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和太极功夫

合集下载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传统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其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太极拳。

那么练习杨氏太极拳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

欢迎阅读!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一)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

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打一遍115式太极拳约需时30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

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杨式太极拳起源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1800—1873年)所创。

他在北京传授太极拳,为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

目前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式以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为标准,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

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

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

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

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而永年“太和堂”药店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

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禄禅的《陈沟拳谱》称为《杨禄禅太极拳谱》。

《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内容有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拳经总歌、太极推手法、太极十八拿法、太极单剑谱、太极双剑谱、太极单刀谱、太极双刀谱、太极双锏谱、桓侯四枪谱、桓侯四枪对扎法、太极八枪谱、太极八枪对扎法、太极十三枪谱、太极二十四枪谱、太极二十四枪歌诀、太极二十四枪练法、旋风棍、盘罗棒、盘罗棒练法、大战朴镰歌诀、春秋刀诀。

杨式太极拳的功用和练习方法

杨式太极拳的功用和练习方法

杨式太极拳的功用和练习方法第一部分坚持练太极拳的作用首先,谈谈杨氏太极拳的性质、特点和前景。

杨氏太极拳代表着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在武术当中它好象先锋一样,总是走在前面。

它的适应面广,参加习练的人也很多。

杨氏太极拳总的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一般人都能接受。

太极拳过去属武术项目,在历史上主要用作攻守,它的一举拳,一武帝征,都涵盖着攻与严防。

讲究手眼身法步。

杨氏太极拳就是一项多功能的活动,它不只局限于武术,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除攻守促进作用外,还具备健身活动、食疗、医病、益智、陶冶情操、调节生活、缔造身心健康的心理、典雅的气质、高尚的崇尚等促进作用,以达至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因为它的架子舒展,外形迷人,通常拎它做为美学去观赏。

所以其发展前景就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谈谈坚持练太极拳的作用。

一太极拳存有食疗促进作用,亦称养生学。

有许多同志通过太极拳的活动锻炼,慢性疾病无形中消失了。

这也是一种医疗治病的手段。

练习杨氏太极拳就象写功笔楷书一样,一笔一画的写下。

它讲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建议每式必须存有定势。

所以它的架子出比较端正,姿势舒展,再悬臂的内涵,练习出它的形象在武术项目中比较迷人。

不仅中国人嗜好,许多外国人都说道它就是“东方舞蹈”,“东方文化的瑰宝”。

能够强身健体,修成心医治,就是西方体育无与伦比的。

二太极拳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太极拳建议动静融合,在习练过程中,必须思想分散,处在平淡状态。

“平衡”是中国太极拳的精髓,它能使身体内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

杨氏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动作平稳缓和,式式均匀。

比如心脏病患者,其心脏很脆弱,还有肝炎,都需要新鲜血液,凡是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

但是激烈的运动对他们不适宜,接受不了。

比如有心脏病的人,不能练武术中的长拳,它的动作比较激烈,劲形于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

而练太极拳可以,它的动作缓慢、柔和、均匀。

他们都能接受。

只要坚持活动锻炼效果就明显。

杨式太极拳九节功

杨式太极拳九节功

杨式太极拳九节功1摇膀子(一)右势动作一:下、提右膝,右腿前迈,落步弓膝成右弓步。

上、身形前送,右手从右身边右胯侧翻腕掌心朝外,摇臂向前向上递掌前送,就而抄起至提头面前于下颌相平,掌心向上,指尖斜朝前上成托掌。

动作二:下、下盘保持原有姿势基本不变,只是上体右转,并右扭头眼神随右掌动作运视。

上、左臂姿势倒背在左侧腰后,掌背贴腰,掌心朝后;右掌拇指内旋就势抡臂顺走画弧从上向下向身后展臂。

动作三:下、身形回撤,座蹲左腿,左腿实、右腿虚,右手收合在右胯侧,身体回返右转,再而弓右膝,又重成右弓步。

动作四:重复动作一右弓步以后全部动作。

动作五:重复动作二动作六:重复动作三,就此做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演练。

(二)左势左势动作过程同右势基本没大的区别,唯为左转体,左弓步,左臂左手运动。

可从左势返回右势,就这样直到自己认为适可而止。

整体动作要点提示:轻练、也可顺步,也可拗步,所谓摇膀即活肩,动作可松练,即动作豪不加力,身体各部尽在松透的情况下活动,纯属自然,没有半点吃力状态下练习,动作的源泉动力在丹田,单田是发动机,步步动作为着单田来服务。

