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工程复习资料
分离工程知识点总结

分离工程知识点总结一、分离工程概述1.1 分离工程的定义分离工程是指利用特定的设备和工艺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以实现材料的纯化、浓缩或者提取等目的的工程过程。
分离工程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业过程。
1.2 分离工程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离原理和分离过程,分离工程可以分为物理分离和化学分离两大类。
物理分离包括过滤、离心、蒸馏、结晶等;化学分离包括萃取、吸附、电泳、凝聚等。
1.3 分离工程的应用分离工程在化工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原料的提取、产品的纯化、废水的处理等都离不开分离工程。
此外,分离工程也被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环保等领域。
二、分离工程的原理与设备2.1 过滤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的物理分离方法。
常见的过滤设备包括板框压滤机、真空过滤机、滤筒式过滤器等。
2.2 离心离心是利用离心力将混合物中的不同密度的组分分离出来的物理分离方法。
离心设备有离心机、离心沉降机等。
2.3 蒸馏蒸馏是利用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的方法。
蒸馏设备包括塔式蒸馏装置、蒸馏锅、蒸馏塔等。
2.4 结晶结晶是利用物质溶解度的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的物理分离方法。
结晶设备包括结晶器、结晶槽等。
2.5 萃取萃取是利用溶解度的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的化学分离方法。
萃取设备包括萃取塔、萃取槽等。
2.6 吸附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吸附的化学分离方法。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沸石等。
2.7 电泳电泳是利用电场作用将混合物中的带电粒子分离的化学分离方法。
2.8 凝聚凝聚是利用沉淀剂将混合物中的悬浮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三、分离工程的工艺流程3.1 分离工程的基本流程分离工程的基本流程包括进料、分离、收集和处理废物四个步骤。
进料是将混合物送入分离设备,分离是利用特定的原理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收集是将分离出来的组分进行收集,处理废物是处理分离工程产生的废弃物。
分 离 工 程 复 习

分离工程复习一、判断题:1萃取塔当塔顶产品不合格时,可采用加大回流比的方法。
2当萃取塔塔顶产品不合格时,可采用加大萃取剂用量的方法来调节3精馏有2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4分离最小功是在可逆的情况下,分离过程所消耗的功。
5分离最小功是在完全可逆过程中所消耗的功。
6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最困难分离或分离要求高的组分放在最后进行分离。
7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含有腐蚀的组分放在最后进行分离。
8膜分离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作推动力,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9具有最高恒沸点的恒沸物,压力增加使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增加。
10吸收操作中,若要提高关键组分的相对吸收率应采用措施是增加塔板数。
11吸收操作中,若要提高关键组分的相对吸收率应采用措施是增加吸收剂用量。
12 分离因子可以用于判断任意一个过程分离的难易程度。
二、选择题:1 分离最小功是指下面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功a.实际过程b.可逆过程c.完全可逆过程2 当萃取塔塔顶产品不合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来调节a.加大回流比b.加大萃取剂用量c.增加进料量3 液相进料的萃取精馏过程,应该从何处加萃取剂a.精馏段b.提馏段c.精馏段和进料处d.提馏段和进料板4 下列哪一个是机械分离过程()a.蒸馏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5 下列哪一个是速率分离过程()a.蒸馏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6 下列哪一个是平衡分离过程()a.蒸馏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7 闪蒸是单级蒸馏过程,所能达到的分离程度()a.很高b.较低c.只是冷凝过程,无分离作用d.只是气化过程,无分离作用α越小()8 A、B两组份的相对挥发度A/Ba.A、B两组份越容易分离b.A、B两组分越难分离α无关c.A、B两组分的分离难易与A/Bd.原料中含轻组分越多,所需的能量越少9 下列关于吸附剂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a.分子筛可作为吸附剂b.多孔性的固体c.外表面积比内表面积大d.吸附容量有限三、填空1 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来达到分离目的。
《分离工程》知识点笔记

