限的父辈思维常常 给予不了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引领。子女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积累获取答案,而相比之下能够 借鉴前人经验的人群在此时就会略胜一筹。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 (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1.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容,这些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