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育知识发烧护理

合集下载

保育员知识与技能保育员基本知识

保育员知识与技能保育员基本知识

保育员知识与技能保育员基本知识 保育员是幼⼉园的重要⼯种之⼀,是保育⼯作的具体实施者,负责幼⼉⽇常⽣活并协助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保育员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保育员知识与技能 ⼀、《规程》中保育员的主要职责? 答:1.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作。

2.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

3.在医务⼈员和本班教师指导下,严格执⾏幼⼉园安全、卫⽣保健制度;4.妥善保管幼⼉⾐物和本班的设备、审具。

⼆、《规程》中幼⼉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标? 答:1.促进幼⼉⾝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活习惯、卫⽣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智⼒培养正确运⽤感官和运⽤语⾔交往的基本能⼒,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能⼒。

3.萌发幼⼉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

三、保育员在⼀⽇⽣活中应扮演哪些⾓⾊? 答:1.卫⽣环境的创设者2.幼⼉⾝⼼健康的保护者3.幼⼉发展的⽀持者:①把环境回馈孩⼦②把机会还给孩⼦③把话语权交给孩⼦4.班级团队的合作者:①教学上的助⼿②教育上的帮⼿③专业成长上联⼿5.家长⼯作的参与者:①专业化的信息传递②随时捕捉幼⼉发展的信息③家长意见的征求者和反馈者。

四、保育⼯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1.重复性:有很多常规性的⼯作。

2.即时性:有很多来⾃家长、来⾃孩⼦、来⾃⼯作,⼤⼤⼩⼩的临时性、突发性的事。

3.创造性:⽤创造激发对重复⼯作的兴趣,⽤创造增加受服者的信任度,提⾼满意度。

4.时代性:适应时代的需求,办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育。

五、如何实现新时期保育员⾓⾊转型? 答:1.树⽴现代的⼉童观:⼉童是有权发展的⼈,⼉童是正在发展的⼈,⼉童是能够发展的⼈。

幼儿保育知识点大全

幼儿保育知识点大全

幼儿保育知识点大全一、幼儿保育基础知识。

(一)幼儿生理特点。

1. 身体发育。

- 幼儿期(3 - 6岁)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

3岁时,幼儿的身高约为95厘米左右,体重约14千克左右;到6岁时,身高可达117厘米左右,体重约20千克左右。

- 幼儿的骨骼比较柔软,有机物含量多,无机物含量少,所以骨骼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

例如,长期坐姿不正确可能导致脊柱侧弯。

- 幼儿的肌肉力量较弱,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发育较晚。

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精细动作(如握笔写字、使用剪刀)时会比较困难。

2. 神经系统。

- 幼儿的大脑发育迅速,3岁时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成人脑重约1400 - 1500克,3岁幼儿脑重约1000克)。

- 但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大脑皮质易兴奋、不易抑制,所以幼儿容易激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3. 呼吸系统。

- 幼儿的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鼻毛较少,容易受到感染。

- 幼儿的呼吸频率较快,3 - 4岁幼儿呼吸频率约为25 - 30次/分钟,5 - 6岁幼儿呼吸频率约为22 - 25次/分钟,而成人呼吸频率约为16 - 20次/分钟。

4. 消化系统。

- 幼儿的口腔黏膜娇嫩,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量少,口腔较干燥,容易发生口腔感染。

- 幼儿的胃容量较小,3岁幼儿胃容量约为600 - 700毫升,5岁时约为700 - 800毫升,6岁时约为800 - 900毫升。

而且幼儿的消化能力较弱,所以需要少食多餐。

(二)幼儿心理特点。

1. 认知发展。

- 感知觉。

- 幼儿的视觉发展迅速,3岁时能够分辨基本颜色,4 - 5岁时能够认识一些混合色,6岁时视觉敏锐度接近成人。

- 幼儿的听觉也在不断发展,他们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逐渐增强,但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

- 注意力。

- 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新鲜、有趣、强烈的刺激所吸引。

例如,在课堂上,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可能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发展。

