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 清代州县官的训诫素材
部编历史八年上册第25课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年上册第25课知识点
清朝崇祯皇帝通过法令来推行官府统治,希望通过历史的变化,改善和维护全体百姓
的权利,同时也改革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为了加强政府统治,清朝分属不同的类别,实行
机构行政,从而克服了北宋、明朝存在的内部矛盾。
在机构行政制度内,清朝统治者为协调不同层次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分割了各种职
能职位,实行各职责分殊的分立。
最高权力机构为中央内阁,由皇帝和内阁附庸实行同级
领导,负责审理朝廷最基本、最重要的政府文件。
中央内阁以下有八个职能处,负责不同方面的事务:政事舍、外务舍、总督府、宣政府、盐务司、等等。
这些处的最高级别官员称为尚书,具体的行政任务由司直辖于每一处,以防止中央内阁附庸官员的行政混乱和权力滥用。
与中央内阁并列的机构还有院朝,也是清朝的一部分。
院朝的官员由皇帝指定,其任
务是审理中央内阁所制定的一般政府文件,如审理军事、财政、外交事务等,其职权由中
央内阁附庸官员监督,督促其依法施行。
此外,皇帝还分发了三六九官,例如明令户部、检校府,这些都是清朝最重要的政府
机构,它们的职责是审理九州的重大事务,日常事务则由各省官吏负责,省官吏由皇帝按
地位分类,分别由太学士、学士、大夫、尉等等来管理,通过这样一套高级、系统完善的
政治机构制度,保证了百姓的平等权利以及政府机构的有效运作。
清朝崇祯流于行政官僚制度,以促成较为自由、安定的社会环境,使朝廷官吏受到有序、准确的控制,积极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而今天,中国的政府行政体系也是基
于清朝的制度改变而形成的,它的机构设置仍旧延续着较为完善的职能式行政,因此,我
们可以看到,和对清朝的贡献无疑是深远的。
廉政史话

廉政史话清官的“四清”清廉:生活清苦朴素,不贪图享受,不贪污、不受贿、不损公肥私。
清介:为人耿直、有骨气、不阿谀奉承、不随波逐流,对恶不敷衍,不屈服。
清明:居官勤于政务,办事有法度、有条理、爱民如子,奉公守法,不草菅人命,不枉屈是非。
清正:为人处世,气度宽宏,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不以一已之私而忘国家之忧。
古代惩腐保廉之“克己奉廉”这是从孔子等先秦诸子百家到近代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共同的主张。
他们提倡从教育入手,提高官员克己奉公、反贪拒贿的素质,要求为官者清心寡欲、淡泊明志、慎独律己。
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有价值的政治道德理念,曾经培养了一代代清官,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社会公德的一部分。
古代惩腐保廉之监察督廉。
主要是通过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建立专门的监察制度,来监督帝王和官员,对帝王的过失进行规劝,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纠正和弹劾。
这一制度草创于西周、形成于秦汉、鼎盛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备于明清。
这一中国历代传承不衰的制度,成了历朝统治者整饬吏治、整肃纲纪的一道政治防御工程。
古代惩腐保廉之回避保廉。
我国古代就实行了回避制度,主要用于选考官吏、行政监察和司法审案上。
宋代规定,州、府、军、监不得由本地人充当;明代则规定了“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回避制度。
清朝时,明确规定荐举中要“避乡”、科举中要“避亲”、任官中要“避籍”。
古代惩腐保廉之严惩治廉。
我国历朝历代对腐败的官吏,都给予严厉惩治,轻则罚款、追赔、革职留任、降调、削职为民永不录用,重则抄家、处死、灭九族。
秦朝实行贪与盗同罪,西汉则对受贿枉法者处以“弃市”,唐朝对贪官处以“绞刑”,清朝有的处以“赐令自尽”。
为官“八慎”之一——慎始。
谨防“第一次”。
人生贵善始。
加强官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
把好了第一次的关口,就是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为官“八慎”之二——慎微。
谨防小恶积大恶。
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充其量只是小节问题,无伤大雅。
息讼:清代县官的维稳要务

师 的卑 称 ) 搬弄 是非 、 挑 唆兴 讼 的描 述 ,
引 起 了 张 景 旭 的 警 觉 当时 , 南 部 县 正 值 大旱 之年 , 官 方 专 门 组 织 的 祈 雨 仪 式