《分离工程》知识点笔记第一章:分离工程概论1.1 分离过程的重要性在化学工业中,分离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原油提炼到制药生产,从食品加工到废水处理,几乎所有的化工过程中都离不开有效的分离操作。
通过这些操作,可以将原料中的有用成分与不需要的杂质分开,或是根据产品的不同规格要求进行提纯。
因此,掌握先进的分离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1.2 常见的分离技术简介分离方法依据其物理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而异,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蒸馏:利用组分沸点差异实现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吸收:一种或多种气体被溶解于液体溶剂中以达到净化目的。
•萃取:借助另一种液体(萃取剂)选择性地提取原溶液中的某一成分。
•吸附:固体表面吸引并保持流体分子的能力,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及水处理领域。
•结晶:通过控制温度等条件使溶液中的溶质形成晶体沉淀出来。
•膜分离:依靠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对物料进行浓缩和净化。
•干燥:去除物料中水分或其他挥发性物质的过程。
•沉降与过滤:基于颗粒大小差异来分离悬浮体系的方法。
1.3 分离过程的选择标准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时需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成本:设备投资费用、运行维护开支及能源消耗水平。
•环境影响:是否会产生有害废弃物?如何妥善处置?•效率高低:目标产物回收率、纯度指标能否满足需求?•安全性考量: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应急措施是否到位?此外,还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综合分析,比如对于热敏性材料,则应避免采用高温加热方式;当面对易燃易爆物质时,则要特别注意防火防爆设计。
第二章:相平衡基础2.1 相律及其应用相律是描述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各相之间关系的基本法则之一,由吉布斯提出。
其数学表达式为:F = C - P + 2,其中F表示自由度数,C代表独立组分数目,P指相数。
该定律揭示了给定条件下能够独立改变变量的数量上限,有助于指导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工作。
例如,在一个二元液液系统里,若已知总压强恒定不变,则只需调整温度即可观察两相间组成变化情况。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超滤属于 、 过程;沉降属于 ;共沸精馏属于 、 过程。
A. 平衡分离 B. 传质分离 C. 机械分离 D. 速率分离 2. 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 、 或 。
3. 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焓处于 ;从动力学来看,相间 。
4. 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 循环中。
5. 推导Underwood 公式所用假设是:1) ;2) 。
6. 根据右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 HNK 为 ,LNK 为 。
7.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的简化形式是 。
8. 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9. 化学工业中最常使用的结晶技术是 和 。
10. MESH 方程分别指 ; ; ; 。
11.分离过程是将 分成 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
12.平衡分离过程是借助 ,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 ,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 的两相中 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13.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 混合物的分离,其特点是有 发生,依据 的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又分为 过程和 过程。
14.活度系数的基准态是指活度系数等于 的状态。
15.从动力学上讲,相平衡是指相间 为零的状态。
16.膜分离过程包括 、 、 、 、微孔过滤、气体分离等多种分离过程。
17.恩特伍德公式的假设条件是(1) ;(2) 数。
(第6题18.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要求的两个组分称为,其中相对易于挥发的组分成为,不易挥发的组分称为。
19.相平衡指的是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而的状态。
20.吸收过程是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是利用不同而达到分离有关组分的传质分离过程。
21.分离媒介包括和。
22.离子交换的步骤分为、、交换反应、、五步。
23.相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有、两种计算方法。
24.最小理论塔板数与无关,只取决于。
25.萃取剂的作用是和。
二、简答题1. 试描述“逆行精馏”效应,实际操作中如何减弱或消除?2. 萃取精馏流程中,溶剂加入口如何确定?解释原因。
