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在汉语使用中常见的偏误分析

刘海峰
(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 曲阜
摘 要
2 7 3 1 6 5 )
对外汉语写作教 学是对外汉语教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相对于听、 说、 读 的教学, 写作教 学的发展 明显落后于其
汉 语使 用 错误 不 规 范 文献 标 识码 : A 致 语 意表 达 不 清 。 如 : ( 1 ) 爷 爷 在 学 校 门 口已经 等我 了。 ( 2 ) 这把钥匙应该我的是。( 3 ) 金青 岛很长时间住在。 以上 三 个 例 子 都犯 了语 序 混 乱 的错 误 , 在 第 一 个表 示 时 间的状语应该放在表示地点的状语之前, 应改为“ 爷爷已经在 学校门 口等我 了” 。第二、 三 出现的语序偏误则多是受母语语 序的负迁移影响, 韩语的基本语序是“ 主宾谓” , 所 以韩国学生 常常会根据母语的习惯来造句 。动词在汉语句子 中具有特殊 的地 位 , 可谓 是 “ 牵 一 发 而 动全 身” 。 能否 正 确使 用 动词 是 对 外汉语教与学 中的一大难题 。在留学生所写的句子中我们经 常 会 发现 动 词 使 用 错误 的句 子 。 如: ( 1 ) 年 纪轻 轻 的 我 , 一 点也
”
o
没有对学习感到兴趣 。可改为: 年纪轻轻的我 , 对学 习一点也 不感 兴 趣 。 ( 2 ) 因为 他 没 有 经过 面 试 , 所 以会 感觉 有 点紧 张 。 可 改为 : 因为 他 没 有经 历 过 面 试 , 所 以会 感觉 有 点 紧张 。 以上是一个 留学生的一篇习作 中出现的动 词偏误 问题 , 其他 留学生文章 中的类似的动词使用不当问题还有很多。可 见动 词 的 教 学应 细 致 而 到位 。 汉语 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量词, 且数量众多, 如: 个、 条、 张、 台、 把、 辆等等 , 面对不同的事物 , 如何正确选 用恰当的量词是 留学生汉语学 习的一大难 点。对于 留学生来说却十分不易 , 经 常 出现 量 词使 用 错 误 。 如: ( 1 ) 一 个个 绿 油 油 的小 草 , 在 和 煦 春 风和 温 暖 阳 光 的 关怀 下 , 正茁 壮 的成 长 。应 改 为 : 一棵 棵 绿 油油的小草 , 在和煦春风和温暖阳光的关怀下, 正茁壮的成长。 ( 2 ) 杨 老 师今 天 去 商 场 给 学 生们 买 了三 把 台灯 。 应 改为 : 杨 老 师今天去商场给学生们买 了三盏台灯 。 以上两例都是留学生写作中出现 的量词运用错误,由于 量词数量繁多, 识记较难 , 所 以在 留学生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现 量词使用的错误。 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未能引起师生们足够的重视, 教师也较少在这方面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但留学生的习作 中却会经常 出现修辞失当现象。如: ( 1 ) 金彩姬非常坚固, 在 失败 三 次后 终 于 取 得 了 成功 。( 2 ) 当我 们 爬 到长 城 上 时 , 我禁 不 住 大 声 叫起 来 : “ 太过分了” 。 ( 1 ) 中“ 坚固” 是形容结合紧密, 不易破坏; 而形容人的毅 力、 意 志应 该用 “ 坚强” 。( 2 ) 中“ 过分” 的意 思 是 说话 、 做 事超 过 一 定 的程 度 或 限度 。 学 生本 来 想 表 达 的 是 ,登 上长 城 之 后 心 中激动, 抒发心中的感叹 , 却误用 了过分。 总之,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作为一种第二语言写作教学, 这 决定了它与母语写作的差别 , 决定了留学生习作 中的错误相对 于 中国学生来说 , 显得更多, 而且是多样的, 原因也五花八 门。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但是在生活与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因为语
言存在句子偏误。
这些偏误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交流,让他们感觉困难与尴尬。
在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外国留学生的句子偏误,并分析其原因。
1. "I like much the tea in China."
这句话中的问题在于使用了much,而这个词应该是在询问数量的情况下使用的。
如果要表达"很喜欢",应该使用like very much。
此外,使用the也会让句子含义变得奇怪,因为没有明确指代的茶。
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like Chinese tea very much."
直接翻译,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使用了since而不是for,同时也没有使
用present perfect。
正确表达应该是"I have been learning Chinese for three months."
4. "She made my food spicy too much."
这句话中的问题在于使用了too much,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oo spicy。
同时,food是不可数名词,应该在前面加上a little。
所以这个句子应该是"She made my food a little too spicy."