幼儿园保育员护理知识

幼儿园保育员护理知识

幼儿园保育员护理知识1.幼儿基本护理知识幼儿需要定期洗澡、换尿布、洗手等,保育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洗澡时要注意水温的控制、使用适宜的洗护产品;换尿布时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注意正确使用尿布和及时更换;每天带领幼儿洗手,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幼儿营养饮食知识保育员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饮食需求,合理安排幼儿的营养餐单。

掌握婴幼儿辅食的制作方法、新鲜食材的挑选和保存,避免给幼儿带来食品过敏或中毒等问题。

在幼儿园里,保育员还需要遵循儿童营养搭配原则,合理搭配主食、蔬菜、肉类、水果等食材,确保幼儿得到均衡营养。

3.幼儿常见疾病防护知识保育员需要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防护方法,如感冒、发烧、腹泻等疾病。

应注意幼儿园环境的消毒和通风,加强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保育员还需要及时发现幼儿身体不适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安抚、就医等。

4.幼儿常见意外伤害防护知识由于幼儿活泼好动,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伤害,如跌倒、烫伤、划伤等。

保育员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保育员还需学会正确的急救方法,对幼儿的轻微伤害能进行及时处理,如擦伤、扭伤等。

5.幼儿心理护理知识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不同,保育员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合理引导和安抚幼儿的情绪。

保育员应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足够的关注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6.幼儿园安全知识保育员需要了解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学会正确的灭火、疏散等应急措施。

定期组织幼儿参加安全教育活动,包括消防知识教育、防拐防骗等,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园保育员护理知识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生活和健康。

通过掌握以上内容,保育员能够更好地照顾幼儿、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当然,为了更好地提供护理服务,保育员还应积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与家长、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一般来说,小儿发热是由于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功能不完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要掌握一些护理常规,以提供适当的护理,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1.观察体温变化:定期测量小儿体温的变化,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腋下体温计来测量。

如果小儿体温超过38°C,应及时告知医生。

另外,要注意记录体温的变化情况,方便医生进行判断和诊断。

2.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可以使用空气调节器或者电风扇来调节室内温度。

3.控制小儿穿着:根据小儿的体温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穿着,保持孩子的适宜温度。

4.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小儿发热时,由于出汗增多,容易导致水分流失,因此需要给小儿提供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可以给小儿适量的开水、糖水、果汁等。

5.适当调节饮食:小儿发热时,食欲通常会减退,可以给予小儿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饭、面条等,避免给予过多油腻或者辛辣的食物。

6.保持休息:小儿发热时,身体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

不适宜进行剧烈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7.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持续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8.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小儿发热时,家长要注意,不要随便给小儿使用退热药物。

使用退热药物应按照医生的指导,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造成药物过量或药物滥用。

9.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小儿口鼻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其他患病的人或者患病的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10.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其他相应护理: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小儿发热护理的常规主要包括观察体温变化、保持室内舒适环境、控制穿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调节饮食、保持休息、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使用退热药物、注意个人卫生以及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其他护理。

发热护理的标准流程

发热护理的标准流程

发热护理的标准流程
发热护理的标准流程如下:
1.休息与环境:高热期间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勿使病人着凉。

2.降温措施:体温低于39℃可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如加强通风、调整盖被来使患者感觉舒适;体温39℃以上,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后半小时观察疗效。

3.饮食:发热期间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足够热量。

鼓励病人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每日液体入量达3000ml以上。

4.口腔与皮肤护理:饮食前后漱口;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但要防止着凉。

5.安全护理:高热患者有时会躁动不安、谵妄,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

必要时使用护栏、约束带固定患者。

6.心理护理,: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幼儿园保育保健知识培训内容

幼儿园保育保健知识培训内容

幼儿园保育保健知识培训内容幼儿园保育保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保健服务,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中,保育保健知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旨在帮助保育员和教师提高保育保健知识和技能,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服务,确保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一、儿童常见疾病与护理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常会遇到幼儿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常见病症。

因此,保育员和教师应该了解这些常见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并学会正确的急救与护理方法。

