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上海外国语大学邹春勇)--宏观经济学1(doc9)

合集下载

精品课程《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精品课程《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31
3)厂商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
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和未分配 利润等。
资本折旧
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里面。
企业转移支出
对非赢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
企业间接税
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
后两者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是通过价 格转嫁给消费者
4
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美国商业部回顾其历史 成就,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把国民收入帐户 的发明和运用称为“世纪性杰作”。
他认为:“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 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 帐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 发明则当之无愧”。他的评价得到美联储主席 艾伦·格林斯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 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政要和专家的一致赞同。
GDP是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
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GDP仅包括国内生产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它不涉及国外。
是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 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 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 值。
33635.0 26944.5
6690.5
23877.0
20300.5 3576.5
43579.4 34854.6
8724.8
28457.6
25154.2 3303.4
49684.6 39398.6 10286.0
30496.3
29475.5 1020.8
净出口
-14.8 -366.9 510.3 998.5 2857.2 2248.8

第七章通货膨胀与失业宏观经济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邹春勇

第七章通货膨胀与失业宏观经济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邹春勇

第七章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失业,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第一节通货膨胀(返回页首)一、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衡量1、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不断地持续上涨或者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

这里的“通货”一词一般是指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2、价格指数①概念:就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3、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三种价格指数①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又称生活消费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计算公式:本期消费品价格指数一定时期消费价格指数= ──────────×100%基期消费品价格指数②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

③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前面已介绍过,其计算公式:当期名义GNP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当期实际GNP二、通货膨胀的分类1、以速度作为分类标志①爬行的通货膨胀:一般指不超过2%~3%的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无害的。

②温和的通货膨胀:一般指不超过3%~10%的通货膨胀。

③飞奔的通货膨胀: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④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以超过每月50%的速度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

2、以发生的原因为分类标志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②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③结构性通货膨胀:因为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因素或这些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3、以预期为标志①预期到的通货膨胀②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4、以市场机制作用大小为标志①开放性的通货膨胀:市场机制充分作用,供求决定物价水平的通货膨胀。

②抑制性的通货膨胀:政府对价格进行某种形式的控制,使得物价同市场供求脱节的通货膨胀。

三、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①概念: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宏观经济学教学课件(全)

宏观经济学教学课件(全)

资产价格决定因素
资产价格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变量,其 决定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政策因素、公司业绩等。经济增长和 公司业绩提高会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和政策紧缩则可能导致资产 价格下跌。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 要目标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 平衡等。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过控制 通货膨胀来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则是通过调 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则需要关注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
展。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 级。
福利国家建设战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福利水平,促 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全球化发展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 自由化便利化。
绿色发展战略
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产业 和绿色技术发展。
国际收支平衡与调节措施
国际收支平衡表
详细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包 括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等。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探讨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 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分析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外因素, 如经济结构、国际竞争力、汇率等。
开放经济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
1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分别阐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的传 导路径及效果。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分析不同政策组合对内外均衡的影响,如“双紧 ”、“双松”、“松紧搭配”等。
3
国际政策协调与合作

第三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宏观经济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邹春勇)

第三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宏观经济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邹春勇)

第三章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第一节货币的性质和形态一、货币的性质1、概念:货币是交换的媒介,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政府以法律形式保证其在市场上流通的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特征:就是作为支付手段普遍被人们接受。

3、货币的本质特征决定其具有三种职能①交换媒介。

②价值尺度。

③储藏手段。

二、货币的形态1、M0 为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铸币和纸币)。

2、M1为狭义货币,其等于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支票,其特点是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需要时即可投入购买和支付,迅速方便。

一般来说,M1 包括的货币形式没有利息或只有很低的利息收入。

3、M2 为广义货币不仅包括M1 的那部分货币形式,还包括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和其它类存款。

其特点是具有不完全的流动性,是准货币。

但是,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转化。

4、M3 为M2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5、金融创新和M1 、M2 的新内容①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Nowaccounts):②自动转帐帐户(ATSaccounts):③回购协议(RA)和隔夜回购协议(overnight RA):④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6、相互关系及其经济意义①包含的内容上看②所占比重及其变化③M1 与经济的相关程度高,但对货币政策的反映不如M2 ;M2是则相反,它对货币政策的反映灵敏,但与经济即期状况相关不如M1 。

