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复习策略共41页文档
高考经济常识复习策略

高考经济常识复习策略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梳理知识,缺乏迁移;平均用力,缺乏重点;知识零散,缺乏体系;思路不清,缺乏逻辑;理解考点,缺乏时效;事理脱节,缺乏联系;轮次偏多,缺乏层次;追求进度,缺乏落实。
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主题式设计;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呈现;综合性分析;多层次能力。
命题特点:1.背景材料时政化。
客观性试题题干所提供信息简洁明快,包容量大,体质角度新颖,层次性强,跨度大,对考生逻辑思维要求高。
2.知识运用综合化。
试题要求考生,有的是对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有的是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运用。
试题设计思路有两个特点:一是时代性。
试题采用新材料,提出新问题,立意高,时代感强烈。
二是综合性。
试题用三个设问,将哲学常识与经济常识的有关考核内容有机整合,切口小、起点低、跨度大、落点高,渗透性强。
3.能力要求多样化。
政治题目具有“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高要求考查运用能力”“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特点。
题目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题目例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要求考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所提供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评述,这种分析和评述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抓住内在联系、本质、规律,在综合和归纳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结论。
考查的重点是由单纯的理论运用转变为运用理论的同时更突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考生必须要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和分辨力才能发现试题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思路,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
反之,就只能照搬基本观点,功夫没少费,效果却适得其反;考生必须全面把握所学知识,特别是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注重把握知识的整体性;注意加强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包括比较方法,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的培养,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上册》复习提要【方法指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前途。
学习经济常识,除了需要一些共性的方法,还应该掌握一些属于这门学科特有的技巧。
一、从现象到本质。
经济常识这门学科最终是要求学生学会通过经济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要学会将经济方面的知识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材料相结合。
二、归纳法。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人们思维的基本途径。
要么由个别到一般,要么由一般到个别。
学习经济常识更多的需要的是归纳推理,需要你通过若干个别的经济现象形成带普遍性的认识,即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辩证思维。
哲学我们已经学过了,同高一学经济常识的时候相比,我们现在多掌握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要把她应用到学习经济常识中来,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同时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切勿把哲学当作死的教条去背。
【知识特点】一、基础性。
经常听到一些同学反映经济常识知识散,不好把握。
我们知道,理论产生于实践之后,先有实践后有认识。
经济常识主要是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不过短短十几年的历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有一个雏形,就要求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理论,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又是盲目的实践,因此,还不能等待理论成熟了再去实践。
理论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得到发展。
因此,我们既要学习经济建设的知识,以便认识经济现象,又不能苛求这套理论,不要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没有理论,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我们所学的经济常识,既然是常识,就应该抓一些基础性的、主干性的、可再生性的知识。
比如价值规律,它是贯穿商品经济始终的规律,它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对这个知识点,我们就必须做到,不但对它的知识内容要背得滚瓜烂熟,还要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联系现实加以运用。
经济学复习提纲.doc

861 经济学复习提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一)考试范围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其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占50%。
(二)考试要点引论(1)经济学定义、稀缺性、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等基本概念。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4)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部分1.均衡价格理论(1)需求的基本理论: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定律,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2)供给的基本理论: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定理,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3)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变动及计算。
(4)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边际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5)弹性理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供给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价格变动对销售收入的影响;弹性理论的运用,蛛网理论。
2.效用论(1)边际效用分析: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及其计算,消费者剩余。
(2)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及其变动,消费者的均衡及其计算,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及市场需求曲线。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吉芬商品,各种不同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及其区别。
3.生产论(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变动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生产的三个阶段。
(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及其变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及其计算,生产扩展线。
经济常识重点难点复习提纲

经济常识重点难点复习提纲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前言经济活动 分配关系 经济关系第一课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商品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使商品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区别:(1)含义不同。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价值 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形态不同。
使用价值具体;价值抽象。
(3)性质不同。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4)主体不同。
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
(统一)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四)、十大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1、商品交换的发展偶然的物物交换次数增多,交换频繁扩大的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出现了货币商品流通2、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内在联系价格(货币)3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
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
经济常识复习