这些句子偏误的原因大多是语法错误或意思表达偏差。
学习者应该多注意语法和语言
表达,提高对汉语的理解和熟练度,以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
解。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汉字偏误。
汉字偏误指的是外国留学生在书写和使用汉字时,由于对汉语的语音和文字特点不熟悉,造成书写错误或用字不当的现象。
一般来说,汉字偏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音形混淆、误用生僻字、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误写同音字和异形字等方面。
下面将对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进行分析。
一、音形混淆由于中文拼音和拉丁文拼音系统的不同,外国留学生常常在音形上出现混淆。
例如,L和N音相近,容易混用“老”和“奶”,“里”和“你”等字。
R和L音相似,容易混用“热”和“乐”,“荣”和“弄”,“鸭”和“压”等字。
C和S音相似,容易混用“错”和“初”,“华”和“画”等字。
棘手的是,有些汉字音形相同,但意义截然不同,如“洪”(大水)和“红”(颜色),“话”(谈话)和“化”(改变)等等。
二、误用生僻字生僻字是文学语言中常见的用以表达特定含意的汉字,包括俗字和文言字等,不常用,难以记忆。
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字时,常常误用生僻字。
例如,“卜”字和“篷”字非常相似,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外国留学生很容易把它们弄混,导致书写错误。
此外,“弭”字和“迷”字的读音非常接近,造成在写作时混淆。
因此,在学习汉字时,应该注意生僻字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注意认清汉字的内涵意义和字形结构。
三、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汉字是一种形音义的文字,它除了表达事物内涵,还有一定的书写规律。
而且汉字在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上与其他语言都不相同,因此外国留学生易出现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的情况,比如“句”字和“既”字,以及“乙”和“飞” 等容易混淆的字。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应该多加练习汉字书写,熟悉多种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从而确保汉字的准确书写。
四、误写同音字和异形字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和异形字,如“好”字和“号”字,容易混用或误写。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需要认真学习汉字的同音异形规律,并加强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记忆并区分近义词和同音字,减少误写汉字的概率。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留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主要是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多音字的存在导致的。
以下是针对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分析。
1.音节偏误:由于汉字的发音和拼写之间存在差异,留学生常常会将汉字的读音从他们母语的语音系统中照搬过来。
“长”字的拼音为“cháng”,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读作“chang”。
2.声调偏误:汉字的声调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他们可能会在书写汉字时忽略了正确的声调,导致意思的误解。
“来”字的第二声读作“lái”,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读作“lǎi”。
3.字形偏误:汉字的字形非常复杂,不同的笔画顺序和结构都会影响字的意义。
留学生可能会在书写汉字时遇到一些字形上的困难,导致写错或写漏。
“马”字的中间部分为竖起的横杠,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将其写成平直的横线。
4.字义偏误:汉字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含义,在书写时留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偏误。
他们可能会将一个汉字的意思与其在母语中的对应词汇进行简单的翻译,但这样有时会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爱”字在英语中通常翻译为“love”,但其实“爱”的含义远远不止“love”。
5.书写顺序偏误:汉字的笔画顺序对于字的书写非常重要,不同的顺序可能导致字形变形或不易识别。
留学生可能会忽略了正确的笔画顺序,导致汉字的书写产生偏误。
“中”字的正确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但留学生可能会从中间开始书写,导致字的结构上的偏差。
留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常常会遇到音节、声调、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等方面的偏误。
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汉字的特点和复杂性所导致的。
为了改善这些偏误,留学生需要加强对汉字的学习和理解,注重练字和反复书写,加强对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的掌握。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导言: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汉语的成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
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这些偏误源于对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将母语语法结构直接套用到汉语成语上,导致了成语使用的不准确和误解。
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留学生在汉语成语习得中的偏误现象,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语言深层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一、成语意义的误解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时,由于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会出现对成语意义的误解。
“画蛇添足”是一个常用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但是有些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画蛇,又加上了足”,认为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这种误解源于对成语的字面意思看待,没有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
为了解决这种偏误,留学生应该多与母语人士交流,多阅读汉语经典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真正意义。
二、成语搭配的误用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结构不同,留学生也会出现成语搭配的误用。
“不可思议”这个词在英语里表示“惊人的”、“难以置信的”,但是当留学生将其直译为“unbelievable”时,却与汉语成语“难以置信”有一定的区别。
这就是典型的语法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
要解决这个问题,留学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多接触汉语语境,提高对汉语成语的搭配用法的敏感度。
二、对比分析及改进建议一、对比分析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会受语言深层结构差异的影响,出现成语意义的误解和成语搭配的误用。
这是因为母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成语的时候产生偏误。
二、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提高汉语成语敏感度。
