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一、课文内容梳理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所作。

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之一。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等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氛围,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3.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说明文。

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介绍王叔远技艺奇巧,再分别从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方面详细描述核舟的精妙之处,最后总结全文,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

4. 《关雎》:《诗经》的首篇,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子爱慕追求一位美丽贤淑姑娘的爱情诗。

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雎鸠鸟和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5. 《兼葭》:同样出自《诗经》,全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营造了一种朦胧、深邃的意境,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二、字词汇总1. 《桃花源记》:重点实词:缘(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穷(尽)、具(详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讯)、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延(邀请)、语(告诉)、足(值得)、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标记)、诣(拜访)、遂(终于)、规(打算,计划)、寻(随即,不久)。

古今异义:鲜美:古义为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文言文笔记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延(各复延至其家)三、古今异义1.缘古:沿着,顺着=扶(便扶向路)2鲜美古:新鲜美好今:食物味道好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4.云古:说今:云彩5.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配偶6.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7.间隔古:隔绝,不通音讯今: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8.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关联词(表条件关系,无论——都)9.延古:邀请今:延长10.不足古:不值得,不必今:延长11.扶(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用手支持人、物或自己不倒12.向(便扶向路)古:先前的今:向着,朝向13.(未)果古:实现今:果实14.开朗古:开阔明亮今:(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抑郁低沉15.俨然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很像16.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17.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似乎,好像四、一词多义1.为) 2.舍(1)shě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2)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对,向)(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shè屋舍俨然(房屋,名词)3.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的)4.其(1)欲穷其林(代词,那)(2)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所看到的景象)(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村子)(3)具答之(代词,代指村人提问的问题)(3)得其船(代词,他的,这里指渔人的)(4)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代这件事)(4)舍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这指村民们的)(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指渔人)(6)处处志之(音节助词—凑音节,不译)5.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6.寻(1)寻向所志(寻找)=寻张怀民(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居然)(2)寻病终(随即,不久)7.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8.闻(1)村中闻有此人(听说)(2)后遂无问津者(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名词,听到的事情)(3)遂迷,不复得路(最终,终于,竟然)9.作(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10.志(1)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2)设酒杀鸡作食(做)(2)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做标记)五、词类活用(1)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2)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3)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4)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5)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6)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7)才通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11 核舟记
一、课文文体:说明文
二、文题解读
文题“核舟记”中的“核”点明“舟”的雕刻原料,“核舟”的意思是 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艺品小船,这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也隐含了说明对象的 特征——小、巧。“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
三、作者介绍
魏学洢(yī),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为人 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没有收录在《茅檐集》内,后被清 代张潮编辑《虞初新志》时收录。
蒙:蒙盖 络:缠绕 摇:摇曳 缀:牵连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 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明:出现 差互:交错不齐 悄怆:凄凉 邃:深 清:凄清 去:离开 隶:跟随
3、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2)斗折蛇行。
“斗折蛇行”前面省略了“溪水”,意思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 蛇那样蜿蜒前行。 省略介词 (1)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布”的前面省略了介词“于”,“于”是“在”的意思。译时应补上。 (2)潭西南而望。 “潭”的前面省略了“向”,当“朝向”“面对”讲,译时应补出。
六、课文主题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部编八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部编八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部编八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3.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答:第三部分描写了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前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地方,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2.在“忽逢桃花林”中,渔人的心情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3.在“欲穷其林”中,渔人的心理是出于好奇想要探究其中的奥秘。

4.“豁然开朗”是指初时狭小的林子突然通达开阔,象征着渔人找到了桃花源这个理想之地。

5.村人对渔人的惊异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隔绝很久,是一个祥和安宁的世外桃源。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___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

7.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外界的事,包括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等。

8.桃花源中人叹惋是因为时代变迁,外界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

作者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是因为文章的重点是描写桃花源的美好。

9.“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10.渔人回答“今是晋”,说明桃花源与外界的联系已经断绝。

11.“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事。

12.作者写渔人迷路的目的是为了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让人觉得它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13.写___寻访桃花源未果是为了表明桃花源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之地。

14.“世外桃源”的美妙在于它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富足和和乐的理想社会。

15.作者的思想态度是向往一个理想的社会,渴望人民能够生活在和平安宁、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摆脱战乱和剥削的阴影。

5、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寂静寥落,忧伤的样子,深远凄清,停留于此,于是代指这里的景致,离开。

——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寂静寥落,忧伤的样子,深远凄清,停留在这里,于是代指这里的景致,最终离开。

参考答案:第二段通过写游鱼、日光、鱼影等角度去点染潭水的特点,没有直接写到水的形态,但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将潭水的清凉、透明、静谧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潭水的存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文学常识关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大诗人、文学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文题解读《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

“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

“记”有记叙的意思,是古代常见的文体之一。

写作背景《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宋武帝刘裕狱君篡位的第二年。

此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遥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动乱的社会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的门阀制度,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死晋恭帝。

残酷的现实更加深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意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一)课文字词详解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⑤芳草⑥鲜美,⑦落英⑧缤纷。

渔人⑨甚⑩异⑪之,⑫复前行,欲⑬穷⑭其林。

字词解释:①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芳:指花。

④鲜美:新鲜美好。

⑦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⑧缤纷:繁多的样子。

⑨甚:很,非常。

⑩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⑪之,代桃花林的美景。

⑫复,又。

⑬穷,尽。

2023年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2023年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课文中心梳理(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予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公平,人民安居乐业。

(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感情。

(核舟记)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绩。

图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二、考点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3.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缺乏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4.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鲜美〔古义:鲜嫩漂亮;今义:指食物新奇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缺乏〔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缺乏挂齿"〕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齐整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原因,缘分〕津〔古义:渡口。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3单元全单元总复习知识点考点重难要点整理复习完整完美精品打印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3单元全单元总复习知识点考点重难要点整理复习完整完美精品打印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考点重难点要点综合归类整理复习梳理汇总汇编精品复习资料精品精编精选超级完整版完美版打印版第三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099 桃花源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5.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二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字音字形
(一)字音
玄奘(zàng)戈(gē)壁海市蜃(shèn)楼呈(chéng)现
(二)形近字
戳(chuō):戳穿戳脊梁骨截(jié):截断截然不同戮(lù):杀戮戮力同心
词语解释
净是沙:副词,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只。

不胜:不能忍受。

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字音
臆(yì)断迥(jiǒng)然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jiē)
翌(yì)日毋宁(wúnìng)门枢(shū)铰链(jiǎoliàn)
嗣后(sì)阐(chǎn)释臆度(duó)宽宥(yu)
笃(dǔ)信窒(zhì)息幢(zhuàng)
形近字
乏(fá):贫乏疲乏泛(fàn):空泛泛滥
13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1.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分析课文的文体,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求生动活泼,也叫科学小品文。

2.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说明文的分析方法,来阅读课文。

⑴师:宇宙里有什么?(听录音后回答)看图片。

明确:恒星、星云、行星、银河系、恒河系等。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生字生词
萎谢(wěi)褪色(tuì)三棱镜(léng)裸露(luǒ)
花卉(huì)虞美人(yú)花萼(è)蜜腺(xiàn)
分泌(mì)
2本课导学
走进作者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

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
韧性》、《生物学碎锦》等。

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