对<<经济常识>>的复习,最好采取如下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传统复习法。
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思路进行。
这是政治教师惯用的复习方式,许多资料也是按照此思路在编复习试题。
当然还是有收获的。
事实上,这是按照传统经济学分类来复习。
在今天《经济学》只是常识的情况下,硬搬这个模式是不科学的,许多知识不能够进入知识体系。
二、“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复习法。
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常识》主要给学生讲市场经济知识。
而市场经济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因此,《经济常识》主要讲“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事实上也是如此。
笔者有意识地把《经济常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就只有这两大块。
学生复习时,认为那么多知识就“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两部分,心情很舒畅,心理压力会减少,记忆也深刻。
而且在经济常识中问学生:国家做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很清楚是宏观调控,应该用宏观调控的知识回答。
这就与政治常识中国家做的事情不容易混淆了。
现在归类如下:(一)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1、市场交易的对象——-商品2、市场交易的结算——货币、外汇3、市场交易的原则(第七课)4、市场经济的规律---价值规律5、市场经济的含义6、市场经济的分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因、特征)7、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8、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面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保障制度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地位——权利与义务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载体——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第四课)12、市场的分类--存在形态(有形、无形)、存在范围(国际、国内)、市场交换的内容(基础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体系)13、市场的功能———配置资源14、市场的主体————居民(消费者)、企业(经营者“第三课”)、政府与其他非盈利性机构。
(二)关于“宏观调控”的知识1、宏观调控的原因2、宏观调控的含义3、宏观调控的目标4、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5、宏观调控的意义注意:讲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第五课)、货币政策(第六课)讲市场主体:居民(投资理财)、消费者(内容、权利、义务)讲市场的分类:存在范围---世界市场(第八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可以把“我国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知识加入。
高考政 治研讨会经济常识复习建议

(2)①企业应该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 源;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由粗 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②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 平。(或发展循环经济、采用清洁能源、 循环利用、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 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科学谋划 夯实基础
如何进行经济常识
第一轮复习
❖一、经济常识第一轮复习需 要注意的问题
❖二、经济常识第一轮复习以 课本为基础,重新整合知识
❖三、重视热点问题,针对现 实问题,再次整合知识
❖一、经济常识第一轮复习需 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以考试大纲要求为指导,以
课本为基础
❖(二)要把掌握考点知识和科学训练 结合起来
围绕一条主线 一个核心 按照四个环节顺序 整理四个专题 突破六大难点
一条主线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一个核心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和国民经济的可持 续增长
一个核心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和国民经济的可持 续增长
四个环节
生产:企业和经营者 产业和劳动者 分配: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银行和
储蓄者 交换:商品服务市场 世界市场和
经济的 ❖3.人民币汇率改革 ❖4.对人民币升值的认识
三、重视热点问题,针对现实问题, 再次整合知识
❖对热点材料的分析:认识完整 ,重点 突出
❖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具体分析,对课本 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跨章节,跨学科)
❖针对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如下六个专题
❖ 热点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热点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 热点三:改革分配制度,分享改革成果 ❖ 热点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热点六:经济全球化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精品]西经复习策略.doc
![[精品]西经复习策略.doc](https://img.taocdn.com/s3/m/8a6a0b9626fff705cc170a8a.png)
西方经济学复习策略: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 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
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
下面具体谈几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
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冇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
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I田i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冇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
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
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匣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
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冇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
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
这一点也尤其重要。
因为西方经济学屮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所以在学习中,要冇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冋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
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屮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Z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
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
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复习和考试般应该注意:(1)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
《经济学常识复习建议》2012

2.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第一,揭示了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 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两大阶级的对立关系, 对工人阶级认清自己的经济地位,提高阶级觉悟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 机理论 的主要 内容
评价:①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及时、灵敏地传递供求 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生产者为了赚钱,将资 源投入到价格高的部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斯密强调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摆脱封建束缚,促 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斯密未能看到市场存在自发、盲目、滞后性,会 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④主张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自由放 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财富增长;主张限制政 府的作用,国家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 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 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济体制
的作用
(积极)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的 弊端和影 响 (改革的 原因)
(1)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 (2)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①生产同种商品,不同国家成 本不同,优势不同; ②用全部资源生产有绝对优势 的商品; ③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都可 获得好处。
斯密 绝对成 本学说
李嘉图 比较成 本学说
①生产不同商品,不同 ①较正确反映国际经济发展联系与要求,指 导不同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有 国家成本不同; 一定积极作用; ②有利取重,不利取轻, 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 ②忽视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好处有多方面 因素决定的风险; 品; ③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建立世界霸 ③通过对外贸易,参与 权的愿望; 国都可获得好处。 ④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必须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