种形式孰 解决 , 并非 一定对簿公 堂 , 更
必 在旷 f 1 持 久的诉 讼中 . 耗 费 当 事 人 双力 的 精 J 干 ¨ 钱 财 一 那 些 息 诉 的方 式和措施 . 在、 J { 叫 的 历 史情 境 下 . 解 决 民I ' U J 纠纷 、 维 护 礼 会秩 序 稳 定 方 面 . 曾经 发挥 r 一 定 的积 极 作 用 当然 , 不 可 否 认 的是 . 如 果 不 分 青 红 鬯向. 一味地强 i J 爿 息讼 , 不f H 会 限 制 甚 至 剥夺 r 个 人通 过 诉 讼 途 径 维 护 自 身 正 当
地“ 少讼” , 现“ 讼息 民 安 ” 的 良好 局 面 , 并 以此 达 到 维 护 该 县 稳 定 和 谐 的 闩的
虔诚 祈祷 , 云虽 行而雨 不施 ” 张景旭 将
祈 雨 不 灵 的 原 因 归结 为“ 民情 好 讼 , 上 灭
所 以示 警也 ! ” 为此 . 他要求 “ 县属绅 耆军 民人等 一体知悉 : 儿尔绅 民 , 如 因买 卖 l = 只 = 土、 债账婚姻 、 稍有 纠缠 , 务投 团保干 证, 秉公妥理 , 不得 轻 听讼 棍 划 策 , 率 行 具 控。 ” 他 进一 步指 出 : “ 况 收成 歉薄 , 家少
告示: “ 民间控 案 , 多 讼 棍 而 起 。 每 遇
息讼: 清代县官的维稳要务
口胡 剑
从 宽 减 ”
影 响其 l : 途 而 耶些讼 棍的 行为 . 既增
f J 【 l 了 递 到 衙 ¨ 的 淦 词 数 拭 , 叉 骗 取 了 当事 人的钱财 . 严 重扰 乱了卒 十 会 的 和 睹 秩序. 使 州 县 官 员 面 对 大 鞋的 诉 讼 而 疲 于 奔命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能力提升]-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能力提升]-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https://img.taocdn.com/s3/m/73b12d5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c.png)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清朝乾隆皇帝规定,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15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同时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如有地方督抚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况,必严加处理。
上述规定()A.有利于监察官员B.体现出军机处官员素质低C.强化了君主专制D.说明乾隆帝的疑心比较重2.清朝时流行一句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据说和珅被赐死时,家产被查抄,查抄的有黄金3万余两,白银300余万两。
这一现象说明()A.清朝官吏俸禄丰厚B.皇帝对大臣实施高压政策C.清朝贫富差距大D.清朝吏治腐败严重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雍正皇帝材料二舆论当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材料三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1)雍正皇帝为实现“一人治天下”设置了哪一个机构?这一机构的职责是什么?(2)为实现“舆论当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体现了清朝前期某一项政策的严重后果,该项政策是什么?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规定可以防止军机处机密泄漏,确保了政令的保密性,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故选C项。
2.【答案】D【解析】清朝官吏为了升迁或自保,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乾隆以后,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和珅的巨额贪腐,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故选D项。
3.(1)【答案】机构:军机处。
职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明清律_讲读律令_的启示

人文对话明清律 讲读律令 的启示张晋藩*讲明律令之法,见于 大明律 及 大清律例 ,是中国本土化的产物,不见于外国的古代法制史中。
大明律 吏律公式 中首列 讲读律令 :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