1. 发热发热是幼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保育员和教师应该学会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标准,掌握常见发热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同时,要了解热性惊厥的症状和紧急处理方法,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应对。

2. 咳嗽咳嗽是幼儿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由感冒、支气管炎等病毒引起。

保育员和教师应该了解不同类型的咳嗽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能够提供正确的卫生指导和护理方法。

3. 腹泻腹泻是幼儿园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可能是由细菌、病毒感染、过敏反应等引起。

保育员和教师应该了解腹泻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学会正确的清洁与消毒方法,以避免疾病传播。

二、安全意识及应急措施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保育员和教师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幼儿的安全。

安全知识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1. 视觉保护幼儿的视觉保护非常重要,保育员和教师要教育幼儿正确使用眼睛,避免近视发生。

同时,要保证教室的光线充足,避免给幼儿的眼睛造成伤害。

2. 感知神经保护幼儿的感知神经在发育过程中非常脆弱,需要加以保护。

保育员和教师应该教育幼儿正确使用听觉和触觉,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注意保持合理的生活规律。

3. 火灾安全火灾是幼儿园中常见的安全隐患。

保育员和教师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和应急疏散的方法,制定灭火和疏散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以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

4. 溺水防护幼儿溺水事故发生率较高,保育员和教师应该学会正确的抢救和心肺复苏的方法,同时要对幼儿的游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确保幼儿在水中的安全。

幼儿园保育要求

幼儿园保育要求
第19页/共35页
祝大家快乐学习、快乐工作, 进步大, 收获多, 成为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满意的好老师!
第20页/共35页
幼儿园常见护理方法 (一)测体温: ※ 小儿的体温比成人高,正常体温(腋下)约为36~37.4℃,一昼夜之间 有生理波动。 ※ 测体温最好在进食后半小时、安静状态下进行。 ※ 将体温表水银线轻轻甩到35℃以下。 ※ 测体温前,要先擦去腋窝的汗液,把水银表的水银端放在腋窝中间,注 意不要把表头伸到外边,一般测5分钟即可,测量时间太长、太短都会影响所测量 体温的准确性。 ※ 临床分度:低度发热:
第5页/共35页
3、保育员边分饭、边指导幼儿正确就餐。提醒 幼儿有序安静进餐,干稀搭配,不挑食、不剩 饭、不撒饭。
4、来回巡视,及时添饭:餐具从幼儿正面端送, 不从背后、头上送、避免烫伤。纠正幼儿进餐 姿势。
5、准备餐巾和盛放餐具的盆以及润肤品,注意 餐巾的湿度与温度。
6、照顾体弱儿和进餐慢的幼儿;掌握幼儿进食 量,饭菜要少盛多添;纠正幼儿不良姿势,培
茶杯、毛巾消毒 1、茶杯每天中午下班前、先清洗,再消毒30分钟(每月定 期用洗洁精彻底清洗,尤其杯沿)。下午上班取出茶杯摆放 好,把幼儿餐具消毒。 2、毛巾每天下午下班前打肥皂清洗、漂洗干净,送洗消间消 毒。
第18页/共35页
重点提示:
晨间接待及晨检 饭菜温度及盛饭量:少盛多添。 固定时间喝水,多提醒喝水 户外活动的安全,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活动情况 细心晚检,幼儿不湿衣袖不尿裤,仪表整洁。 晚间接待:争取对每一个孩子有某一个方面的表扬或 肯定。
注意有尿床习惯的幼儿,观察其每次 入睡的排尿规律,勤检查尿床幼儿的 被褥,发现尿湿及时更换。
注意观察幼儿是否睡得安稳、脸部颜 色是否正常、体温是否正常、有无流 鼻血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幼儿园保育保健知识

幼儿园保育保健知识

幼儿园保育保健知识1、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包含很多病原, 有可能经过手接触分泌物, 传染给健康人, 所以异常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2、保证睡眠:晚间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不要孩子过度疲劳。