分离工程复习资料

分离⼯程复习资料化⼯分离⼯程考试⼤纲第⼀部分课程性质与⽬标第⼆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标第⼀章绪论⼀、学习⽬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对传质分离过程有⼀个总体了解。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标(⼀)、化⼯分离操作在化⼯⽣产中的重要性(⼀般)识记:化⼯分离操作在化⼯⽣产中的重要性分析。
(⼆)、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次重点)识记: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
第⼆章单级平衡过程⼀、学习⽬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正确理解相平衡热⼒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平衡常数、泡点、露点和闪蒸过程的计算⽅法。
⼆、知识考核点与考核⽬标(⼀) 相平衡条件(重点)识记:相平衡条件;汽液、液液平衡表⽰⽅法。
(⼆)相平衡常数和分离因⼦(重点)识记:相平衡常数和分离因⼦的含义;状态⽅程法、活度系数法表⽰的汽液平衡常数。
应⽤:⽤状态⽅程法、活度系数法计算汽液平衡常数。
(三)活度系数法计算汽液平衡常数的通式及计算(重点)理解:活度系数法计算汽液平衡常数的四种简化形式。
应⽤:⽤活度系数法计算汽液平衡常数的前三种简化形式计算汽液平衡常数。
(四)泡点和露点计算类型(重点)识记:泡点和露点的含义及四种计算类型。
(五)泡点温度和压⼒的计算(重点)。
应⽤:⽤汽液平衡常数前三种简化形式计算泡点温度和泡点压⼒。
(六)露点温度和压⼒的计算(重点)应⽤:⽤汽液平衡常数前三种简化形式计算露点温度和露点压⼒。
(七)闪蒸过程类型(重点)识记:闪蒸的含义;闪蒸过程的类型及应⽤。
(⼋)等温闪蒸和部分冷凝过程(重点)识记:核实闪蒸问题是否成⽴的两种⽅法。
应⽤:汽液平衡常数与组成⽆关的闪蒸过程的计算。
第三章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学习⽬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掌握各种常⽤的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流程及其简捷计算;了解塔内流量、浓度和温度分布特点。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标(⼀)设计变量(重点)识记:设计变量、可调设计变量、固定设计变量的含义。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纲要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纲要--裴武第一章绪论1.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答: 生物技术的重要目的是运用培养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来生产对人有用的产品, 而分离纯化过程是生物产品工程的重要环节。
因此, 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技术进步限度对于保持和提高各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内的经济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是什么?答: 生物分离是从生物材料、微生物的发酵液、生物反映液或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液中分离并纯化有关产品(如具有药理活性作用的蛋白质等)的过程, 又称为下游加工过程。
生物工程的重要特点是生物制品多种多样; 常无固定操作方法可循;生物材料组成非常复杂, 分离操作环节多, 不易获得高收率; 培养液(或发酵液)中所含目的物浓度很低, 而杂质含量却很高; 分离进程必须保护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生物活性成分离开生物体后, 易变性、破坏。
3.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 分别涉及哪些单元操作?答: 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可分为不溶物的去除、产物分离、产品的纯化及产品的精制四大部分。
不溶物的去除涉及过滤、离心和细胞破碎, 通过这些单元操作使产物浓度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产物分离涉及离子互换吸附、萃取等。
其中萃取又分为溶剂萃取、反微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双水相萃取等。
以上分离过程不具有特异性, 只是进行初分可提高产物浓度和质量。
产品的纯化涉及色谱、电泳、沉淀等单元操作, 这些技术具有产物的高选择性和杂质的去除性。
产品的精制涉及结晶及干燥等单元操作。