每遇年终,在内从察院,在外从分巡御史、提刑按察史官,按治去处考校。
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初犯罚俸钱一月,再犯笞四十附过,三犯于本衙门递降叙用。
其百工技艺,诸色人等,有能熟读讲解,通晓律意者,若犯过失及因人连累致罪,不问轻重,并免一次。
其事干谋反、谋逆者,不用此律。
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者,斩。
据沈家本考证: 此条唐律无文,盖自元废律博士之官,而讲读律令者,世道无其人,明虽设有此律,亦具文耳。
1 但清人吴坛在 大清律例通考 中对此律条有如下考证:前明成化四年旧例内开, 各处有司,每遇朔望诣学行香之时,令师生讲说,俾官吏及合属人等通晓法律伦理,违者治罪。
说明讲读律令条在现实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并非完全具文。
到清朝, 雍正三年议准,嗣后年底,刑部堂官传集满汉司员,将律例内酌量摘出一条,令将此条律文背写完全,考试分别上、中、下三等,开列名次奏闻。
2 时任封疆大吏河东总督田文镜和浙江总督李卫遵照雍正帝旨意撰写的 钦颁州县事宜 中列有 讲读律令 一项,其中首先阐明 大清律例 在国家立法中的地位, 律例一书乃本朝之定典,万世之成宪也。
蒙我皇上圣明鉴定,归于允协,特赐颁发,以昭遵守,仰见治益求治之圣怀,刑期无刑之至意。
接着强调指出初任州县官熟读讲明 大清律例 的必要性, 盖州县亲民之官,百姓诉讼,既听其剖断以辨是非,上司批发,更藉其审定以成谳狱。
若胸中茫然,并不谙晓律意,则事由之轻重,案情之出入,不能识其端委。
而奸胥猾吏,得以高下其手。
曲直莫分,颠倒任意,民间将有覆盆矣。
因此 尤其须臾不可释手 。
再次指出虽有幕友仍需熟读律例,以免为其操纵。
清代官场历史小常识

清代官场历史小常识1. 你知道吗,清代的官员可不好当呀!就说这顶戴花翎吧,那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呢!像和珅,那顶戴花翎多耀眼,可最后不还是落了个悲惨下场。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曾经枝繁叶茂,却也可能一夜之间倒塌。
2. 嘿,清代官场有个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官员的补子。
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品级,多有趣呀!就像现在的军衔一样,一看就知道谁官大谁官小。
就说那仙鹤补子,多威风啊,穿上它走在路上,那得多神气!3. 哎呀呀,清代的官员拜见上司那可有一套规矩呢!要行各种礼,弯腰鞠躬那都是轻的。
这就跟咱们见到长辈要恭敬差不多,可不敢马虎呀!想想看,要是行礼不规范,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就像在舞台上跳错了舞步一样尴尬。
4. 你晓得不,清代官员的俸禄可不高啊!这可咋办呀,所以就会有些猫腻咯。
就好比肚子饿了要找东西吃一样,他们也得想办法弄些额外的钱财呀。
那贪污受贿不就来了嘛,可真是让人叹息呀!5. 喂喂,清代官场的那些文书往来那叫一个复杂!各种奏折、公文,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像不像我们现在面对一堆文件要处理,头都大了呀!要是弄错了一点,那可不得了哟。
6. 嗨呀,清代的科举可重要了,那是平民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呀!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考个功名。
这就跟我们现在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一个道理呀。
你说要是考不上,那得多失落呀!7. 瞧瞧,清代官员也分三六九等呢!一品大员和七品芝麻官那差别可大了去了。
这就跟比赛一样,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待遇肯定不一样嘛。
那些小官可得拼命往上爬呀。
8. 啊哟,清代还有养廉银这东西呢!说是防止官员贪污,可真的能管用吗?这就好像给小孩子一块糖,让他别哭闹,有时候有用,有时候可不一定哦。
总结:清代官场真是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充满了各种规矩和故事呀,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奇妙。
从官箴看清代州县治理思想

从官箴看清代州县治理思想作者:刘彦波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清代对州县治理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出现了大量有关州县治理的官箴书。
清代官箴书的内容极其丰富,凡是州县官施政遇到的问题,官箴书中大多能够涉及,其所体现的州县治理思想表现在:重视州县政权和州县官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注意施政环境的建立与处理以及注重清廉谨慎、勤政尽职的为政操守和为官实践。