重练,劲走四稍,往掌上足底贯力贯气,掌上有多大的力,足上要求就要同具多大的力,全身透空,鼓动丹田,身体转换起伏幅度很大,也自然相比之下显得很费劲,无形增加了一定难度。

前腿弓,后脚蹬转换成后腿坐实前脚虚,就像丫丫版一样两足轮换翘起落下,就而身体重心中线如钟摆一般前后荡悠变换重心。

腰为车轴,尾闾为身体转向的舵。

身形不偏不倚。

2磨肩3右势下、两腿成左右开步站立。

上、左臂松肩右手成掌,掌心向里顺胸体中线向下伸插至裆前;左手成掌,掌面贴左肋边屈臂弯肘上提至左臂腋窝,拇指内旋变掌心朝后舒臂后展。

(二)左势上、绕揉两肩,左掌上提到身前左臂松肩左手成掌,掌心向里顺胸体中线向下伸插至裆前;右手成掌,掌面贴右肋边屈臂弯肘上提至左臂腋窝,拇指内旋变掌心朝后舒臂后展。

下接循环右和左做连续动作,直到换势或停势为止。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有哪些拳法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有哪些拳法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有哪些拳法杨氏太极拳的拳谱在武术中广为流传,同时杨氏太极拳也有很多的拳谱。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希望你们喜欢。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第一段1、预备式2、太极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左搂膝拗步12、手挥琵琶13、左搂膝拗步14、进步搬拦捶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第二段17、抱虎归山18、斜揽雀尾19、肘底看捶20、右倒撵猴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23、斜飞式24、提手上式25、白鹤亮翅26、左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扇通背29、转身撇身捶30、进步搬拦捶第三段31、上步揽雀尾32、单鞭33、云手34、云手35、云手36、单鞭37、高探马38、右分脚39、左分脚40、转身左蹬脚41、左搂膝拗步42、右搂膝拗步43、进步栽捶44、翻身撇身捶45、进步搬拦捶46、右蹬脚47、左打虎式48、右打虎式49、回身右蹬脚50、双风贯耳51、左蹬脚52、转身右蹬脚53、进步搬拦捶54、如封似闭55、十字手第四段56、抱虎归山57、斜揽雀尾58、斜单鞭59、右野马分鬃60、左野马分鬃61、右野马分鬃第五段62、揽雀尾63、单鞭64、左玉女穿梭65、右玉女穿梭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第六段68、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云手72、云手73、单鞭74、下势75、左金鸡独立76、右金鸡独立77、右倒撵猴78、左倒撵猴79、右倒撵猴80、斜飞式81、提手上势82、白鹤亮翅83、左搂膝拗步84、海底针85、扇通背86、转身白蛇吐信87、进步搬拦捶第七段88、上步揽雀尾89、单鞭90、云手91、云手92、云手93、单鞭94、高探马95、左穿掌96、转身单摆莲脚97、进步指裆捶第八段98、上步揽雀尾99、单鞭100、下势101、上步七星102、退步跨虎103、转身双摆莲脚104、弯弓射虎105、进步搬拦捶106、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收势合太极练好太极拳的技巧1、心专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共有十套,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并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一:智捶智捶是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二:大架、老架和小架杨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其步用弓蹬、头顶、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丝连绵不断,步似猫行轻灵沉稳。

由静求动,动中求静。

有疏通血气之功,活动筋骨之能,是太极拳的初步筑基之法。

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好一套大架足矣。

杨式太极府内派大架与当前流传较广的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大体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区别。

而老架拳式和练法,功用与大架相比,似乎更进一步,拳式在开展中求紧凑,手法严密而精确,姿式安祥而活泼。

步用三体,手分阴阳。

头、肩、手、足、臀、膝处处合规,心神意气样样守矩。

身法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

在轻灵中内含粘沉,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实乃太极拳最基本之拳势。

小架则近乎快打,为老架功夫纯熟之后又进一步的练法。

其手法、步形、身势、神情又与老架不同,为太极拳高层功夫。

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紧凑、严密,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

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

意动神随,用意而不用力。

紧凑中不失开展,所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

出手含着,动静得法。

今人很少能练到如此境界。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三:太极长拳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

长拳有三十七个(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

每个(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

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十三式动作名称

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十三式动作名称

太极十三式传承概况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十三式简称太极十三式,系杨露禅(1800-1873)之子杨健候(1839-1917)传于赫寿岩(1877-1975),赫寿岩为满族人,其父赫德宝在皇宫当差,善骑射,武功高强,赫寿岩从小跟其父学习各种武功,清未期考中武举人,之后从事镖师,擅长八卦,少林,红拳,太极诸般武学。