4.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 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保证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答: 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 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生物材料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 有数百种甚至更多, 各种化合物的形状、大小、相对分子质量和理化性质都各不相同, 有的迄今还是未知物, 并且这些化合物在分离时仍在不断的代谢变化中。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答案)一、 不定项选择1.下列属于机械分离的是( A C )A .沉降 B. 超滤 C. 静电除尘 D. 吸附分离 2.膜分离属于(B D )A. 平衡分离B. 传质分离C. 机械分离D. 速率分离 3.ESA 被用于下列哪种分离过程?( B D )A. 机械分离B. 速率分离C. 平衡分离D. 传质分离 4.公式V i L i i f f K / 适用于下面哪种情况?( A )A.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理想溶液;B.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C.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非理想溶液;D.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5.已知:T ,y 1,y 2 ……y C ;求解:P ,x 1,x 2……x C 属于哪种计算类型( A )A . 露点压力 B. 泡点温度 C. 露点温度 D. 泡点压力6.在设计变量中,e a N 表示( C )A. 装置设计变量数B. 单元固定设计变量数C. 单元可调设计变量数D. 装置固定设计变量数 7.HNK 表示( C )A. 重组分 B . 重关键组分 C. 重非关键组分 D .8.根据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B.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C. HNK为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D.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9. 根据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B.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C.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D.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 10.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C ? P14)A. 相对挥发度B. 分配系数C. 相对选择性D. 回收率11.图Ⅰ中的汽相浓度变化曲线,描述的是图Ⅱ中的哪个区域?( D )(第8题) (第9题)A. 属于1区B. 属于3区C. 属于4区12. 图Ⅰ中的汽相浓度变化曲线,描述的是图Ⅱ中的哪个区域?( B )A. 属于1区B. 属于3区C. 属于4区D. 属于6区13.分离丙酮-甲醇的共沸物,加入下面哪种物质可使得丙酮成为轻组分?( A ) 见P75A. 水B. 乙酸甲酯C. 正己烷D. 乙醚二、1. 有其它轻组分,这种情况称为~。
分离工程复习

式中:ND—设计变量数
NV—总变量数 NC—独立方程数
独立方程
• • • • • • 物料衡算方程 M 相平衡方程 E 热衡算方程 H 摩尔分率加和式 S 内在关系式(温度恒等、压力恒等) 其他特定情况下的特殊关系
要求
1. 理解关键组分的概念,总结清晰分割 的两种计算方法,了解非清晰分割物 料衡算的计算思路。 2. 熟悉简捷法求算精馏过程理论板数的 步骤。 3. 掌握多组分精馏、恒沸和萃取精馏的 基本原理、流程。
多组分精馏物系组成
轻非关键组分(LNK),轻组分 轻关键组分(LK) 中间组分 重关键组分(HK) 重非关键组分(HNK),重组分
根据组分是否在精馏塔的两端都出现, 可分为分配组分和非分配组分。 非分配组分:只在塔顶或塔釜出现的组分; 分配组分:在塔顶和塔釜均出现的组分。
清晰分割: 馏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之外,没有其它 重组分;釜液中除了轻关键组分之外,没有 其它轻组分。
Fenske
Nm
Underwood
Rm
Gilliland
R、N
19
萃取精馏
1.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的区别及各自适用 情况 2.掌握萃取精馏过程特点,萃取精馏的原 理 3. 理解精馏过程溶剂作用原理,溶剂选择 原则。
恒沸精馏
1.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的含义;均相恒沸 物和非均相恒沸物的特征。 2.掌握分离恒沸物的双压精馏过程分析。 3. 理解恒沸组成和恒沸精馏过程的计算方 法
吸收
1. 吸收的定义;分类,吸收因子、吸收率、 相对吸收率的含义 2.掌握多组分吸收的简捷计算法,用平均 吸收因子法求解理论板数或吸收因子、 液气比等。
• 吸收因子
Ai
L VK
i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生物工程学的概念:生物工程学亦称生物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经济价值产品的学科,生物工程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生物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
2、生物分离工程的概念:是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因它处于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后端,又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它描述了生物产品分离、纯化过程的原理、方法和设备。