关键词:清代;官箴;州县治理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39官箴是对从政者给予的有益规劝与告诫,以期廉治政务,善待百姓。
清人黄六鸿、陆陇其、田文镜、陈宏谋、谢金銮、汪辉祖、王凤生、刘衡、方大湜、何耿绳、徐栋、刚毅等都曾撰写和编纂过州县治理指南或工作手册,其所述的州县治理理念,很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天下之治,始于州县清代地方实行省、府、州县三级政府的行政治理模式。
州县虽属于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但在清朝整个行政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见诸于各类官箴书中。
清人云:“天下治权始乎州县”,“朝廷敷布政教,全赖州县奉行”[1]403。
因此清最高统治者一向重视州县治理,将其看作加强统治的基础环节。
雍正皇帝登基之始,即谕各州县官:“尔州牧、县令,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
贡赋狱讼,尔实司之,品秩虽卑,职任綦重。
州县官贤,则民先受其利;州县官不肖,则民先受其害。
……惟尔州县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责,其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
”[2]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颁布《钦定训饬州县规条》,又名《钦颁州县事宜》,用来指导州县官的从政实践。
道光帝也曾说:“州县为亲民之官,果能各尽其职,则天下自无不治。
”并于1836年下令刊行《钦定训饬州县规条》颁示各省,以俾州县各官“细心究习,实力奉行”。
[3]州县为治民之基,“乃专理民事者,与民最为休戚相关也”[4]729 ,“天下事莫不起于州县,州县理则天下无不理”[5]9。
收复台湾縣、府及道止試此书

收复台湾縣、府及道止試此书雍正皇帝帝王家训【圣谕广训--雍正】【作者介绍】雍正(1678-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稹。
康熙皇帝玄烨第四子,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幼时曾受过比较严格的皇室家庭教育,曾随其父四处巡访,或奉命出差办事,受到了一定的实践锻炼。
在后来皇位斗争白热化的时刻,他统观全局,善用心计,最终在康熙死后继登皇位。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里,励精图治,勇于改革,通过实行摊丁入亩、停止户口编审、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等制度,协调了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
他致力于整饬吏治,打击贪官污吏,打击朋党,清除允褪、年羹尧、隆科多等集团的危险分子,改革八旗旗务,削弱下五旗王公的势力,制造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等措施,加强了皇权统治,并造成比较清明和稳定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环境。
综观其一生,尽管他镇压了贵州苗民起义,应当批判,但他仍然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
【导读】《圣谕广训》不仅是著名的帝王家训、庭训,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广训”。
尽管《圣谕广训》同前面所叙述的完全意义上的帝王家训、庭训不完全一样,有其“面向全国”的一面;但是,就其著作目的而言,同前面完全一致。
《圣谕广训》首先是皇室家训,要求在位的皇帝及其皇嗣首先要贯彻执行的,同样也是为玑固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服务的。
【圣谕广训序】《书》日:“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记》日:“司徒惰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此皆以敦本崇实之道,为牖民觉世之模。
法莫良焉,意莫厚焉。
我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德洋恩普,仁育万物,义正万民。
六十年来宵衣旰食,只期薄海内外,兴仁讲让,革薄从忠,共成亲逊之风,永享升平之治。
故特颁上谕十六条,晓谕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自纲常名教之际,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间,本末精粗,公私巨细,凡民情之所习,皆睿虑之所周,视尔偏民诚如赤子。
