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31张PPT)

在地方
加 强 对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 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 地 方 的 缴地方官司的财财税权。 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也造成了地方官 僚臃肿。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相权大大被削弱)
三、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一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 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 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 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 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A.赵匡胤
B.李世民
C.刘彻
D.嬴政
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B (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
5.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D
① 发动“陈桥驿兵变” , 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 通过“杯酒释兵权” , 加强了中央集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吾欲息天 下之兵,为国 家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
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建议: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 权、制钱谷、收精兵。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军事
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 制 对 军 队 的 调 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地方)
②实施三年 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 ③ 县长官
归纳总结
内容 目的 措施 影响
加强了对军队的 控制,但是消弱 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方面 消 除 武 ①解除禁军将领 将 专 权 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的积弊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中央 削弱宰 相的权 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
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
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
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 5: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问题 6: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精兵”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和材料四 、五、六,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材料四: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 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 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五: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 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 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六: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 给用外,凡缗(min)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 的物质基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材料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材料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史》中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文治局面。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16张ppt)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重文轻武的政策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 措施:举制。
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影响 2、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3、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经济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设置 上 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朝把中 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 未有的程 度,导致 宋朝出现 “积贫积 弱”的局 面
三、重文轻武政策
重用文 臣掌握 军政大 权
宋太祖
宋太宗
继续采取 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 策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三位皇帝)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陈桥 兵变 黄袍 加身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时 间 • 建立者 •都 城
北 宋 结 束 五 代 十 国 局 面965年
979
北 陈桥驿 东
宋京 966
978
963
年
年
970 年
北宋的统一
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 裂割据局面。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
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辽
吐蕃
西夏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大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9—30页, 找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 施以及思考带来的影响。
(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找)
资料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 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 。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 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 发现座位已经被撤走了。从此,宰相、大臣只 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重文轻武的政策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 措施:举制。
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影响 2、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3、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经济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设置 上 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朝把中 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 未有的程 度,导致 宋朝出现 “积贫积 弱”的局 面
三、重文轻武政策
重用文 臣掌握 军政大 权
宋太祖
宋太宗
继续采取 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 策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三位皇帝)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陈桥 兵变 黄袍 加身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时 间 • 建立者 •都 城
北 宋 结 束 五 代 十 国 局 面965年
979
北 陈桥驿 东
宋京 966
978
963
年
年
970 年
北宋的统一
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 裂割据局面。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
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辽
吐蕃
西夏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大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9—30页, 找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 施以及思考带来的影响。
(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找)
资料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 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 。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 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 发现座位已经被撤走了。从此,宰相、大臣只 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国号: 宋 史称:北宋
分北 裂宋 局结 面束 ,五 统代 一十 中国 原陈桥驿北 宋 东京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 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 ,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 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 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 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 ;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公元970年) ;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 );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 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 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课堂练习
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
A 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C.重内轻外 D.冗官冗费
D 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对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 提高了文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 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问 题 思 考:宋太祖如何 控制军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2张PPT)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 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 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 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 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 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 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 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 “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 挥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 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 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 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 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 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 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 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和社会的安定。
北宋的建立
北
收回兵权
宋 宋太祖加强 中央:分化相权
的 中央集权
地方上:控制行政权、财权
政 治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轻武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失利弱
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 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 为什么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 ➢ 收兵权后,如何分配?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宋太祖 宋太宗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 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并将分离 政策。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文教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
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 人。
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 更高达1129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结合宋太祖的经历思考宋太祖为什么会失眠?
五代十国国运表
想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想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宋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太
五代十国时期,武官专权,王朝各个短命,宋太祖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失利弱
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 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 为什么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 ➢ 收兵权后,如何分配?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宋太祖 宋太宗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 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并将分离 政策。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文教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
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 人。
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 更高达1129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结合宋太祖的经历思考宋太祖为什么会失眠?