尤其太极拳深得杨健候真传,1848年至解放后在北京开办武社。

1952年王殿祯老师拜赫寿岩为师,并被赫寿岩收为义子,追随赫寿岩20多年,是当今武术名家,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一生从事武术教练,桃李满天下。

太极十三式仿动物十三形1、狮形:花圈手2、猴形:单鞭3 、蟾形:揽雀尾4、鹤形:白鹤亮翅5 、熊形:倒撵猴6、凤形:斜飞式7、蛇形:上上势8、猫形:撇身锤9、鹊形:下势10、虎形:打虎势11、马形:野马分鬃12、鸡形:金鸡独立13、龙形:云手视频:王殿祯老师演练:/u60/v_NTI4NDgzNjE.html/news/2009/0416/article_10940.html 完全演练:/v_show/id_XMzg5Njg0ODky.html第一段1、起式2、左右花圈手3、揽雀尾4、斜单鞭5、左白鹤亮翅6、右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右搂膝拗步9、左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白蛇吐信12、进步搬拦锤13、如封似闭第二段14、转身并步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右搂膝拗步17、手挥琵琶18、左右揽雀尾19、斜单鞭20、肘底捶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第三段23、卧腿花圈手24、斜飞式25、海底针26、闪通臂27、翻身撇身锤28、进步搬拦锤29、上上势30、揽雀尾第四段31、正单鞭32、左右小云手33、斜单鞭34、左高探马35、提膝十字手36、右蹬脚37、右高探马38、提膝十字手39、左蹬脚40、转身左蹬脚第五段41、落步搂膝42、进步指裆锤43、翻身撇身锤44、进步搬拦锤45、并步十字手46、上步拍脚47、退步打虎48、转身打虎49、左打虎势50、打虎势51、平拳52、双峰贯耳53、转身并步十字手第六段54、抱虎归山55、右搂膝拗步56、手挥琵琶57、卸步揽雀尾58、斜单鞭59、右野马分鬃60、左野马分鬃61、左右花圈手62、玉女穿梭63、摔剑诀第七段64、大云手65、穿手下式66、右金鸡独立67、左金鸡独立68、并步十字手69、阴阳混70、马步倒撵猴71、左右连环掌72、翻身撇身锤73、上步栽锤第八段74、整云手75、抹身穿掌下式76、并步十字手77、右弯弓射虎78、左弯弓射虎79、上步右扑面掌80、转身穿手下式81、弯弓推掌82、上步七星83、退步跨虎84、跟步跨上85、转身扑面掌86、十字手87、收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和太极功夫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沈丹田等。

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

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沈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

然而太极之气沈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沈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

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沈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

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

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

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沈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沈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

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

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

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

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

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

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

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

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

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

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

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

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

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

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

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

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沈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

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

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

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

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

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

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

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

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

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

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

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

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

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

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

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

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

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

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

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沈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沈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

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杨氏太极拳技术要领一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区别杨式太极拳除在套路的风格上与陈式太极拳有较大的区别外,在其他要领方面也有一些区别。

陈式太极拳大架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手形要求为瓦棱形,食指领劲;杨式太极拳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

再步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要求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

当后脚向前上步时,前脚必须先变成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

裆的要领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要求翻裆和圆裆;陈式太极拳小架要求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和圆裆。

二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共同点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演化。

杨式太极拳在理论、要领方面与陈式太极拳是一致的,是共同的。

《杨禄禅太极拳谱》中说:“当洪蒙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混圆而已,恍恍惚惚。

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

随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蹈于流水,此天地未分之形象也。

人身也如天地之混圆,人身无处不混圆。

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也有三直,即头身腿。

天地有四顺,是寒温暑凉;人身也有四顺,即身手脚腿。

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人身也有六合,即身手脚膝胯膀。

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也有四大节,即两膀两胯。

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二分二至;人身也有八小节,即两手两肘两膝两脚。

天地未见有撇是数,未见有停是气;人身亦不撇亦是数,亦不停亦是气。

不过有四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人身也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制。

不过未免有少混,所吾人本太极。

以造拳必须是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作起是练拳。

洪蒙之时所以名无极,虽说与天地有关,并非外烁,强为索拉也。

然非修炼者不知,若将此数练过,其中之混圆一变即成背丝扣,斯拳之联成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