圣有谟训明证,定保万世,守之莫能易也。
朕缵承大统,临御兆人,以圣祖之心为心,以圣祖之政为政。
夙夜黾勉,率由旧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州县官的训诫
三国时代以降,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要求,多不出清、慎、勤三字的范围,为官以清为本。
所以到清代,州县衙署的讼堂上多书有"清慎勤"三字匾额以为训诫。
"凡措施所肇,防范于微,亦最莫难于此时"
清代州县长官的行政准备,多与明代相仿。
康熙时期曾任山东郯城县令的黄六鸿,从政伊始,即重拾以往一些良吏的言论,皆是上不负皇恩、下造福百姓的内容。
后来将他的从政经验,制成《福惠全书》,可以作为一种地方官的思想体认。
在省级官员看来,所谓县令下车伊始,务当提纲挈领,择要施政,像江南的震泽县,正疆界、清词讼、缉盗匪、禁枪船、兴水利等工作是知县行政过程中必不可缓之事。
曾任平湖知县的王凤生说,"凡措施所肇,防范于微,亦最莫难于此时",莅任之初的工作是十分关键的。
不少行政长官,都希望能够成就良好的吏治。
甚至是地方公共的空间处所,也应该仿效社会贤达人士,义捐钱粮进行维护,如明人所言:"陆而除道,民不病行;水而成梁,民不病涉,皆为政者之责,非有责于民也。
"而一般的从政业绩,最终都会由朝廷来进行考核。
例如在清代,每三年要对官员进行一次"大计"。
每一名州县官的评估报告,均由其直接上司官员写出、再附上他们的评语("考语") 并呈交给总督或巡抚。
督抚复审报告、批准或修正评估意见,然后上交吏部。
其政绩显著者列为第一类,评为突出而特殊("卓异") 的向吏部推荐,甚至被皇帝召见("引见") 。
康熙十四年任嘉定知县的平湖人陆陇其,撰写《"有仪轩"歌》,说道"恭宽信敏惠,斯须不可离",颇能反映像陆陇其这样吏治勤敏的地方官员的一些看法。
知县职任的重要性,为时人所深识。
清人曹尔堪的短论,可以代表很多人的心声。
他说: "吏道难兼,清刚者未必仁惠,勤慎者未必果决,经猷恢扩者未有文章。
文章末矣,功名不尽从帖括也。
往时重循吏,士当释褐后,乐为县令。
三年报最,入登言路,与天子相可否,循级而升政府枢机,身握天下之本,盖劳勋久而能任大事,剔历深则能断大议,国计民情,物力练习……皆得力于县令也。
"
为官的理念与从政的目的,希望通过持之以恒的工作,与民以"信"
在康熙看来,知县在面对民众遭受侵扰甚至破家的危难时,应该有慈念之心,让他们少受官衙诉讼之累,即使已经累及词讼,也应该及早结案,使之不伤元气,而无愧于"父母官"之称,不要成为谚语所云的"破家县令",提示州县官应该怀有的警醒意识。
道光年间,曾先后任元和县知县、川沙厅知事的山阴人何士祁,讲述了其在衙门日常办公的一般情形:"冬春辰初、夏秋卯初,必发二梆,然后至签押房,阅视上日所送片稿及批词、公文、禀信、稿
件。
饭后看审案卷籍。
未刻发二梆,审理堂事。
晚则查核账簿,标记刑名、钱谷簿,查看门簿。
或无堂事,则与幕友酌商地方事宜,或考订律例,或检阅史传,或赴市廖村野以察民风。
……与民约者,尤在必信。
……刻刻振作,犹恐有失。
"何氏讲述自己日常从政安排的同时,似乎也在显示其为官的理念与从政的目的,并希望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工作,与民以"信"。
在民众的心目中,州县官本是老百姓的依靠,是"父母",是亲民之官,"为一州则一州之民生所属,为一县则一县之民生所属",应该"事事裁决精当,而后上之道府,达于院司"。
这也是王朝统治者对他们的期望: "一个衙门一个官,在朝廷本意,原是叫他们替百姓判断曲直,调处是非。
"
"衙内多一日宴乐,外间即多一日愁苦"
尽管官吏群体的薪俸比较低微,但许多官吏仍希望厉行节俭,有人还表示"衙内多一日宴乐,外间即多一日愁苦",意义十分深刻。
但不良州县行政的事例实在不少,多因"知县不能约束书吏,致酿重案"。
所以州县官的操守,在地方政治生活中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成化五年,长洲知县余金到任后,"群吏以其儒者,颇易之,作奸如故。
公以理教戒,率者居半,因稍加惩艾,即皆改行焉"。
海盐人郑晓( 1499~1566) 认为,明代自嘉靖朝以后,"其贪墨奸佞依阿卑谄者,安享荣禄。
即有论劾,行贿得解,职任如故,旋复升转。
以故今之大臣,实难展布。
上为内阁劫持,下为言官巧诋,相率低头下气者以为循谨。
"讲的是京官,地方官就更厉害了。
吏部尚书赵南星在天启三年的上疏中,无奈地指出这种"贪黩成风"似已无术可禁。
下官参谒上官,"辄令行户随之置办下程,饼师、酒保皆受其累。
而又有喜于作威者,不问事之大小,一怒辄折人之肢体,伤人之性命。
"偏偏这些人,却常得举荐,"以致豺狼满地"。
故赵南星认为,"今日之忧"是在郡县之内。
在清代,某些县官深知在一个地方履职不会太久,因此他们的心思全在将来如何升迁、仕途如何发展上,在地方工作中就缺乏责任心,多因循旧习而已。
尽管读书人"仕而求富贵",符合古谚所谓"人不衣食,君臣道息"的言说,无可厚非,但作为朝廷命官,就要讲刚正之气。
所以,要鼓舞士气、维护世道、保障民生,就要从正士风开始,廉干称职的地方官员应该得到奖荐优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