3、生物分离加工过程按工艺流程顺序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发酵液的预处理、提取、精制和成品加工。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1、发酵液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有哪些?(1)组分大部分是水;(2)产物浓度低;(3)固形物主要是菌体和蛋白的胶状物;(4)含有培养基残留成分;(5)含有代谢副产物;(6)含有色素、毒性物质、热原质等有机杂质。
(一)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1)改变发酵液中固体粒子的物理性质,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2)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3)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总之,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固液分离。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1、菌体的分离(正确控制发酵终点);2、固体悬浮物的去除;3、蛋白质的去除;4、重金属离子的去除;5、色素、热原质、毒性物质等有机杂质的去除;6、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续工序的操作顺利进行;7、调节适宜的pH值。
2、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一)凝聚和絮凝1、凝聚:在投加的化学物质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使胶体粒子间的排斥电位降低而发生沉淀)2、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加热法①降低发酵液的粘度;②去除某些热变性蛋白等物质;③降低悬浮液的最终体积,破坏凝胶结构,增加滤饼的孔隙度,使固液分离变得十分容易。
关键取决于产品的热稳定性。
(三)、调节悬浮液的pH值全细胞的聚集作用高度依赖于pH的大小,恰当的pH能够促进聚集作用。
一般用草酸、无机酸或碱来调节pH值。
(四)加水稀释法主要适用于离心沉降分离发酵液预处理过程。
同重量悬浮固体的发酵液,稀释到适当倍数,对后续的离心沉降分离速度非常有利。
(五)、加入助滤剂法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用于扩大过滤表面的适用范围。
使用方法:在滤布上预涂或按一定比例混入悬浮液中。
(六)、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加吸附剂法是使细菌细胞吸附在吸附剂上的方法;无机盐在发酵液中形成庞大的絮状物,把发酵液中的悬浮粒子裹住,吸附在其中。
(七)高价无机离子去除法1、Ca2+的去除常用草酸去除;2、Mg 2+的去除常用磷酸盐去除;3、Fe 3+的去除常加入黄血盐,也可加入碱化剂。
(八)、可溶性杂蛋白质的去除法1、等电点沉淀法;2、热处理法;3、化学变性沉淀法;4、吸附法。
(九)色素及其他杂质的去除方法常用的脱色法有离子交换和活性炭吸附。
3、发酵液过滤的目的是什么?影响发酵液过滤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目的:一是为了获得含所需产物的细胞(菌丝)或发酵液;二是为了去除发酵液中的固形杂质。
影响因素:(一)菌种,菌种决定了各种悬浮粒子的大小和形状。
如真菌较粗大,易过滤,不需做特殊处理,用真空过滤即可;而放线菌较小,且菌丝体细而分枝,过滤困难,需进行预处理。
(二)发酵液的粘度,1、发酵条件,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组成、未用完培养基的量、消沫剂、发酵周期等。
2、放罐时间(发酵终了时间)3、发酵染菌4、发酵液的pH值、温度。
第三章细胞分离技术1、常用细胞分离方法有哪些?并说明其原理。
一、过滤:指利用多孔性介质截流固体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
二、离心沉降:是利用惯性离心力和物质的沉降系数或浮力密度的不同而进行的一项分离、浓缩或提取条件。
1)离心沉降的原理:固体和液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密度差,且固体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2)影响离心沉降速度的因素:密度差、颗粒大小、液体粘度、离心力大小离心分离法根据其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
差速离心法的原理:差速离心是利用不同离心速度产生不同离心力,将各种亚细胞组分和各种颗粒分别分开。
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形状、大小、质量和密度,当在介质中离心时,它们的沉降速度各有差异。
一般密度梯度离心法:把样品铺放在一个连续的液体密度梯度上,然后进行离心,并控制离心分离的时间,使得粒子完全沉降之前,在液体梯度中移动而形成不连续的分离区带。
等密度梯度离心法:不同粒子存在密度差时,在离心力场作用下,粒子或向下沉降,或向上浮起,一直移动到与它们密度恰好相等的位置上(即等密度点)并形成区带,此即等密度梯度离心法。
三、离心过滤原理:以离心力作为推动力完成过滤操作,具有离心和过滤的双重作用。
2、什么是细胞破碎和细胞破碎率?细胞破碎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其原理各是什么?细胞破碎:指选用物理,化学,酶或机械的方法来破坏细胞壁或细胞膜。
破碎率:被破碎细胞的数量占原始细胞数量的百分数。
1)珠磨法,作用机理:微生物细胞悬浮液与极细的研磨剂在搅拌浆作用下充分混匀,珠子之间及珠子与细胞之间相互剪切、碰撞,促使细胞壁破裂,释放出内含物。
2) 高压匀浆法,作用机理:从高压室压出的细胞悬浮液,经过阀座的中心孔道从阀座和阀杆之间的小环隙中喷出,速度可达几百米每秒。
这种高速喷出的悬液又射击到静止的碰撞环上,被迫改变方向从出口管流出。
3) 超声波法,作用机理:声频高于15~20KHz的超声波在高强度声能输入可以引起空化现象,使气泡形成、胀大和破碎的现象。