五代十国国运表
想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想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宋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太
五代十国时期,武官专权,王朝各个短命,宋太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18张

为全面贯 彻 党的 教育方 针 、全 面实施 素质教 育、全 面推进 课改进 程 促进 学生全 面、 和 谐、 持 续发 展 和 综 合 素 质 的 不 断 提 高 结 合 校 情 制 定 本 实 施 计 划 。 一、 指导 思 想
实施 小 学生 综合素 质 评价 是基础 教 育课 程改革 的一项 重要内 容 是全 面反映 小学生 的发 展 状况 和衡量 学 生是 否达到 综 合素 质标准 的重要 举措。 按照素 质教育 与新课 程 理念 的要 求 以学 校评价 为主体 因校制 宜 充分发挥 师生的 积极性 与创造 性。以 学生 的 实际 表现为 依 据 关注学生 的均衡 发展和 潜能发 展。采 取多样 化的评价方法 力求 全 面反 映学生 的 综合 素质状 况 使评 价过程 成为促 进学生 、教师 及学校 进步与 发展的过 程 。在 对学生 实 施综 合素质 评价时 力求内 容全面 、客观 程序科 学、规 范 关 注学 生 全面协调 发展 关 注学生 的特长 和潜能 遵循 导向性 、可操 作性、 公平性
相宋关太史祖事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
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 ,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 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 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 疑,便请宋太祖指
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
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
福。第二天,这些大将 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 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 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 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 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 到120多万。
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朝注重发展 文教事业,改革和 发展了科举制。宋 初大幅度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提高进 士地位,进士不仅 授官从优,而且升 迁迅速。
实施 小 学生 综合素 质 评价 是基础 教 育课 程改革 的一项 重要内 容 是全 面反映 小学生 的发 展 状况 和衡量 学 生是 否达到 综 合素 质标准 的重要 举措。 按照素 质教育 与新课 程 理念 的要 求 以学 校评价 为主体 因校制 宜 充分发挥 师生的 积极性 与创造 性。以 学生 的 实际 表现为 依 据 关注学生 的均衡 发展和 潜能发 展。采 取多样 化的评价方法 力求 全 面反 映学生 的 综合 素质状 况 使评 价过程 成为促 进学生 、教师 及学校 进步与 发展的过 程 。在 对学生 实 施综 合素质 评价时 力求内 容全面 、客观 程序科 学、规 范 关 注学 生 全面协调 发展 关 注学生 的特长 和潜能 遵循 导向性 、可操 作性、 公平性
相宋关太史祖事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
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 ,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 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 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 疑,便请宋太祖指
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
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
福。第二天,这些大将 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 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 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 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 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 到120多万。
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朝注重发展 文教事业,改革和 发展了科举制。宋 初大幅度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提高进 士地位,进士不仅 授官从优,而且升 迁迅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北宋政治的特点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重文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轻武
小结
一、北宋建立:时间、人物、首都 960 赵匡胤 开封(东京)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一、北宋的建立
先
北宋
南
后
北
宋太祖 死后,其弟 赵光义登基 为帝,称宋 太宗。
宋太宗 时,灭吴越、 闽南、北汉, 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 割据局面, 基本实现了
局部统一。 P28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 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在
地
• 制钱谷(财政权):
方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P30
• 收精兵(兵权):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P29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百家姓》是我国影响极深的一种启蒙读书,据考
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赵是一个朝代
国君的姓,理应为首,请问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
学以致用
3、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 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63.我宁愿不断犯错,也不愿什么都不做。 93.梦由自己来创造,路由自己来走好。 48.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的漂亮。 75.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56.如果你看到前面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背后有阳光。 52.把别人看得太重,结果在别人眼里自己什么都不是。 28.你只能以最好姿态面对你的野心。 11.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8.信心源于实力,实力源于不断的努力。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书 门 下
军事
枢 (三衙)
密侍殿侍
卫
卫
院马前步
军
军
司司司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 ]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重文轻武政策: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如:提 高进士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等。
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北方战乱多
黄巢起义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907亡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十国(891—979)
前 蜀
后 蜀
吴
南 唐
吴 越
闽
楚
Hale Waihona Puke 南 汉南 平北 汉
南方相对安定
960兴
中 辽宋夏金 国
元时期 历 史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
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中央: 削弱相权
局部统一
在地方: 收行政权、财权、兵权
重文轻武政策: 文人统兵,改革科举制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最明显)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学以致用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 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
衡阳雁去无留意。
家 傲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 仲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淹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 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守边四年,对西夏恩威并施使西夏不敢轻 易来犯,称之为“龙图老子”。当地民谣唱 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 首词就作于此时。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 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4.机遇永远是准备好的人得到的。 21.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是了。 21.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是了。 26.世界上没有比人生更艰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或学问,到处都有老师。因此,我们要在人生的逆境中学会坚强,拼搏,向上的精神,不要向困难低头! 2.山高路遥不足惧,最怕贪图安逸心。 11.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40.幻想在漫长的生活征途中顺水行舟的人,他的终点在下游。只有敢于扬风帆,顶恶浪的勇士,才能争到上游。 4.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 91.没有什么年少轻狂,只有胜者为王。 三、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苦苦堆积的坚持;所有人前的风光,都是背后傻傻的不放弃。只要你愿意,并为之坚持,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2、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有: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 夺其权(行政权):
1、任用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皇帝
强化皇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 人,位同副相,与宰相 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 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 财政权。
皇帝
宋
太 财政 行政
祖
加 (三司)
强
中
中 央 集 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
课
一
北宋的建立
北
二
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宋
的 政
三 宋朝的政治特点
治
一、北宋的建立
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
1、时间: 960年
2、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3、过程: 陈桥驿兵变(P28“相关史事”)
4、定都: 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