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散文阅读专题二潜在题型四

合集下载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二散文阅读讲义(含解析)-精品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二散文阅读讲义(含解析)-精品

专题二散文阅读散文之所以难读懂,就在于形散而神聚。

怎样将“散形”用“线索”串起,透过“散形”聚焦“主旨”,这是一个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当具有三种意识。

一、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一)整体阅读意识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大致了解散文结构,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二)段落摘要意识段落摘要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

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三)提取线索意识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散文的思路。

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综合考查形式看,散文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的散文作品。

(2)考查重点。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a、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b、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课件27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课件27张
反复出现的词、句子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n次出现,……层层递 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了高潮。
2.内容类 是为了写……(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
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 基调。 3.表达效果和表达技巧类
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 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衬托、象征等。 4.读者角度
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读者 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
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
17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 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
18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 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 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6分)(多种人称)
特点: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人称的相互交 叉。 作用: ①不同的人称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 有助于作者思想感强的表达; 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 的距离。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这种题型通常考查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需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XXX,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的方法包括标明句子出处、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同时,需要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这种题型通常提问使用某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对于第一人称,它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对于第二人称,它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对于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这种题型通常要求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或者从全文看某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需要掌握专用术语,包括文首、文中和文末的结构作用。

文首可以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文中可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文末可以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这种题型通常要求分析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或者作者是如何写某个事物,或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者赏析这段文字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回答这种题型需要掌握表达方式,包括说明、议论、描写、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同时,需要分析手法、艺术效果和表达感情。

注意叠词,使语言更加生动。

文章写作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其中,描写手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描写环境、场景、人物等,为文章营造氛围,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烘托人物形象和情感,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专题题型及答题思路梳理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专题题型及答题思路梳理

9.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6分)
官方标答: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 普遍性; 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和功能,深 化了主题; 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
[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李广田]
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 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审题:考查理解分析散文标题意蕴和文本结构思路的能力,以标题切入点全面梳理文本行 文思路。“仍以”→这个标题好!
建立答案模型:
标题意蕴:自身含义/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主旨义 标题作用:①线索/结构思路/写作内容。 ②作者情感/态度。 ③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和读者。
如何读懂散文
明形
捉线
辨法
聚神
首先,明确何为散文的“形”便于在阅读时“形”
其次,思考“怎么串”这就需要“捉线”和“辨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谓“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根据文中写的景、物、人、事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
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二、三类题材散文的通常行文思路
类别 写景状物 类散文 叙事散文
议论散文
行文思路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 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 主旨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 感悟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 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 议论升华(升华点)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技巧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技巧

高中散文阅读技巧题型一:概括内容要点1.认真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

2.对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提取关键信息。

3.分点作答,语言简洁、准确。

题型二:理解词句含义1.理解词语含义-考虑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理解句子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其深层意思。

-联系上下文,从句子所在段落、文章主旨等方面综合考虑。

题型三:分析表现手法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

2.指出文中使用的具体表现手法。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该表现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如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突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题型四:赏析语言特色1.从词语运用角度,分析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精妙之处。

2.从修辞手法角度,指出使用的修辞并说明其效果。

3.从句式角度,如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等,分析其节奏和表达效果。

4.从语言风格角度,判断是豪放、婉约、质朴、华丽、诙谐等,并结合文本说明。

题型五:探究主旨情感1.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

2.关注作者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

3.结合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题型六:作用类题目(如段落作用、标题作用等)1.内容方面-概括段落或标题所涉及的内容。

-思考其对表现人物、主题等的作用。

2.结构方面-开头段: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奠定基调等。

-中间段:承上启下、过渡、补充等。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深化主题等。

3.表达效果方面-考虑对读者的吸引力、感染力等。

题型七:人物形象分析1.从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入手,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2.关注间接描写,如通过他人的反应、评价来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有一定的影响。

4.结合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概括其性格特点和品质。

题型八:环境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营造特定的氛围,如欢快、悲伤、紧张等。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答题模板(46张PPT)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答题模板(46张PPT)

3、散文句子含义题答题模板提问方式:解释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某句
有什么深刻内涵。
答题模式:①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②句子中关键词翻译③揭示句子 的双关意④还原修辞句本意;揭示警策句的道理;转换深奥含蓄句的意思⑤ 特殊位置的句子(首段、尾段等)还应说出其结构上的作用。
4、理解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词语、句子 赏析题答题模板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 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议论性散文(文化、哲思)
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 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 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往往从一点入 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 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 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1、中心主旨题答题模板
提问方式:中心是什么,主旨..... ,作者的态度...... ,蕴含的感情态度是.....
答题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 者...的感情(表层和深层)。
2、散文一段话作用题答题模板
①在内容上:写出了.... ,交代了.... ,揭示了...主题。 ②在结构上:
开篇: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照应标题(开篇点题)、前后照应、 渲染气氛(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文中:承上启下(承接上.....,为下....做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 题;引发读者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在手法上:丰富文章主旨意蕴,富有艺术感染力。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 潜在题型二内容要点概括题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  潜在题型二内容要点概括题

潜在题型二内容要点概括题——浓缩的都是精华构建解答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知识体系一、概括段(层)意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概括、归纳文意有以下三种常用的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边练边悟(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节选自《才子赵树理》)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以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2.读题,明确题干要点和要求 细读题干,准确全面把握题干要求,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 得清楚,明晰,特别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忌答非所问。这里需要注意有 一个“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 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会从文章主旨的角 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
4.懂得散文由实至虚的特点 散文交汇着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形”的铺展往往是“神” 凸显的前提,看似松散,其实多有联系或链接的痕迹。阅读的关键点不 在于记叙、描写的客体(实),而在于记叙、描述中灌注的主体的思想、 感情(虚)。 5.探究散文句段的丰富意蕴 意蕴是散文的灵魂,一般指散文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 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探究意蕴可以讲 “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 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简答题型 × 8.鉴赏词语效果(6分) 8.分析文本构思(6分) 9.分析文本构思(6分) 9.分析细节描写(6分)
从新高考卷来看,散文类文本阅读呈现如下特点: 1.考查采用主、客观题混合的形式,以主观题型为主,选文类型 和题型有所创新。2021年新高考Ⅱ卷分别节选了废名的散文《放猖》和 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选择题型分别对两个文本进行 考查。 2.散文阅读的考查点主要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 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 的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尤以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表达艺 术为考查重点,这与散文的体裁特点有关。
2.理解“形”“神”之间的关系 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如用了什么标题,选用了怎 样的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组织的,又采用了什么线索,还用了 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得怎样等。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 在“形”中的情感、思想,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一篇 散文的“神”是集中的、凝聚的。要重视散文散的“形”和不散的 “神”的和谐统一,它们都从属于“思想”,是经过“思想”的选择并 能积极能动地反映“思想”的;许多材料看似很散,但它们都按照“思 想”的“线”组织在一起,它们的排列有着紧密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在题型四表达技巧赏析题——嫁于春风巧用媒构建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的知识体系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边练边悟(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

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

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有删改)1.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

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其作用。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节选自《岳桦》) 2.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

好处: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③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该题关键在于说出好处。

说好处应兼顾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和在文中的效果,重点在后者。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边练边悟(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节选自《天目山》)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比。

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

(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4.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想象。

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杨林,共三句话。

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膊”“呐喊”等词语是拟人手法;第三句中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

死亡了的胡杨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蓝天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的重点(1)记叙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

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

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

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

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

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

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

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

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

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

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

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

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

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

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

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

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节选自《灯花带梦红》)5.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松涛”称做“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做“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