4) 化学渗透法,作用机理:化学渗透取决于化学试剂的类型及细胞壁和膜的结构与组成。
不同试剂对各种微生物细胞作用的部位和方式有所差异。
5) 酶溶法,作用机理:溶酶具有高度专一性,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葡聚糖酶只能水解葡聚糖,因此,利用溶酶系统处理细胞必须根据细胞的结构和化学组成选择适当的酶,并确定相应的使用次序。
6) 物理法3、什么是包含体?包含体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包含体的溶解常用的试剂有哪些?1) 包含体的概念:在基因工程菌细胞内表达的重组蛋白,常常互相交联在一起,形成不溶性的聚积物,通常称为包含体。
2)包含体形成的原因:①产生少量蛋白时,可溶,量过多时,在细胞内超过其溶解度而沉淀;②蛋白质合成速度太快,肽链来不及形成正常的折叠构象,导致分子间因疏水作用聚合而不溶,生物活性受影响;③高表达的蛋白没有形成正常的二硫键,或宿主细胞内氧化还原等条件不同而生成不同的-S-S-;④蛋白的溶解需要与其他成分结合或经其他成分诱导形成适当的可溶性构象,当产生的蛋白量过多,所需其他成分相对不足,如折叠酶,分子伴侣等。
⑤包含体的形成亦与蛋白质自身稳定性有关。
3)包含体的溶解1)溶解常用试剂:尿素、盐酸胍→破坏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去污剂SDS→破坏肽链之间的疏水作用2)二硫键的还原剂:二硫基苏糖醇(DTT)、2-巯基已醇→使二硫键处于可逆断裂状态4、蛋白质复性常用的方法有哪些?1、稀释与透析复性法:稀释复性是将变性蛋白质溶液直接加入到复性缓冲液中,蛋白质周围变性剂浓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
透析复性,用透析、超滤或电渗析等方法除去变性剂。
2、凝胶过滤复性技术:凝胶通过分子筛效应将变性蛋白质与变性剂加以分离,从而使变性蛋白质进入复性溶液进行复性。
3、反胶束萃取复性法第四章沉淀技术1、沉淀的概念?沉淀又称为沉析,指在溶液中加入沉淀剂,改变溶剂和溶质的能量平衡来降低其溶解度,使生化产物离开溶液生成不溶性颗粒,沉降析出的过程。
2、常用的蛋白质沉淀的方法有哪几种(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各自的作用机理是什么?一、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溶解度降低,以致从溶液里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原理:蛋白质在稀溶液中,溶解度会随盐浓度的增高而上升(盐溶),但当盐浓度增高到一定数值时,其溶解度又逐渐下渐,直至蛋白质析出(盐析)。
在蛋白质溶液中当盐浓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水化膜逐渐被破坏,使蛋白质脱水,蛋白质所带电荷也逐渐被中和,使颗粒间的斥力失去,在布朗运动的互相碰撞下,蛋白质分子结合聚集成沉淀。
二、有机溶剂沉淀法:原理:有机溶剂使水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使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引力增大,导致凝集与沉淀;可与蛋白质的水化层结合,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
三、等电点沉淀方法:指利用蛋白质在pH等于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离的方法。
原理: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等电点,依次改变溶液的pH 值,将杂蛋白沉淀除去,最后获得目标产物。
四、非离子多聚物沉淀法:机理:非离子型聚合物从溶剂中空间排斥蛋白质,使蛋白质浓度增加而产生沉淀。
五、变性沉淀:原理:被分离的目标物质能忍受一些较剧烈的实验条件,而一些杂质却因不稳定而从溶液中首先变性沉淀,从而达到分离出目标物的目的。
六、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淀:1、与生物分子的酸性功能团作用的金属复合物(如铜盐、银盐、锌盐、铅盐、锂盐、钙盐等);2、与生物分子的碱性功能团作用的有机酸复合盐(如苦味酸盐、苦酮酸盐、单宁酸盐等);3、无机复合盐(如磷钨酸盐、磷钼酸盐)七、聚电解质沉淀方法:原理:蛋白质的反电荷与聚电解质结合,形成多分子络合物,超过游离蛋白质的溶解度极限值时,就发生沉淀。
第五章萃取技术1、萃取,萃取剂,萃取液,萃余液的概念?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原料)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在萃取过程中,被提取的目标物质称为溶质,用以进行萃取的溶剂称为萃取剂。
萃取完成后,大部分溶质被转移到萃取剂中,此时得到的溶液称为萃取液,而失去了大部分溶质的料液称为萃余液。
2、萃取法的分类。
根据萃取剂和原料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有机溶剂双水相液液萃取:原料液为液体液膜反胶束固液萃取:原料液为固体超临界流体萃取:原料液是液体或固体物理萃取萃取原理络合反应阳离子交换反应化学萃取离子缔合反应加合反应带同萃取反应操作方式:分批式萃取、连续式萃取单级萃取萃取流程多级错流多级萃取多级逆流微分萃取3、分配定律内容及其适用条件。
分配定律内容:溶质的分配平衡规律即分配定律: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如果其在两相中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它在两相的浓度比为一常数A,这个常数叫分配常数。
A=c1/c2=萃取相浓度÷萃余相浓度条件:1)必须是稀溶液;2)溶质对溶剂的互溶没有影响;3)必须同一种分子类型,即不发生缔合或离解。
4、简述液液萃取的一般操作过程。
1)混合,料液和萃取剂密切接触;混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