3、科学穿衣:根据天气变化和幼儿体质情景, 适时增减衣服。

4、多喝水: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 净化体内环境。

5、适当锻炼:锻炼身体可增加血液循环, 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本事, 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 从而增强身体抗病本事。

6、平衡营养:增强身体的抗病本事, 合理、均衡营养膳食是关键。

家长能够有意识地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 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 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 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 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7、家中要经常开窗:坚持室内空气新鲜, 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 驱散病毒, 以减少患病的机会;减少到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

8、合理按排幼儿的活动:人多的地方尽量少去, 冬、春季人体消耗较大, 免疫力下降, 病毒乘虚而入,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

9、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打预防针)是帮忙小朋友抵抗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一、幼儿良好的卫生与养成。

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

洗手洗脸的习惯,洗头、洗脚和洗澡的习惯,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洁的习惯等。

除个人卫生外,还要养成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瓜果皮等。

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等。

遵守时间习惯。

要有生活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餐、睡觉、休息、学习和游戏活动等,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习惯。

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让孩子做一些自身的、家庭的力所能及的活,诸如:自己吃饭、擦脸洗脸、穿脱鞋袜、系鞋带、穿脱衣服、洗碗、扫地等。

睡眠习惯。

要培养幼儿养成独自上床、按时睡觉起床、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不骚扰他人等。

二、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发烧护理
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病症,而且烧得过高还容易引起抽风雷达此家长可采取些简单易行的办法降温:
物理降温法,可用湿水配成30~50%酒精反复擦拭小儿的背部及腋下、腹股沟、四肢皮肤,还可用34左右的湿水擦拭全身或用冷湿毛巾敷额部或用冷水袋置于头顶部。

松解、脱去外衣或减少被子让体热逐渐发散。

千万不要越烧越穿衣服或多盖被子,这样汗就不容易出来了。

多喝白开水也可加少量的食盐,促其发汗,有利于体湿下降和毒素排泄,也可防止脱水。

对于有高烧抽风病史的、或体温超过39的小儿,家长要备用一些退烧药,如阿斯匹林[5~40毫克/(公斤·次)]、安乃近[10~20毫克/(公斤·次)] 等,加用镇静剂,如口服鲁米那[2毫克/(公斤·次)]、或者冬眠灵[1毫克/(公斤·次)]、阿苯片最好,即退烧,又镇静防止高烧抽风。

若高烧不退,需送医院求治。

护理也很重要,首先要让病儿卧床充分地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

居室要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开窗通风时切忌让风直吹病孩,病儿身体不舒服时脾气往往会变坏,易躁爱哭闹,父母应耐心照顾和抚爱,切忌急躁粗暴。

发烧会使人体内水分蒸发、盐分丢失、热量消耗,应及时补充,鼓励多饮水,既帮助退烧又利于体内代谢物和毒素的排泄,并可缩短,病
愈的时间。

出汗过多的儿童,还应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和白糖,以保持体内所需的盐分和糖分。

儿童发烧后一般胃口都不大好,此时别硬逼着孩子吃,多吃反而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

食欲差、热度高时可吃些流质,如果汁、米汤、蛋奶、豆浆等;食欲好,热度不太高时,可进半流质,如:藕粉、肉糜粥、鸡蛋羹等;退烧后可吃些稀饭、面条、新鲜疏菜等,油腻食物要少吃或不吃。

儿童高烧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抽搐过频,时间过长时,会使脑组织缺氧而损伤智力,留下后遗症。

如儿童出现神志不清、两眼发直、面肌抽动、牙关紧闭的抽风现象,应迅速去物理降温措施,如用冷毛巾置于前额、腋窝、腹股沟部,或用温水擦身进行降温,也可将冰块包在湿毛巾中进行冷敷降温,还可使用酒精选择手心、足心、腋窝、肘窝、后背、上下肢、颈部等擦浴降温(但婴儿不宜)。

此时家长不要用开衣扣的,以利呼吸,用干净的筷子掀开牙关,避免咬伤舌头;如有呕吐时应将病儿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入器官,发生窒息。

经过处理后,如病儿持续高体温,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