留学生应该通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接触汉语成语的用法,提高对成语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2. 深入了解汉语文化。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其中不乏有些人因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和热情而来。
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很多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偏误。
本文将针对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地改进书写技巧。
一、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主要原因1.语言差异汉字与拉丁字母、西方语言中的字母和单词有明显的区别。
许多留学生的母语使用拉丁字母表进行书写,这导致他们在学习汉字时很难适应汉字书写的特点。
汉字的结构是以笔画为基本单位的,而拉丁字母则是由基本的字母组合而成的。
2.书写技巧不熟练汉字书写需要掌握一定的笔画顺序和笔画习惯,这对留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由于母语的书写习惯和汉字书写有所不同,许多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容易出现笔顺错误、结构不规范等偏误。
3.认知障碍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一些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认知障碍。
他们很难辨识不同汉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导致书写时出现偏误。
1.笔顺错误由于汉字书写的笔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留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现笔顺错误。
一些留学生在书写“人”字时可能会先写横画,而正确的笔顺应该是先写竖画再写横画。
2.结构不规范汉字的结构非常规范,一些留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现结构不规范的偏误。
一些留学生在书写“月”字时可能会出现月份、阴阳两点一线的结构不够流畅的问题。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笔画的顺序、结构的规范以及字形的练习。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够有效地改进书写技巧。
2.多练习、多写多读练习是提高汉字书写技巧的有效方法,留学生应该多写多读,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留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中文书籍、报纸等来提高对汉字字形的辨识能力。
3.借助工具辅助现代科技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工具,比如在手机上下载一些汉字书写辅助软件,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检查自己的书写差错并及时改正。
4.请教老师或同学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有问题及时解决。
[留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942f7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f.png)
[留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对于结构助词“的”,留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虽然很容易掌握它作为定语标志的基本用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会出现很多偏误,主要出现混用、遗漏、误加等类型。
一、混用偏误这种偏误现象在留学生中最常见,主要是结构助词“的”与“地”或“得”的混用现象,即该用“的”时,误用“得”或“地”,或者该用“得”或“地”的地方误用“的”。
如:1、你吩咐地我照办。
你吩咐的我照办。
2、我把刚写完得一篇文章递给了爸爸。
我把刚写完的一篇文章递给了爸爸。
3、飞机飞的很低。
飞机飞得很低。
4、他满不在乎的(地)出去了。
他满不在乎地出去了。
“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在语法形式上的表现,因而不能随便混淆它们。
但是由于留学生对定语、状语、补语的认识不够,语法基础不牢固,这种错误会出现在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阶段。
一方面学生对要表达的意思没有细致地把握,只好凭主观判断;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没有太在意学生这方面的偏误,没有重视及时地纠正偏误,使留学生让形成一个固化思维认识。
二、遗漏偏误结构助词“的”一般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到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作用,使被修饰的中心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从众多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中区分出来,加以区别和确定。
在有些情况下,“的”是必不可少的。
(一)常见偏误1、公司办公室大楼很高。
公司的办公室大楼很高。
2、上海有条苏州的河。
上海有条苏州河。
3、他是个勇敢孩子。
他是个勇敢的孩子。
4、妈妈做了喷香饭菜。
妈妈做了喷香的饭菜。
5、前面是一棵三米高树。
前面是一棵三米高的树。
(二)偏误分析1、句1遗漏人称代词、动词短语、形容词、介词短语作定语或名词作定语表示“非所属关系”后的“的”。
正确的表达是:公司的办公室大楼很高。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领属关系不需加“的”,没有这种关系的需加“的”。
如:我姐姐的学校(“我”和“姐姐”有所属关系)2、很显然,句2中“苏州的河”应该写作“苏州河”。
《基于语料库留学生“胜”“赢”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基于语料库留学生“胜”“赢”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一、引言在汉语学习中,留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词汇的用法和含义上的偏误。
其中,“胜”和“赢”是两个常见的词汇,其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词汇,本文基于语料库对留学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语料库中“胜”“赢”的偏误分析(一)偏误类型1. 误用:留学生在使用“胜”和“赢”时,常常将它们混淆使用或误用。
例如,在表示赢得比赛时,可能会误用“胜利”为“赢了比赛”,或反之。
2. 语义理解不准确:部分留学生对于“胜”和“赢”的语义理解不够准确,无法准确把握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3. 语法错误:部分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汇时,会因为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出现错误。
例如,在使用这两个词汇时出现主谓搭配不当、时态错误等问题。
(二)偏误原因1. 母语干扰:留学生的母语中可能没有与“胜”“赢”完全对应的词汇,导致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时出现困难。
2. 教材和教师的影响:部分教材在解释这两个词汇时可能不够详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能不够科学,导致留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
3. 语言环境:留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可能缺乏足够的汉语实践机会,导致他们无法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这两个词汇。
三、教学策略(一)强化词汇基础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解“胜”和“赢”的语义和用法,让留学生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句和语境进行讲解,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汇的用法。
