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及答案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展学案(带答案)完美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展学案(带答案)完美版

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本课目标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提示与建议】本课涉及的学科领域及其层面较为广泛,学习时应以四大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和世界文化观,探寻和反思民族振兴的方法和途径。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社会原因二、预习自学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1.造纸术:(1)发展:①,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②改进了造纸术。

(2)影响:1)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经③______人传入欧洲和北非,促进文化发展。

2.印刷术:(1)发展:1)隋唐之际,中国出现①_____印刷术;(2)宋代出现②__________技术;3)11世纪中叶,北宋③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2)影响:1)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2)促进欧洲制造了活字印刷机;3)推动了欧洲④_____ ____和⑤___ _____,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1)发展:1)中国古代①____发明了火药;2)②____时火药开始用于军事;3)③_____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以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

(2)影响: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促使④_______阶层日益衰落4.指南针:(1)发展:1)①______时期发明的“司南”,是最早的指南仪器2)人们利用磁石②的特性,制成指南针,③_______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影响:促进了远洋航海,迎来了④____________的时代。

1.《九章算术》:成书于①时期。

(1)内容: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②________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地位: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③___________著作。

②其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④______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1)中国古代计算工具,由早期的⑤________演变为⑥__________。

人民版高中历史 2019-2020 高二 必修三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包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 2019-2020 高二 必修三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包含答案

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专题二1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1.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2. “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3. 清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是①科举制度的束缚②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③重经验总结、轻理论探究的影响④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 中国在汉朝时主要是向外传播生产工具和手工艺品,唐朝时向外传播的是政治制度、思想、文学艺术等,北宋及以后向外传播的主要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这说明了①汉朝时我国以铁器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居世界前列②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③唐朝时各国普遍认同我国的儒家思想④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6.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7. “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学习总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学习总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学习总结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发展的线索、特征及教训1.线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十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文学艺术发展出现第二个高峰,呈现繁荣景象。

2.特征:文化事业经历了更新、凋零、繁荣的曲折历程;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下,出现两个高峰;“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的凋零为我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3.教训: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实事求是,处理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等。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1)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

(2)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等。

3.第三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1)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

(2)1985年,在科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Ⅲ,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题规范一明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实主义绘画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954年”“《婆媳上冬学》”,说明该画反映了社会现实三析选项: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与图片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排除B项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片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排除C项图片真实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热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正确D项图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排除答案 C解题技巧运用排除法解答历史选择题(1)排“错”法。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总结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总结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一)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二)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推动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推动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1)造纸术传到欧洲,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2)火药传到欧洲,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火药及火药武器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文学发展趋势:平民化、通俗化2、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兴盛原因: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三、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一)了解汉字的演变1、背景: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乾隆末年,安徽徽班戏曲进京,风行一时。

【专题归纳】1.四大发明中,大大推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明是活字印刷术2.四大发明中,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和被用作打开世界市场的法宝的是指南针;3.四大发明中,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最为显著、久远的是造纸术4.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是阿拉伯的商人5.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的是文人画6.在所有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草书8.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楚辞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9.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古代成就最高的伟大戏剧家;10.《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揭示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历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人民版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详解

人民版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详解

人民版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详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揭秘古代东方的智慧发展导语: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古代文明国家,其在科学技术与文化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将为你详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让我们一起揭开古代东方的智慧发展之谜。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之精密制造古代中国人在制造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

他们精于制造各种工具和武器,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早在汉代,中国人已经发明了可以指南的磁石,而指南针则出现在唐代,成为中国航海事业的重要突破。

不仅如此,古代中国还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等对世界同样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在农业、水利以及建筑等领域的科技发展也非常突出。

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就出现在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水利方面,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水车、水轮等设备,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也相当发达,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等建筑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第二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之医药学与数学古代中国人对医药学的探索和实践也十分深入。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药学名著《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古代中国人对疾病的理解、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古代医学中,中药的应用广泛而独具特色,经过千余年的沉淀与实验,形成了中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至今,中草药在世界范围内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疾病。