第二节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一、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二、现代银行体系1、货币的供给是与银行体系紧密相关的,一个有效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离不开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

2、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大致划分为如下三大部分:①中央银行:职能主要有三个:1)发行的银行。

2)银行的银行。

3)政府的银行。

②商业银行:公众存款,发放贷款。

不发行货币,但有货币乘数功能。

③政策银行:支持国家重要产业,盈亏由国家负责,不象商业银行是一个经济实体。

三、影响货币供给的几个主要变量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货币供给是M1 的供给,公式表示:M S =CU+D式中M S 是名义货币供给量,CU代表公众持有的现金量,D为活期存款总额。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PPT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PPT

就业率
02
劳动力市场中就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与就业率的关系
03
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影响国家经济
增长和社会稳定。
通货膨胀率与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
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 通常用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来衡量。
物价水平
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 平。
通货膨胀的影响
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和财富 分配,可能导致社会不稳 定和经济效率低下。
详细描述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时期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的经 济学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这一 时期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新古典综合学派
总结词
新古典综合学派试图将古典宏观经济学 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强 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结构等。
个体分析
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企 业)的经济行为和特征,以及它
们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新兴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经 济学家为主导,试图超越传统宏观经济学理 论,从不同角度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这一时 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如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等,这些学派在理论 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03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 题
国民收入决定
国民收入
VS
详细描述
新古典综合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试图 将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 学结合起来,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协调配合。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宏 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 定。

《宏观经济学》课件1

《宏观经济学》课件1
7
1、LM曲线位置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IS陡峭,IS移动时收入变化大,利率变化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IS平坦,IS移动时收入变化小,利率变化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r
IS' LM
IS
r1 r0
E
E' E"
(陡峭

y0 y2 y3
y
(a)政策效果大
r
LM IS'
IS
r1 r0
E'
r
IS IS′
LM
r0 O y0 y1
y
17
IS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LM水平,货币需求 r
的利率弹性h→∞ ,由
m=L=ky-hr可知,货币 供给量增加不会降低r
r0
和促进i,对于收入没 有作用。货币政策无效
r1
O
IS E0 LM LM′
E1
y y0
18
三.挤出效应 Crowding out effect
IS2
y2-y1<y3-y1
y1y2 y3
y
货币政策效果因IS的斜率而有差异
26
❖证明:
❖IS曲线越平缓,可知d值越大,由 r a e 1 y
❖和i=e-dr可知:
d
d
❖利率r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大幅度的反向变动 (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为敏感)。当货币供给量 m的增加导致利率r下降时,投资i将增加许多,国民收 入y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大。
❖货币供给增加
❖LM平坦,货币政策效 果越小。
❖LM陡峭,货币政策效 果越大。
r% IS1
IS
LM1 LM2

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宏观经济学-1
(4)失业的影响 失业的影响分为有利与不利的两个方面。 有利的一面是:对就业劳动者形成外在的压力,以激励其努力工作,提高技 术与素质,克服惰性,避免失业;可以比较灵活地适应经济的发展、周期变 化和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在不断的失业、就业中, 整个社会才可以实现人尽其才,即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最优配置,这一结果是 在劳动力的流动中实现的。 不利的一面是:产量与收入的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失业造成政府财政开 支的大量增加;失业给劳动者的身心造成伤害,有损于失业者的自尊心;失 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反方向变动;其他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与失 业率同方向变动、离婚、自杀、吸毒等。 奥肯定理(Okun's Law,1960)(奥肯为美国经济学家,Arthur M.Okun,1928-1980)的含义是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方向变动, 经验的统计是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减少2-3%;反之,失 业率每减少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2-3%。

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 100
• 三、流量和存量
• 1.储蓄与财富
• 2.投资与资本存量
• 3.经常项目与净国际投资
• 四、利率与现值
PPT文档演模板
宏观经济学-1
•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 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 宏观经济学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是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J.M.Keynes)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开始的。 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微观领域,但也有不少经济 学家涉足了总产量、就业、利息、工资等宏观经济问题,被称之为宏观 经济学的古典学派。