(二)采用对比教学法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将“胜”和“赢”进行对比教学,让留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教学,留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三)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应为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胜”和“赢”。
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练习,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汇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一、“了”的语法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了”是一个助词。
它既可以作动态助词也
可以作为语气助词。
它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也可以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还可以表示主张认识想法有所变动等。
“了”的用法是很复杂的,不少留学生都觉得对“了”的学习是很难的,下面我列举一下“了”在句子中的主要的集中用法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
(一)“了”作为时态助词“了”作为时态助词,用于动词后面,动词后面有宾语。
表示动作的完成。
例如:1. 我看了一集电视剧。
2.小红唱了一首歌。
(二)“了”作为语气词
“了”作为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出现一种新的情况。
例如:1.快上课了。
2.春天了。
二、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类型依照以上的各种类型句式与“了”结合后的语法意义,并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后,学习者可以初步建立起来语言规则系统,即中间语言,但由于“了”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所以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比较
多,而其造成偏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能够清楚的分析留学生在使用“了”的时候所出现的偏误,我以北京语言大学的中介语语料库为搜索范围,随机搜索了
100 个错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见下表:
(一)“了”的误加误加也称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的时候使用该词语或者成分。
以下是虚词“了”误加的情况:
1.否定句中“了”的误加
汉语“动词+了”有否定形式,即“没+动词/ 形容词”,如“来了”的否定形式是“没来”,而不说“没来了”。
[1] 而留学生经常会把汉语的“了”和外语当中的过去时相混淆,如果要说明过去的某个时间没有发生某事,动词是一定要用过去时的,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在否定句中的动词后加上“了”。
*昨天他没去了学校。
(加* 的是有偏误的句子)昨天他没去学。
2. 包含经常性状语的句子中“了”的误加在有“了”字的句子中如果有表达经常性的词语,即使要说明的是已经完成的动作,动词后面不应该加“了”。
这里的经常性和完成性是相矛盾的,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当中。
这类表示动作的经常性、重复性的副词或时间词主要有:经常、时常、常常、不断、不时、每时、每天、每星期、每年,等等。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了中国电影。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中国电影。
(二)“了”的缺漏缺漏,也称缺失或者缺省,是指在词语或者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这里面主要谈的就是虚词(了)的
缺失。
“动词+了”表示预计完成,不独立成句,往往有后续小句,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如:* 你吃饭再去上学。
你吃了饭再去上学。
这类句中“了”放在第一个动词后,这里的“了”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三)“了”的误用
由于对“动词+了”研究成果的限制,“了”的使用条件比较复杂。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缺乏足够的语料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关于“了”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把“动词+了”的格
式理解为“完成”,并在实践中大量使用,出现偏误是难以避免的。
下边句子中,前边的动词都表示后一个动词的行为方式,并
不表示前边作结束后再出现后边的动作。
不是说“妈妈”“笑” 的动作结束以后再“说”;不是“小林”“端”的动作完结或发生以后,再接着“走”。
实际上,前边的动词表示的是一种伴随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不用“了”,而是用“着”。
*妈妈笑了说,跟你开玩笑呢。
*小林端了茶走过来。
(四)“了”的错序错序,又称错位,是指句中的词语或者成分位置不当。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汉语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异之所在,因此学习者的错序偏误非常普遍,尤其
是虚词“了”。
如结果补语句中“了”的位置错误。
谓语动词后带结果补语,并且宾语为一般名词时,结果补语
在结构上同中心语结合得很紧,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不能加别的成分。
所以,在动词后不能加“了”,“了”应放在补语后,即
“ V+结果补语+ 了+宾语”的格式。
*我们写了完作业。
我们写完了作业。
三、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原因分析
(一)留学生母语的干扰
汉语作为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留学生的学习对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的母语将影响他们学习汉语,这是语言学的传递效应。
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
例如英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往往依赖于形态
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但是,由于汉语是缺乏形态的语言,所以留学生学习、使用起来会受母语的干扰。
(二)留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常常发现,在学习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之间的相同类的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的高,有的低,一些人语言交际能力还是不错,有些测试能力强,而这些都是由于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不同。
留学生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容易受到
一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由于个体因素的差异,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对“了” 的理解,导致不同程度的对于“了”的错误使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因材施教。
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缺点,从而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现代汉语“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虚词,初级阶段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虚词“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多种偏误。
本文在前人对“了”的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语料收集,分析偏误类型,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学习以及教材编排方面的相关建议。
希望可以使留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了”的用法,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交际中减少错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