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高考语文备考文常专题: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

合集下载

古代对1到108岁的称呼

古代对1到108岁的称呼

古代对1到108岁的称呼
小儿初生之时称之为幼年期;
婴儿出生三日称之为汤饼之期;
未满周岁的婴儿称之为赤子、襁褓;
婴儿学习说话称之为牙牙;
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2-3岁的儿童称之为孩提;
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称之为总角;
9岁的时候称之为九龄;10岁以下称之为黄口;10岁的称之为幼学;
女孩12岁的时候称之为金衩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称之为豆蔻年华;
少年13至15岁称之为舞夕之年;十五岁求学称之为志学之年;
15岁及以上的称之为成童;少年15-20岁的称之为舞象之年;16岁称之为二八;
女子16岁称之为破瓜、碧玉年华;男子20岁称之为加冠;古人行20岁成人礼称之为弱冠;
女子20岁称之为桃李年华;女子24岁称之为花信年华;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
另外,30岁还可以称之为始室;女子30岁称之为半老徐娘;
40岁称之为不惑;50岁称之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4岁称之为六九年;
60岁称之为耳顺。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以下称之为下寿;61岁的寿辰称之为还历寿;
70岁称之为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7岁称之为喜寿;
八九十岁称之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80岁寿辰称之为伞寿;80岁以上称之为中寿;
88岁称之为米寿;90岁称之为上寿;99岁称之为白寿;百岁高寿称之为期颐之年;108岁称之为茶寿。

中国文化优美华丽,对于这年岁的称呼同样是充满了中国文字的优美,你有没有感觉得到呢。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静谧岁月 11月27日古时候的人们都好温文尔雅,无论多通俗的名词都有许许多多的雅称,年龄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年龄在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度:又称“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后来也引申为“生日”。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小孩开始学话,指1岁的小孩。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童龀【chèn】: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意思是指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也就是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指九岁,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也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与内傅相对。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指女子13、14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由于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你知道多少呢?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

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常考年龄称谓相关常识,速速看来!◆◆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也作“孩抱”和“提孩”。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

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本意是指雏鸟的嘴。

后指儿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古人对1到140岁的称呼,好听!

古人对1到140岁的称呼,好听!

双稀、双庆
140 岁。古稀指 70 岁,因此双稀是 70 岁的两倍 140 岁
少年
古称
范围
金钗之年
女孩 12 岁
豆蔻
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
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
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
蔻年华”)。
舞夕之年
少年 13 至 15 岁
及笄(jí jī) 女子 15 岁
志学之年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古称
范围
成童
15 或 15 稍上的年岁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 之年 77 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 77 岁 均指八九十岁
80 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 称“伞寿” 80 岁以上 88 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 88 岁 90 岁为上寿 指 99 岁,百少一为 99,故借指 99 岁 百岁高寿 108 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 二者相加得 108 岁
舞象之年
少年 15 至 20 岁
二八
16 岁
破瓜、碧玉年华 女子 16 岁
加冠
男子 20 岁。古时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
表示已成年。
弱冠
古人 20 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
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
女子 20 岁
花信年华
女子 24 岁
而立(而立之年) 30 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
孩提
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 2—3 岁的儿

始龀
男孩 8 岁,女孩 7 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
8 岁、女孩 7 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现在,我们谈年龄的时候要么直接说周岁虚岁,如果不太想直接暴露年龄会说是几零后,如果想具体一点还会说某某年出生。

古代人很少用具体的数字来记录年龄,他们习惯于用一些与年龄有关的特定称谓代替年龄。

这些称谓非常完善,从刚出生一直到140岁都有专门的称谓。

其中很多称谓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度】:婴孩刚出生的时候叫“度”,所以度有诞生、生育的意思。

【黄】:唐代户籍管理中,刚生的孩子称为“黄”。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李渔《蜃中楼·惑王》:我若替他度个龙种出来,将来的王后就该是我做了。

【汤饼之会】:出生后三天被称为“汤饼之会”,名称的来源是来自于古时候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的习俗,宴会上汤饼必不可少。

【三朝】:《西游记》玄奘在万寿山五庄观看见人参果不敢吃,惊呼“这分明是未满三朝的孩童”。

三朝也是指出生三天,古代还有“三朝礼”,产妇生头胎之后三天,娘家要给孩子准备衣物、襁褓等物品,还有长命锁等。

程登吉《幼学琼林》: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

【襁褓】:襁褓也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

本来是指包裹小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中国文化中向来有用相关物作为指代的习俗,所以需要用被子包裹起来的孩子又被称为襁褓,指不满周岁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牙牙】:指一岁的孩子。

来自小婴孩学说话的声音。

【晬盘之期】:指一周岁。

一周岁的时候要抓周,晬盘里会盛放各种物品。

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

因为每个人学说话有早有晚,所以从一岁到三岁都有用牙牙表示的习惯。

【孩提】: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叫孩提了。

这个“提”就是提拉的提,太小的孩子不是人人都敢抱起来玩耍,但是到了两三岁以后,人们就可以把他们抱起来提起来逗着玩了。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

1、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备考文常专题: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韵味十足!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花作婵娟玉作妆,风流争似旧徐娘。

夜深曲曲湾湾月,万里随君一寸肠。

——刘禹锡《七绝梦扬州乐妓和诗》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心宜不动。

常思玉金枷重。

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

鄙了惺惺,装成懵懂。

修完内貌频看供。

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

——《踏云行赠张公》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继粟继肉,以养贤才;
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陆游《谢致仕表》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

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

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

渭滨星霣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陆游《七十二岁吟》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