《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

《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

VS
主权让渡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国家需要让渡 部分经济主权,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这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社会因素
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对经济增 长也有影响。
经济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工业化战略
通过发展工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
农业现代化战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 化。
经济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 服务业发展战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 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国民收入决定因素及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因素
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方面。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主要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等。其中,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主要分析消费和储蓄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IS-LM模型分析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AD-AS模型分析总需 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包括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以及净误差与遗漏等部分。
02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通过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03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包括经济周期、经济结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可能导
致外汇储备的增减、汇率的波动以及国内经济的失衡等后果。
汇率制度选择与外汇市场干预
货币政策工具及实施效果评估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影 响货币供应量,实施效果表现在控制 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等方面。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
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三个时期
①萌芽时期。

②凯恩斯主义时期
③非凯恩斯主义时期
2、宏观经济学的四次重大变革
①凯恩斯革命
②新剑桥学派的创立
③货币主义的崛起
④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1、概念
2、联系与区别
①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②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不同
③研究方法不同
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T消费与投资理论T国民收入的决定T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T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T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T国际经济学
四、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一、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的定义
1、定义: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
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GDP 的含义
①市场价值
②不是中间产品而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③是生产而不是出售的价值。

④包含时间因素。

⑤地域概念而不是国民概念。

⑥除少数例外,不包括非市场活动。

二、实际GDP 和名义GDP
1、名义的GDP
①定义:指按生产时期的市场价格计算的GDP。

②影响因素
◎商品和劳务的实际出产量变化
◎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①定义: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②实际的GDP 与名义的GDP 的区别
◎反映人们的物质福利方面
◎一般来说,名义GDP高于实际GDP
3、价格指数
①定义:又称为GDP折算指数,指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三、国民生产总值(GNP )和国内生产总值
四、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
1、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
2、收入分配
3、环境污染情况
第二节产出、收入和支出
一、产出等于收入
1、产出是一个增值量
2、例证(见P284图表)
二、产生等于支出
1、产出与支出相等源于记帐原则,实际上未必相等。

2、把存货看作投资支出,称为存货投资。

三、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简单的收入流量循环(P285)
家庭
家庭 (收入1000亿
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
图12-2收入流量循环
注 家庭向企业购买900亿美元
出 企业
(生产1000亿美元)
美元)
企业向家庭支付生产要素报酬
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 2、包含储蓄和投资的收入流量循环(P287) 储蓄 (100
图12-3包含储蓄和投资的收入流量循环
3、包含政府购买和税收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P285)
美元)
企业向家庭出售产品和劳务(810亿美元)
消费支出(810 亿美元)漏

企业家庭(生产1000亿美元)(可支配收入900
亿美元)
企业向家庭支付报酬(1000亿美元)
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
图12-4 包含政府购买和税收的流量循环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1、概念:收入法又叫生产要素法,即用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所得
到的报酬总和来计算GDP 。

2、内容:
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②非公司企业收入。

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店铺主等等。

③公司税前利润。

④企业转移支付和
⑤资本折旧费。

3 、公式表达: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二、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1、概念: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即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来计
算。

2、内容:
①个人消费。

②投资。

分为固定资产投资(重置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③政府购买(G)
④货物和劳务的净出口。

3、公式表达:GDP=C+I+G+ ( X-M )
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民收入有关的几个总量指标
①国内生产净值 ( net domestic product ,NDP ),指国内生产总
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②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 NNP),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
除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③国民收入(n atio nal in come , NI),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
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润、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④个人收入(perso nal in come ,PI)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等于国
民收入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再加上政府转移支付。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 come ,DPI)指交纳了个人
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2、关系
见书P294 表12-5
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C+I 三C+S 或I 三S
2、含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等于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投资)
3、注意:这里的投资是包含存货的实际投资而不是计划投资(意愿投资)。

二、三部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C+I+G 三C+S+T 或I三S+ (T—G)
2、含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包括政府)等于未归于消费者之手
的产品(投资)
3、注意:这里的T—S看成是政府的储蓄。

三、四部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C+I+G+ (X—M )三C+S+T 或I三S+ (T—G)+ (M —X)
2、含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包括政府和外国)等于未归于消费
者之手的产品(投资)
3、注意:这里的M —X 看成是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