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怀念母亲》。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能够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怀念母亲》是一首表达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感激之情的诗歌。
诗歌中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深关爱和无私付出,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2.2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母亲的记忆和感受,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3.2 阅读理解: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3.3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母亲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4.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4.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怀念母亲》5.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5.3 教学材料:课文复印件、写作纸张和文具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怀念母亲》,并准备分享自己对母亲的回忆和感受。
6.2 课中活动: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创作一篇关于母亲的短文。
6.3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给母亲写一封感谢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兴趣。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怀念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怀念母亲》是一篇描写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文章。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日常生活和对母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2 生字词: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包括“怀念”、“母亲”、“日常生活”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4.3 理解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口语作业: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口语表达和表演。
5.2 写作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怀念母亲”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怀念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推测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珍惜家庭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课文作者冰心的背景信息,包括她的生平、作品风格等。
2.2 课文梗概:概述课文《怀念母亲》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赞美等。
2.3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怀念母亲》的主要内容。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母爱的赞美。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推测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怀念母亲》。
5.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以及母爱的重要性。
5.4 朗读展示: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
第六章:作业设计6.1 课内作业:熟读课文《怀念母亲》,并勾画出生字词。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2 课外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怀念亲人”的短文。
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与同学交流感受。
第七章:评价设计7.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朗读、讨论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怀念母亲》教案(通用10篇)

《怀念母亲》教案(通用10篇)《怀念母亲》教案 1【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
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
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
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5.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共鸣,引出本课主题。
2.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感受母亲的伟大。
4.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母爱的故事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孝道文化,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孝敬母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
8.家校共育,强化教育效果:
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成长,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家庭氛围中感受母爱,强化教育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充满温情的母子照片,引发学生对母亲的回忆和情感共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母爱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母爱的理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案

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第一时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明白得意思,一部份词语能运用。
2、感受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存语言。
教学重点:准确认读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明白得意思,一部份词语能运用。
教学难点:感受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时刻:2时。
教学进程:第一时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母亲,何等熟悉的字眼,何等亲切的称号,咱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洗澡着母亲的爱。
让咱们一路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如何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练说:___的母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闻名学者季羡林的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说明。
二、初读文,感受文中的母亲1、自由朗诵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难懂,引导学生朗诵,结合语言环境明白得。
3、选择自己以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份同窗进行交流。
4、再读文,说说要紧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一样的敬意和倾心。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如此的熟悉?三、抓住重点语句,明白得生身母亲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明白得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缘故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小孩,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明白得: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明白得。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惭愧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⑶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想念爱子的情形,一想到,我就会意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5篇《怀念母亲》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怀念母亲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配乐播放图片,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欣赏完毕之后你要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同学们看的都非常专注,我从同学们的姿态和眼神中能看得出来,或许你们有一些感动,或者是温暖,甚至有一些甜蜜,出示ppt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既感动又温暖又甜蜜的感受来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板书)轻轻地再来一次,我们每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有着独特的爱,那么在百岁老人季羡林的笔下,他对自己的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课文的题目告诉我们,他对母亲充满了“怀念”(板书)我们齐读课题。
出示ppt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两张照片。
二、整体认知师:通过预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不太一样,你发现了吗?生: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作者以前写的日记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能力太强了。
出示ppt,现在我们快速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1,把字音读准,读正确2,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3,如果能一边读一边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
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老师觉得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该对文章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那么谁能跟我们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ppt 还有不同的内容吗?生:点名回答。
围绕作者的母亲去世了,作者心情悲痛。
作者除了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祖国母亲。
师:“去世”在文中用的是哪个词?弃养,是一种婉辞,指的是父母死亡。
同学们看的非常全面,纵观这篇课文,也就是说季羡林先生怀念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生身母亲(板书),一个是祖国母亲(板书),出示ppt3张,老师考考你们,哪个自然段集中讲到了这一点意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敬爱之情。
3.2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3.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识记方法,互相交流。
4.分析课文结构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4.2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5.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怀念之情?6.感受作者情感6.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7.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8.课堂小结8.2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知识。
9.作业布置9.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9.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3.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结构分析图4.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延伸1.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练说:___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⑶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