古代中国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同样不容小觑。

中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被认为是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九章算术》包含了九个不同的算术问题,涵盖了代数、几何、方程等多个数学领域。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十二地支、天干纪年等独特的计数法,对世界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哲学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及答案中国古代的科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及答案中国古代的科技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编写人:高二历史组审核人:审批人:【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1.思想(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

⑶老子强调“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有违反自然的行为。

2.特点(1)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释疑解难】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术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印刷术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二、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3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2.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朝时期: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5)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行于民间。

面对动乱、分裂的现实,宋代词人或发出振奋人心的豪放情怀,或发出对国破家亡的离愁别恨。

(6)元代社会黑暗,汉族文人进取无望,他们往往用散曲抒发对民生艰难的感叹和自身的愁闷情怀。

(7)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3.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重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西方近代科技善于用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并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了方向。

人民版必修3《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3《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总结》学案

一、结构简图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性;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

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具体来看:①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古代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卷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等。

明清以后,西方开始领先的原因:①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劳动力。

③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科技发展了思想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结构简图二、归纳总结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性;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

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具体来看: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卷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等。

明清以后,西方开始领先的原因:①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劳动力。

③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科技发展了思想武器。

2.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书法、绘画和戏曲)的认识中国古代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因而各艺术门类都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规定和制约,形成了共同的风貌。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认为气是宇宙的根本,这使艺术门类都与气有着紧密的联系。

把气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根本。

无形的气,在有形的作品中显现,就是化虚为实,从而形成了中国艺术的显著特征—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成为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中国艺术从审美的角度看,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美。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中国艺术的两大类型,反映了儒道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神”,反映在艺术中是以形写神,由形显神,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道家以超逸反映在艺术中是以神写形,只求得神得意,不管形似与否,所谓“笔不周而意已周”。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和,追求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音乐以五音配合;绘画以五彩为色;书法采用八种笔画,各门艺术都呈现出多样性组合的特点。

中国艺术的和谐之美,是通过不和来实现的。

如郑板桥的书法,石涛的绘画,不论用笔造型多怪多奇,仍保存和谐的构图;明清悲剧无论怎样使忠臣义士良民走向死亡,总是以平反昭雪的大团圆来结尾,如此等等,艺术的和谐是不和之和。

3、中国绘画发展的特点(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

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4、古代文学形式的特点有哪些(1)汉赋:西汉的赋,大多篇幅较长,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到了东汉,赋的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克服了西汉的赋文辞铺张、内容空泛的弊病,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2)唐诗:高度繁荣,诗人辈出,风格多样,成就巨大,受社会生活影响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词:词句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适合配乐演唱。

(4)元曲:元散曲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5)明清小说:小说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明清小说,不仅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而且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明清小说充分显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

5.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文学教化功能使作家时刻关注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苦乐,自觉地提负起历史的重担,忧国忧民,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又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使文学的主体意识与个性自由遭到严重的削弱。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传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等,无一不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反映现实的。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描写的不是天国,而是人间。

这种以现实为出发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主客相融的自然主义情调: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奠定了其抒情的艺术情调,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为以抒情手段虚化即为所见的景象;在戏曲中,表现为不简单的模仿生活,而首先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

中国古代文学既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史学图卷,又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即是真实的社会写照,又是空灵的意识境界。

在一种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中,呈现出中和之美。

三、知识深化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初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此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反作用。

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为历史变革起了摧毁廓新、敷陈新义。

2、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它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这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学艺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

如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并立,国家分裂,陆游的诗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从唐代传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四、易错知识点1、宋词、元散曲和唐诗是相同的文字表现形式。

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

词起源于唐代。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唱歌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欢迎。

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它是在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属于诗歌的范畴;元杂剧是一种戏曲,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4、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5、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仅有明清的长篇小说,还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等。

附:历史文化常识(一)【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是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国学】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